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维最后一计多可怕,姜维临终一计害三贤是怎么回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2 08:12:30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姜维有多狠?直接让邓艾钟会全死了?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自然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后来他使出的“一计害三贤”更是让人们见识了他有多狠,他的这一计谋直接让姜维自己,还有邓艾,钟会三个人全部陨落,由此可见姜维狠起来是连自己都不放过的。姜维一开始的时候是一名魏国将领,后来归顺了诸葛亮,为诸葛亮效力,诸葛亮死了以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几次北伐。然而因为姜维每次北伐的时候,都是倾尽全国之力,动静太大,连年的战争导致蜀汉国力越来越贫乏,再加上姜维虽然军事能力不错,但是在政治方面还是有所欠缺,而且朝中宦官专权,导致姜维北伐最终还是失败了。后来邓艾偷袭,姜维离得太远,帮不上忙,而刘禅最后也投降了,蜀汉政权也就算结束了,就算姜维再心有不甘,也是无济于事了,可是姜维还想拼一把,于是他选择了假投降,毕竟主子已经投降,姜维也不得不投降,但是姜维和邓艾是看对手了,自然不会愿意投降邓艾,于是姜维选择了投降钟会,钟会和邓艾也是对手。姜维投降钟会,并且挑拨他们两人的关系,最后钟会杀了邓艾。而后姜维又开始挑拨钟会,撺掇钟会学习刘备,自立为王,再次形成一个三国鼎立的形势。
但是后来他们的这个计划不知怎么就泄露出去了,就这样钟会和姜维都被杀死了,他们三个人都是三国后期的名将,最后就这样因为姜维的计谋,全部身死。这就是姜维的一计害三贤,也许姜维一开始并没有料到最后会是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姜维的这一计太狠了,连自己都搭进去了。

姜维临死前大喊5个字,成功将钟会拉下马,邓艾也难逃毒手!

公元234年,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之前便将一生所学尽数传授姜维!而姜维也不负诸葛亮所托,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先后发动10余次北伐曹魏的战争!曹魏由于人数占有绝对的优势,虽然姜维10余次北伐,都是胜少败多!虽然如此,姜维依然抱着必胜的心态来对付曹魏!253年,蜀汉大将军蒋琬费祎均已去世,而姜维此时,几乎将诸葛亮传授兵书,尽数学会!
既然已经学会恩师诸葛亮的兵法,姜维理应担当起兴复汉室的重任!公元253年,姜维率领数万精锐之师围攻南安!不守此时曹魏方面派遣了陈泰前来救援,不过此次进攻,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蜀军粮草缺乏,姜维只得下令退军,可以说是无功而返!254年,姜维再次整顿兵马,率兵出陇西进攻襄武,杀败徐质!收复河关、临洮等地!不愧是诸葛传人,发起威来也是挺可怕的!

虽然是临洮大破王经,但对于姜维来说,这点战绩是远远不够的!而后数年姜维一直对魏用兵,直到公元262年,蜀汉皇帝刘禅对姜维北伐并不是非常看好,而且加上宦官黄皓乱政!姜维又兵败,不得不退守沓中以避黄皓的迫害!由于姜维遭到排挤,此时身为驸马的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居然任由黄皓作乱!倘若换成他老爹诸葛亮,早就将黄皓斩首,根本就不会跟他废话!蜀汉内部矛盾开始暴发!
曹魏司马昭看到蜀汉江山已经是风雨飘摇!于是联合钟会,一起制定了伐蜀大计!由钟会主领军队,名将邓艾为辅!治军于关中,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姜维的耳中!他立马向刘禅上书!并且建议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一带”不过此时,刘禅正在宠信黄皓,听信其鬼神之说,对于姜维的上书根本不放在眼里!

由于刘禅始终不信任姜维的上书,导致钟会大军长驱直入,已经兵至骆谷百曹魏名将所率领的三万精锐之师也已经到达沓中之时,刘禅方才明白过来,姜维所言非虚!而此时刘禅才派遣廖化支援沓中,张翼董厥等将支援阳安关口!不过此时已经失去大好作战时机!加上汉中蒋舒投降!致使钟会大军直入!而姜维虽然与廖化会合,但仍然不敌钟会,只得退往剑阁!以保蜀汉之根基!剑阁奇险,钟会不能攻克,不过此时邓艾以奇计,成功偷渡了阴平,而刘禅直接在后方投降!而姜维也被迫投降于钟会!
姜维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超一流的水准,他很快便发现钟会其实早已有了反心!(这也难怪,身为司马懿的学生,有反心也正常不过!),而姜维巧施言语,立马将钟会策反!钟会想利用姜维及蜀汉原有军士,一举拿掉曹魏政权!对于邓艾,也是最惨的,钟会首先就将其抓获,并且以邓艾有“反状”向曹魏方面上书!有反心可是死罪!钟会便是利用这一招,将邓艾制服!

