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秋瑾的生平事迹
- 2、秋瑾的英雄事迹
- 3、满江红秋瑾
- 4、关于秋瑾的资料和生平事迹 急!!!!
- 5、秋瑾是哪个朝代的人
- 6、有谁知道秋瑾的生平事迹?
- 7、女主角革命烈士秋瑾生平事迹简介:秋风秋雨令人心酸
- 8、秋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秋瑾简介及生平事迹
- 9、秋瑾的事迹是什么?
- 10、分别推荐中国古代,近代,当代历史上三位最具抗争精神的女人。最好介绍一下它们的事迹和生平。
秋瑾的生平事迹
1、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 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
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
2、在日本,秋瑾结识了不少进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组织起“共爱会”,参加反清秘密团体“三青会”,会晤了孙中山,和黄兴、喻培伦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
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奔走。对于这些,王廷钧均有所闻,极力反对,两人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 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
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国,为联络光复会、洪江会以及策划平礼起义事宜,女扮男装,潜往长沙。
住在朋友家里,人们都称其“秋伯伯”。其时,她曾去王廷钧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为她穷途归来,回心转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镜重圆。
但又暗中监视,不让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戏,从后门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与王家的诀别。
3、秋瑾受刑的过程中,吃尽苦头,然而她始终都是守口如瓶,坚持不向封建社会低头,在狱中秋瑾本可只需要低头就可以免收皮肉之苦的,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胆怯。
她宁死都不愿意屈服,都不愿意低头认罪,她在残酷的淫威和刑法之下任然坚守自己的革命精神,为良知和正义做出牺牲。
秋瑾受刑的过程无论多么惨痛,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事业,她情愿毅然而然的走上刑法场的断头台,用自己的热血唤醒民族的反抗意识。
秋瑾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民主革命家,在秋瑾受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要给自己留下一点最后的尊严。
秋瑾受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在自己死后不要剥光她的衣服,让她的遗体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她不怕流血牺牲,却怕自己死的毫无尊严。
在审讯秋瑾的公职人员之中,好在还有良心尚存的,他们为自己处置女侠的行为感到忏悔,秋瑾受刑的日子,成为了全国人民祭奠秋瑾的日子,她的事迹将会永远的流传下去。
4、秋瑾在湘乡荷叶塘和湘潭两地苦度了六七年时光,生下一儿一女。尽管王家生活优裕,但她与周围的人毫无共同语言,内心异常苦闷。
在感情方面,她极力排拒王廷钧,对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屡遭冷落,又无力抗衡,便另寻温柔之乡,流连 秦楼楚馆,攀折倡条冶叶。
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评议同样一件事,人们所持的却往往是双重标准。王廷钧不是蔡松坡那样伟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苏曼殊那样潇洒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风流便成下流。
5、秋瑾嫉恶如仇,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据 冯自由的《 革命逸史》所记,当年,湘人陈范家中饶有资财,携二妾湘芬和信芳远赴东瀛。
红袖添香读洋书,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惯他这副德性?她认为陈范拥妾而骄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誉,便极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脱离了陈范的掌控,从此人格独立。
后来,陈范见利忘义,竟将女儿 陈撷芬许配给广东富商廖某为妾,又是秋瑾公开反对,使婚事泡了汤。另据徐自华的《秋瑾轶事》所记,有一次,她们同游上海张园。
小憩品茗时,秋瑾见一名留学生挟一名雏妓乘车而来,在这花娇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轻狂放浪之态,她忍无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那人还算识相,赶紧灰溜溜地走了。徐自华静观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横加干预是“真杀风景”。秋瑾则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秋瑾可以说是近代一个传奇女性,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永远为世人所尊敬。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七天后秋瑾不幸被。在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是近代的花木兰。但是秋瑾出身确实不错,官僚世家,可她毅然走向了革命的道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1875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她家是官宦世家,从她曾祖父起就开始做官,父亲也做到知州的位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她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从小就和哥哥们一起读私塾,加上母亲的教导,她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底。
秋瑾从小就十分喜欢看花木兰、梁红玉等女英雄的故事,这些巾帼女英雄的事迹对她影响相当深刻,也为她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基础。
