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绸缪束薪是什么意思?绸缪束薪成语造句和典故
- 2、绸缪束薪是什么意思
- 3、《诗经.唐风.绸缪》全诗及翻译,
- 4、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 5、、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全诗
- 6、谁知道《诗经.唐风.绸缪》的全诗?
- 7、118《诗经·唐风·绸缪》
- 8、绸缪束薪是什么意思?绸缪束薪成语造句和典故
- 9、绸缪束薪白首不离是什么意思
绸缪束薪是什么意思?绸缪束薪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绸缪束薪 chóu móu shù xī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绸缪束薪】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绸缪束薪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绸缪束薪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绸缪:紧紧缠绕。紧紧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儿。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结合。
[成语出处]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百科解释如下:
绸缪束薪
读 音 chóu móu shù xīn
解 释 绸缪:紧紧缠绕。紧紧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儿。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结合。比喻男婚女嫁,各得其所
出 处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婚姻的结合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73373.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10808400.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绸缪束薪是什么意思
绸缪: 紧紧 缠绕 。紧紧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儿。古代束薪 比喻 婚姻 的结合。 成语出处: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繁体写法: 绸缪束薪 成语语法: 作谓语;比喻婚姻的结合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诗经.唐风.绸缪》全诗及翻译,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一把柴草捆得紧,三星闪亮在天空.今夜是个什么夜,我能见到这好人?你这个人呀你这个人,我该怎么对待这人好!一把牧草捆得紧,三星闪亮在天边.今夜是个什么夜,我能见到心爱人?你这人呀你这人,我该怎么对待心爱人!一把荆条捆得紧,三星闪亮在门庭.今夜是个什么夜,我能见到这美人?你这人呀你这人,我该怎么对待这美人!
另:
《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刺晋乱也.国乱则昏姻不得其时焉”.朱子《辩说》云:“此但为婚姻者相得而喜之词,未必为刺晋国之乱也.”《诗序》囿于诗教.《辩说》也和诗意相差一定距离,不从.此诗带有明显的戏谑玩笑味道,这大约是民间闹洞房时的口头歌唱.诗的作者好像是一位兴致勃勃参加婚礼的人.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释义: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出自《国风·唐风·绸缪》,是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没有具体的作者。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白话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诗文每章的头两句是起兴,当是诗人所见。
下两章“束刍”、“束楚”同“束薪”。又参星黄昏后始见于东方天空。故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两句点明了婚事及婚礼时间。“在天”与下两章“在隅”、“在户”是以三星移动表示时间推移,“隅”指东南角,“在隅”表示“夜久矣”,“在户”则指“至夜半” 。
三章合起来可知婚礼进行时间——即从黄昏至半夜。后四句是以玩笑的话来调侃这对新婚夫妇:“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
问他或她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是如何亲昵对方,尽情享受这幸福的初婚的欢乐。
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的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后世影响颇大,诗人往往借以表达突如其来的欢愉之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爱。
此诗每小节的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平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好像洞房花烛夜新婚夫妻在逗趣,具有祝福调侃的意味,非常温馨、甜蜜。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如何尽情享受这新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 “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了的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全诗
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注释:绸缪:音仇谋,缠绕,捆束束薪:捆住的柴草,喻婚姻爱情。有人考证,《诗经》中的“薪”都比喻婚姻:“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以燎炬为烛”。(魏源《诗古微》此用捆束柴草,比喻婚姻缠绵不解。三星:即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良人:古代妇女称丈夫。刍:柴草。隅:东南边。参星黄昏时在东方天上,此时到东南,已至深夜。邂逅:遇合。此用作名词,代指遇合的人。楚:荆条。粲者:美人。译文: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哪夜?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谁知道《诗经.唐风.绸缪》的全诗?