钟会谋反已经是万事俱备,不过他忽略了一点,就是他以前的部下有很多不愿意加入他的队伍!因此事情败露!当时钟会刚刚给予姜维兵器兵马,突然钟会听到军营之外有兵马异动!并且开始作乱!钟会向姜维问计,应当如何是好?姜维此时只说了5个字 :“但当击之耳!” 意思就是,只能拼命厮杀了!这其实就是姜维的一计害二贤之计!姜维的最后一计,虽然没有他师父诸葛亮高明,但依然是一个绝妙好计!虽然失败,姜维仍然无愧于“英雄”二字!姜维最后成功将钟会拉下马,而邓艾也死于田续之手!一下干掉曹魏两员大将!最终,姜维邓艾钟会皆死于此次兵变之中…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呢?

因为这时候蜀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非常弱,而且诸葛亮死后,蜀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还没有恢复过来,所以最终姜维会失败。
因为魏国的实力太过强大,而姜维的最后一计效果不是太好,所以会失败。
因为钟会造反的计划被泄露了,导致钟会在乱军中被杀死,而姜维的复国大业也湮灭了。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战略部署不完善,还有就是轻视了敌人所导致的结果。
这个计划开始进行的很顺利,钟会抓住邓艾独断专行的短处,诬告邓艾,把他父子抓起来槛车送往洛阳,吞并了邓艾的军队。但计划进行到第二步出现了意外情况。曹魏的将领不愿意造反,钟会便把他们骗到府中关起来。与姜维合计,准备尽杀他们,发给蜀军甲杖。谁知道消息走漏,曹军杀进府邸,救出将领们。以监军卫瓘为首,杀了钟会和姜维。
姜维的诈降计的基础是在钟会的野心上的。但他并不知道,钟会由于没有家眷做人质,而且平时为人处世过于暴露,已经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为了伐蜀的成功,司马昭暂时用他,同时也对他有着提防之心。
据《晋书景帝文帝纪》记载: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昭在钟会出师的时候,就已经对钟会可能谋反做出了预判。他判断蜀军是败军无勇,而魏军是怀土思归,没有人愿意随同钟会造反。因此,钟会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邓艾被抓的同时,司马昭就亲自带领兵马来到长安,并派兵入蜀,开始在军事上对钟会可能的造反实施预防措施。钟会立刻知道司马昭的心思。在震慑之余,钟会仓促决定造反,不出司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愿意造反的曹魏兵将杀死,姜维也一同死难。
从这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姜维的计谋实在低级,而且计划粗陋,难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钟会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马不是他亲自带领出来的,根本没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谋。最后,他的手下去给他的对手传递消息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姜维的蜀军,不能尽快武装起来,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可供使用,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准备造反,就要赶快计划实施。而钟会姜维二人日夜谋划,却不见实质行动。在造反前,才匆忙和卫瓘商量,卫瓘何许人,监军!他怎么会和你们共同谋反?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有一点犹豫,就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编造个理由杀了他。对于下面的军官,该撤换的撤换,该杀头的杀头。可钟会姜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马昭事先已经对钟会有所防备,对一切都做了比较周密的部署,并亲自带兵坐镇,钟会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难以长久。

资治通鉴:姜维的最后一计,败给了一句谎言!

