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氏,邵氏是什么公司?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2 01:10:10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邵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邵氏的来源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他的一支子孙袭召公爵位,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哗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后加邑改为邵姓。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出自居邑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邵陵,古称召(音shào)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
出自芈姓
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汉化
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邵姓的由来? 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邵氏属地]博陵郡,今河北定县。 [邵氏来历]邵姓是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的后代。]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时被封于燕国,后又封于召地(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史称召公,其后代子孙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到战国时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于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边加了一个邑旁,变为“邵”姓,也就是说,“召”、“邵”实为一姓。 [邵氏名望]历史上的邵姓名人主要有下列一些: 秦代东陵侯邵平,宋代书画家邵谊、哲学家邵雍、抗金义军首领邵兴,明代画家邵弥,清代诗人邵长蘅、书法家邵泰、学者邵晋涵、文学家邵齐焘、经学家邵懿辰、画家邵云,近现代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 今天的邵姓,人口较多,是中国第八十三大姓。

“邵”姓的来源是什么? 邵姓起源参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之庶子]受封於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西南)世称召公. 后又转封於蓟(在今北京一带), 成为燕国始祖. 其后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精先天象数之学。寓洛四十年,称所居为安乐窝,卒康节。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
地望分布:河北蠡县南。
邵姓起源参考之二
邵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三,是台湾的第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周代。邵姓,古代写成召姓。据史书上记载,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后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灭商后,他被封于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国由他的长子代理。他在周朝初年与周公一起是手握大权的权臣,后来因功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孙世袭召公之职。历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厉王朝廷中都担任要职。召公虎在周厉王时还有著名的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秦国兴起,召国遂被并吞。子孙为纪念故国,就以“召”或“邵”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一姓,都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孙后来在汝南,安阳,博陵等地发展,世称汝南望,安阳望,博陵望。姓源载:邵公□受封于燕之后。氏族博考: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又姓谱云:文王之子季载之后。

邵姓的历代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邵姓历代名人124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并列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9%,排在并列第五十七位。 姓名简介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后裔。死后谥号穆,故称召穆公。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他劝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后与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宣王。后“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纠。召平秦朝人,封东陵侯。召欧汉初名将,封广县严侯。史载“广严侯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邵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邵续字嗣祖,西晋魏郡安阳人。官至散骑侍郎。续朴素有志烈,博览经史,善谈理义,妙解天文。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邵大震字令远,唐代安阳人。与王勃同时。存诗一首。邵焕宋代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 人所传诵。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人称百源先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是最杰出的邵姓学者。 邵伯温邵雍之子,哲学家。邵博字公济,洛阳人,邵伯温之次子。著有闻见後录三十卷。邵桂子淳安人,以文名著,宋代咸淳年间进士,官处州教授。后弃官归,居修竹乡。邵亢(1014~1075年)字兴宗,江苏丹阳人。神宗年间官至枢密副使,谥安简。宋史有传。邵宏渊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将领,官至节度使。邵光祖河南人,元代学者,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邵兴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邵宝(1460~1527年)字国贤,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邵弥(约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弥、弥远,号灌园叟、青门隐人、瓜畴、瓜畴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苏苏州人,是明末活跃于画坛的著名画家,以山水及花卉见长。邵坚字不磷,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邵圭洁(约公元1540年前后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有文名,与翟景淳、严讷等结社,会文,时称十杰,推圭洁为领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举人,选德清教喻。倭乱,邑令王铁造庐问计,上筑城四策,城赖以全。后卒于任。圭洁为诗妥适而乏警策,惟散文笔力颇纵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遗文》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邵元节(1459~1539年)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嘉......>>

