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诸神的踪迹“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分别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1 07:20:00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 及笄之年的解释


1、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j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
2、《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之年 是什么意思?

亦作“既笄”。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一直未许配的,最迟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读音:jí jī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15岁的女孩---及笄之年
http://xh.5156edu.com/showzip.php?id=18342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15岁(女)——及笄之年
及笄的读音是【jí jī】,亦作“既笄”。及笄之年的意思就是15岁女孩的代称。

及笄之年什么意思

读音:jí jī zhī nián
成语解释:笄:拼音jī,束发用的簪子。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

及笄之年的意思是15岁女孩的代称。
读音:[jí jīzhīnián]。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古代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垂发的,到了十五岁左右,就要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插起来,即“加笄”,举行“加笄礼”,表示成年。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字数:四字成语。
简拼:JJZN。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
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
胼手胝足,待你及笄之年。茕茕孑立,只得顾影自怜。
及笄之年,我已经学着思念,同时,也要学着长大。
及笄之年,青春才刚开启,如水一般流泻,似草原上的草一样丰茂繁盛。
迪氏及笄之年后唯着白裳,然有幸一睹其身影之寥寥数人亦不过偶拾白纱一瞥。迪氏一生,付梓之诗仅十首。
牵扯于你我无能为力,如及笄之年绛意青衣摒弃世俗因你,笑至深直泣。

及笄是指多少岁拼音

及笄是指古代女子满16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6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拼音为:[jí jī] 。
出处:
《礼记·内则》。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49363.com,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
而立——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够独当一面,坚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命——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顺——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古稀——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及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十八岁一样,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

15岁及笄之年的意思 及笄之年的含义是什么


1、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2、而及笄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所以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
3、及笄这个词来自于西汉戴圣的《礼记·内则》,原文: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女拜尚右手。
4、白话译文:到了十五岁,举行笋礼,表示已进入成年。到了二十岁,可以出嫁;如有特殊原因,可推迟到二十三岁才嫁。如果是明媒正娶,六礼齐备,那就是与丈夫平等的正妻;如果是无媒自通,六礼不备,那就是贱妾。凡是女子行拜礼,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诸神的踪迹“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分别是什么意思?

弱冠之年:男生20岁。及笄之年:女生15岁。
弱冠之年:古代汉族男子,年至二十的成年礼,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汉族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