长大成人的秋瑾在家人的安排下,成亲了,她嫁的人当然也是官员了。秋瑾从一位管家大小姐成为了官太太,本可以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但是大环境对她产生了影响。
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的国土被列强占领。我国百姓在列强面前根本没有丝毫的人权,这对秋瑾影响很大,她绝心通过另外一条路,改变中国。
1904年春,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秋瑾冲破夫家重重阻挠,毅然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只身漂洋过海,留学日本。秋瑾从东京到横滨,先是参加了旨在“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三合会”,接着组织了“唤醒国民,开化知识”的“演说练习会”,创办了“鼓吹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的文学杂志《白话》,又重组了“旨在反抗清廷,恢复中华,主张女子从军”的“实行共爱会”,提出“结二万万妇女同胞”的目标。
1905年3月,秋瑾加入到光复会,不久就见到了孙中山,秋瑾速记加入到了同盟会,而且还被选为浙江分会主盟人,自此开始轰轰烈烈的革命。
1905年底,秋瑾回国,旋即开始奔波于上海和绍兴之间,进行实际的、频繁的革命活动,她十分注重对革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且设立了学务公所,将革命的宣传活动融入到教学之中去。在第二年9月秋瑾创办了宣扬革命和提倡女权运动的《中国女报》。
这是中国第一份为女子发声的报纸,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凡响,尽管这个报纸办了两期就因为资金问题而停办了,但是秋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
1907年2月,秋瑾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在当时,大通学堂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大本营,因为有官府认可的资质,对于革命力量的隐藏极其有利。自此,她“以浙事自任”,当任了浙江革命活动的实际领导者。
为筹备皖浙起义,秋瑾一方面利用学堂,训练浙江各地的会党首领和骨干,培训他们成为光复军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杭州的新军和军事学校中发展会员,为起义准备军事干部;同时,积极响应萍浏醴等地的武装起义,做好联络工作。另外,她亲自拟定了光复军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起义路线。
因种种原因,7月6日,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10日,尽管已知自己可能被捕,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的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3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此后的辛亥革命中,出现了女子敢死队决死队,而秋瑾也被称之为辛亥三杰之一,是杰出的华夏先烈和女英雄
她本出身名门望族,但是为了中国的前途,她毅然抛弃优越的生活,走向革命的道理,宁死不屈,这是伟大的歌名女性。
从大家闺秀,到缔结婚姻,最后走向革命,秋瑾何以如此?我以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从小家庭培养起的豪爽性格,使她有强悍的一面。秋瑾出生于官宦世家,母家也是江浙望族,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秋家对女儿的教育,却不像传统那么刻板,不仅让她读书识字,还由其跟人骑马射箭。相当开明。这样的家风,使得女子的视野较一般妇女大得多。
二,婚姻生活的隔阂,使秋瑾进一步将眼光投向外界。秋瑾21岁结婚,起初,与王子芳感情还好,后来,两人相处就不大如意了。经常会有一些争吵。王子芳可能按传统妇德要求秋瑾,秋瑾从小受独立教育长大的人,当然不会受制于条条框框。
比较著名的是,秋瑾夫妇北京就职时,秋瑾就有过坐车看戏的壮举。当年轰动全城。彼时,女人还是不能抛头露面那一套,秋瑾更是上层妇女,要引为表率的,却公然坐车看大戏,其胆气豪情可见。然而在当时,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加之王子芳花天酒地,甚至有时彻夜不归,秋瑾更加失望了。
三,亲见八国联军侵华,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红毛人(洋人)这样厉害,中国人成了它的奴隶。”秋瑾看得明白,字字清醒且锥心。而当时孙中山革命已经吹响,大时代下,秋瑾面对这样激荡的浪潮,只差迈步出去了。
四,结识吴芝瑛,毅然出走日本,就此坚定走向革命道路。是年,秋瑾29岁。临行前,丈夫王廷钧还将秋瑾的财物行囊藏起来,以期阻止自己心意已决的妻子。同为女杰的吴芝瑛资助了秋瑾。
包括秋瑾留日,也与吴芝瑛有关。秋瑾很多新思想的接触,对日本的了解,都来自吴芝瑛和她的丈夫。他们助推秋瑾走上了海阔天空的人生世界。
燃情岁月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抚一半子麒为嗣。女,桂芳。”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个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
革命生涯
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 秋瑾除在校学习外,还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此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在日本主编《白话》月刊过程中,孙中山建议她可“依据此特长,利用宣传工具,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贯以提倡女权为己任,她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 “仿欧美新闻纸之例,以俚俗语为文,……以为妇人孺子之先导”。她以“鉴湖女侠”等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演说的好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宣传女权主义,号召救国。她写道:“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总要求己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它反对。”“但是从此以后,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的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后的事情,尽力去做,……我们自己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女权解放的激情。 秋,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从容就义
