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 2、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 3、卧薪尝胆是谁的故事?
- 4、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人物是谁?
- 5、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 6、卧薪尝胆的名人或伟人有哪些人?
- 7、卧薪尝胆的典故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这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 8、《卧薪尝胆》讲的是谁的故事
- 9、卧薪尝胆是谁写的?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卧薪尝胆》典故片段
吴王也认为这时的越国,已经不足为惧,所以也答应了越国的投降,勾践为了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带着妻儿来到吴国,三年间一直都伺候着吴王,还不断的放牛牧羊,后来回到越国后,勾践便发愤图强,毕竟一个君主受到了这么大的侮辱。所以勾践为了自己不要忘记这种屈辱,就在房中挂了一枚苦胆,每天早上就尝尝苦胆,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草席上。
主人公是勾践。他是一位大男人
作业
勾践。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勾践的父亲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虽然被吴王夫差俘虏,但是勾践励精图治,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卧薪尝胆 Sleep On Brushwood and Tast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BC), the State of Wu launched an attack against the State of Yue. The King of Wu was seriously wounded and soon died. His son Fu Chai became the new King. Fu was determined to get revenge. He drilled his army rigidly until it was a perfect fighting force. Three years later, he led his army against the State of Yue and caught its king Gou Jian. Fu took him to the State of Wu.
In order to avenge his fathers death, Fu let him live in a shabby stone house by his fathers tomb and ordered him to raise horses for him. Gou pretended to be loyal to Fu but he never forgot his humiliation. Many years later, he was set free. Gou secretly accumulated a military force after he went back to his own state. In order to make himself tougher he slept on firewood and ate a gall-bladder before having dinner and going to bed every night. At the same time he administered his state carefully, developing agriculture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 After a few years, his country became strong. Then Gou seized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to wipe out the State of Wu.
Later, people use it to describe one who endures self-imposed hardships to strengthen ones resolve to realize ones ambition.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进行了一场战争,吴王不幸受了重伤,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夫差作了吴国的新国王,他发誓要替父亲报仇。于是,他严格的操练他的士兵,把他们训练成了一支非常厉害的军队。三年以后,他对越国发动了战争,抓住了越王勾践,把他带回了吴国。
为了复仇,夫差让勾践住在他父亲墓旁的破石屋里天天看墓、喂马。勾践表面上服从,心里面却想着复仇。几年以后,勾践被放回越国。他立刻开始秘密聚集一支军队。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报仇,他睡在柴上,还每天在吃饭睡觉前尝一尝苦胆。同时,他专心治理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加强民众教育。几年后,越国又变得强大起来,然后,勾践抓住一个适当的机会消灭了吴国。
卧薪尝胆的主要人物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
它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立下雄心壮志要报仇雪耻,就在柴草上睡觉,经常尝苦胆,以激励自己不忘国耻。越王就这样磨练自己的意志,经过长期的准备,终于率兵打败了吴国,洗雪了自己蒙受的耻辱。
薪指柴草,胆指苦胆,原意指睡在柴草上尝苦胆。后世人们用“卧薪尝胆”来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的人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
它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立下雄心壮志要报仇雪耻,就在柴草上睡觉,经常尝苦胆,以激励自己不忘国耻。越王就这样磨练自己的意志,经过长期的准备,终于率兵打败了吴国,洗雪了自己蒙受的耻辱。
薪指柴草,胆指苦胆,原意指睡在柴草上尝苦胆。后世人们用“卧薪尝胆”来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的人是越王勾践
成语卧薪尝胆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 薪: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刻苦训练。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卧薪尝胆是谁的故事?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2:拿破仑等待捕捉机遇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18世纪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可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尉级炮兵军官。1793年,他被汇报会往前线,参加进攻土伦的战役。正当革命军前线指挥官面对土伦坚固的防守犯难的时候。
拿破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向特派员萨利切蒂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在特汇报会员苦无良策时,看拿破仑的方案很有新意,就立即任命拿破仑为攻城炮兵副指挥,并提升为少校。
拿破仑抓住这个机遇,在前线精心谋划,勇敢战斗,充分显示出他的胆识和才智,最后攻克了土伦。他因此荣立战功,并被破格提升为少将旅长。终于一举成名,为他后来叱咤风云,登上权力顶峰奠定了基础。
3:韩信"胯下之辱”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去。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不要了,在韩信做了大将军后,还去看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作了手下的中尉。对于胯下之辱,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扩展资料: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
多少年才能写成巨著?我们已经得到了答案。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需要持久的等待和忍耐。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成功的铁律。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捷径,漫长的坚持和忍耐是成功的阶梯。告诉你许多成功人士没有说但都在做的规则,掌握了这些,你离成功就不远了。最切实可行的成功指南最体贴入微的心灵抚慰。
每一代人都会成为时代的主角,无论这代人年轻的时候怎么受摧残,怎么被别人看不起,总有一天他们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新老更替中得以前行。
面对功成名就的60后,年富力强的70后,奋斗中的80后们都应该坚信:我很棒。在跌撞中追寻成功,只要你有不舍的坚持、淡定的心态,成功最终是会熬出来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胯下之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拿破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功是熬出来的:成功需要忍耐和等待
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人物是谁?