公元264年蜀汉已被邓艾从地图上抹去。可姜维不死心,他还想着复国。



为此姜维选择了与虎谋皮,他决定从钟会身上打开缺口。



钟会当时在成都,他把手下的郡守,牙门将,都督等北方将领,还有过去蜀国的官员全都请来,假造郭太后遗诏,发兵废除司马昭。



钟会把他们都关押起来,关闭城门宫门,派自己信任的人取代他们的职务,而且还派重兵看守他们。




姜维想建议钟会先杀掉从这些北方来的将领,他自己再找机会杀掉钟会,杀死魏国兵士,重立汉王。



姜维还给刘禅写密信说:

请陛下再忍受数日之辱,我要让国家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钟会似乎看透了姜维的用心,也好像是舍不得军中的那些将领,对姜维的建议并没有采纳。



钟会手下的有一个都督叫丘建,以前是跟着胡烈干的,钟会对他十分信任,很多私事都安排他去做。



这次被关押的人中有一个叫胡烈的,胡烈是丘建的老领导老上司。




丘建看到老领导胡烈,被独自关押起来,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试着就请求钟会,允许他派一名亲兵进去给胡烈送饭,钟会看他如此有情有义,就允许了。



其他将领,看到丘建这么做,也也有样学样,求钟会允许派一名亲兵去给胡烈送饭,因而胡烈虽被单独关押,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有一天,一个将军的亲兵又胡烈送饭,胡烈请请亲兵传递消息给他儿子胡渊说:



丘建秘密地告诉我一个消息,说钟会已经挖好了一个大坑,做了几千根白色的大棒子,想叫外面的兵士进来,每人赐一顶白帽,授散将之职,然后再依次击杀,埋入坑中。



胡烈其实说的是假话,并不是真的,只是没有给那些亲兵说明这一点。



而胡烈给他送饭的每一个将领的亲兵,都说同样的话,一夜之间,他们辗转相告,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认为钟会要坑杀他们,心里十分恐惧。

第二天中午时分,胡烈的儿子胡渊带领他父亲的兵士,擂鼓而出,各军也都不约而同地呐喊着跑出来,竟然连督促的人都没有,就争先恐后地跑向城里。




当时钟会正在城里,给姜维配置铠甲兵器,有人报告说,外面有嘈杂之声,好象是失火了,一会儿,又有人报告说,有兵士往城里进攻。



钟会大惊,问姜维说:兵士们来,似乎是想作乱,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姜维说:只能攻击他们!



钟会派兵去杀那些被关押起来的牙门将、郡守,但是被关押在城里面的人,都拿起几案顶住门,兵士砍门却砍不破。



过了一会儿,城外的人爬着梯子登上城墙,有的人焚烧城内的屋子,兵士们像蚂蚁那样乱哄哄地涌进来,箭如雨下,那些牙门将、郡守都从屋子上爬出来,与他们手下的军士汇合在一处。



姜维带着钟会左右拼杀,亲手杀死五六人,众人格杀了姜维,又争相向前杀死了钟会。



钟会的军士死了数百人,兵士们又杀了蜀汉太子刘谌和姜维的妻子儿女,并到处抢掠,死伤满地一片狼藉。



参考《资治通鉴》

评论

姜维最后的希望被两个人小人物给破灭了。胡烈的嘴,谎话连篇,可是到了关键时候,却顶了大用。




看看胡烈说的啥,胡烈假借丘建的口,骗各位将领的亲兵,说钟会要杀死他们。



亲兵只管传话,他们并不会去分析胡烈所说的是否是真实的。而且传话的人那么多,大家都那么说,所谓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不信也不行啊。



这时候胡烈的儿子胡渊在外面振臂一呼,其实都不用呼,大家都怕死,这个谎言一下就把所有的人的心串在了一起,他们只能跟着胡渊走。



胡渊带着所有的兵士解救了被钟会关押的郡守和牙门将,还救出了自己老爹胡烈,还杀了了钟会和姜维,为司马昭平定了判乱,立了大功。



要说这姜维,点也真是够背,跟着诸葛亮学了一身本领,战场上,也不能打败邓艾,最后一次用计,却被一个关押起来的人的一句谎言给破了,他还能干啥?要说他姜维有本事,鬼都不信!

对此,你怎么看?

