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形意拳五行拳口诀
- 2、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
- 3、古传形意拳内功核心训练法
- 4、形意拳基本功
- 5、太极拳中形意五行拳的要领
- 6、形意五行拳的练习方法
- 7、求形意五行拳的动作要领
- 8、请给我“五形拳”的详细资料,最好有教学。
- 9、“形意十二形拳”包括了哪些形态?
- 10、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之五行拳
形意拳五行拳口诀
形意拳五行拳口诀介绍如下:
五行拳歌诀: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十二形拳歌诀:
龙形歌诀:龙形属阴搜骨能,左右跃步用柔功。双掌穿花加起落,两腿抽换要灵通。
虎形歌诀:虎形属阳力勇猛,跳涧搜山它最能。抢步起时加双钻,双掌抱气扑如风。
猴形歌诀:猴形轻灵起纵轻,机警敏捷攀枝能。叼绳之中加挂印,扒杆加掌向喉中。
马形歌诀:马有垂缰疾蹄功,跳涧过步速如风。丹田抱气双拳裹,左右双冲是真情。
龟形歌诀:龟性最灵浮水中,左右拨水是真形。又有钻意加侧打,左顾右盼拦中用。
鸡形飘诀:金鸡报晓独立能,抖翎发威争斗勇。独立先左后右意,食米夺米上架行。
燕形歌诀:燕雀轻盈抄水能,向后展翅快如风。上托提撩三抄水,全部动作要轻灵。
鹞形歌诀:鹞有束身入林能,又有翻身钻天功。先从束身后入林,钻天翻身前后同。
蛇形歌诀:蛇体玲珑拨草轻,屈伸如意蟠绕能。左右斜拨是靠打,横劲原由坎中生。
跆形歌诀:跆形最直能竖尾,上架下落用拳行。展翅之中有挽式,虚心实腹真道成。
鹰形歌诀:鹰张烈狠捕捉能,上似劈拳下掳功。左右行之可进退,钻翻采掳是真情。
熊形歌诀:熊态沉稳威力猛,外阴内阳升降中。裹翻之中有横拳,左右斜行起落从。
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
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拳法内容:
形意拳的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为主。其练习要领: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七要钻落翻分明。塌腰,即尾阊上提;缩肩,即两肩向回抽劲;扣胸,即开胸顺气;顶,即头顶、舌顶、手顶;提者,即颈道内提,横,即起也,顺,即落;起,即钻也;落者,即翻。起亦为横,落亦为顺。
桩功:
练习形意拳均以三体式(势)为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来站桩,这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它按照形意拳学的理论要求与要领,将人体安排成为一个完整的基本姿势,在形意拳的动作中,均按此基本姿势与要领来要求,从外形上讲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在体内则讲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内外合一称为六合式。其次按人体部位分为头、手、足三体,以及按三体又分为三节等等,故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1. 预备势(无极)
(1)并踵站立: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外摆,两脚的外沿夹角为90度,身体正对前方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向前平视。
预备势:两掌提按
(2)两掌提按:下肢不动,做顺式呼吸,两掌自然提于脐前,两掌指尖相对,手心向上,随鼻吸气,两手慢慢上升经胸至口,气通过经脉被肺隔膜压人小腹,小腹略呈鼓胀,随即两掌心翻转向下,慢慢下移,气随掌落;两掌坐腕,指尖向内相对平放于脐前,目视前方。
2. 太极式
(1)收掌握拳:接上势,两掌向肚脐翻转握拳,慢慢撤于肚脐两侧,靠在肋下胁部,拳心向上,与脐平,目视前方。
(2)半面右转:紧接着,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扣脚,脚尖停于正对前方,与右脚为45度夹角,全身随左脚的移动,向右转成半侧面,身体中线与正前方为45度夹角,同时配合呼气,目视前方。
3. 两仪式
桩法三体式练法
屈膝钻拳:接上势,两膝微屈。膝盖不过脚尖,同时右拳由肋下向前至体中线经腹胸颏下至口向体前伸出;小臂里裹,拳与鼻平,右拳中指要与鼻准相对;右拳前伸的同时,腰部向左旋转,成右拗身形,左拳于肋下不动。由此动作启动两肾,同时配合以上动作做顺式呼吸法的吸气。
4. 四象式(三体桩势定势)
上步劈拳:接上势,左拳沿肋至体中线裹肘上行,经颏下由口的前方伸出;当两拳相交互摩胫(桡)骨时,右拳变掌,坐腕,向下按至胯前,其拇指尖靠于腹,掌根在胯的大转骨前与脐平;掌心内含,四指稍张:左拳变掌向前方劈落(其意如斧之劈物),掌根停至与心窝平处,掌形成半阴半阳,坐腕与臂成45度之角度:掌心劳宫穴内含,四指稍张,其形似钩非钩,惟食指有挑领之意,但不能伸直,虎口圆满,拇指与小指的'梢节必须相对、内含(此势为手心向内归丹田之诀窍),左脚与两拳变掌的动作,起钻落翻,同起同落,向前迈出一步,要做到六合归一的整体之势:此时上、中、下三体势俱备。以上动作要配合顺式呼吸法的呼气。