卧薪尝胆的人是越王勾践。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因为相邻而频繁爆发战争。在一次战争中,越王勾践战败被吴王俘虏,勾践听从范蠡之计,卑身厚礼侍奉吴王夫差,为其看坟喂马,甚至亲自为夫差尝粪,并献上了自己国家的美女——西施。夫差以为他忠诚于己,便释放了勾践。
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勾践回国后,便苦身自励,焦思忧愁,睡在柴草上;无论坐卧饮食,都要尝一口苦胆,勉励自己奋起,励精图治,十几年如一日。终于在范蠡、文种等大臣的辅佐下,不负初衷,消灭夫差,报得大仇,恢复越国。
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成语简介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卧薪尝胆的人是越王勾践。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因为相邻而频繁爆发战争。在一次战争中,越王勾践战败被吴王俘虏,勾践听从范蠡之计,卑身厚礼侍奉吴王夫差,为其看坟喂马,甚至亲自为夫差尝粪,并献上了自己国家的美女——西施。夫差以为他忠诚于己,便释放了勾践。
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勾践回国后,便苦身自励,焦思忧愁,睡在柴草上;无论坐卧饮食,都要尝一口苦胆,勉励自己奋起,励精图治,十几年如一日。终于在范蠡、文种等大臣的辅佐下,不负初衷,消灭夫差,报得大仇,恢复越国。
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成语简介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一文,其内容虽与勾践之事毫不相干,但“卧薪尝胆”这一成语却自此被沿袭下来。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了一个传奇剧本《浣纱记》,大肆渲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自古而今,“卧薪尝胆”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强不息,重新崛起。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越王勾践一直就是一个“处逆境而不失志”的经典人物。“卧薪尝胆”被作为一个成语收入了《汉语辞典》,这个故事也被编进了教科书,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待遇”,在众多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历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为数不多的。
据《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记载,吴王赦免了勾践以后,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的奴仆。在这三年之中,勾践和他的妻子由范蠡陪伴着住在一间石屋里,锉草养马,担水扫粪,竟至”三年不愠,面无恨色”。连吴王夫差也被他的这种”忠诚表现”有所感动,对太宰嚭说:”寡人不忍见而欲赦之。”
范蠡对越王是十分忠诚的。在吴国的三年中,范蠡一直陪伴在勾践身边,不离其左右,越王曾感叹地说:”孤所以穷而不死者,赖公之计耳”(《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而越王”尝粪察疾”,取信吴王之举,也正是范蠡的计策。
吴王有病,三个月不见好转。范蠡认为这是越王尽显”忠诚”的大好时机,于是对勾践说:”臣观察,吴王虽然有病,但病不至死,而且用不几天就会好起来。大王可趁机进宫探视,如果吴王召见,您就要求尝他的粪便,观察他的面色,并当场拜贺,说他的病到已巳日就会好转,三月壬申日就能完全康复。这样你就会取得吴王的进一步信任,以后大王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第二天,越王对太宰嚭说:”罪臣想去探视一下大王的病情。”太宰嚭进宫告诉了吴王,吴王立刻要召见勾践。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候正赶上吴王大便。太宰嚭捧着盛有吴王大便的盂器出来,走到宫门,勾践正等在这里。看到太宰嚭捧着便盂,知道是吴王粪便,于是跪拜上前,对太宰嚭说:”请让我尝尝大王的粪便,以决定大王病情的好坏。”说完便用手取粪便而口尝。
尝完之后,勾践入内见吴王,伏首称贺:”罪臣勾践贺喜大王,大王的病己巳日将有好转,至三月壬申日那天就能够完全好了。”吴王问道:”你怎么知道?”勾践回答说:”下臣曾经跟老师学过,听说人的粪便顺应五谷的味道,如果与时气相逆就会病死,而与时气顺应就会病愈。今天罪臣私下尝过了大王的粪便,其味苦且酸,而这种味道正是顺应了春夏之气,我因此知道大王的病不日即可康愈。”
这一番谷味顺应时气的”尝粪理论”,并非勾践临时发挥胡诌出来的,乃是范蠡所教。吴王听后大喜,病仿佛一下子就好了一半,称赞勾践为”仁人也”(《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吴王一高兴,就让越王搬出了石屋,并安排了专门的宫室居住,但养马尘除等事照旧。勾践终于不用住在石屋之中了,不过从此也落下了一个”口臭”的毛病。
吴王的病果然到了勾践说的那一天完全好了,这下便彻底打动了吴王,决意赦免勾践回国。伍子胥再三劝谏,吴王也不再改变主意,没过多久就把勾践赦回了越国
有关勾践入吴的记载最早见于《国语·越语上》:”(勾践)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然而不知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勾践入吴三年的事情却没有任何记载,倒是范蠡在吴国做了两年的人质,后被赦回国。想来司马迁是不愿意把这些写进史书的,因为从《史记》的写作情形来看,司马迁对越王勾践是抱着褒赏的态度,如果把这些事写进去也许会损害了越王勾践的形象。当然,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勾践入吴三年的屈辱作太多的评议,也不想籍此有污于勾践的美名。对待许多的历史人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有人说,《吴越春秋》纯属野史,所载内容并非史实,不足为信。这样理解,《史记》中没有载入勾践入吴三年的事情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然而有时野史往往就是对正史的一种补充,也往往比正史流传得更为广泛,更为民间化。不管怎么说,越王勾践最终得以回国,于是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可是史书中对这个故事的记载并不完整。《左传》和《国语》中虽然对越王勾践的事情都有记载,却丝毫没有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才有了勾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的记载,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也有勾践”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的描述。一说”置胆于坐”,一说”悬胆于户”,说法虽然不一,但”尝胆”之实似乎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认证。但所有的史籍史料中,并不见有勾践”卧薪”的文字记载。
