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前度刘郎今又来全诗
- 2、刘禹锡的“尽是刘郎去后栽 前度刘郎今又来”全诗是什么?
- 3、能受天磨真铁汉 不遭人嫉是庸才,虽知道另外两句?
- 4、“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是谁的诗句?贴出全诗即可。
- 5、种桃道士归何处全诗
- 6、不受天磨非好汉 不遭人妒是庸才 到底出自哪里?出自谁啊?
- 7、不遭人嫉是庸才出自哪里
- 8、【康乐斋典故溯源】前度刘郎
- 9、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分别是哪两首呢
前度刘郎今又来全诗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唐代〕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的“尽是刘郎去后栽 前度刘郎今又来”全诗是什么?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桃花》翻译:
京城的大街上无数行人扬起的尘埃迎面扑来,个个都说是看花归来。玄都观有道士种了千株桃树,满城的人都去观赏,而这些桃树都是我贬官离开长安后栽种的。(作者把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而这些新贵都是靠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才爬上去的政治爆发户,作者对他们表示了极端的鄙视)。
《再游玄都观》翻译: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能受天磨真铁汉 不遭人嫉是庸才,虽知道另外两句?
全联为: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意思是人生总要遭受困境磨难,能坚持挺过来的才算的上是真汉子。才华横溢必定遭人嫉妒,倘若无人嫉妒,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庸才。
牢监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左宗棠
注:诗中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因喜欢写诗讽刺人而多次遭贬官。
这句话出自左宗棠的一首诗,原诗是: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释义:人生总要遭受困境磨难,能坚持挺过来的才算的上是真汉子。才华横溢必定遭人嫉妒,倘若无人嫉妒,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庸才。前两句意思是 把监牢当成玄都观。
玄都观,是京郊一地点。刘郎,指的是刘禹锡。这里是借用,因为之前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刘郎就是刘禹锡自己,而左宗棠引用是为了表达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围城长沙,省城危难之际,左宗棠在郭松涛等人的鼓动下,被湖南巡抚张良基招入湖南,参加保庆。左宗棠在天火让人进城的时候,张良基喜出望外,将全部军旅托付给了左宗棠。
左宗棠提出的“调兵遣将,昼夜调粮,文件管理”和“地区涂装和保卫装备”等建议,大多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最后,太平军包围长沙不到三个月,便向北撤退。这就是左宗棠的成名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常常被人羡慕,所以他写了这首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是谁的诗句?贴出全诗即可。
⑵一语双关: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5、 通感:运用新颖三、 表现手法 1、 留白:⑴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 游 玄 都 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唐代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种桃道士归何处全诗
“种桃道士归何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中的诗句。
全诗如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全诗翻译: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不受天磨非好汉 不遭人妒是庸才 到底出自哪里?出自谁啊?
左宗棠
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前两句意思是 把监牢当成玄都观。
玄都观,是京郊一地点。
刘郎,指的是刘禹锡。
这里是借用。为什么是刘禹锡呢?
因为之前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 》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
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
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
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刘郎就是刘禹锡自己,而左宗棠引用是为了表达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
原诗是: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左宗棠的一首诗
另两句是: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左宗棠”的一首诗
另两句是: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出处:(诗名不可考,或为即兴创作)
作者:左宗棠
全文:
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释义:
监狱又如何,我把它当做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天又来了。人生总要遭受困境磨难,能坚持挺过来的才算的上是真汉子;才华横溢必定遭人嫉妒,倘若无人嫉妒,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庸才。
注释:
玄都观:京郊一地点。刘郎:指的是刘禹锡。这里是借用。
扩展资料:
1、作者简介: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2、借用刘禹锡原因:
因为之前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 》,全文: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
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全文: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
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3、启示:
成大业者必定有受过令他成长的苦难,大彻大悟了一回,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有大智慧的人必然曾在庸人的圈子里生存过,被人羡慕过,妒忌过,仰望过。
反之,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是为了成就未来的人生,无论现在有多黑暗,总有阳光普照的时候。我们在遭到他人诋毁和妒忌的时候,要感到欣慰,因为证明了我们的才学被人所认可,被人所追随。
4、左宗棠其他修身格言:
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左宗棠
不遭人嫉是庸才出自哪里
左宗棠
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左宗棠
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后面两句不用解释了吧。
前两句意思是 把监牢当成玄都观。玄都观,是京郊一地点。刘郎,指的是刘禹锡。这里是借用。为什么是刘禹锡呢?因为之前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 》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出自左宗棠的诗词,具体诗词名已不可考。
全诗如下:
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译文:监狱又如何,我把它当做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天又来了。人生总要遭受困境磨难,能坚持挺过来的才算的上是真汉子;才华横溢必定遭人嫉妒,倘若无人嫉妒,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庸才。
扩展资料
人生其实挺难,跌跌撞撞,忙忙碌碌,起早贪晚,含辛茹苦。人生就是一种修行,生活就是一种磨练。我们人生的遭遇,没有哪一件不是来磨练你的。成功是磨练,失败更是磨练。能经得起磨练,就是大丈夫。
左宗棠告诉我们,大丈夫要越挫越勇,不向困难低头,不轻言放弃;不做一个烂好人,做个有才华的,能有所作为的人,既使被周围的一部分人嫉恨也勇往直前,当仁不让。
对于庸人和蠢才,别人是不会嫉妒的。别人嫉妒,反而证明了你的优秀和卓绝。面对别人嫉妒,我们心底要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你不妨迈大步拉开差距,让他人化嫉妒你为仰望你。
【康乐斋典故溯源】前度刘郎
? ? ? ?