以上桩法的身形固定后,随之全身放松,慢慢呼吸配合丹田开合以行养生之功,并要加上“八要”中“三心要并”的意念。“顶心向下归丹田,手心向内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三心并合归丹田。”
套路:
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等。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套路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剑、连环炮、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锐等等。
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以五行学说结合拳式、把拳式招法删繁就简,再结合人体中医理论解说拳理和攻防技法,由此创立了五行拳。
劈拳:五行拳中的劈拳属金,是强击性拳法,分为双劈拳和单手劈拳。劈拳并不仅仅只有向下的劈劲,还应该有向前的刀割劲和向后的抽拽劲。发力轨迹为从前额至胸腹,这样的劈拳才能浑厚有力。练劈拳要求先打明劲,再打暗劲,最后打化劲。劈拳的劲除明、暗、化以外,还要打出捕、拍、撞、按、劈五种不同变化的劲来。练习劈拳还有一条口诀:“劈拳不用看,两脚一条线。前手出拳后手跟,掩肘摩肋打中心。前脚进步后脚蹬,起落钻翻才算成。”
崩拳:崩拳属木,因其动作形如利箭穿物,拳击有力,发力时威猛如山崩地裂而得名。崩拳有半步崩拳、拗步崩拳、顺步崩拳、跨步崩拳、快步崩拳等几种不同的步法,其中半步崩拳是崩拳当中最基本的锻炼方法,其他各式崩拳都源出于此,故半步崩拳有“母拳”之称。
钻拳:钻拳属水,其气势如将海上之物抛向空中的钻天之势,因而得名钻拳。练习钻拳时,要沉肩坠肘,肩胯与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前手不可越过前脚尖,此即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从而使自身保持平衡,与崩拳、炮拳相比,钻拳更重视一个“巧”字。
炮拳:炮拳属火,刚劲猛烈、气势逼人,因而得名,是五行拳中最为凶猛的拳法。
横拳:横拳属土,土性中和,是一种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拳法。其为五行拳之母,既可化为劈、钻、崩、炮四拳,也能化十二形拳,正所谓“一本可散万株,万株咸归一本”。形意拳立拳核心为中庸,而中庸代表性最强的拳法就足横拳,所以横拳若是一味追求“刚劲猛烈,无坚不摧”就失其本意了。
;
古传形意拳内功核心训练法
古传形意拳内功核心训练法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以五行学说结合拳式、把拳式招法删繁就简,再结合人体中医理论解说拳理和攻防技法,由此创立了五行拳。
劈拳:五行拳中的劈拳属金,是强击性拳法,分为双劈拳和单手劈拳。劈拳并不仅仅只有向下的劈劲,还应该有向前的刀割劲和向后的抽拽劲。发力轨迹为从前额至胸腹,这样的劈拳才能浑厚有力。练劈拳要求先打明劲,再打暗劲,最后打化劲。劈拳的劲除明、暗、化以外,还要打出捕、拍、撞、按、劈五种不同变化的劲来。
形意拳的传承保护:
2004年11月14日,国际形意拳道联盟发展中心在太谷县成立,是形意拳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组织,旨在更好地推动形意拳在全世界的交流,使这一传统拳术发扬光大。国际形意拳道联盟秘书长称,形意拳正在北京、山西、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等地广泛开展,仅在太谷县有两万人常年练习形意拳。
此外,形意拳在俄罗斯、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也开展得十分活跃。2008年6月10日,济南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杨遵利作为代表提出申请的济南形意拳,被列入济南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意拳基本功
形意拳的基本功是三体式和五行拳的劈拳。
形意拳的基本功,据尚云祥先生所传,在正式练拳之前要先站好桩,站的就是三体式(又名三才式,也叫鹰捉式)。
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难度、精度要求较高,由腿颤、气浮,变得意气贯四梢,手、脚心发热,继而手关节和膝关节吱吱作响,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响得声大时,还能听到手指、膝盖处的吱吱响声。这个桩功确有增强体力、押筋拔骨、充实丹田、气贯四梢的作用。
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都采用三体式所用的腿劲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数适应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来一般就是“行如槐虫”的“槐虫步”。不管前脚怎么脚怎么蹬,定型动作还是离不开三体式。这才能练为所用,熟能生巧,功纯自精。所以说三体式才是形意拳万法归一的桩功。故人们把它视为“入道之门”,称它为“母式”。