姜维最后一计输在哪里

姜维最后一计输在魏延踏灭七星灯,使得诸葛亮续命失败。
姜维的计策相当复杂,也充满了风险。这个计策依赖于诸葛亮的七星灯续命法术。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他会在帐篷中点燃七盏灯,每盏灯代表他的一颗命星。只要七盏灯在七日内长明不灭,他就可以续命成功。然后,诸葛亮计划用这续得的寿命来完成他的北伐大业。然而,这个计划被魏延破坏了。在第七日的关键时刻,魏延闯入了诸葛亮的帐篷,扑灭了一盏灯,导致续命失败。
姜维的失误在于他未能阻止魏延。尽管姜维在诸葛亮的帐篷外设置了重重防线,但他还是未能预见到魏延会在此时闯入。这可能是因为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姜维可能认为他不会有意破坏诸葛亮的计划。此外,姜维可能也过于依赖诸葛亮的智谋,认为他能够自己处理这个问题。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姜维的失误也反映了他和诸葛亮之间的战略差异。姜维是一位出色的战术家,他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来击败敌人。然而,他在战略上可能过于激进,更倾向于冒险和速战速决。相比之下,诸葛亮则更注重长期规划和稳健的战略。他通过巧妙的计谋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成功地阻止了曹魏的多次进攻,并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因此,诸葛亮的死亡对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他的续命计划成功了,那么蜀汉可能会有更好的机会统一中国。

姜维最后用的是什么计谋

诈降计和离间计。
当时姜维在剑阁与钟会鏖战,没想到被邓艾抄了后路直取成都。姜维就向钟会诈降,还挑拨钟会与邓艾争功,除去了邓艾。最后设计想要诱杀钟会,不想事情败露,被乱兵杀死。
姜维最后使用的计谋是诈降计。他向钟会诈降,并挑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关系,利用离间计使邓艾被杀,然后设计想要诱杀钟会,但这个计划最后被泄露,导致姜维和钟会都死亡。

姜维一计害三贤是什么意思 姜维使用反间计害死三人

姜维一计害三贤,是指将为了彻底铲除邓艾和钟会,姜维用计挑拨两人的关系,使邓艾和钟会反目成为仇人,并且最后落得了凄惨的下场。而姜维也因为此计谋将自己卷入其中,最后的下场也非常惨。姜维一计害三贤一方面是对姜维的谋略和胆识的夸赞。另一方面,姜维为了使计划成功,不得不将自己搭了进去,让后人顿觉惋惜。
一、姜维使用反间计 邓艾和钟会两人虽然在权力斗争上有着不小的矛盾,但是并没有闹大,两人也并没有撕破脸面。而姜维为了让邓艾和钟会两方势力不再和谐,坊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计策。姜维先是假意投靠钟会,并且鼓动钟会谋反。这时的钟会虽然已经有了谋反的心思,但是却迟迟没有行动。
而邓艾此时也有了反抗的想法,他率兵突袭成都,逼得当时的后主投降。而姜维领着军队与钟会尚处在相持阶段当中。后主命令姜维向邓艾投降,但姜维此时却并不理会邓艾,而是率领大军向钟会投降。在归属钟会麾下之后,姜维并不断在钟会面前煽动其谋叛。
姜维告诉钟会,与其甘心为人臣子,并且在乱世中不得安定,不如自己领兵叛乱,没准可以成为下一个刘备。而钟会也听信了姜维的建议,决心执行谋反计划。钟会在得知邓艾偷袭成都的消息之后,便马上向当时的掌权者污蔑邓艾有谋反之心。而掌权者素来多疑,生怕邓艾会向钟会所说的那样起兵谋反,于是便削了邓艾的军队大权,将邓艾的部队交由钟会手上。
二、姜维用计也害了自己 而钟会因为有了姜维的计策,对姜维十分信任,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姜维也向钟会承诺,一定会辅佐钟会,帮忙他铲除掉可能威胁到钟会的势力。凭借着这一反间计,邓艾和钟会的关系成功被挑拨,而圣上也对邓艾不再信任。钟会虽有谋反的计划,但是没有谋反的实力。最后钟会和姜维都在战乱中逝世了,而姜维的家人也难逃被杀害的命运,姜维更是最后连一具全尸都没有留下。

一计害三贤是什么?姜维用一计害了哪三个人?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后期的名将,也是诸葛亮亲自挑选和培养的弟子,在诸葛亮死后还进行过多次北伐,只可以最终也没能挽救即将灭亡的蜀汉。而他始终不甘心,想要重新翻盘,于是在曹魏的钟会与邓艾之间,选择了投降钟会,用这一个计谋,想要将这两员大将离间。只可惜,看起来虽然是成功了,最终也的确害了他们两个,但是“一计害三贤”,这第三个人又是谁呢?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是天水翼县人,蜀国著名将领,官拜大将军。少年时,姜维是和他的母亲住在一起的,年少经历十分坎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其父姜囧因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也就是228年,春,大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也就是第一次北伐,派遣镇东将军赵云和扬武将军邓芝占领箕谷,用以牵制魏军的主力部队,诸葛亮自己却率大军攻祁山。当时的天水太守马遵,功曹梁绪,主薄尹赏,还有一个雍州刺史郭淮都在上邽。这时候各位读者可以想一想了,一个太守加一个官更大的州刺史居然缩在一个城里,可想诸葛亮给他们造成的压力。结果就是梁续和尹赏随着姜维一起投了诸葛亮。
姜维降蜀后,诸葛亮将姜维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结果还没有培养完,诸葛亮就于建兴12年命殒五丈原了,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可歌可泣。