邵氏的起源 邵姓,《姓源韵谱》说是周召公?后。那么召公?系何许人,邵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是西周初的大臣,与周同姓,姓姬氏,即为周之支族,名?,因采邑在召(shao音邵,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诗?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士,为王卿士,即邵?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意见纷纷,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道理劝谏,历王不听。公元前841年,国人起义,周厉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静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国人围攻,他以自己的儿子替太子死。历王死后,他又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据《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召公别受采邑于王屋。王屋今属河南济源市邵源乡,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恒山西坦曲县63公里,东距济源市42公里,故《辞海》注为在今山西垣曲东。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春秋时期,他们以采邑为姓氏,就是召氏;至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耳,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关于召姓改为邵姓的时间,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和姓纂》引安阳邵氏家状所云:信臣之后,青州刺史邵林,其先避事加邑为邵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然《汲冢书》即有邵陟,不自邵休加邑也。《汲冢书》指战国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中的竹书,系晋武帝时汲郡一个叫不准的人盗发所得。这说明邵姓在战国时已有,而不始于西汉召信臣的后代。因召、邵本一姓,二字在早期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古人有时互用,如召公?、召穆公、召不疑之召,《元和姓纂》皆作邵;但其他古籍出现于汉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为召氏,从三国时开始则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见不到了。 春秋时的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有邵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义于沛(今江苏沛县东),西汉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元帝时任南阳太守,修渠筑坝数十处,灌田三万多顷,为民兴利,被尊称为召父,后任少府。 召信臣之子召驯,习韩诗,博通书传,东汉章帝时曾入朝授诸王经。以上所引资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太乐丞邵登,河南(郡治在河南洛阳市东北)人;吴有节义之士邵畴。晋代有安阳(今所河南)人邵续,博览经史,能妙解天文。南北朝时,北魏有邵洪哲,沮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人;南齐有武陵(今湖南竹山山县西北)人邵荣兴,8世同居,建元中旌表门闾。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博通经史的邵谒为翁源(今广东......>>

邵氏的由来? 邵氏由来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邵姓式的由来? 额,有点长,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_^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
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
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姓氏邵的由来 一、邵氏的姓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二、迁徙分布
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据有关资料所载,唐代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宋代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代时,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初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历清朝至现在,邵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从清朝开始,有邵姓迁至台湾,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
三、人口
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约有250万人。

有人知道江苏高邮的邵姓的来历么? 邵
一、 姓氏源流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二、 迁徙分布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饥”。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2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3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堂号】
1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 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四、 历史名人
1 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2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3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 *** 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4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幼随其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苏门山下,后在苏门聚众讲学,创办“太极书院”
。三十岁时又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并与居住在洛阳的退辞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期间屡次拒绝朝廷的录用。他根据《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
,循环变化。认为人类......>>

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与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下面是我整理的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阅读!
邵氏
分布地区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南阳郡: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阳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
历史来源
邵姓当今中国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邵(shào)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食邑于召(今陕西扶风),后又封于燕,建有燕国,直至太子丹时为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后来,燕国被秦国所灭亡,召公奭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氏改邵氏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改邵氏的时间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后,直至汉朝时期乃有称召氏者,此后,召氏因多改为邵氏,故而召氏在汉族中也就不多见了。
2.源于彝族,出自明朝晚期云南彝族道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
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姓姬名奭。
迁徙分布
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
当代邵姓人口293万,排在全国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明至今,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型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四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安徽、辽宁、浙江,这三个省又占了23%。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
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大约65.6万。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西走廊、江苏南部、胶东东部、辽东半岛、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地区,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豫东南、鲁东南、桂南、粤西南、海南、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点了全国总面积的70.9%,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字辈排行
山东烟台、高青、河北范阳、河南洛阳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复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奇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山东济宁、滨州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衍理世泽长明珠光显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业才羽翼书承家启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东枣庄、聊城邵氏字辈:“宗德纯厚成明训”。
江苏兴化邵氏字辈:“霞九林凤永德中凯春树明金宏建平元”。
重庆邵氏一支字辈:“钱盐开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辈:“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邵氏一支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兴宗支子德大烈光传家经训保邦忠良守成立业作善兆祥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家族名人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奭后裔。死后谥号穆,故称召穆公。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他劝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后与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宣王。后“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召平:(生卒年待考),秦朝人,封东陵侯。
召欧:汉初名将,封广县严侯。史载“广严侯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
邵信臣:(生卒年待考),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邵大震:字令远,唐代安阳人。与王勃同时。存诗一首。
邵焕:宋代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人所传诵。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人称百源先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是最杰出的邵姓学者。
邵兴: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
邵宝:(1460~1527年),字国贤,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
邵弥:(约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弥、弥远,号灌园叟、青门隐人、瓜畴、瓜畴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苏苏州人,是明末活跃于画坛的著名画家,以山水及花卉见长。
邵坚:明代人,字不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
邵圭洁:(约公元1540年前后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有文名,与翟景淳、严讷等结社,会文,时称十杰,推圭洁为领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举人,选德清教喻。倭乱,邑令王铁造庐问计,上筑城四策,城赖以全。后卒于任。圭洁为诗妥适而乏警策,惟散文笔力颇纵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遗文》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邵元节:(1459—1539年)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陈善道,掌道录司事,徒孙彭云翼为右至灵。史称“元节无他方求,祗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
邵捷春:(?—1641年)字肇复,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明将领。万历进士,历稽勋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贬官。崇祯间摆四川副使,功升巡抚,进右金都御使。以围剿张献忠、罗汝才失败,逮狱论罪,自毒死。《明史》言其“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离蜀时,“士民哭送者载道,”。有《剑津集》、《入蜀吟》等。
邵晋涵:(1743——1796年)字与桐,今浙江省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长蘅:(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学者,江苏省武进人。别号青门山人,曾编辑《二家诗钞》。
邵齐焘:(1718~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学家。乾隆进士,官编修。能骈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诗集》。
邵士燮: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清代诗书画家,安徽省芜湖人。善隶篆刻,尤嗜画。