练习形意拳要把姿势矫正正确,否则后面改正很困难,练形意拳主打劈拳,劈拳需要找到发力的关键,把形意拳的发劲原理找到后可以学习五行拳的其他四个拳,五行拳打熟练可以学习五行连环拳。站桩可在家里练习,站桩是增加稳定性和全身协调性。
形意拳基本功法是三体式。
基本内容包括五行拳、十二形拳、趟子、对拳、散手等。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锤、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等。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等。拳器械种类多,包括、刀、剑、大枪、棍、方天画戟等,每一种器械都有严格的尺寸、形制要求,最突出的是马牙刺、狼牙槊和镗。
形意拳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朴实,严密紧凑,身正步稳,快速完整,“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以搏击实战著称,是以单操、散手技击为主要练功方法、内外双修的中华传统拳种之一。
形意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形意拳的风格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老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六合拳的内容后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李老能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模仿世间万物的精细动作,结合多年习武的实践,改“心意”为“形意”。
太极拳中形意五行拳的要领
太极拳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多年,其中形意五行拳具有历史性,也是太极拳的重要拳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中形意五行拳的要领。欢迎阅读!
太极拳中形意五行拳的要领
五行拳法具有相生相克的原理,这也体现了太极拳中的相互矛盾、互抵的关系,即阴阳变化,每个招式动作都有体现。
如相生学说,劈拳生钻拳(金生水),钻拳生崩拳(水生木),崩拳生炮拳(木生火),炮拳生横拳(火生土),横拳生劈拳(土生金)。
相克学说,劈拳克崩拳(金克木),崩拳克横拳(木克土),横拳克钻拳(土克水),钻拳克炮拳(水克火),炮拳克劈拳(火克金)。
练习太极拳具有补肾强身的作用,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柔和缓慢,对内脏具有按摩的作用,坚持练习可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另外,人秉五行之气以成形,五脏各有所主,如肾主骨,心主力,肝主筋,肺主气,脾主肉,懂得五行拳的相生与相克学说理论,对养生及技击有莫大之益处。
习练内家拳,如果光实践练习而不明白理论者,是个瘸子;而有理论却不去真实地去实践之人,是个瞎子。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完美的修行者。
五行拳“本诸劲力育心理,证之生理与卫生”,先求其规矩,后顺其自然,是求练实战技击内功、劲力的最佳途径与练法,练习的顺序与太极拳的修炼顺序基本相同,由招熟—懂劲---神明,只不过是门派不同、师传不一而提法不同而已。
修炼太极拳要求周身一致,内外双修,太极拳也是一项有氧运动,可以让加快身体内外物质交换,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如有的形意拳派提到的五行拳中“身法和步法是修炼的第一阶段,”其实,细分析,身法和步法无非就是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在之架势。练习五行拳外不乖于形劲,内不悖于神气,六合相抱,内外和顺;技击时,“劲”分懂劲和化劲。
我能将对方之来力“听懂”之,知晓其攻防变化之意图,然后将其化解,形成人背我顺之局面,此为“懂劲”,将敌人之攻击化解掉,然后将其打出,是为“发劲”。
形意拳师所说的“心法”其实就是“神明”阶段,虽然心法处处有,但修炼到上乘非神明而不足论矣。以我个人体会,形意拳的发劲在于身法,再进一步细说,发劲就在于人体的枢纽部位——脊柱。
在实战时,充分利用脊柱发力,才能达到“点紧身松”,重创对手。真正想练好“五行拳”,除了重点练习五拳之首---劈拳外,还要将崩拳放在重点上进行练习,因为全部拳法及劲力技能都可以从劈拳、崩拳中演化出来。
同时在横拳中求达五行合一,因为在五行拳里,横拳是最吃功夫的,也是极其特殊的单操拳法,“万物土中生,”横拳是将其他四拳之劲合而为一的特殊拳法,劈拳、钻拳、炮拳和崩拳都可以由横拳化生而出,只是拳势外在的运动轨迹不同而已。
