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鸿儒,哪位院士是我国激波管的开拓者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1 13:47:4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哪位院士是我国激波馆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哪位院士是我国激波馆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俞鸿儒。
拓展资料:
俞鸿儒,男,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广丰县,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俞鸿儒于1946年6月—1949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1949年7月—1953年7月,在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学习。
1953年5月,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1956年7月—1963年3,在中国科学院攻读流体力学副博士研究生学位;1978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9年—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室主任。
1984年—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俞鸿儒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
俞鸿儒在中国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
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
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

我国激波管应用的开拓者

我国激波管应用的开拓者是俞鸿儒。
俞鸿儒,男,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广丰县,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俞鸿儒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
他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激波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低廉,能提供范围宽广的实验参量,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气体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和航空声学的研究中都广泛地使用激波管。
近来,激波管又开始在气体激光、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为满足导弹、核武器等的发展需要,研制出了多种多样的激波管,并产生了诸如激波风洞(见风洞)等多种新型实验装置。
激波管的应用
在激波管中,输入管将微弱信号输入到激波器中,激波器将微弱信号转化为激波信号,然后激波信号在介质中传播,最终被输出管接收到并放大输出。激波管的激波器通常采用了非线性元件,例如二极管、三极管等,这些元件的非线性特性可以将微弱信号转化为激波信号。
同时,激波器还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强烈激波的能源,比如电子束或者激光束。这些能源可以使激波产生更强的功率,从而使激波在整个激波管中传播时,能够更加强劲地扩散。

我国激波管开括者

我国激波管开括者俞鸿儒。
一、人物介绍
俞鸿儒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
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二、人物经历
1928年6月15日,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1933年秋,俞鸿儒进入广丰县杉江中学附属小学读书。
1939年夏,俞鸿儒进入广丰三岩中学初中部。1943年夏塌历,俞鸿儒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升入高中部。1946年6月—1949年6月,俞鸿儒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
1949年7月—1953年7月,俞鸿儒在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本科学习。1949年7月7日,俞鸿儒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俞鸿儒考取了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1953年5月,俞鸿儒从大连工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俞鸿儒在激波管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1、开创了激波管研究:
俞鸿儒是中国激波管研究的先驱,率先开展了激波管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建立了高性能激波风洞:
俞鸿儒成功地建立了高性能激波风洞,为激波管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条件。这个风洞能够模拟高超声速流动,为研究激波管内的复杂流动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突破了关键技术难题:
在激波管研究过程中,俞鸿儒成功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如高超声速流动的测量、瞬态流动的模拟等。这些难题的解决为激波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4、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俞鸿儒通过激波风洞实验,为航天器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
5、培养了大量人才:
俞鸿儒不仅在激波管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俞鸿儒的学生和合作者在激波管、气体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气体动力学领域的发展。

哪位院士是我国激波管的开拓者

俞鸿儒。
俞鸿儒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56年初,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俞鸿儒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报考时导师为钱伟长,报到后改为郭永怀指导。
1957年3月报到以前,他在清华大学与力学所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当助教,郭永怀讲授流体力学。郭永怀非常重视实验,带领流体力学助教们到北航拜访陆士嘉先生并参观北航气动实验室。
人物经历
1928年6月15日,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1933年秋,俞鸿儒进入广丰县杉江中学附属小学读书。1939年夏,俞鸿儒进入广丰三岩中学初中部。1943年夏,俞鸿儒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升入高中部。1946年6月—1949年6月,俞鸿儒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
1949年7月—1953年7月,俞鸿儒在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本科学习。1949年7月7日,俞鸿儒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俞鸿儒考取了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1953年5月,俞鸿儒从大连工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列哪位院士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是俞鸿儒院士。
扩展资料:
俞鸿儒院士,一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是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他在激波管、激波风洞的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俞鸿儒院士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他就已经开始致力于激波管、激波风洞的研究。他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激波风洞的研制工作,成功解决了激波风洞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国激波风洞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俞鸿儒院士不仅在激波风洞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激波风洞的应用方面也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带领他的团队利用激波风洞开展了大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和优化实验,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俞鸿儒院士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他的贡献对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全球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俞鸿儒院士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卓越成绩,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决策,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力学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俞鸿儒院士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哪位院士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 单选 必填 a.

