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重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1 05:49:58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得从现在做起,从面前的小事做起,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
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从现在做起,要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做起,积少成多,使量变最终积累成质变,从而达到成功地彼岸。
就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得从现在做起,从面前的小事做起,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
意思是: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出自:《道德经》
作者:老子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释义:
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事物未露先兆时,易谋划;脆的东西易分开。
微小的东西易消散,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萌发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先。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
九层的高台从一筐一筐的土垒起;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举步。主要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人们力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处事之法则是慎终如始,就不会有失败之事。所以圣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贵难得的财物;行不言之教,反众人之过失而行之。所以圣人能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是轻举妄动。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个多么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我们的学习多像那千里的航程,在那遥远的彼岸,有着象征胜利与荣誉的鲜花,而要采撷到它们,是绝没有什么捷径可超取,只有靠我们的双脚,一步一步地向它们迈进.
要“始于足下”,首先得有千里之行的理想作为它的原动力.一个人如若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他就会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就会盲目地听任生活的摆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人不仅对社会只有消费而没有创造,就连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是不会有丝毫真正的乐趣的.
不过,也有一些人.他们确是有美好的理想,想有朝一日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有发明创造.但是,他们不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地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而是见异思迁,今天千干这,明天干千那,结果一无所获,美好的理想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我们应当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脚踏实地地去干的行动,既有革命热情,又有求实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要行千里而从足下起步.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有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得好:“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是的,在学习的道路上长满了荆棘,铺满了险石.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披荆斩棘的勇士才能通过.我想,大凡载于世界科学史册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是经过艰苦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牛顿在剑桥大学工作的30年的时间里,长年是每天工作十六七小时之久,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富兰克林说:“礼拜日是我的读书日.”门捷列夫每天五点半钟迸试验室,下午六点半屹午饭.深夜吃晚饭,几乎常年如此.而伟大导师马克思在伦敦图书馆里留下的两个深深的足印,又是多么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啊.
其次,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这一点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你们要想攀登到科学的顶峰,应该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学习知识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如果不娴熟地掌握了用词造句的基本技巧,就休想写出优美的文章.{不熟练地掌握分数、整数的运算技能,也很难窥代数、几何的堂奥.所以,必须在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才有可能逐步掌握高深的东西.t有些人往往忽视基本功的训练,他们好高骛远,看东西浮光掠影,一目十行,结果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以后的学习.{请想想吧,运动员在登上世界奖坛之前,经历过多少次重复而枯燥的体力训练.运动场上洒下他们多少辛勤的汗瓣.留下他们多少深深的、坚实的脚印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刚开始学画的时候,不是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画了许多形状的鸡蛋吗?他们都是由于把基础打得扎实,而最后才取得很高成就的人.让我们虚心向他们学习,从基础知识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吧!
总之,知识的海洋是广阔、深远的,让我们为达到那胜利的彼岸,而扎扎实实地从现在起步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名言。它的哲学含义是指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或旅程都需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无论目标有多远大、困难有多复杂,只有勇敢迈出第一步,才有可能实现它。这句话强调了积极行动和始终坚持的重要性。
无论起点有多微小,只要坚定地踏出去,我们就能够逐渐迈向成功。它提醒我们珍视每一个当下,努力去追寻自己的目标,不论困难与挑战。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开始时的小步骤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不仅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梦想,还要有实际的行动和努力。只有积极踏出第一步,才能不断向前,不断积累经验和成果。这种积累和持续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前的环境和现状。不要迷失在未来的遥远目标中而忽略了眼前的机会和挑战。我们要从当下开始,善用、珍惜和拓展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句富有哲理的箴言,提醒人们从小处着手,积极行动,珍惜当下,为追求梦想和目标不断努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着,走下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意。