形意拳势合阴阳,形于自然,以之锻炼身体可平肝益气,使人的思想不因宠辱、毁誉而引起情绪上过大的波动,为人坦坦荡荡,内心无欺,喜从心生,“无我相、无他相、无众生相”。
让人活的自自在在、舒舒服服,进而促进气血旺盈,经络畅通、补益脏腑,自然达到滋润保养, 颐养天年,长生久视。动静以敬,指行为符合规范,有仪有节,这样心火不会上升, 其它 各器官的功能也就能保持正常。
但切记,练拳不是万能的良药,在加强修炼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平时自己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快乐自己,健康无限。
人们常说“养颜”,而我在这里劝诫大家要“养言”,该说的话说,没有用的话不要说,“祸从口出”,话多了可能要对别人造成伤害,同时对自己亦有损伤。从练拳的角度来说,少言益肺,身健体壮;多言肺劳,影响人的健康。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出于耳和二便,主骨;阴亏正是肾虚的表现,淡泊寡欲,节制房事,这是肾的保养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更为养生家所重视的环节。
以上五个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养生法,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增强了,体内正气充足,邪气不能侵体,疾病也就难以入内,延年益寿、命过百岁的理想与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人有“五质”,即骨、气、肌、筋、血;性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拳有“五纲”,即金、木、水、火、土。由“五纲”生化内劲则能变化“五质”,“五质”之变化必将影响“五常”。
故习练五行拳可变化人的性情气质。练习形意五行拳,以内劲为宗,法简效宏,技理合于医理,功、法和一,近之于正道。在练功上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内养五脏,外练五拳。
形顺,内五行合,周身俱养,邪气避之,颐养身心;形逆,气奴伤体,脏腑紊乱,疾病侵之,病魔缠身。“外”即练习者外在的间架结构,俗称架势,在行拳练功时势正劲遒,形顺气舒,符合拳理标准,这样才能使技击与生理不悖。
“内”即指人体内的精气神方面,要求在演习拳功时,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内外和顺统一,神志清爽。拳顺心虚、气匀神行,外静内动,以气催形,以形导气,气形合一,外柔内刚,意气相连。
达到练习形意拳,一招一势都要以心神行拳,也就是形于手、妙在心,招招连贯劲整,式式不断架顺。在技击实战过程中,其要窍在于有意于无意之间,即古谱所谓的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样才能在交手时。
技由心生,皮肉如棉,筋骨如钢,劲力生芒,随敌而变,臻至自由无羁之境界,所谓“法无定法,万法归一”是也。
有人以为五行拳是一个基础拳,就是简单的几个动作技法而已!没有什么多重要的东西。这是特错大错的臆断和无知的观点。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也是形意拳重要的五种单操技法功夫,他远远不是可有可无的拳术,它外形简单而内涵十分深奥,所求者甚多,它主要是练形(身法、步法)、劲和意三种。
在对敌实战时,五行拳的五种拳法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单式,而是内意丰富、环环相扣、变化无穷的技击法。不得明师传教,不去刻苦练习,没有超人的悟性,是很难将功夫练到身上的,甚至有人可怜的练了一辈子形意拳,也没有得其个中三味。
形意五行拳内功正经
卷一 总论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泉,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功乃无垠。
尻尾升气,丹田炼气。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含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缩,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入喉,以意送下,渐至于底。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按肩以炼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固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横劲竖劲,辨之明白,横以济竖,竖以济横。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无首,收纳甚妙。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换如神,精神光芒,动则飞腾。
卷二 纳卦经
乾坤头项效法乾,取其刚健纯粹。
