本文目录一览:
- 1、君子固穷是什么意思啊???
- 2、君子固穷是什么意思
- 3、《增广贤文》君子固穷??穷且志坚
- 4、《增广贤文》·三十二 君子固穷 穷且志坚
-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意思是什么?
- 6、君子固穷…
- 7、君子固穷的翻译是啥?
- 8、君子固穷后一句
- 9、【经典导读】君子固穷
君子固穷是什么意思啊???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释】
①兴:起。②固:固守,安宁。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 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 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 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 算得了什么呢?
君子固穷
拼音: jūn zǐ gù qióng
释义: 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第2章。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扩展资料
《卫灵公篇》共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君子固穷是什么意思
拼音:jūn zǐ gù qióng解释: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例句:
《增广贤文》君子固穷??穷且志坚
原文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 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不以 我为德,反以我为仇。宁可直中取,不 向曲中求。
译文
做贼的人是卑贱的小人,但他们的智能却可能超过君子。有高尚情操的君子能安守贫困,卑贱的小人在贫穷时就会胡作非为。贫穷的人知足常乐,自由自在,富贵的人却有无穷的忧虑。做了好事不对我心存感激,却把我看作仇人。情愿按正当的方式少取点儿,决不以卑贱的方式多求点儿。
领悟
1.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甘贫穷,利用旁门左道做出一些违背伦常道德的事。
2.贫穷有贫穷的好处,富贵有富贵的烦恼。财富本来是人们用于生存和生活的工具,拥有得太多反而会为其所累。
3.内心富足,生活得充实快乐比徒有财富更有意义。
《增广贤文》·三十二 君子固穷 穷且志坚
原文: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溢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小人是卑贱的,他们的智商或许高过为人正直的君子。可是在对待贫穷上,君子能够在贫穷时保持自己的本色,守住自己的各种道德底线。但是小人却无没法做到这些,他们常常由于贫困而做出诸多有违道德、损害他人的卑鄙之事。那么由此而引发的后果自然可想而知。所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对待贫穷和富贵,不可过于偏颇。其实各有各的好处和不好。贫穷有贫穷时的自由自在和勇气;富贵时却有富贵时的烦恼。我们不应该因为贫穷或者富贵,而做出不好的事。
追求财富是正常不过的事,也是应该努力去争取的。但是在这期间,我们要走正道,宁可在正道少少获得些,也不要被利益蛊惑而走上歪门邪道。道不正,财难存。
我们面对贫穷,要能守住正气,同时要足够有志气去追求美好的财富,贫穷时一时的,却不可以贫贱。要不卑不亢地生活。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出处:《论语·卫灵公》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扩展资料:
这是孔子告诉人们怎样渡过困难的一段名言。人生总难免有窘困的时候,面对困窘的境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理想和操守。
子路的愤怒并非没有道理,自己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却陷入窘困的境地,无所通达,而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故开始质疑自己一直所坚守的信念。孔子回答他说,君子固然也有困窘的时候,但还是能以道自处,不同于小人一到窘困之时就乱了心性,胡作非为。
君子固穷…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理解错了,君子固穷是“君子安守穷困”的意思。而不是君子一定会贫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固穷的翻译是啥?
君子固穷的翻译是:君子虽然有穷困时,但能安贫乐道,守志不渝。
固:固守,安守。
穷:不得志,这里指穷途末路,陷入绝境。
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全句翻译为: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依然固守节操和本分,小人身处逆境,就容易想入非非,胡作非为。
君子固穷后一句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固穷
jūn zǐ gù qióng
成语典故: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经典导读】君子固穷
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二章,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道:“君子虽然穷,还是固守底线;小人一穷便无所不为了。”
就本章而言,争议最大是“君子固穷”,常见理解有三:1君子固定是贫穷,2君子定有穷困的时候,3君子穷困的时候能固守底线。第一种理解,人生道路曲曲折折,有起有落,君子可富可达,可穷可困,君子固定是贫穷,显然不符合实际,这样理解是错的。第二种理解,君子定有穷困的时候,看起来是不错,但如果与下一句“小人穷斯滥矣”联系起来,则显不足。所以第三种理解,君子穷却能固守底线本色,不会乱来,是符合上下文的内在逻辑。而事实上,正好说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正如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所以能固守贫穷不忘其道,依道而行;小人唯利是图,穷则无所不为。
孔子回答子路说这话,一是说,致力于仁德的君子不一定就能飞黄腾达,也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甚至断粮断炊,君子不是注定能富贵通达的。二是说,君子在贫困受苦的时候,不会改变道德底线,做人的基本原则,而是能贫而乐道,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所以在断粮七日的穷困境地,孔子还可以从容应对,弹琴问答。此时的孔子因为天道了然在心,所以从容不迫,自信泰然。孔子当然不是坐以待毙的傻瓜,也不是积极反抗,以寡敌众,冲出包围,而是派子贡从楚国获得救兵,而解陈蔡之围困。孔子不用兵,但善用人,善用兵,不战而解围。
孔子收徒教学,在于培养君子。所以君子之道是底线,而坚守这条底线,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这条底线就是君子大道,就是仁德,就是中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理亦如此,无不合乎中道。《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道理也是如此,君子固穷,素贫穷行乎贫穷,贫穷也要乐道,不破底线。这一章的重点告诉我们:君子能够在困穷中成长,而小人则在困穷中堕落。就比如现在,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去卖假造假,不会违法卖毒制毒,不会制造有害产品提供有害服务,小人反是。孔子教导现实的人们应明哲保身,这是中庸的智慧。它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另一种积极的应对。
补充一下,朱熹将此章与上章合为一章,然陈蔡绝粮事距灵公问阵、夫子去卫,时隔数年,故以分为二章为是,也多为现行解读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