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她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
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以“黄祸源溯浙江潮,为我中原汉族豪,不使满胡留片甲,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
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烈士灵柩定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20世纪50年代迁葬杭州鸡笼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现西泠桥畔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缅怀。
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扩展资料:
秋瑾死后不久,《小说林》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小说有包天笑的长篇连载《碧血幕》,吴梅、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
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
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苍鹰击》、《轩亭冤》、《六月霜》。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进化团和春阳社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戏剧舞台更出现一阵“秋瑾热”:
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风雨千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秋风秋雨》、浙江歌舞团的《秋瑾》、杭州话剧团的《秋瑾》、江苏省昆剧团的《鉴湖女侠》、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鉴湖女侠》、安徽芜湖市梨黄戏剧团的《鉴湖碧血》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巾帼英雄”——秋瑾
秋瑾的英雄事迹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生平经历
1875年
11月8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生于福建闽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子王廷钧。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附:菩萨蛮(寄女伴)
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19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匿居在朋友家中的秋瑾,突然有人采访。来人是未曾见过面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他带来了徐锡麟的亲笔信,提出共同筹划武装反清起义。秋瑾非常高兴,立即备酒待客,酒适知已,长变彻夜,一致以为武装反清的时机已到。王金发这次来是受徐锡麟之命,请秋瑾主持绍兴大通体操学堂,负责浙江会员的领导工作,徐锡麟去安徽开创革命门面,两省配合得待机进取南京。
秋瑾不久返绍兴,以大通体操学堂为依托,奔走于浙江各地联络会员,准备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正当秋瑾积极徘徊起义一切即将就绪时,传来徐锡麟在安徽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杀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从报纸上得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的起义失败并被杀害的消息。她手拿报纸,失声痛哭,预感到自己也将为国捐躯。有人劝她暂避他地,并为她联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绝了。她不食不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有这样的诗句?quot;痛同胞之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在一次同乡会上,有一个年长秋瑾十几岁的同乡胡道南声言,不赞成革命,反对男女平权。秋瑾气愤之极,当面骂他是"死人"。就是这个被秋瑾骂为"死人"的胡道南,从大通学堂学生口中得知,秋就将在7月19日发动起义,他将此消息密告了杭州知府贵福,贵福连夜报告了杭州的浙江巡抚张曾扬。7月11日,张曾扬从杭州派了300余清兵去绍兴抓捕秋瑾。12日,有学生给秋瑾送来消息,请她躲避,秋瑾非常镇静,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quot;她组织大家把大通学堂的枪支弹药隐藏起来,然后命令学生各自分散。
7月13日一大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到来大通学堂门前,看看四周无人才小心地进了院子。原来是化了装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他是特意来告诉秋瑾,派兵已过钱塘江,催她赶快离开绍兴,秋瑾只说了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王金发无奈,给秋瑾留下一支手枪,与秋瑾挥泪而别。
秋瑾视死如归,决心为反清爱国,唤起民众而献身。秋瑾被捕以后,她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在审讯她的时候,她只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后她说?quot;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便吧!"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
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历史上没这个人啊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生平经历
1875年
11月8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生于福建闽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子王廷钧。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附:菩萨蛮(寄女伴)
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满江红秋瑾