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是俞鸿儒院士。
一、俞鸿儒院士的介绍
俞鸿儒,男,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广丰县,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俞鸿儒于1946年6月-1949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1949年7月-1953年7月,在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学习;1953年5月,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1956年7月-1963年3,在中国科学院攻读流体力学副博士研究生学位。
1978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9年-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室主任;1984年-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俞鸿儒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
二、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的概念
激波管是一种用于研究气体流动中激波现象的实验装置,由一段细长的管道组成,内部设置有可移动的活塞。当活塞突然向前移动时,会在管道中产生激波,这个激波会沿着管道传播,并引起气体中密度、压力和速度等物理量的突变。
激波风洞是利用激波管原理构建的风洞实验装置。由一个长而宽的通道组成,内部设置有可移动的活塞,通过控制活塞的位置和速度,可以在风洞中产生激波,并模拟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气中的运动。
激波风洞的主要作用是研究超声速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的气动性能和流场特性。
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的应用和成就
一、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的应用
在空气动力学、气体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和航空声学的研究中都广泛地使用激波管。激波管可以用于研究飞行器的超声速气动特性、激波传播规律以及激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机理,这些研究对于飞行器的设计、改进和飞行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汽车工程中,通过研究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可以提高汽车的性能,激波管还可以应用于气体激光、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研究中。
二、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的成就
1958年,俞鸿儒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激波管,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1962-1964年,先后研制成JF4直通型激波风洞和JF4A反射型激波风洞。1966年,JF8激波风洞问世,性能参数达到国际水平。
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为我国高超声速风洞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总长265米、试验段直径达3.5米的JF-12复现风洞研制成功,可复现5到9倍声速的飞行条件,实验时间超过100毫秒,比其他同类型的激波风洞提高1个量级,成为国际最大、整体性能最先进的激波风洞。

俞鸿儒是广丰哪里人

俞鸿儒是广丰哪里人
1. 介绍俞鸿儒
俞鸿儒(1904年11月27日—1962年3月9日),字眉生,号龙庭,江西省广丰县人,中国近现代新闻业及刊物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央社总统、《大公报》社长、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2. 俞鸿儒的成就
俞鸿儒在新闻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于1929年创办了《中国地方新闻通讯社》,并于1930年合并成立了中央社。在他的领导下,中央社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通讯社之一。此外,俞鸿儒还曾在《大公报》等多家报纸任职,对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广丰对俞鸿儒的影响
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广丰文化的熏陶。广丰县素以“人杰地灵”著称,许多杰出人物都在这里诞生。广丰的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为俞鸿儒的创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4. 俞鸿儒的家庭背景
俞鸿儒的祖上是明朝末年从浙江温州迁移到江西广丰的。他的祖父俞德平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进士,曾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中状元,并担任过庶吉士。俞鸿儒的父亲俞培松则是一位政治家和收藏家,他曾经任职于清政府,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
5. 俞鸿儒的逝世
1962年3月9日,俞鸿儒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58岁。他的离世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在新闻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和对于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6. 俞鸿儒的影响
俞鸿儒对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奋斗和探索,为中国新闻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中国的出版和文化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于众多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士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新闻之父”。
7. 总结
俞鸿儒是广丰的骄傲,也是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他对于新闻业和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新闻事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他的离世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存在。

哪位院士是我国基波管击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俞鸿儒院士是我国基波管击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详情介绍:
俞鸿儒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56年初,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俞鸿儒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报考时导师为钱伟长,报到后改为郭永怀指导。1957年3月报到以前,他在清华大学与力学所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当助教,郭永怀讲授流体力学。郭永怀非常重视实验,带领流体力学助教们到北航拜访陆士嘉先生并参观北航气动实验室。
扩展资料:
超高声速风洞一般都是激波风洞,其核心部件就是激波管,简单点说就是一根管子中间隔了一层膜,用某种驱动方式让膜的一侧充满高压气体,两侧形成极大的压强差,然后当膜破裂时就会产生激波,从而让空气高速流动。
所以,激波风洞相对于涡扇风洞,最大的区别就是维持时间很短,通常以毫秒计,不像涡扇那样可以输出持续的高速气流,但是激波风洞所能达到的马赫数上限是涡扇风洞所无法触及的。
在激波风洞中,如何形成激波管中的压强差是关键。西方国家主流的方法是使用自由活塞驱动,通俗点讲就是用活塞压缩空气,制造压强差然后冲破主膜片形成高速气流。
西方国家用自由活塞驱动的激波风洞,最强的也就能做到二十马赫,而我国最新研制的这座JF-22超高速激波风洞能达到惊人的30马赫,并且在10马赫的速度下可以提供40毫秒的试验时间。

我国激波管的开拓者

我国激波管的开拓者是俞鸿儒。
俞鸿儒致力于激波管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的第一根激波管。他为我国激波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空气动力学、气体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和航空声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俞鸿儒在中国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
激波管工作原理
激波管通常是一根两端封闭的柱形长管,中间用一膜片隔成两段,分别充以满足模拟要求的高压驱动气体和低压被驱动(实验)气体。膜片破裂后,高压气体膨胀,产生向右端低压气体中快速运动的激波,并产生向左端传播的膨胀波。
激波的压缩作用,会使实验气体的参量有相应的变化,例如压强p和温度T有较大的提高压强,从而得到符合模拟要求的工作条件。由于激波运动相当迅速,经激波压缩后的实验气体参量只能在短暂时间(通常是毫秒级到微秒级)内保持不变,相应的流动也只在短暂时间内保持定常。用激波管获得的气体流动,可用于不同目的的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俞鸿儒百度百科-激波管

俞鸿儒高中哪里读的

余鸿儒,男 江西广丰县人,曾就读于广丰三岩中学高中部,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和大连工学院学习,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少年就读于广丰县广丰三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