绸缪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哪夜?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注释
①绸缪:缠绕,捆束。犹缠绵也。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
②三星:即参星,主要由三颗星组成。
③良人:丈夫,指新郎。朱熹《集传》:“良,夫称也。”
④子兮:你呀。
⑤刍(chú
除):喂牲口的青草。
⑥隅:指东南角。
⑦邂逅:即解媾,解,悦也。原意男女和合爱悦,这里指志趣相投的人。
⑧楚:荆条。
⑨户:门。
⑩粲:漂亮的人,指新娘。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注释】:
绸缪:chóumóu,缠绕,捆束。
束薪:捆住的柴草,喻婚姻爱情。有人考证,《诗经》中的“薪”都比喻婚姻:“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以燎炬为烛”。(魏源《诗古微》此用捆束柴草,比喻婚姻缠绵不解。
三星:有多说,《毛传》认为指参宿三星,《郑笺》则认为指心宿三星,近代天文学家朱文鑫考证认为三段中的三星分别指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天文考古录?唐风三星说》)。
良人:古代妇女称丈夫。
刍:柴草。
隅:东南边。参星黄昏时在东方天上,此时到东南,已至深夜。
邂逅:遇合。此用作名词,代指遇合的人。
楚:荆条。
粲者:美人。
【词语解释】绸缪(chóumóu)
1.紧密缠缚貌。《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毛传:“绸缪,犹缠绵也。” 孔颖达 疏:“ 毛以为绸缪犹缠绵束薪之貌,言薪在田野之中,必缠绵束之,乃得成为家用。”《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孔颖达疏:“ 郑 以为鸱鴞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成此室巢。”
2.引申为纠缠。 宋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3.连绵不断。《文选?张衡<思玄赋>》:“倚招摇、摄提以低回剹流兮,察二纪、五纬之绸缪遹皇。” 李善 注:“绸缪,连緜也。” 宋刘过《六州歌头》词:“怅望 金陵 宅, 丹阳 郡,山不断绸缪。”
4.情意殷切。 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二:“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奉所惠贶,发函伸纸,是何文采之巨丽,而慰喻之绸缪乎!” 吕延济 注:“绸缪,谓殷勤之意也。” 元 张昱 《醉题》诗:“情在绸缪歌《白苎》,心同慷慨赠青萍。” 郑泽《佩忍初来长沙即席奉赠》诗:“ 灵均 餐落英,讌席聊绸缪。”
5.形容缠绵不解的男女恋情。 唐元稹《莺莺传》:“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绣帏里效绸缪,倒凤颠鸾百事有。” 明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汪南溟文》:“ 汪 暮年眷 金陵 妓 徐翩翩 名 惊鸿 者,绸缪殊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既而衾枕之爱,极尽绸缪。”
6.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 清钱谦益《南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李士高授承德郎制》:“非强兵无以备豫,非广蓄无以养兵,此根本绸缪之至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清林则徐《饬府查办防护围基章程札》:“现在水虽消退,而夏令正长,大雨时行,必须早为绸缪之计。”参见“ 绸缪未雨 ”。
7.繁密貌。《文选?左思<吴都赋>》:“容色杂糅,绸缪缛绣。” 李善注:“绸缪,花采密貌。” 宋 鲍輗 《襄阳行》:“今日何日春气柔,东城骑马花绸缪。”
8.深奥。《庄子?则阳》:“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 陆德明释文:“绸缪,犹缠绵也。又云:深奥也。”
9.古代妇女衣带上的带结。《汉书?张敞传》:“礼,君母出门则乘辎軿,下堂则从傅母,进退则鸣玉佩,内饰则结绸缪。” 颜师古注:“组纽之属,所以自结固也。”
【今译】
把柴草捆紧些吧,抬头看天空中的那三颗星星,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见到如此美丽的人儿,你呀你呀,该怎么对待这美丽的人儿啊!
把柴草捆得紧些吧,抬头看那三颗星星在天空的一角,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们有如些美丽的相遇,你啊你啊,该怎么对待这美丽的相遇?
把柴草捆得更紧一些吧,抬头看上去,那三星高高地挂在门户之上,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看到如此灿烂的人儿,你呀你呀,你这样的明丽,让我该怎么办呢?