大意就是想要走千里之遥,那么就要先从一步一步走起,想要行船到万里之外的地方,首先要有个明确的方向(罗盘就是指引方向的物品)。这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要从正确的方向(目标)开始,要积少成多,持之以恒。
人在世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小步,一小步,循序渐进,逐渐去完成。要胸有大志,做事都要有计划,有目标。不能盲干、瞎干、乱干 ,要坚持不懈、朝着目标努力,并且在前行的路上,不畏艰辛,不怕坎坷崎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人急于求成,或者想不吃苦,想投机取巧,走捷径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都只能是事与愿违。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任何成大事者,在成功的路上都会步步为营,三思而后行。每一个计划,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会缜密考量,然后逐一渐进式的付诸行动,并且时时摸索经验,总结教训,日积月累,从小做大,再做强,最后事业才能蒸蒸日上,达到辉煌的顶峰。
扩展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你主动去迈动自己的步伐,才会到达那遥远的彼岸。简单枯燥的工作,只有你主动去做,你才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所在,才能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重复背后的收获;复杂而高深的设备,只要你主动去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你终究发现它仅仅是你手中的一个玩具而已,而你将驾驭着它自由的翱翔。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将到达何方,请你主动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它将为你指引方向;如果你的目标仍在你的口中,请你用它作为一个鞭策,来为你的行动起航

重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感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名言,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其实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两句,合起来应该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段话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过来就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老子是告诫人们,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应该知道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持之以恒的拼搏进取,必能有所成功、有所收获。万事起于忽微,不断的量变终究引发最后的质变。就像那句俗语所言,开始了,努力了,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没有开始没有努力,就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这个道理,懂的人很多,真正能做到的人,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很少,所以成功者凤毛麟角。

这个道理对于一个国家如此 。没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开始和努力,哪里会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崭新中国;没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开始和努力,哪里会有从一穷二白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对一个地区一个地方如此 。我们各地每个阶段或者每年,都要制定各自的发展计划,但再好的计划也只是一张蓝图,关键的是认真地实施这些计划、落实这些计划,让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这才有了许许多多基层一线工作者夙兴夜寐、顽强拼搏的开始和努力,也才有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对于作为个体的自己也是如此 。比如自己早早就知道这个平台,也知道在这里有一批默默书写的创作者,当时就想来沉淀自己的文化积累、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结识更多的写作好友,但还是到今年二月份才来此注册。又因为各种犹豫和担心,迟迟没有在写下一个字,直到听到一位好友温馨又带有批评地提醒,自己才写下了在的第一篇文字,又有了更多的文字,真正开始了在平台上的出发!而且迎着七一这个节点,我又续费了会员。

今天重读道德经上这句话,我在上坚持写作的信心更加坚定。我已经出发和开始,且正在努力,结果如何,随它而去,至少将来在回忆这段时光时,不会感到后悔和虚度!

最后还是得感谢平台和路西法殿下的圣贤书友会,组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人新读或者复读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什么

