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笄 豆蔻 弱冠 花甲 古稀,古稀、豆蔻、弱冠等都是指多少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9 14:25:12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孩提,及笄,弱冠,耄耋分别是多少岁?

年岁别称: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30
不惑:40
天命:50
花甲:60
古稀:70
耄耋:80-90
期颐:100
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
0——20岁为夭折
21——30岁为短寿
31——40岁为强寿
41——50岁为艾寿
51——60岁为周寿
61——70岁为稀寿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91——100岁为期颐
孩提:2岁—3岁
及笄:15岁
弱冠:20岁
耄耋:80岁—90岁
女子满15岁为及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耄耋指八十岁的老人,通常泛指年纪大的人。
另外:襁褓:初生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2、豆蔻之年:女子13岁;3、及笄之年:女子15岁;4、碧玉年华:女子16岁;5、桃李年华:女子20岁;6、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弱冠之年:男子20岁;2、而立之年:男子30
岁;3、不惑之年:男子40
岁;4、知命之年:男子50
岁;5、花甲之年:男子60
岁;6、古稀之年:男子70
岁;7、喜寿:男子77岁;8、耄耋之年:80岁;9、米寿:男子88岁;10、鲐背之年:90
岁;11、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12、期颐之年:男子100
;13、茶寿:男子108岁。

花甲古稀等岁数排序是什么?

按年龄大小排序是:花甲,古稀。
1、花甲,指60岁。
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2、古稀,释义为人年七十。
其他岁数排序称谓:
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常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龀: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时。
4、垂髫:指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5、总角:未成年人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指童年。
6、豆蔻: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7、及笄:“笄”本义是妇女用的簪子,指女孩子十五岁,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就可以结婚了。
8、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9、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以示成年。
10、而立:指三十岁。

求古代形容年龄的词,比如花甲,古稀之类的,要齐全。谢谢!!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总角:指童年。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及笄:指女子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 指50岁。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襁褓,始龀,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花甲,古稀。
总角::指_章童企年
总角:指童年。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及笄:指女子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 指50岁。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鲐背:指长寿老人。
耄 :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耋:年八十曰耊。
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
期颐:指百岁。
扩展资料:
随着全球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的加剧,WHO对年龄分期进行了重新划定,规定44岁以内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壮年期),60~74岁为年轻老人,75~89岁为真正老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100岁以上为百岁老人。
虚岁年龄
中国在习惯上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按出生后所经历的日历年头计算,即生下来就算1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1岁。一般按农历新年算,也有按公历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婴儿,出生后就算1岁,过了公历1月1日或当地农历新年又算1岁。这样,婴儿出生才几天,已算虚岁2岁了。这种计算方法较为实用。
周岁年龄
又称实足年龄,指从出生到计算时为止,共经历的周年数或生日数。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时进行人口普查登记,一个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婴儿,按虚岁计算是2岁,实际刚刚6个多月,还未过一次生日,按周岁计算应为不满1周岁,即0岁。周岁年龄比虚岁年龄常常小1~2岁,它是人口统计中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

而立、不惑、豆蔻、弱冠、古稀都代表什么年龄?