【赏析】
这首诗看法古今比较一致,大多认为描写新婚之夜的缠绵与喜悦。诗借了“束薪”作象征,用“三星”作背景,描写了夜的过程,时光的流动,但新婚夫妇的缠绵却是那样深厚曲折。借助内心的独白“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真有道不完的情深意长和新婚之夜的憧憬和激动。头两句是起兴,当是诗人所见。《诗经)中关于男女婚事常言及“薪”,如《汉广》“翘翘错薪”;《南山》“析薪如之何”;《东山》“烝在栗薪”;《车舝》“析其柞薪”、《白华》“樵彼桑薪”等皆是。郑玄云:古代娶妻之礼,以昏为期(见《三礼目录》)。因在黄昏后举行婚礼,当然需要燃薪照明,段玉裁说“古以薪蒸为之烛”(《说文解字注》),后来“束薪”遂成为婚姻礼俗之一。下两章“束刍”、“束楚”同“束薪”。又参星黄昏后始见于东方天空。故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两句点明了婚事及婚礼时间。“在天”与下两章“在隅”、“在户”是以三星移动表示时间推移,“隅”指东南角,“在隅”表示“夜久矣”(朱熹《诗集传》),“在户”则指“至夜半”(戴震《毛诗补传》)。三章合起来可知婚礼进行时间——即从黄昏至半夜。后四句是以玩笑的话来调侃这对新婚夫妇:“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问他或她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是如何亲昵对方,尽情享受这幸福的初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的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后世影响颇大,诗人往往借以表达突如其来的欢愉之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如《说苑》所载《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诗有一首题目就是《今夕行》,诗云“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足见诗圣对这无名诗人创造的诗句何等推崇,乃至一再效法。本诗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平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戴君恩《读诗臆评》说:“淡淡语,却有无限情境。”牛运震《诗志》说:“淡婉缠绵,真有解说不出光景。”都是确有体会的灼见。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①
三星在天。②
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③
子兮子兮,④
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⑤
三星在隅。⑥
今夕何夕,
见此邂逅。⑦
子兮子兮,
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⑧
三星在户。⑨
今夕何夕,
见此粲者。⑩
子兮子兮,
如此粲者何!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把柴草捆紧些吧,抬头看天空中的那三颗星星,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见到如此美丽的人儿,你呀你呀,该怎么对待这美丽的人儿啊!
把柴草捆得紧些吧,抬头看那三颗星星在天空的一角,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们有如些美丽的相遇,你啊你啊,该怎么对待这美丽的相遇?
把柴草捆得更紧一些吧,抬头看上去,那三星高高地挂在门户之上,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看到如此灿烂的人儿,你呀你呀,你这样的明丽,让我该怎么办呢?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118《诗经·唐风·绸缪》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概览】
1、古时婚嫁都是燎炬为烛,绸缪本意是缠绕,喻男女缠绵悱恻;束薪本意是扎起来的柴火,通常隐喻婚娶。《诗经》里所有束薪、析薪都是暗示娶亲。
2、全诗共三章,用戏谑的口吻描绘了一幅新婚之夜闹洞房的三个场景,表现出新人的甜蜜和友人们的欢喜。
3、第一章戏谑新娘。星星点点,婚礼结束,道贺的长辈退去,小伙伴们将一对新人团团围起来,一边感叹祈福,一边开着玩笑“把这可心的新郎今晚怎么办?”
4、第二章是调侃一对佳人,星星已经升到中天,今夜是何夜,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真好看。“这美好的夜晚,二位打算怎么过?”
5、第三章是盘问新郎,星星已经照在内门上,终于佳偶天成,小伙伴们一边赞叹新娘子的娇羞妩媚,光彩夺目,一边肆无忌惮地看着新郎问“要如何疼爱你心上人?”