邵氏起源于哪个朝代

邵氏,一支源于姬姓,为黄帝姬轩辕之后;
一支源于芈姓,是楚昭王之后。
出自姚姓、帝舜之后,出于召(shào)方。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出自汉化: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
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
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
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邵氏电影公司是谁创办的

邵氏电影公司是邵逸夫创办的。
邵氏电影公司全称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担任总裁,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该公司是由邵逸夫和邵仁枚共同创办的。邵逸夫是一个生意人,曾在上海创立锦泰昌颜料号开埠经商。他的父亲提供了优越的家庭和教育条件,哥几个从小也耳濡目染经商之道。邵逸夫曾辗转南北尝试过很多行当的生意,但时运不济。
1958年,他和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开始在香港制作电影。同年,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现时的主要附属机构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自成立以来,邵氏电影公司已经成为香港电影业的重要代表之一,承载了香港电影的许多荣光,催生出一个繁华的东方好莱坞。
邵氏电影公司发展规模
邵氏电影公司是香港电影业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从1958年成立至今,邵氏已经生产了超过一千部电影,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拥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拍摄基地,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发行网络和合作伙伴。
其业务范围涉及电影制作、发行、宣传、艺人经纪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此外,邵氏电影公司还积极拓展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行。其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是香港最大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之一,制作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社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邵氏电影公司

邵氏是什么公司?

邵氏是TVB的创办成员。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TVB)于1967年11月19日由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创办正式开业。1988年,无线电视就租用电视企业和邵氏位于大埔仔的用地,建立清水湾电视城,并设16个录影厂,总面积超过6500平方米,作为无线电视制播和行政的总部。
扩展资料:
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2010年1月1日,102岁的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从2010年1月1日起,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TVB,开始由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79岁的方逸华正式执掌大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TVB
百度百科——邵逸夫

邵氏公司拍了多少部电影

邵氏公司至今共拍摄了超过1000部电影。
1. 邵氏的背景和历史
邵氏是香港最著名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由邵逸夫先生在1958年成立。在成立初期,邵氏主要制作粤语电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开始制作普通话和其他语言的电影,满足不同地区的观众需求。
2. 邵氏电影的产量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邵氏公司的电影产量一直是相当惊人的。在邵逸夫的领导下,公司秉持着高效、高质的制片理念,迅速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华语电影的重要制片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邵氏平均每年制作和发行数十部电影,涵盖了各种类型和题材,从武侠、喜剧到爱情、惊悚等。
3. 邵氏电影的影响力
邵氏的电影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成就,在质量上也颇受认可。例如,由张彻导演的《独臂刀》是邵氏的代表作之一,该片在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香港和台湾受到欢迎,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上映。这部电影展现了邵氏对于武侠题材的独特见解和高水准的制作能力。同时,邵氏也为华语电影界培养了大量的电影人才,包括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等。
4. 邵氏的转型和现状
随着电影行业的变革和数字化趋势的发展,邵氏也逐渐进行了转型。从传统的胶片制片转向数字化制片,同时也在探索和尝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片公司进行合作。尽管如此,邵氏仍然保持着其作为华语电影重要制片商的地位,并继续为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电影作品。