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满江红秋瑾的生平经历与她所做出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风雨,但她的信念始终如一,她的行动始终坚定不移。本文将从她的生平经历、她的革命事业、她的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平经历
满江红秋瑾,原名秋瑾,字梅庵,号满江红。1868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儒学家,对她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她在家乡读书期间,就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和民族危机有了深刻的认识。
1893年,秋瑾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成为了第一批女学生。在学校里,她接触到了一些爱国青年,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她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一名积极的革命者,参加了多次革命活动。
革命事业
满江红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性革命家之一,她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曾经组织过多次反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895年的护国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她担任了护国军总指挥的职务,指挥了一支由女性组成的部队,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满江红秋瑾还积极参与了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她在维新运动中,倡导“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五四运动中,她也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家庭生活
满江红秋瑾虽然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但她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幸福。她的丈夫是一位清朝的官员,对她的革命事业并不支持。在她参加护国战争的时候,丈夫曾经多次劝说她回家,放弃革命事业,但她始终坚定不移。最终,她的丈夫因为她的革命活动被清廷处死,她也因此失去了丈夫和儿子。
结尾
满江红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风雨,但她的信念始终如一,她的行动始终坚定不移。她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应该学习她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秋瑾的资料和生平事迹 急!!!!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875年 秋瑾的男装照11月8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生于福建闽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子王廷钧。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秋瑾戴帽照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绍兴坤士胡道南出卖了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3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是哪个朝代的人
秋瑾是清朝时期的人。
秋瑾,生于1875年,卒于1907年,字竞雄,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一、秋瑾的生平
秋瑾从小跟随父亲和兄长习文练武,自幼便养成了豪爽的性格和侠义的气概。她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束缚和压迫深感不满,因此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她先是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回国后,她又在上海创立“中国女报”,倡导女权运动。最终,在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她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二、秋瑾的诗词与文学贡献
秋瑾不仅是一位革命者,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诗词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她的作品如《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感愤》、《感时二章》等,都表达了她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同时,她的诗词也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三、秋瑾的革命精神与影响
秋瑾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她以女性之身投身革命,倡导女权运动,挑战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她的坚定信念和英勇牺牲精神也激励了无数的革命者。同时,她的诗词作品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的来说,秋瑾是清朝时期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文学家。她的生平事迹、诗词作品以及革命精神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有谁知道秋瑾的生平事迹?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秋瑾(1875-1907)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自小家境富裕,能写诗填词、骑马击剑、使棒舞枪,仰慕花木兰等女杰,立志要做一名巾帼英雄。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1900年前后两度寓居北京,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艰,遂立"置生死于不顾"以献身救国之志。1904年5月突破家庭阻力自筹旅费留学日本,先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日语讲习所学日语半年,继入东京青山女校速成师范专修科。与陈撷芬成立"共爱会",与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均以反清为目的。