那么,”卧薪”之说又是缘何而起呢?有学者认为,《吴越春秋》中所述”越王念复吴仇之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蓼……”,就有”卧薪”的意思。蓼是一种具有辛辣味道的植物,越王勾践为报会稽之仇,雪入吴之耻,日夜操劳,眼睛疲倦想睡觉(目卧)时,就用蓼草来刺激它,时间久了就积”蓼”成”薪”。但这种观点所表明的是,所谓”卧”只是”目卧”就是眼睛困乏了想睡觉,而绝非”躺卧”之意。”薪”则是日久积聚起来的蓼草,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干硬的柴草。这或许就是对勾践”卧薪”的唯一而合理的解释。
那么,真正的”卧薪”者是不是另有其人?这个问题无论在正史或是野史中都无从找到答案。而最先把”卧薪”和”尝胆”并列在一起使用的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这看上去和勾践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大概是受了苏轼的影响吧,南宋时一些官吏和学者,在他们的奏章或著述里则开始提到勾践”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
而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吕祖谦在其著述《左氏传说》中,却首次提出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明代的张溥在他的《春秋列国记》中也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后来马骕在编撰《左传事纬》和《绎史》时,同样的把”卧薪尝胆”归于夫差名下。直到清初,吴乘权在编撰《纲鉴易知录》时仍沿用了南宋时的说法,云:”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再稍后一些,蔡元放在修订《东周列国志》时,又说:”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流传开来,而渐渐为后人所接受。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勾践不是”卧薪尝胆”,而是”枕戈尝胆”。因为唐代诗人杜甫在《壮游》一诗中有”枕戈忆勾践”句。据此,北宋王洙在批注此诗时说: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期丞相李纲在其《论国是》疏中也有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之语,在《论使事札子》中仍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卧薪尝胆的名人或伟人有哪些人?
如下所示:
1、司马迁
司马迁本人也是逆境成才的一个典型。司马迁,西汉著名大史学家。从小立志学孔丘,写出第二部《春秋》。然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 他也曾想以死了却自己一生,但他想到了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蔡,受尽欺凌,终成《春秋》;自己终于在努力下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2、张海迪
因病造成高位截瘫,但是她以惊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她学会了针灸,成为小有名气的医生。她自学了外语,翻译出版了《海边诊所》。她还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获得硕士学位。
3、屈原
其境之逆背他的意愿真可谓‘甚矣 ”,艰难重压,讥谤贬讽。潦倒的生活,使他接近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自然叹出”哀民生之维艰”的绝调,长期的斗争,磨炼他坚强的性格,锻就了他铮铮铁骨,不甘屈服。流放期间他不仅在文学上首屈一指,创”赋“离骚”, 也在爱国史上树立了一面永恒的旗帜。
4、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
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 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5、烛之武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卧薪尝胆的典故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这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1、卧薪尝胆的典故主人公是越王勾践。
2、春秋时期,吴越两邻国,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没听伍子胥的告诫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3、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4、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一次夫差求和不成,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羞愧自杀了。
《卧薪尝胆》讲的是谁的故事
《卧薪尝胆》讲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
解释: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卧薪尝胆是谁写的?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