? ? ? ? ? ? ?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
? ? ? ? ? ?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 ? ? ? ? ?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 这一典故,就出自刘禹锡这首诗。
刘禹锡,唐代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洛阳) 人,贞元年间进仕,官至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礼部侍郎、尚书等职,曾得罪权贵一度由京官被贬为连州、荆州、朗州司马,《新唐书》有传。
刘禹锡作这首诗,不仅是即景即兴之作,也是他自己就当时的遭遇有感而发。
据唐?孟棨《本事诗》及《新唐书?刘禹锡传》中记载,刘在朝为官,因得罪权贵却几度外谪,有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未贬为朗州司马之前,玄都观 (隋唐时道观名,原名通道观,后改为玄都观,在长安县崇宁坊,见《长安志》) 里没有桃树。被贬朗州司马、十年后被征回,玄都观里是满院桃树。他来观里时正值春天桃花盛开,满院桃花,他触景生情,作了首咏桃花的诗,借咏桃之事以发泄心中不平。不料因此又得罪权贵,再被贬连州刺史。十四年后才被征调回京,回来后重游玄都观,那知满观桃树却一株无存,不禁满怀惆怅,于是写了这首诗以自遣。
现将《本事诗》原文录于此:
刘尚书 (尚书,京官名,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自屯田员外郎 (唐代官名,隶工部,为四司之一,掌天下屯田及文武官之职及公廨田) 迁朗州司马 (军府中官名,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事物。唐代一般用来安置排贬之官,无实权),凡十年后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 (京城道路) 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 (京城) 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 (当权人物),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 (当朝宰相),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日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 (调离京城) 于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州又贬为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纪一时之事,旋又出牧 (指贬离京城外出做地方官)。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株,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太和 (唐文宗李昂的年号) 二年三月也,诗曰:(略,即前诗)。
? “前度刘郎今又来” 是这首诗中的尾句,也是全诗的主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前度刘郎” 作为一个语典的形式,便这样产生了,在后世诗文中广泛运用,多用作咏写桃花的典实,也借指去而复来的人,艳情诗文中多借指与曾经相爱的女子重续旧好的男子。诗句中“刘郎”本为刘禹锡其人的自称,由于这句是咏写桃花的千古名句,故后世径以 “刘郎” 为桃花的代称。
王国维《人间词话》十:“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意思是说,在作文作诗之时凡是遇到有关桃花的命名,不能直接点明桃花,应该用 “红雨” 或 “刘郎” 这两个名词来婉转地称呼它。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一诗句,是诗人按自己的文思而顺理成章,可谓水到渠成,朴实自然,犹如飞来之笔,妙自天成。
然 “刘郎” 虽是刘禹锡本人的自称,但细细一推敲,却不这么简单,刘在这儿是在借用,他很隐晦地巧妙地借用了一个典故,即古时刘晨重返天台山寻仙的典实。作者笔下的 “刘郎”,就是指刘晨,作者在这儿只不过是以刘晨自况。
刘晨重返天台山寻仙的典故,最早见载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亦载及。相传晋代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搭救,并与她们在天台山山洞里共住了半年之久做了夫妇,半年之后刘、阮二人思念家乡便回家,却不料家乡已过去了几百年,物是人非,于是二人又重返天台山寻找二仙女,也成了仙。
现将《搜神记》原文录于此。
明抄本《太平御览》卷六一引《搜神记》:“刘晨、阮肇入天台山 (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道教七十二洞之一) 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噉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乃相谓曰:‘此近人矣’。 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 因邀还家,东南二壁,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命。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姝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思还乡,最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归路。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据《幽明录》记载,刘、阮二人从天台山返回家乡后,家乡已过七代了,物是人非,到晋太元 (西晋孝帝司马曜在位时所用年号) 八年那年他俩又重返天台山寻找二仙女,有语云:“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到晋太元八年,忽复去 (再去天台山),不知何所。”