1904年秋,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妇女平等。不久又加入冯自由等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1905年春回上海,4、5月间经徐锡麟等介绍在绍兴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在横滨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12月,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回国,与易本差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以安置归国学生。1906年因抗议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而回国。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倡导民主革命。
1907年初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联络浙省革命志士和会党成员,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皖浙同时起义。并以大通学堂督办职务之便,以该校为中枢,往来杭沪间,活动军学界,运动会党。4月正式组建光复军八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并导拟军制、军旗、服。约定先由金华府发难,处州府立即响应,会绍兴光复军袭取杭州,计划若受阻则出江西以通安庆,会合徐锡麟,合力攻取南京。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事,被捕遇害,浙江之嵊县、武义、金华、兰溪等地光复军在中、下旬亦相继失败。奸人胡道南密报清廷,清兵于14日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与少数学生持枪抵抗。被捕后坚贞不屈,次晨于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著述被辑为《秋瑾集》。
活动年谱
1875年
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生于福建闽候。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湘潭富绅子王廷钧。王为人无信义,无情谊,好嫖赌,损人利己,给她婚后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女主角革命烈士秋瑾生平事迹简介:秋风秋雨令人心酸
秋瑾,女,原名秋,本名宣青,后改名,又名建湖女。她祖籍浙江殷珊,出生于福建厦门。英勇,练武术,像男人服装。清光绪二十年,其父秋瑾任湘乡县总经理时,将秋瑾许配给双峰县叶禾乡王庭筠。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庭筠在湘潭开设了怡园典当行。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经常回到丈夫身边的家庭。今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申冲,当着道西众多亲朋好友的面,背诵了一首自创的杞人忧:幽燕篝火晚会什么时候结束?听说中外战争还没有停止;谁关心国家,谁恨国家,谁关心人民,关心国家,就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光绪二十六年,王庭筠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进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的战争,他回到了家乡荷叶。第二年,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光绪二十九年,王庭筠再次进京复职,秋瑾带着女儿一同前往。接下来的一年,我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赴日留学,先进了一家日语研习班,后进了青山实用女生学校。秋瑾留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与陈谢芬发起互爱会,与刘道一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封为白纸扇。光绪三十一年回国。春夏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再次赴日,入团,升任鉴定部委员、浙江团委员,次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华书院。不久,她在浔溪女校任教学校。同年秋冬,为了筹集中国女报元的创办基金,我又回到了荷叶妻子家,从丈夫那里得到了一笔钱家,并与家人告别,宣告脱离家庭关系。它出版于1907年12月,中国女报。秋瑾写了一篇鼓吹女性的文章解放,倡导女性美国的权利和革命。朱轩、义乌、金华、兰溪等地与党联系,并计划响应刘萍起义,但未能成功。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接任大同学堂督学。很快,他和徐锡林将分别准备同时在浙江和安徽两省回忆往事。联系军队和浙沪共产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打头阵。计划7月6日在浙江和安徽同时揭竿而起。7月13日在大同学校因为一件事被抓。7月15日,在浙江绍兴玄亭口从容辞世。光绪三十四年他的旧友将他的遗体移至杭州西湖西陵桥。因清廷逼迁,其子王元德于宣彤元年秋将其墓迁至湘潭昭山。1912年,湖南人建了烈士长沙秋瑾堂,并经湖南、浙江两省同意,欢迎其遗体来浙,重新安葬西湖原墓园。后世有秋瑾集。老师和宋老师都对秋瑾评价很高。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瞻仰了秋瑾墓,并写了挽联:江户陈,谁尊重君主和赞扬联盟;亭子里全是血,所以我我羞于招一个侠女的灵魂。1916年8月16日-20日,孙中山访问杭州,并前往陵墓瞻仰。孙说:光复前,浙江省第一人邱女士就加入了同盟会。今年秋天,这位女士不会再出生,但秋风秋雨会麻
秋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秋瑾简介及生平事迹
今天准备给大家介绍一位近代女民族英雄——秋瑾。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虽然她并非第一位献身革命的女性,但秋瑾在民间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可以说她一生都在为女权而奋斗,在当时的封建时期,这是需要非常大勇气的。秋瑾义无反顾的选择投身革命运动中,为推动妇女解放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下面还有更多有关秋瑾的介绍,以及她的生平事迹,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1、秋瑾其人
