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北魏历史简介 北魏历史简介是怎样的
- 2、中国古代历史上北魏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 3、北魏的详细历史
- 4、简述北魏历史
- 5、北魏是哪个朝代的
- 6、北魏是什么朝代
- 7、北魏和哪个朝代同时期 是谁建立的
- 8、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谁建立北魏?
- 9、历史上北魏指的是哪里?
- 10、北魏政权是怎样的呢?
北魏历史简介 北魏历史简介是怎样的
1、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2、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4、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魏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所谓正统,史称:“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也就是说华夏血统一脉相承。
公元386年由鲜卑人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重建其先祖所创立的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398年,拓跋珪又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正式称帝,是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只不过这两个都属于短命朝廷,分别在550年和557年宣告灭亡。北魏从386年道武帝建国开始,至534年分裂,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所谓正统,史称:“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也就是说华夏血统一脉相承。
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尊王攘夷,驱逐了许多的少数民族,建立起了一代又一代的正统王朝,正统就是权威,就是合法的存在,有着无比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正统王朝还指一个政权依照秦始皇时期所建立起的最高掌权者称帝,建天子行宫、用天子仪卫,置后宫,立皇储为太子,建父死子承相传制度,并设立文武百官。
众所周知,西晋灭亡以后,匈奴、鲜卑、羯、羌和氐等少数民族陆陆续续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几十个国家,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正所谓“分久必合”,随着国家之间的相互兼并,最终他们又重新走向了统一。而笑到最后的,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
要说北魏,那就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代国。话说西晋末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效忠于晋室,屡次出兵帮助西晋对抗匈奴人建立的汉赵(即前赵)政权,后因功被晋愍帝封为代王,这便是代国的雏形。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阴山南北沙漠、河套,东北至辽东半岛,东至海,西至凉州、流沙。南至江淮与南朝为界,南北国界虽然时有变化,但是大部分时间大致以淮河为界。
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
北魏孝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
太和十八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扩展资料:
北魏时期的历史大事:
1、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
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2、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阴之变
北魏,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硅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并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号称帝,是为道武帝。后逐步并吞夏、北燕、北凉,到439年统一北方。北魏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朝相对峙。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整饬吏治,颁行班俸禄制,立三长制,实行均田法,加速北魏政权的发展。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加速了鲜卑拓跋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之融合。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硅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后逐渐南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建立代国,代王为拓跋什翼犍。后被前秦攻灭。淝水之战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称魏王后,一面务农息民,一面着手进行统一大漠(即大沙漠,东起兴安岭西麓,西尽天山东端)诸部的征战。东破库莫奚,西击高车,灭亡匈奴别部刘卫辰,相继征服北方一些游牧部落,俘获大批人众和牲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第二年,拓跋珪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夺得并州(治今太原西南);又东出井陉进入河北诸州郡,就地取粮,择弱而攻,逐步扩大战果,陆续占领信都(今河北冀县)、中山(今河北定州)、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镇,基本上平定了关东地区。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徙都平城,称帝,史称魏道武帝。此后数年,北魏帝着力于巩固内部及既得地域,也时而与北部的柔然和关中的后秦交战。如北魏天兴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魏主领大军以围城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河东岸柴庄)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
永兴元年(409年),拓跋珪被杀,其子拓跋嗣继位称帝,史称魏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开战,重点进攻,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由于南朝宋军善于守城,顽强抵抗,也使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史称魏太武帝。此时,江南东晋已于公元420年为南朝刘宋所代替,北方除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为北魏所占。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拓跋焘乘夏主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又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 神麚二年(429年),魏帝抓住柔然夏则散众放牧之机,率军长途奔袭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掩其不备,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有利条件。从此,柔然势力大减,主动攻魏较少。 神麚四年(夏胜光四年,431年),拓跋焘灭了夏国。延和元年(北燕太兴二年,432年),北魏连克北燕诸多军镇,太延二年(北燕太兴六年,436年),北魏遣兵攻克燕都和龙(今辽宁朝阳),灭亡北燕。 太延五年(北凉永和七年,439年),拓跋焘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源贺为故南凉主秃发傉檀之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率大军进攻北凉。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姑臧城附近诸旧部3万余落,故魏主得以迅速攻克姑臧,灭亡北凉。接着,魏军又攻占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 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灭北凉这一年, 被认为是南北朝的开始年代。
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采取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这些又使北魏国势日盛,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崔浩,深为魏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公元386-534年)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从385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被高欢所逼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为止,北魏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北魏历史: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的历史: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期间从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
扩展资料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
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
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
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攻城的都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
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进行严厉统治。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 仅国史一案中,被灭族的北方汉族大姓就达千余人之多。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见盖吴起义)。