邵氏电影为什么没有了

邵氏公司的制片过于僵化,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电影市场的要求,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也正是因为邵氏有自己的一套,才能够使邵氏公司这个庞然大物正常运行几十年,所以邵氏公司在后期即使是看出这套用人方法不对,也很难再更改过来了。
邵氏电影公司在1960~1980年带是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大公司,公司当时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后,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电视台之上,邵氏电影宣布正式停产,即便邵氏电影在停产了的20多年之后,依然是人们观注的焦点。邵氏的影响是深远的,就好像是一个强盛一时的王朝,就算是分崩离析了,可是在历史上会留下这个王朝的记录,是不会被后人遗忘的。
邵氏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1937年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又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是在1957年开始接片工作的。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总裁,同时在九龙的清水弯购买土地,准备兴建邵氏影城。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是邵氏公司最为风光的时期,邵氏的经典作品基本都是出自那个阶段。
1985年,邵氏公司宣布停产,“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从此退出了观众的视野。邵氏在50年代后期开始走向辉煌,当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电懋公司,两家公司甚至同一时间拍出同样题材的影片上映,造成了恶性竞争,在1964年3月5日,电懋和邵氏两家电影公司签订了不在抢拍的协议,使今后的电影工业走上良性竞争的道路。就在香港影坛出现一片生机之时,1964年6月20日,一场空难夺去电懋高层50多人的生命,使电懋公司一蹶不振,邵氏从此称霸香港影坛。

邵氏家族的历史是什么

  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约3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4%左右。邵氏名人有邵雍、邵逸夫、邵长华 、邵飘萍等。
  邵氏家族的历史:
春秋战国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
两汉隋唐
  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孙,多已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三国时,魏有乐丞邵登;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世同居。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朝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朝初期,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现代当代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他的一支子孙袭召公爵位,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后加邑改为邵姓。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出自居邑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邵陵,古称召(音shào)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
  出自芈姓
  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汉化
  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1、春秋战国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
2、两汉隋唐
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孙,多已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三国时,魏有乐丞邵登;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世同居。
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朝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3、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
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
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朝初期,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
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4、现代当代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56%。
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扩展资料邵氏家族的始祖,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辅佐西周的大贤臣召公奭。因奭功高无量,封邑于召(燕国),被周武王赐为“邵”(召邑)姓,历史上称为召公或邵伯。
邵氏家族便是从邵伯开端,至今有三千余年,人口已达400万,在中华姓氏中居83位,分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
枣庄地区邵氏,据兰陵邵氏族谱(创修于清康熙五十一年)记载始祖为通公,元太宗一年迁入峄邑,后裔集中居住于周营、阴水一带,随后又有不少邵姓迁入,形成一大望族。周边地区滕州、临沂、徐州地区以及安徽荡山等地,亦有较多邵姓族人。
峄邑邵氏族谱,创修于清康熙五十一年,重修于乾隆二十八年,三修于光绪元年,四修于民国十八年,五修于一九九一年,此次为六修族谱。
六修邵氏族谱的范围包括枣庄五区邵氏族人,参续人员近一万四千人,印谱五百余部。另外,由洛阳邵氏宗亲会发起的《中华邵氏统谱》撰修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枣庄地区这次六修族谱是《中华邵氏统谱》的组成部分,故名为《中华邵氏统谱》山东枣庄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邵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邵氏后人捐献《中华邵氏统谱》枣庄卷

邵氏电影有哪些

邵氏电影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古装片、武侠片、爱情片、喜剧片等。其中一些著名的邵氏电影包括《倩女幽魂》、《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等。
邵氏电影公司是中国香港地区的一家电影制作公司,成立于1958年,由邵逸夫创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制作了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邵氏电影的特点是注重剧情和人物塑造,同时注重影片的商业价值。因此,邵氏电影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不仅在香港地区,也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有一定的市场。
在古装片和武侠片方面,邵氏电影有着非常高的制作水准。例如,《倩女幽魂》是一部经典的古装奇幻电影,讲述了女鬼小倩与书生宁采臣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动作戏和特效。而《龙门客栈》则是一部经典的武侠电影,讲述了明朝年间,东厂督主魏忠贤迫害忠良,东厂番子杀害了兵部尚书杨宇轩,并想斩草除根杀死其后代。幸得锦衣卫指挥使周淮安搭救,并护送其后代前往龙门客栈与杨宇轩部下周淮安旧部会合。最终,在龙门客栈外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武斗。
除了古装片和武侠片,邵氏电影也制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电影,如爱情片、喜剧片等。这些电影也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总体上都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紧凑。
总的来说,邵氏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涵盖了多种类型和风格,制作水准也普遍较高。

邵氏字辈源自哪朝哪代?缘由是什么?

邵氏,出自姬姓,为黄帝姬轩辕之后。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约3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4%左右。
出自姬姓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出自芈姓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
出自部落出于召(shào)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姬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已经至少有3200多年。
出自汉化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