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颐的意思?
- 2、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 3、人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
- 4、20什么?30而立之年,40不惑之年?50什么?60花甲!70什么?
- 5、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 6、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
- 7、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 8、花甲,古稀,而立,不惑,知天命各是几岁?
- 9、求解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这话的的意思
- 10、年过花甲、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颐的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不惑:四十岁能明白事理,不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知道自己的命运;
六十花甲:六十岁六十岁花甲,指米寿;
七十古稀:七十岁为古稀之年,指人到70岁;
八十九十耄耋:八九十岁耄耋,耄耋之年;
一百期颐:百年为期颐,指百岁高龄。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发苍苍;一百长命百岁。
1、出处
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
2、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释义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2、赏析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以上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在《礼记》这本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礼仪和人生阶段的内容,其中包括了这句描述不同年龄阶段的话语。具体来说,这句话的原文是:
二十而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以“二十而弱冠”开始,描述了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接着是“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人;然后是“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不再困惑,更为成熟;接下来的部分逐渐描绘了五十岁及之后的不同人生阶段,最终以“不逾矩”收尾,强调了老年人应当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态度。
这句话成为了描述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典表达之一,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出处:《论语》
作者:孔子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扩展资料:
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人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话,描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随之而来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二十弱冠”表示人在20岁左右,还年轻、不成熟,需要努力学习、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十而立”表示人在30岁左右,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责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四十不惑”表示人在40岁左右,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和挫折,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五十知天命”表示人在50岁左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更加珍惜时间和生命,懂得顺应自然规律,更加关注健康和家庭。
“六十花甲子”表示人在60岁左右,退休生活开始,可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同时应该注意身体健康和精神兴趣的培养。
“七十古来稀”表示人在70岁左右,活到这个年纪已经不容易,应该珍惜生命,享受生活,同时更加注重传承文化,传递人生经验。
“八十为耄耋之年”表示人在80岁左右,年纪已经很大,生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也可以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
20什么?30而立之年,40不惑之年?50什么?60花甲!70什么?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 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 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 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 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 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
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
而立之年代表三十岁,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
不惑之年代表四十岁,意思是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
知命之年代表五十岁,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出自《论语·为政》。
花甲之年指老人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古稀之年代表七十岁,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出自《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刚才已有网友回答了,我只好给你一些资料,拓展一下思维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 中寿 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期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1、幼学之年:10岁。
2、而立之年:30岁。
3、不惑之年:40岁。
4、花甲之年:60岁。
5、古稀之年:70岁。
关于上述几句话的出处为:《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十三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流失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百岁期颐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
《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古稀出处: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
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身体还不够健壮,又称弱冠,而立就是指人到了30岁就小有成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与威望。人到了40就会有成熟的想法,会变得理智。知天命就是认为成事在天,50岁的老人对事情不在有所追求,对荣辱不再关心。
1、二十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3、四十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4、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
望采纳 谢谢
1、二十弱冠
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在此之前都是梳发髻,也称"总角"。
《诗经·氓》中有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里的"总角"就是代指小时候,儿童时期。等到二十岁加冠之后,行冠礼,就成为成年人了,故称"二十弱冠"。
2、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立”指的是可以将自己的志守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志于学”的那个阶段。“立”指的是已经将五经学完了。古代的人三年学一经。十五到三十刚好十五年,可以学完五经。皇侃认为贯通五经就是孔子认为的“立”。
3、四十不惑
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为无知困惑,对人生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也指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4、五十知天命
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
扩展资料:
年龄其他称谓:
1、喜寿
喜寿是七十七岁。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2、白寿
指九十九岁。即“百”字少一横为白字。故借指九十九岁。
3、茶寿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以茶喻长寿,和茶树的寿命分不开。茶树的寿命是非常长久的,若无人为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变化因素直接影响,茶树一般是不会老死。而有的茶树树干即是枯死了,被锯掉枯枝后,只要下几场雨,不久后又会在树头长出新的枝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弱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天命
花甲,古稀,而立,不惑,知天命各是几岁?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60花甲,70古稀.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60,70,30,40,50
望采纳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豆蔻年华;13岁(女)
弱寇;20岁左右(男)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耄:80-90岁 耋:70-80岁
求解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这话的的意思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男子二十行冠礼,代表成年.
三十而立,三十岁对世界的看法初步确立.
四十不惑,四十岁理解周围而不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明白天地间整个世界的运转、联系.
六十花甲,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七十古来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二十岁的时候很多事都不懂,应该虚心学习请教,三十岁应该有所担当,四十岁要对整个人生从新规划,即使年轻时做了很多这样那样的事。五十知天命就是说五十岁了命运就不易扭转了…………
1,二十弱冠指男子成年了就要把头发束起来。
男子20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出自于《论语·为政》,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六十花甲指60岁按我国阴历来算,已然是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也服老认老了。
花甲,指60周岁。又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中国古代历法中,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又称为一甲子
4,七十古稀指70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实属时日不多。
杜甫的《曲江》一诗中提到过:“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就是,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通常指80-90岁的老人。七十曰耄,八十曰耋;后用耄耋指代八九十岁。
扩展资料
年纪的称谓还有:
1,初生叫婴儿。
2,不满周岁称襁褓。
3,2至3岁称孩提。
4,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5,5-10岁称黄口。
6,13-15岁称舞勺。
7,15-20岁称舞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十花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稀
年过花甲、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1、年过花甲 [ nián guò huā jiǎ ]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形容一个人年龄已经超过60岁。
2、而立之年 [ ér lì zhī nián ]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3、不惑之年 [ bù huò zhī nián ]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翻译: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4、古稀之年 [ gǔ xī zhī nián ] 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翻译: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扩展资料同类词语:
1、三十而立 [ sān shí ér lì ]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2、年登花甲 [ nián dēng huā jiǎ ] 花甲:用干支纪年,指六十岁。年纪已到六十岁。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翻译:手里揉搓着六十花甲子,循环往复如同拨弄着珠子一样。
3、年逾古稀 [ nián yú gǔ xī ] 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
出处: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翻译: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六十花甲。人生七十古来稀。
-------------------------------------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不惑之年——四十岁。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作为40岁的代称。
花甲之年——六十岁。等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身体的代谢机能在逐渐下降,这道指甲上的白痕也逐渐消失,所以六十岁也被称为“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七十岁。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扩展资料:
年岁别称:
婴儿:人初生
襁褓:周岁以下
孩提:2至3岁
垂髫:童年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黄口:10岁以下
舞勺:13岁至15岁
舞象:15岁至20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男子30
不惑:男子40
知天命:50
花甲,耳顺:60
古稀:70
杖朝:80
耄耋:80-90
鲐背:90
期颐:100 [1]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去世别称:
0——20岁为夭折
21——30岁为短寿
31——40岁为强寿
41——50岁为艾寿
51——60岁为周寿
61——70岁为稀寿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91——100岁为期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耄耋之年
年过花甲60 而立之年 30 不惑之年40 古稀之年70
花甲60 而立30 不惑40 古稀70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不惑之年——四十岁。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作为40岁的代称。
花甲之年——六十岁。等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身体的代谢机能在逐渐下降,这道指甲上的白痕也逐渐消失,所以六十岁也被称为“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七十岁。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年岁别称:
婴儿:人初生。
襁褓:周岁以下。
孩提:2至3岁。
垂髫:童年。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黄口:10岁以下。
舞勺:13岁至15岁。
舞象:15岁至20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男子30。
不惑:男子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