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贾思勰怎么读 贾思勰的读音和介绍
- 2、魏晋农学家贾思勰简介
- 3、贾思勰是哪个朝代的人
- 4、贾思勰的读音
- 5、贾思勰是什么
- 6、贾思勰的成就贡献有哪些,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目的?
- 7、贾思勰拼音怎么读
- 8、贾思勰简介:南北朝北魏农学家齐民要术
- 9、贾思勰的资料
- 10、贾思勰是哪里人
贾思勰怎么读 贾思勰的读音和介绍
1、贾思勰jiǎ sī xié ;青州益都(今山东寿光市)人。北魏、东魏时期大臣,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2、曾任高阳太,著作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3、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魏晋农学家贾思勰简介
代表作品:《齐民要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贾思勰简介
本文来自织梦
贾思勰[读音:xié],生卒年不详,寿光人,北朝北魏末期和东魏,南朝宋至梁时期(公元六世纪)人斛律光简介,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织梦好,好织梦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来自织梦
贾思勰生平简介
内容来自dedecms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籍缺载。
dedecms.com
贾思勰曾担任过北魏高阳(今山东临淄)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本文来自织梦
因其小时候的经历对他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他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斛律光简介,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554年),他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
织梦好,好织梦
贾思勰生平成就
内容来自dedecms
贾思勰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1、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2、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3、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4、记载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5、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分析。6、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7、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8、重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
内容来自dedecms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本文来自织梦
贾思勰是哪个朝代的人
贾思勰是南北朝的人。
贾思勰是著名的农学家、官员。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其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
他著作的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贾思勰的读音
贾思勰的读音为“jiǎ sī xié”。
贾思勰(约公元683年-公元741年),字子真,号千里洛,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受到后人的极高评价,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贾思勰的代表作品为《本草纲目》,它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了中国古代的医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典籍。《本草纲目》的成书历经五十多年时间,共编纂有二十卷,汇聚了大量医药药材和相关知识。这部典籍在医学和药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为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贾思勰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药学之父”。
贾思勰对中国传统药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连当代中医药界也对他十分推崇。他所提出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在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中仍然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特别是他对中药材的分类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对当代中药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他所编撰的《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和药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弘扬中华文化特色和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崭新视角和思考方式。
总之,贾思勰的读音为“jiǎ sī xié”,他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药学之父”,他编撰的《本草纲目》对中国传统药学和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他的研究和思想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贾思勰是什么
贾思勰
中国北魏农学家 。生卒年不详 。山东益都( 今山东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太守。经营过农业、牧业生产,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访问农民及观察、试验,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对农业生产有较深的了解。6 世纪30~40 年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他从传统的农本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以期富国安民。写成了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齐民要术》。此书于北宋天圣年间官刊颁发给劝农使者,以指导农业生产 。早在唐末时传入日本 。 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贾思勰的成就贡献有哪些,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目的?