1875年出生于福建云霄的秋瑾,乳名玉姑,初名闺瑾,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原本来自官宦世家,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
爷爷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是满清官员,父亲还官至湖南郴州知州,母亲单氏也是浙江萧山望族之后。
故秋瑾从小就得到极好的家庭教育,兼之自幼好文史,喜诗词。15岁时随表兄单宗勋学骑马,学拳术,练棍击剑。久而久之,秋瑾便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奇女子。
不过,秋瑾的家庭条件虽说不错,父母相对来说也算开明。但那时仍然是在浓厚的封建思想笼罩下,父亲秋寿南母亲单氏突破不了根深蒂固的桎梏。秋瑾在小时候仍要裏小脚,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还得依从父母的包办。
故秋瑾在19岁时,也只得遵照时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的父亲安排,远嫁湖南有钱人家的公子,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的王廷钧。
1900年,王廷钧出钱捐了户部主事的官后,便带着秋瑾到京城增长见识。在京城,秋瑾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思想得到极大解放。
但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为避难,秋瑾只好又随夫回到双峰县荷叶镇。
期间,秋瑾与思想进步的唐群英、葛健豪往来十分密切,三人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过了一段快乐美好的时光。时称潇湘三女杰。
2、倡导女权
1904年7月,时年29岁的秋瑾因家庭变故,遂决定离开夫家,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毕业后,转入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
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成立妇女运动组织共爱会。
1905年初,秋瑾为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回国。当年秋,二次赴日本,入青山实践女校。
从此以鉴湖女侠为笔名,倡导女权女学思想,发表了《演说的好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勉女权》、《敬告姊妹们》等系列文章,宣传女子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等等追求女子自由进步的主张,以此抨击落后陈腐的封建礼教之丑恶。
尤在《敬告姊妹书》中将旧时的女子生活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淌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1906年,31岁的秋瑾再次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不久去浔溪女校任教。暑期离职到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1907年1月,又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号召女界当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3、投身革命
秋瑾在东渡日本短暂的求学期间,受中国留学生激情澎湃的革命思想的浪花洗礼,其追求民主自由独立的心性得以火热迸发,从而投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事业。
她除了在校学习外,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讲革命救国的道理,还与鲁迅、黄兴、宋教仁、陶成章等志士仁人密切往来,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与刘道一、王时泽等人结为秘密会,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以月刊《白话》为宣传工具。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建议:依据此特长,利用宣传工具,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越直接越迅速越好。
后来还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白纸扇(军师)。
1905年初短暂回国时,在绍兴会晤革命党人徐锡麟(后与之并陶成章,三人时称辛亥三杰),在徐介绍下,加入光复会。
1905年7月,经三合会的冯自由介绍,又加入同盟会,受任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期间,秋瑾写下众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大量革命诗篇(收入《秋瑾集》)。
1906年秋瑾再次回国后,往返于浙沪执教办学期间,即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人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络革命党人与进步人士,积极准备浙江方面的起义工作。
4、英勇就义
就在筹备起义事宜时,因母亲突然过逝,秋瑾旋即回绍兴奔丧。
料理完母亲丧事后,秋瑾应邀留在绍兴大通学堂主持校务。以此为掩护,依旧往来于杭、沪之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秘密编制光复军制后,遂与徐锡麟秘定于1907年7月19日在绍兴、安庆同时发动起义。
只可惜,因消息走漏,徐锡麟不得不于7月6日提前起义,奈何腐朽黑暗的清末统治死而不僵,徐锡麟匆促的起事被残酷镇压,秋瑾在绍兴这边的起义也随之暴露。
拒绝离开绍兴的秋瑾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遣散完进步学生后,毅然留在大通学堂等待山阴县令李钟岳带三百士卒来此抓人。
7月13日,秋瑾被捕,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在被捕受审时,秋瑾没有吐露任何革命信息,只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个字。
秋瑾之才情及临刑受审大义凛然的壮举,让主审官李钟岳大为感动,无奈迫于上命,不敢违禁放人。留下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的绝命之言后,仅隔104天,便悬梁自缢。民国成立,秋瑾案真相大白,李钟岳因义殉秋瑾也名垂青史。
事实上,既是侠女又是烈女的秋瑾早已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死时,年仅32岁。
难怪她要以清朝诗人陶宗亮的《秋暮遣怀》中的秋雨秋风愁煞人为绝笔之言,借以表明自已不畏寒秋里的风刀霜剑,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甘愿献出生命警醒世人!