足膝效法坤,取其镇静厚载。
巽兑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
裆胯宜于紧靠,须玩兑泽之情。
艮震胸要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
坎离坎离之卦,是乃身内之意也,可以意念,不可以言传。
卷三 神运经 总诀四章
第一章神运之法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
第二章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
第三章神运之用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
被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
第四章神运之意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丹田呼吸之间。
卷四 地龙经地龙真经,利在底功
全身炼的,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升比腾龙。行住无迹,伸曲浅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
翻猛虎扑,搏疾鹰捉。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空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
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进击,近则迎接。大胯着地,侧身而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形意五行拳的练习方法
概述劈拳者,属金,是一气之起落也。前四节三体重生万物张,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像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气以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德。按其五形循环之数,是土生金也。故先练劈拳,是气之起落上下运用之,有劈物之意,故于五形之理属金,其形象斧,在腹内则属肺,在拳中即为劈。其劲顺,则肺气和;其劲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体弱即必病生,而拳必不通矣。故学者不可不先务也。练法劈拳,在五行中属金。它导引的重点是:任督脉和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等经。肺主呼吸,主气,为排浊吸清火之门户,又为真气运行之动力。劈拳之起落都是从中府、云门而出。这两穴都是肺经的重要穴位。落劈时,虎口撑圆,使肺气直贯少商,进入大肠经的商阳穴。少商是肺经之井穴,直接关系到呼吸系统一切疾病的治疗。两手之出入钻翻带动肋间肌、肋下肌,使肋骨上提下拉,增加了呼吸时胸腔的收缩和扩张,也可增加肺活量,起到养肺的作用。练习劈拳,可纳气归根,交流舍任督二脉,盛旺真气运行,有益于全身生理功能的改善。练拳至一定功候,真气之运行,一势一周天。在拳钻出时(吸气)真气延任脉下降至丹田。同时,周身毛窍嘘唏,通透畅达。 概述崩拳者,属木,是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式如连珠箭,在腹内则属肝,在拳中则为崩,所谓即崩拳似箭,属木者是也。其拳顺则肝气舒,其拳谬则肝气伤。肝气伤则脾胃不和矣。其气不舒,则横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气舒肝,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故学者,当细研究也。练法崩拳,在五行中属木,它导引的重点是:任督脉,足劂阴(肝)、足少阳(胆)、足少阴(肾)等经,有疏肝利胆之作用。练崩拳进步时,后脚大脚指跟部特别用力,大脚趾内侧为脾经之起点隐白穴,其外侧为肝经之起点大敦穴,故换一步必能从此二穴牵动脾:肝经之脉气,使之沿腿内侧而上,起到“肝脾之气宜升”的作用。两臂出入时磨肋,不断地抚摩期门、章门二穴。章门为肝经之要穴,脾经之募穴,八会穴之一,期门为肝经之募穴,大敦为肝经之井穴。故练习崩拳可以舒肝。肝气舒则心血足,筋膜健脾气开则肌肉丰满。练习崩拳至一定功候,自会气从根生,由腰脊发于四肢,使人有臂粗拳大之感,且两胁舒畅,步履轻捷。 概述钻拳者,属水,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钻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拳水之上翻似闪。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所谓钻拳似属水者也。其气和则肾足,其气乖则肾虚,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矣。其拳不顺,真劲即不能长,而拙劲亦不能化矣。学者当知之。练法钻拳,在五行中属水。