刘禹锡之所以暗借 “刘晨” 自况,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个原因不仅是刘晨有重返天台山寻仙之事,正中 “今又来” 之意;另一个原因是 “刘晨” 正好与他同姓,因称之刘郎,进一步暗指自己。
称刘晨为“刘郎”,不仅仅是刘禹锡称之,而历代诗文多称之。常为女子所爱之如意郎君的代称,如唐?白居易《酬刘和州戏赠》诗:“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 唐?司空图《游仙诗》诗:“刘郎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宋?苏轼《鹧鸪天?陈公密侍儿素娘》词:“娇眼后,舞时腰,刘郎几度魂欲销。” 明?史鉴《小重山?赠妓》词:“翠襦金缕绣鸳鸯,红泪湿,肠断为刘郎。”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三出:“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装束得早,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
另外还有个主要原因,是天台山的 “桃花”。在《搜神记》文中有 “遥望山上有桃树” “俄有群女持桃子” 的这一线索的提供,说明天台二女所居之地多桃树,是一个充满桃花的世界。而充满桃花的世界,古时最有名的要数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文中的武陵溪桃花源,于是人们就干脆将武陵溪桃花源来称天台山二仙女所居之地。早在刘禹锡前王之涣作有《惆怅诗》诗十首,第十首中就有 “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 的诗句,就说明了刘、阮入天台遇仙女的地方是武陵溪。可见这种说法早在刘禹锡前就开始流传了,后来的五代、宋人典籍中多有记载,不妨将这些记载录于此:
五代?王松年《仙苑珠编》卷上:“刘晨、阮肇,剡县 (即今浙江嵊县。《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 王氏所记,当本此) 人也,采药于天姥岭,迷入桃源洞,遇诸仙,经半年后却归,已见七世孙子。”?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台州?〈景物〉上》:“桃源,在郡圃,守黄畲植桃百馀,盖仿刘阮故事。”又《绍兴府?〈景物〉上》:“桃源,在嵊山 (今浙江省嵊县新昌县之间) 县南三里,《旧经》云:‘刘、阮剡县人,入天台山,此其地也’。 林槩《越中》诗所谓 ‘桃花源静客忘归’ 是也。”
如此种种,可见天台二女住天台山武陵溪桃源丶周围是充满桃花的世界之说由来已久,这样刘、阮二人重返天台山桃源寻二仙女,也有重来寻找天台桃花之事,其事正好与刘禹锡 “今又来” 赏玄都观桃花之事相吻合。这样刘信手将这个典故拈来运用到诗作中,既切实自然,又合情合理!
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分别是哪两首呢
一、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分别是:
1、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2、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二、赏析:
这两首诗没有正面写桃花,也没有形容或描绘它的妖娆、色香、繁盛、凋零、飘落。
前首诗把桃花开放的地点玄都观在诗题和诗句中着重点出来,使读者的脑海里自然升起一个时空动荡的画面,涉入历史动荡的历程。诗人把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比做那红艳艳、闹嚷嚷的满观桃花,并暗讽他们踩着革新志士的肩膀往上爬。
第二首与前首对照鲜明,桃花净尽,游人绝迹。当年道士的得意与今朝不知所归,暗示了官场得失升沉的感慨。这两首诗都以桃花为核心,抒情感事:借桃花对显赫一时的新贵进行讽刺、抨击,又借桃花突出时、空的变化,表现自己坚定的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读者通过变与不变的关系,体会到的却是社会人生的哲理,这种哲理思维,蕴藏在鲜明的可以捉摸的形象中,蕴藏在桃花的前后不同的形象中。
三、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四、作者其他作品:
1、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一首著名的桃花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笔下另一首著名的桃花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姊妹篇、续篇《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分别是:《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
《玄都观桃花》全诗如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全诗的字面意思:长安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栽种着许多株桃树,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再游玄都观》全诗如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全诗的字面意思: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