而立之年代表30岁的男性,不惑之年代表40岁的男性,豆蔻年华代表13岁的女性,弱冠代表20岁的男性,古稀代表70岁的老人。
其中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名词,不满周岁是襁褓; 2~3岁是孩提; 女孩7岁——髫年; 12岁(女)是金钗之年; 13岁(女)是豆蔻年华, 15岁(女)是及笄之年;16岁(女)是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是桃李年华; 24岁(女)是花信年华;至出嫁是梅之年; 至30岁(女)是半老徐娘; 20岁(男)是弱冠; 30岁(男)是而立之年; 40岁(男)是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是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是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是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是杖朝之年; 80~90岁是耄耋之年; 100岁是期颐。
扩展资料: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er li,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通俗来讲就是30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立
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五十知命——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
六十耳顺——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立
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豆蔻指十三岁(女子),弱冠指二十岁(男子),古稀指七十岁。
1、而立、不惑
这两个词出自于《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豆蔻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后来便用“豆蔻”形容十三岁的少女。
3、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4、古稀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稀的意思是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术及医疗条件不够发达,一般老人活到七十岁是比较稀少的,所以叫做“古稀”。
扩展资料:
其他用于表示年龄的称谓还有: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总角:指幼年儿童;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知天命、半百:指五十岁;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百度百科-豆蔻
百度百科-弱冠
百度百科-古稀
1、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子曰“三十而立”。
2、不惑指的是四十岁。子曰“四十不惑”。
3、豆蔻指的是女子大约十三四岁。杜牧诗《赠别》中”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5、古稀指的是人七十岁。杜甫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形容女孩子),弱冠——20岁(形容男子),古稀——70岁。
详细解析如下:
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因此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
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因此,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3、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因为在古代,男子20岁会行冠礼,故用以“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4、古稀,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大意是指,到了70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大意如下: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立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豆蔻——13岁(形容女孩子),
弱冠——20岁(形容男子),
古稀——70岁。
解析如下:
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4、古稀,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拓展资料:
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
引证解释:
亦作“古希”。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参考资料:
古稀_百度百科

襁褓,而立,花甲,豆蔻,不惑,古稀,弱冠,半百分别代表什么年龄。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而立指30岁,花甲指60岁,豆蔻指13、4岁的女孩,不惑指40岁,古稀指70岁,弱冠指20岁男人,半百自然就是50岁咯。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别指哪个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称谓释义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pīng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知命:指50岁。
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80~90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老人。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90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还有一个,期颐------100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豆蔻年华;13岁(女)
弱寇;20岁左右(男)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耄:80-90岁 耋:70-80岁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年龄段的称呼

年龄段的称呼:襁褓、孩提、总角、垂髫、豆蔻、束发、及笄、弱冠、花甲、古稀。
1、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出自《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3、总角
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以后称幼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4、垂髫
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束发
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7、及笄
女子十五岁左右,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类似的表述还有: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花甲
六十岁,也说六十甲子。古时在计算年龄时,以天干地支的顺序来表示。一个循环从甲子开始,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即一个人到61岁(出生时1虚岁)时,就逢一甲子。所以,六十岁又名“花甲”,与天干地支有关。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0、古稀
七十岁,亦作“古希”。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古稀、豆蔻、弱冠等都是指多少岁?

豆蔻,13
弱冠,20
而立,30
不惑,40
知命,50
花甲,60
古稀,70
耄耋,80-90
期颐.100

古稀、豆蔻、弱冠等都是指多少岁?

人到70古来稀,20弱冠,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少女
豆蔻,13 岁,指的是女孩子
弱冠,20 岁,说的是男孩
而立,30 岁,指男人30而立四十不惑说的就是这.
十三豆蔻,二十若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九十耄耋
古稀指六十岁。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女孩。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豆蔻,13
弱冠,20
而立,30
不惑,40
知命,50
花甲,60
古稀,70
耄耋,80-90
期颐.100
1、孩提—两三岁
2、龄年—男八岁
3、髻年—女7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黄口—10岁以下都称
6、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7、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8、金钗之年— 女孩12岁
9、豆蔻年华—女13岁
10、及笄之年——女15岁
11、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16岁
12、桃李年华——女20岁
13、花信年华—女24岁
14、标梅之年— 出嫁时
15、半老徐娘——女30岁
16、弱冠— 男性20岁1
7、而立之年—30岁
18、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40岁
19、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50岁
2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21、古稀、杖国之年,致高之年、致政之年—— 70岁
22、杖朝之年——男性80岁
23、耄耋之年——80-90岁泛称
24、鲐背之年—年至90岁
25、期颐——迨至百岁

总角、豆蔻、束发、及笄、弱冠分别是多少岁?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扩展资料: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