公元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姜维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英勇作战。在诸葛亮死后,蜀国还有二十九年的国运,在这二十九年的时光里,前十二年是总理国家大事的蒋琬,中间的七年是费祎,在这十九年的时光里这两位蜀汉领导人都是消极北伐的,甚至是不出兵伐魏,姜维想多次大举伐魏都被费祎给阻止了,也不能说费祎和蒋琬的决定就是错的,每个人站在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肯定就不同。费祎和蒋琬也不是军事家,所以也难免对军事的把握有点差,但是他们对民生的把握肯定不会差,也许当时真的已经到了“蜀中疲敝”的时候,经过十九年的修养才能撑得起后面十年姜维的北伐。
蒋琬,费祎,诸葛亮,董允四人并称为蜀汉四英(蜀汉四相),由此可见这蒋琬和费祎的能力肯定是很出众的。
费祎死后,姜维北伐才放的开手,于是,在公元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兵出陇西,这一次狄道城的李简直接举城投降。姜维于是就乘机围攻襄武。并且杀败来援住的徐质,还当场斩杀了徐质。魏军胆丧,直接溃败,于是姜维就乘机夺下了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收拢了那么的居民,迁到蜀国充实蜀国的人口。

公元255年,姜维再次北伐,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国的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退守狄道城。《三国志·姜维传》: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锺题。
由此可以看出姜维的军事素养还是很高的,对战局的把握也是很好的,姜维北伐总计11次,其中大胜2次,小胜4次,不克4次,小败一次,大败一次,总体来说这战绩还是很好的,主要是蜀国的国力有限,经不住姜维这样玩的。
最后不得不说姜维在蜀国最后施展的一计害三贤,已经62高龄的姜维得知后主降魏之后,姜维降钟会却不降邓艾。邓艾和钟会都是聪明人,一般的阴谋对他们一点用都没有,但姜维这个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其目的就是要离间钟会和邓艾。而且这时候的钟会和邓艾都被嫉妒蒙蔽了双眼,很简单两个旷世名将一起伐蜀难免会有一些比较,钟会认为他拖住了姜维这个令所有头疼的敌人,头功应该是他的。而邓艾认为是他灭亡的蜀国,头功应该算他的。

两人的说法其实都没错,错就错在了蜀国是在他们两个人的合作下灭亡的,不然就拉出来一个和姜维玩,说不定直接就翻船了,毕竟蜀中还是姜维的主场。更要命的是这两人还都有不臣之心,蜀中富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共户28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两千斤”,这还只是大概数据,你说邓艾看到那么多物资心里能怎么想。而且“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而且邓艾成功灭蜀,这个功劳也可以算得上是震主了。最后姜维利用他们两个人的私心,成功除掉了这两个军事天才,而自己也因为弄死了这两个大将,被魏国兵马气愤杀害了,可歌可泣。
不得不说姜维为了蜀国可以算的上是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他临死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起他慈爱的母亲,想没想起对他淳淳教导的武侯,想没想到他的妻儿,他这一死也终于算是解脱了,他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上无愧于后主,无愧于自己的老师武侯,下无愧于蜀国的百姓,更是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啊!吾计不成实乃天意啊!老天不助刘啊!我想姜维到最后也是累了,征战了大半生都没能打出去。师徒两代人的拼命奋斗只换来这样的结局,也是让人心酸不已。

姜维临终一计害三贤是怎么回事?