壮哉,秋瑾女士。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O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秋瑾的事迹是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目录[隐藏] 1 生平 2 亲人 3 著作 4 引用 5 外部连结 6 参考资料 [编辑] 生平 1896年5月13日依父母之命与湖南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钧(字子芳,其父为义源当铺掌柜)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号艾潭,亦号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灿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于湖南桂阳知州任上,之后秋家办和济钱庄。1902年钱庄倒闭,秋瑾携子随夫迁居北京(其夫捐官任户部主事)。1903年,秋瑾与吴芝瑛义结金兰,中秋,秋瑾身着男装到戏院看戏,轰动一时。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筹集资金于5月东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语讲习所、青山实践女校。参与发起「实行共爱会」和「十人会」,加入冯自由和梁慕光受孙中山委派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9月24日创办《白话报》。12月结识陶成章。位于杭州西湖的秋瑾雕像 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6月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8月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了由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1906年2月,因抗议日本文部省于上年11月2日颁发的《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9月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其他组织者包括尹锐志、陈伯平、姚勇忱)。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只出版两期,创刊号发刊于190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于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后作为绍兴光复会总机关)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大约从是年春开始筹资准备于7月由金华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后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后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7月14日下午四时在大通学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即府山)监狱(今卧龙山建有风雨亭),15日凌晨三四时于绍兴古轩亭口被五花大绑,反绑着处以斩刑,享年31岁。时论认为,对一个并未取得口供,(秋瑾在被逼问口供的时候只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且是妇孺之辈的秋瑾处以斩刑,太过严厉,即使是当时不同情革命的守旧派也无法认同官府的行为。秋瑾的尸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后由同善堂收殓草葬于卧龙山麓。之后其灵柩数迁。秋案之后,官方曾通缉数十人,后迫于舆论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钱)。秋案的被杀也导致了官方开始打压抑制女校。1908年,被怀疑出卖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复会暗杀,但蔡元培谓胡道南被暗杀属冤死。1912年,秋瑾遗骨经湘、浙两省协商迁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同年12月10日,孙中山亲至秋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1965年1月下旬,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北管理处的工人将钢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开,然后凿开棺材,取出秋瑾遗骨以及陪葬遗物,随后遗骨被埋到了龙井路吉庆山马坡岭脚的土穴中。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桥另一端重建,塑汉白玉全身像,并镌有孙中山的手迹“巾帼英雄”[1]。[编辑] 亲人 祖父 嘉禾 祖母 余氏 父 寿南 母 单氏 兄 誉章 妹 闺珵,字「佩卿」,易名「秋珵」 庶母 孙氏 弟 宗章
分别推荐中国古代,近代,当代历史上三位最具抗争精神的女人。最好介绍一下它们的事迹和生平。
秋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875年生于福建。从小敬佩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还学会击拳、舞剑、骑马等武艺。1904年她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5年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又重去东京加入了同盟会,1906年初秋瑾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她与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两地同时举事。7 月初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被害。7 月13日秋瑾在绍兴也不幸被捕,被捕后她英勇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被害于绍兴轩亭口。辛亥革命胜利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女英豪,在绍兴城内府山西南坡上建立了"风雨亭"。又在烈士就义的轩亭口,竖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2 丈多,四周设栏栅,临街的碑座上镌刻着由蔡元培撰文、于右任手书的"秋先烈纪念碑记",巍巍丰碑,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
秋瑾从一个大家闺秀走上革命的道路,就这一点就值得现代人仰慕的,当一个人过着朝不保夕的贫困日子时就会“穷则思变”,走上革命之路;可当一个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时就会丧失革命的斗志,走向奢靡之途。秋瑾是我们的楷模!
秋瑾
花木兰
秋瑾
张海迪
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黄继光(舍身炸碉堡)
问老师
花木兰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秋瑾: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张海迪 :张海迪(zhāng hǎi dí),女,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