贾思勰的成就
贾思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学家,他历时十余年著成《齐民要术》,这也是贾思勰的成就。贾思勰著成的《齐民要术》不仅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而且还为生物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贾思勰石像
要论贾思勰的成就不单单是著成《齐民要术》这么简单,他对后世的影响力很大,而且包含了很多方面。
首先,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记录了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如何准备,到生产后产品的加工与制作;从种植到养殖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记载,这为当时的生产力,也为后来的社会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其次,使得动植物的养殖种植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齐民要术》中对饲养牲畜、家禽、渔业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而且对养殖中动物的雌雄比例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在对农产品的加工、酿造、烹调、储藏技术上也有详细的记载。酱油、醋、酒都发明的很早,但是详细的制作过程没有记载,而在《齐民要术》中有记载,也是最早记载成品制作过程的著作。他还记载了农业生产技术。在载种蔬菜瓜果、植树、养鱼、酿造等方面详细描述了怎样经营,甚至如何售卖,怎样利用农产品产生多层次的效益。
在农业发展与制作上贾思勰的成就是不可替代的,但是贾思勰的成就不单单是这些。他的事迹还告诉后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去看书上的内容,还要进行实践。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目的
贾思勰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农学家,他历时近二十年时间著成《齐民要术》,这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他一生的成就,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目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他的著作和他的朝代情况推断。
贾思勰石像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目的无人可知,从史料记载中也无从考据,那么他写齐民要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能从他的生平事迹中寻找蛛丝马迹。然而,史书中并没有对贾思勰本人的详细记载,只知道他是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之家,受其祖上的影响,他对农业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家里不富裕,但是家中藏书很多,他从小也爱学习,从中获取了不少知识,为以后著成《齐民要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齐民要术》可以推断他的生活年代,和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从他生活的朝代看,北魏正是北方平定后最为安定的时候,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农副业,而贾思勰非常爱好农学知识。并且,他做高阳太守时,深知农业的发展对百姓安居乐业有很大的影响。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位期间走访多地,查访各地的民情以及积累种植生产经验,并亲自种植庄稼、瓜果蔬菜甚至还养过家畜等,从中积累经验为农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算是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目的。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目的并不是想借此来名垂千古,他深知恢复国民经济对巩固政治实权非常重要,让百姓收入提高才是强国的唯一之路。为此,他总结经验,把农业生产知识整理成书,最终著成《齐民要术》。
贾思勰拼音怎么读
贾思勰拼音是:jiǎ sī xié 。
详细解释:贾思勰是一个古代文人的名字,他在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因此,“贾思勰”成语表示一个人才华出众,能力卓越,具有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使用场景: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具有非凡的才华和能力,或者形容某人在多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贾思勰简介:
贾思勰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少时博览群书。成年以后,贾思勰走上仕途,曾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郡太守等职务。中年以后,贾思勰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晚年以后,贾思勰辞去官职,专心撰写农业书籍。
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书中引用了100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使《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贾思勰因在农业方面的重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农圣”。2004年,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开发区内建立贾思勰纪念馆来纪念他。
贾思勰简介:南北朝北魏农学家齐民要术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农学家。齐郡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访问老农和观察、试验所得,写成齐民要术一出而知名于后世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史籍中,保存着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农业科学著作就算齐民要术了。尽管它是1400多年前问世的,但至今仍然闪烁着科学的异彩这部著作的作者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他为编著齐民要术这部农书,不休不眠,呕心沥血,苦战了十多个春秋青年时代的贾思勰,读书入了迷。一年到头,哪怕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的春游时节,他也独自坐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伏案读书。书,是给人们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源泉。年轻的贾思勰因发奋读书,树立了编著农书齐民要术宏伟志向一次,他读到汉书里的龚遂传,龚遂重农的事迹深深感染着他。龚遂是西汉时人,在任渤海太守的时候,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去鼓励人民耕田养蚕,发展生产。结果,使原来生产比较落后的河北东部一带逐渐富裕起来,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贾思勰决心以龚遂为榜样,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贾思勰重视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实践知识他看不起那些只知道读死书的人,认为他们没有真才实学,真正的知识存在于天天生产的农夫之中。因此,贾思勰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官场,也不是在书斋,而是周游各地,访问老农,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他足迹踏遍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的山山水水。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满腔的热情,求知的渴望,去发现新问题,积累新经验有一年,贾思勰到了并州,发现那里的芜青长得特别好,块根有碗口粗。他就向当地农民请教栽培方法,原来跟别处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特殊。农民还告诉他,这里的芜青从来都长得这么大,即使从别的地方取来的种子,下一年后,也会长得粗大起来。同时,他又发现,从朝歌取来的大蒜瓣蒜种在这里栽种,都变成蒜瓣很小很小的百子蒜,情况和芜青完全相反。贾思勰反复琢磨这种变异性产生的原因,终于弄明白了朝歌的大蒜瓣在并州变成百子蒜是因两地土壤条件不同的缘故。