在蜀国投降后,姜维也向钟会投降。借此来激化钟会和邓艾的矛盾。以此削弱魏国的军事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蜀灭亡后姜维投降钟会,然后看穿钟会野心唆使他谋反,钟会感觉有姜维的帮助自己可以成为第二个刘备,于是就杀了邓艾,还想杀掉一批军中亲司马的武将,但是计划败露钟会跟姜维也被杀了。所以说姜维一个害死了仨。
姜维在投降曹魏之后,跟随了钟会,为了复仇,利用反间计将邓艾给除掉,最后引诱钟会反叛,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死。
作为三国二十四名将中的“天水麒麟儿”——姜维,是一个三国后期争议较大的人物,他虽继承了孔明的衣钵,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然而终究回天乏术。
武力强,谋略亦突出,可惜时运不济,是个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
一计害三贤姜维临终一计害三贤,是怎么回事?简单回答,蜀灭亡后伯约投降钟会,然后看穿钟会野心唆使他谋反。
钟会感觉有伯约的帮助自己可以成为第二个刘玄德,于是就杀了邓艾,还想杀掉一批军中亲司马的武将,但是计划败露钟会跟伯约也被杀了,所以说伯约一个害死了三。
伯约当然算不上历史上杰出的名将,但他绝对算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伯约改变汉中布防确实为后人诟病。
鄙人也认为确实不该如此,这一事件使得伯约要对蜀汉灭亡负起一定的责任,但把责任都算在他头上明显是不对的,而且也不能因此而掩盖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
首先是一切事情的起因——去魏降蜀,难道他想降吗?还是说早有预谋?根本不可能!这还不是要怪伯约的逗比上司。
我一直觉得东汉末年是最后还留有一些士人气节与君子之风的时代,投降要顶多大的压力?但是没有办法,上邽、冀县都不放他们进城,葛公追兵至,恐怕姜维本人对他的上司马遵等人是相当失望的。
而根据傅子记载,伯约本人又是“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他当然是不愿意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第一次跟他开了个玩笑,在那样的情形下,他没有办法,只能投降。
被迫降魏至于葛公对于伯约的评价,所谓“心存汉室”云云不过是打个旗号,让伯约的归顺名正言顺罢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也是“维本无去意”,毕竟当时魏国已建, 排除谁都没想到司马氏的因素,魏国一统只是早晚的事,若是没有碰上这个乌龙事件,伯约继续在魏国做着公务员,就算做的不会很大,毕竟也能安安稳稳度过一 生。
不过命运显然不会就这么放过伯约,因为逗比上司马遵,伯约开始了注定不平凡的大半辈子。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伯约并不能从心所欲,在这件事上,他的立场和徐庶完全不同,徐庶毕竟也算大半个自由人。
而伯约身为降将,未立尺寸之功,却蒙葛公厚恩,“既有胆义”的伯约怎么可能、又怎么愿意辜负葛公一片信任?而这点要立功报恩的单纯想法而后竟幻化为一种执念,伴随了他的一生又不免让人唏嘘。
九死不悔伯约九死不悔,坚持到最后,还拼掉了邓艾和钟会,险些使当时的魏国内乱,可惜钟会无能,而司马昭招招紧逼。
但这又怎么样呢?伯约这个人,本就是在逆天而行啊,他没有当年孔明的绝对权力,不能以臣子行君事。
个人能力上也有不足,但他仍旧在坚持,这样的人不去赞扬,难道要赞扬望风而降的人吗?
以九死无悔的态度贯彻了季汉的理想,即使在内外局势皆恶劣、乃至身处绝境时都不曾动摇,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而依三国志记载,此人私德也是很不错的,表里如一的秉性正直。
换任何一个人,以当时的情况和当时的兵力,除了坚持北伐,还有更好的结果吗?蜀汉以一州之力对抗强大的魏国,只有坚持不懈的发兵骚扰,希求以此造成魏国内乱,趁机扩大战果这一条路。
可惜这毕竟是一种太过需要天命所归的方式,概率太小,可遇而不可求,蜀汉的灭亡,几乎是一定的。
坚守理想人间八苦之一谓“求不得”,有心栽花花不开,越执着越是求而不得,葛公逝世后,伯约“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其实葛公六出祁山,除了第一次有望问鼎中原外,越往后面越类似小打小闹或者说北伐的目的完全已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是因为北伐的成果甚微以至于费祎后来对姜维说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情形下伯约又如何立功,如何证明自己?我都不忍心说,伯约基本就是从头苦逼到死……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大概是不会觉得自己苦逼的。
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机应变亦逡巡,阴平穹寇非难御,如此江山空负人。
这个男人,垂垂老矣,但坚守理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兵马没了,用计谋继续战斗,这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