做人要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别想一步登天,会脚踩空的
这句话出自于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它是意思是一棵怀抱大的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高的高台由一筐又一筐的泥土堆积起来,千里远的行程得从脚下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得从头一步一步开始做起,经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之后,事物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一定会有所收获。从这句话中,我悟出几点感受:
感受一、量变引起质变。举个简单例子,大家平时都写字,有的同志写得比较好看,有的同志写的字不那么好看。把字写得既工整又好看的同志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这些字不是一天就能够写得好的,它一开始是从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框架结构开始练习起,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之后,才慢慢写出这么一手漂亮的字出来。另外一些同志,尽管一直写了那么多年的字,对字的笔画、笔顺已了然于胸,但是这些字写出来却不十分中意,还想提高提高,如果你有兴趣,我不仿和大家交流一不,首先你到书店去随便买一本练习楷体字贴,拿回来后直接从偏旁部首开始练习,利用空闲时间慢慢练,一个偏旁一个偏旁练,一天花半个小时或者个把小时时间,要坚持下来,可能几个月或者年把时间后,随着你写的字越来越多,量越来越大,慢慢地自己写字的习惯也培养起来了,而自己的字也越写越好看,字迹更工整。这就我说的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感受二、把基础打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刚才,我举了练习写字的例子,这里面提到字的偏旁部首,这属于基础部分,通过量来打好基础,基础打牢了写出来的字肯定不一样。写作也是这样,市委办公室的同志个个出来都有“两刷子”,既能写,又能说。写出来的材料不仅言之有物,而且通俗易懂,说出来的道理入木三分,寓意深刻。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首先,还是把基础打好,就像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学习绘画那样,首先从画蛋开始练习,写作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具体表现在遣词造句上,不要小看这些基础,一旦你把这些基础都打牢了,你会觉得写什么都得心应手。其次,善于积累素材。大家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素材,是写作的重要基础部分,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等到写作的时候就很难做到信手拈来,写出的文章如缺乏材料支撑,如同一个人有骨无肉。第三,培养远见卓识的思维能力。写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强或弱,直接影响着写作的质量。培养远见卓识的思维能力,除了多学习、多积累,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还要善于推理和判断,从理性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举个例子,某些农村社会风气不好,封建活动盛行,村委会缺乏号召力,群众纠纷时有发生。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思考,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农村思想阵地失控,被愚昧、落后的思想所影响。找准了这个原因,就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从根本上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这里面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通过这种远见卓识的思考之后,我们解决问题手段和方法就可能多了,而且更具有针对性。这就是我认为提高思维能力是搞好写作的基础的原因。
感受三、要有恒心。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靠恒心来支撑。没有恒心和决心,没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那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办公室工作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写、说、做,当然我所说是不一定全面,从我来市委办信息科工作这两个多月时间来看,我觉得这三点非常重要,写、说、做三者贯穿于工作始终,而且要求质量相当高,写出来的东西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无物,不知所云是不行的。说话也一样,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说话相当有讲究,应该是内容思路要清晰,重点要明确,语言要精炼、生动、亲切,言简意赅。做更不用说了,要求更高,但我觉得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有悟性。悟性不是神秘莫测的,它指人们接受新生事物快,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学到的东西能及时消化并运用到实践中。我觉得写、说、做这三点只是像我这样初来乍到的人一种初步直观感受,一种起码的要求,当然要提高这些一定要多付出,要下决心,自己给自己拟定一个路线图,时间表,并按照这个路线图坚持不懈去抓好落实,相信功到自然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体会

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敬佩、羡慕,人们也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然而,怎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呢?这个问题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回答的了.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住这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着,走下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
现在有些人却不然,他们似乎只知道树立理想,却不认真想想该怎样去做.像他们这样日夜看着远方辉煌的目标而打发自己的青春,浪费自己的生命,到头来只能是个曾立志的无志者,到老一事无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我们的志向是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这千里万里之行,会是非常艰难,决不会是一条平坦大道,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就一定能胜利.这胜利是我们的,我们的理想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去夺取胜利的过程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该成为每一个有志者在事业上的座右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告诉我们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一百个理论不及一个实践的道理。千里之行好比是我们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一步步地去努力实现它。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两个和尚,一穷一富,都想去南海朝圣。富和尚很早就开始存钱,穷和尚却仅带着一个钵盂就上路了。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朝圣回来,富和尚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富和尚问:“尔困,何以往南海?”穷和尚答:吾不往,则终日癫狂,行一步,则安一分。尔稳重,故尔在!” 翻译成白话文很精彩:“我不去南海,就心里难受。我每走一步,觉得距离南海就近一分,心里就安宁一点。你这个人个性稳重,不做没把握的事情,所以我回来了,你却还没有出发。”穷和尚和富和尚有着共同的理想,穷和尚因为勇于实践而率先达成了自己的理想,富和尚却只有望海兴叹了。 还有一个寓言故事更加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 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最后,它没能混过寒冷的冬天,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寒号鸟知道有个窝的重要,但是,终因没有行动起来而导致了自己的死亡,不行动的代价使它付出了生命。 让我们都记住这个教训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刻行动起来,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我们什么启发?

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得从现在做起,从面前的小事做起,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