贾思勰不仅到实际中去,从具有实践经验的农夫中汲取营养,在一些疑难问题上,还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有一年,他养了200只羊,没想到秋天没有贮存足够的饲草,到了冬天,竟冻饿死了不少,后来虽然赶紧又买了不少干草扔到羊圈里,但又多半被羊踩烂,羊还是接二连三地死掉,差不多只剩下一半了,而且样子都是那样难看和可怜。这个问题他百思不解,就向有养羊经验的老农请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第二年秋天,贾思勰接受头一年的教训,为羊贮存了足够的饲料,并且想了个办法,把青干草堆放在羊圈中间的高地上,用栅栏围起来,使羊在栅栏周围能随意抽草吃。这样,每只羊都长得膘肥体壮,新添的羊羔也都结结实实的。贾思勰终于取得了养羊的成功经验,他把这个经验和以前的教训一起整理好,生动具体地写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靠深入实际、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在齐民要术里比比皆是。在许多方面,较之前人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做出了新贡献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对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为我们保留了战国以来的农业技术遗产,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农学家,如元代的王祯、明朝的徐光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贾思勰是我国农学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科技人物,他的光辉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贾思勰的资料
贾思勰[1][2](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详,北魏(公元386~543年)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关于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籍缺载,只能从他留给后人的《齐民要术》一书中略知一二。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今山东桓台东)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的时期,故而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因此,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归来后,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居家亲自参加农业和畜牧业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不免收录了一些怪诞迷信的无稽之谈,如 “在东边栽九颗桃树,可以多子多孙”,“吃枣核仁二十七斤,可以避疾病”等。但暇不掩瑜,他在世界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永远不可动摇。
贾思勰[1][2](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详,北魏(公元386~543年)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关于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籍缺载,只能从他留给后人的《齐民要术》一书中略知一二。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今山东桓台东)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的时期,故而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因此,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归来后,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居家亲自参加农业和畜牧业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不免收录了一些怪诞迷信的无稽之谈,如 “在东边栽九颗桃树,可以多子多孙”,“吃枣核仁二十七斤,可以避疾病”等。但暇不掩瑜,他在世界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永远不可动摇。 [编辑本段]《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齐民要术》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贾思勰对关于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又如,贾思勰总结了前人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豆类作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上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耕田第一》书中分析说明了轮作的好处,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作出科学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及泽,为上策之,"说明要以季节、气候和墒情作为根据。在《种谷第三》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贾思勰还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 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进化论的创立者,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所引述的内容看,不少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 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
另外,《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现在仍然沿用。《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总之,《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编辑本段]历史地位 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齐民要术》“养羊第五十七”载有“余昔有羊二百口,茬豆既少,无以饲,一岁之中,饿死过半”,同篇另有“羊一千口者,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可以看出,贾思勰有一些家业,但又不甚富裕。北魏佛教盛行,广建寺院,皇室、土族、官宦、富商骄奢挥霍,修筑庭园,在这种风气下,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明确写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阔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表明贾思勰与朽败时尚持相反态度。作为高阳郡的太守,历史上也没有写下他的为官政绩。但贾思勰所撰著的《齐民要术》,以其精湛的内容和承前启后的伟力,把他推到农学家的位置,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 [编辑本段]个人贡献 第一、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l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这一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与现在的“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至今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 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 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
贾思勰是哪里人
贾思勰,字载涤,号晏阳,又号升仙居士,清代江苏宜兴人。贾思勰出生在一个诗人之家,其父贾伯平是苏教作家,曾参与《苏州乐府》的编制,他从小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受到他父的影响,自小酷爱诗词文学。他1747年考到进士,1750年进入朝廷任官,晚年更是任上太师。他在文学方面亦受到家族的影响,一生中酷爱文学,其作品出现在《金粟集》、《用高雅集》及《从容吟社诗文集》中,其诗歌风格受金子思影响较大,可谓功底深厚。贾思勰是少数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有器物收藏者,这件器物——‘贾思勰所书十七世祖尧舜图真迹’,属工笔画,画于1845年,为仿宋版卷。本卷采用回款工艺,结构严谨,线条圆润,处处透着古典审美的韵味,以及贾思勰独有的清新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