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陇西(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一年后,起义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简述北魏历史
北魏历史: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是哪个朝代的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北魏是哪个朝代的,欢迎借鉴!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历史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立国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公元386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执珪以应窟咄。拓跋珪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
386年,拓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或者“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统一部落
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在氏族部落时代,通过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联盟关系的。自然在这个联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坚进攻什翼犍时,铁弗部首长刘卫辰曾与苻坚合作,向什翼犍进攻。什翼犍失败后,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首长刘库仁两部强大起来。苻坚使他们以河为界,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
刘卫辰、刘库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汉与匈奴和亲,以宗女嫁匈奴单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刘。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刘库仁母是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给刘库仁,把女儿嫁给刘卫辰。
拓跋珪要复兴拓跋氏,首先就要与匈奴族的刘库仁、刘卫辰两个部落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刘库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领导,刘卫辰则和拓跋珪展开了斗争。最后卫辰失败被杀,他的儿子赫连勃勃率残部南逃依附后秦姚兴。自河以南,诸部皆平,虏获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拓跋珪恢复了鲜卑拓跋氏的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这时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为落后的高车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鲜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
拓跋珪击败了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是善战的骑兵。对高车族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
北魏的经济
西晋末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拓跋部已经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拓跋部建立北魏后,逐步迈入封建社会。
太和五铢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年)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许多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在今河南安阳)冶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1.农业和手工业
孝文帝改制后,由于立长校户,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加了。到孝明帝神龟年间,户口数目比西晋太康元年增加了一倍多,大约有五百多万户,三千多万口。
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农民可以从事生产,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此后,直到神龟末年,政治虽然逐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但官府的仓库还是装得相当充实的。
北魏的畜牧业原本就很发达。孝文帝时期,又在河南设牧扬,养战马十万匹。如契胡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有“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景而已”。
手工业也有所进步。绢布产量增加,绢价下降。魏初,每匹绢千钱,孝文帝以后降到二三百钱。榨油、酿酒、造纸、煮盐、冶铁等部门也有发展。
2.商业
北魏后期,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大的城市有洛阳、邺和长安。
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洛阳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
当时经商的,除了列肆商贩和大商人外,许多贵族、官僚也从事经商。北方贵族多喜欢“南货”,官府于南境立互市与南朝贸易。但禁止私人交易,许多官僚、贵族因“渡淮互市”被治罪。
孝文帝改制后,铸五铢钱,但不少地区仍是“钱略不入市”。
3.均田制
北魏初年在代北曾推行过“计口受田”制;485年(太和九年),北魏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
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死还田。
男子每人给桑田二十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在二十亩桑田上必须按规定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原来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多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分额。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还受法和露田一样。
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还受依奴、牛有无而定。
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而不愿迁移者,以桑田抵应受露田数;不足者不给倍田;又不足从家人田中减量分给。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
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北魏的科学
1.农学
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中年以后,他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期间,他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十卷,共九十二篇,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和蔬菜栽培,果树的培植和嫁接,畜禽的饲养和医治,食品的加工和储藏,以及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其中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2.地理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他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全书四十卷。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125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468年或472年。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执法很严,不畏强权,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因为如此,他被陷害致死。
北魏是什么朝代
1、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魏是指三国时期的历史,魏蜀吴三国时期,以北边的魏国为正统。晋指两晋十六国,西晋司马氏统一全国,西晋为大一统时期。不过后来被匈奴刘汉政权攻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边建立东晋,北边分裂成十六国,史称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是指东晋十六国之后的一个时期,东晋被大将刘裕所替代,史称刘宋政权,后来南边又分别有齐,梁,陈政权,这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而此时的北边,北魏拓跋氏兴起,统一北边,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代替,由于在北边,史称北朝。南朝和北朝的政权始终对立,史称南北朝时期。
2、北魏简介: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北魏早期国语是鲜卑语,初称代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和哪个朝代同时期 是谁建立的
北魏和南北朝同时期,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
北魏和什么朝代是同一时期的北魏属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前一个朝代应该是十六国。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汉、在中原建立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
北魏的建立始于公元386年,这一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自封为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并改国号为“魏”。此后,拓跋珪不断扩张领土,通过多次战役和策略,最终统一了北中国,建立了北魏王朝。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牛川代王!