6、这场从黄昏持续到半夜的婚礼,通过夸张风趣的语言,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人们笑着、眨巴眼睛,商量着如何难为二位玉人儿。在浓郁的生活气息里,感受古人的纯真率直、质朴美好。
7、二位新人美不可言,那夜也美不可言,今夕何夕,如此良人,这四字藏着万般柔情、万般滋味,不求甚解,只求彼此会心,拈花一笑。
【注释】
1、绸缪:缠绕,捆束。犹缠绵也。
2、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
3、三星:即参星,主要由三颗星组成。
4、良人:丈夫,指新郎。朱熹《诗集传》:“良,夫称也。”
5、子兮:你呀。
6、刍(chú 除):喂牲口的青草。
7、隅:指东南角。
8、邂逅:即解媾,解,悦也。原意男女和合爱悦,这里指志趣相投的人。
9、楚:荆条。
10、户:门。
11、粲:漂亮的人,指新娘
【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
天上三星亮晶晶。
今夜究竟是哪夜?
见这好人真欢欣。
要问你啊要问你,
将这好人怎样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
东南三星正闪烁。
今夜究竟是哪夜?
遇这良辰真快活。
要问你啊要问你,
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
天边三星照在门。
今夜究竟是哪夜?
见这美人真兴奋。
要问你啊要问你,
将这美人怎样疼?
绸缪束薪是什么意思?绸缪束薪成语造句和典故
绸缪束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事先做好准备,以防将来有需要时使用。这个成语中的“绸缪”是指修补、加固,而“束薪”则是指捆好的柴草,寓意着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豳风·鸱鸮》,其中有一句诗是“绸缪牖户,无侮风雨”,意思是修补好门窗,以防风雨侵袭。后来人们引申出“绸缪束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预先做好准备,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或危险。
在现实生活中,绸缪束薪的意义非常重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在未雨绸缪的时候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比如,一个家庭在平日里积攒一定的储蓄,以便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使用;一个国家在平时加强国防建设,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
总之,绸缪束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预先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从容应对,取得胜利。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是什么意思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 是一句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两位朋友或伙伴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共同奋斗,白头偕老,始终不离不弃,友情或伙伴关系非常深厚。
具体解释如下:
绸缪:意为缝纫、缝补,比喻合作或共同努力。
束薪:意为捆绑柴薪,比喻结合力量,共同努力工作。
白首:意为白发,指两人一起经历了许多年月,年老头白。
不离:意为不分离,不分开,一直在一起。
这句成语强调了友情、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的坚韧和持久,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两个人都决心共同面对,直到白发苍苍的年岁。这是对坚固友情或合作关系的美好祝愿和赞美。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为了谋生而忍受辛苦,直到白发苍苍也不离开工作岗位。以下将详细解释该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1.成语解析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中的"绸缪"指的是用绢帛裹缚,表示束缚;"束薪"指的是捆绑着一捆柴薪,表示劳动。整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长期从事艰辛的工作,直到年老。
2.内涵解读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强调了对工作的忠诚和坚持,无论多么辛苦或者年岁已高,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作,为了生活和责任不离开岗位。
3.文化背景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社会,古时候人们的谋生条件残酷,许多人在维持生计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长时间辛勤劳动。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人传统中重视工作、勤劳耐劳的价值观念,也体现了对责任和家庭的担当。
4.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绸缪束薪白首不离"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对工作负责、坚持不懈,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勇往直前。同时,也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生活,为了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而努力奋斗。
5.传统价值观的延续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对勤劳、忠诚和责任的重视。在中国文化中,工作被看作是一种光荣的事情,并被视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对社会贡献的方式之一。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工作中要担负起责任,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无论遇到什么艰辛和挑战都要坚守岗位。
6.忠诚与责任的表达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揭示了人们在工作中要具备忠诚和责任心。忠诚是指对工作、职业和组织的忠诚,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认真态度和对公司或组织的忠诚度。责任则表示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包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尽职尽责等。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忠诚和责任,不轻易放弃。
总结:
"绸缪束薪白首不离"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成语,它强调了对工作的忠诚和坚持,无论多么辛苦或者年岁已高,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作,为了生活和责任不离开岗位。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也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应用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