北魏的统治者是拓跋氏,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后代。在北魏时期,鲜卑族逐渐汉化,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和制度,这促进了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北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统一了北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动荡局面,推动了南北朝时期的大融合。同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北魏的历史地位更加重要。
北魏是谁建立的北魏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鲜卑族是在匈奴之后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游牧民族,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其中一支逃到鲜卑山,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了鲜卑族。
匈奴灭亡后,鲜卑族摆脱匈奴控制,并乘机占领蒙古草原,后来建立西秦、代国等政权,后来拓跋珪建立北魏。
拓跋珪,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鲜卑族,趁着前秦分崩离析之际,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有史书称“后魏”,或者“拓跋魏”、“元魏”。
北魏建立后,经过多年征战,逐渐统一了北方。北魏孝文帝时期,对鲜卑化的北魏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迁都洛阳,全面汉化,推得动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后因“河阴之变”,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两魏均灭亡。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谁建立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2]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
请采纳回答谢谢
公元386年农历正月,拓跋珪在牛川召开大会,自称代王,建年号登国。同年四月,代王珪改称魏王。398年六月,魏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同年十二月,魏王珪正式称皇帝,建立北魏。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称代王;他的儿子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珪建立北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开国之君是拓拔珪,他是鲜卑族。他在公元398年(皇始3年),确定国号为魏,始称北魏,也称为后魏,拓拔魏。
历史上北魏指的是哪里?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早期国语鲜卑语,初称代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中文名称:北魏英文名称:The Northern Wei Dynasty简称:元魏,拓跋魏所属洲:亚洲首都:平城,洛阳主要城市:洛阳,邺城,平城,幽州,天水官方语言:汉语,鲜卑语货币:圆孔钱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国家领袖: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人口数量:3000万(孝明帝神龟年间)主要民族:汉族,鲜卑族,羌族,羯族,匈奴主要宗教:佛教土地制度:均田制地方制度:三长制主要建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硅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并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号称帝,是为道武帝。后逐步并吞夏、北燕、北凉,到439年统一北方。北魏统治区域北面疆域到了阴山、河套,与柔然为界。大致同秦汉时代,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朝相对峙。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与曹魏是有区分的,曹魏是东汉末年曹丕建立的,很短。历史上常说的北魏是指由拓跋族建立的,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
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439年,统一北方。
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魏 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至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北魏之后朝代的资料~
北魏政权是怎样的呢?
北魏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386~557),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北魏,拓跋魏,元魏。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北魏历经20帝,共148年。
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后,许多鲜卑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又称“索头鲜卑”,游牧为生。310年,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今山西浑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见代)。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肥水之战 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天兴元年(398),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时,拓跋部正处于原始公社组织继续解体,奴隶制还极不成熟的阶段。拓跋珪解散部落组织,使鲜卑部民分土定居,由氏族组织转变为地域组织,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皇始元年(396),拓跋珪攻占后燕的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始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中央官尚书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天赐三年(406)下令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其中一人为拓跋宗室,其余为非宗室的鲜卑人或汉人。
北魏政府面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坞堡甚多的局面,依靠那些宗族主作为统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由各地宗主来督护地方,负责征收租课和征发兵役徭役,实际上起着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
拓跋珪推行劝课农耕,发展生产的政策。登国九年(394)打败匈奴别部刘库仁和刘卫辰两部,占领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至阳塞(今内蒙古包头东)外以后,在此实行大规模屯田 ,效果很好。拓跋珪破后燕,于天兴元年强迫后燕境内数十万汉族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迁往平城附近,计口授田,分给他们耕牛农具,发展农业生产,使经济力量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