它导引的重点是:任督脉,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手少阳(心)、手劂阴(心、包)、手少阴(三焦)等经。有益肾填精,还精补脑之作用。练钻拳时,身体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两手划圈,两肘交替向身体中线裹挤,形成了全身以腰为主宰的运动形式,使整个脊柱不停蠕动,很好地锻炼了肾脏,肾主藏精,主水,内藏相火,精能化气,肾精充盈,真气便活泼盛旺,练习钻拳,可使三关开启,任督畅通,有益气生精之效,更兼还精补脑之功。同时,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形成良性循环,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作用乃肾阳之功,气化自行。练钻拳至一定功候,督脉命门处真气最为活泼,真气随呼气直达于百会,令人头脑清爽,心情怡悦。 概述炮拳者,属火,是一气之开合,如炮忽然炸裂,其弹突出,其性最烈,其式最猛。在腹内属心,在拳中即为炮。所谓炮拳似火是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其气乖则心中朦昧,其人必愚矣。其拳和则身体舒畅,其拳谬则四体失和矣。学者务深究此拳也。练法炮拳,在五行中属火。导引之重点:冲脉,任督脉,手少阴(心),手劂阳(心包)手太阳(小肠)等经。有清心安神的作用。练习炮拳,一拳上翻,可发动心经脉气自腋下之极泉经少海、神门、少府直达小指尖桡侧的少冲穴。同时,也调动了心包经的脉气自乳头外侧的天池穴,沿臂内侧,正中经曲泽、内关、劳宫而达于中指尖的中冲穴。另一拳磨胁而出,发动肝木之气以助心火之威。左右交替,生生不息,两脉畅通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则能养心血。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与小肠火密切相关。心与肾为水火相对心脏。心、肾相交,有赖于呼气推动心火下降,吸气引动肾水上升。练习炮拳,全在一心,心平气和、动静相间、神明有责、则四肢百赅悉皆听命。 概述横拳者,属土,是一气之团聚也。在腹内则属脾,在拳中即为横。其形圆,是以性实,其气顺,则脾胃和缓。其气乖,则内气必努力矣。内中努则失中,失中则四体百骸无所措施,诸式无形矣。其气要圆,其劲要和,万物土中生,所谓横拳似弹属土是也。先哲云:“在理则为信,在人则为脾,在拳则为横。”人而无信,百事不成,人伤其脾,则五脏失调,横拳不和,百式无形。此言形虽殊,其理则一也。横拳者乃形意之要着也,学者不可不慎详之。练法横拳,在五行中属土。导引的重点:任督脉、带脉、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劂阴(肝)、足少阳(胆)等到。有健脾和健胃的作用。练横拳时,后脚斜蹬、拇趾叩地、两臂如丝锥拧进,阴阳转换。大脚趾内侧的隐白穴,乃脾经之起点。两臂阴阳分布着大肠经、小肠经和三焦经。蹬脚、拧臂,则带起碑经之脉气,大小肠经之脉气亦随之通畅。中士运化水容之机乃得健旺。久练才食欲增进,体重增加,脾胃为后天之本,为生化之源。练习此拳至一定功候,气发章门、势如泉涌、身体捷健,有轻身减肥之效、荡涤肠胃之功。
求形意五行拳的动作要领
下面的答案也是在网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先给个建议,算是忠告,打拳时不要太用力,一收一放,绵绵若存,不要用全力打。否则容易伤到自己。
1歌诀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2.三体式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请给我“五形拳”的详细资料,最好有教学。
五形拳是一种中国武术,它的特点是基于五种动物(虎、鹤、猴、蛇和龙)的拳术技巧和姿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明朝时期的南少林寺。以下是五种形态拳的简单介绍:1. 虎形拳:以虎的攻击技巧和特点为基础,强调力量、速度和勇气。2. 鹤形拳:鹤形拳以鹤的优雅和柔韧性为基础,强调柔和、耐久和防守技术。3. 猴形拳:以猴子的身体灵活性和敏捷为特点,强调出其快速移动和不可预测的攻击。4. 蛇形拳:以蛇的灵活性和曲线形态为基础,凭借独特的攻击方式和弹性,帮助你攻防兼备。5. 龙形拳: 龙形拳源于中国传说中的龙,它强调自身的力量和控制力,并且拥有独特的特殊技能,比如呼吸控制和纵向攻击技巧等。以下是学习五形拳的方法:1. 外建形态掌握。外建就是基础形态和姿势掌握得好,站得好,学习起来容易步伐也更准确。2. 整理五类动物的基本招式,进行系统化的刻画,类比于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学习和练习。3. 通过观看视频或教练的指导进行带着动作进行练习,并且要多次反复的进行演练。4. 提高自身的柔韧度和弹力,提高攻击和防御的速度和力量。5. 找准练习的空间、营造恰当的环境练习,例如训练营、健身房和演练场等。总之,五形拳是一种复杂且令人兴奋的武术,需要恒心和耐心。通过精准的姿势掌握、反复的练习和指导,你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五形拳的练习者和爱好者。
分类: 体育/运动 >> 武术搏击
问题描述:
如果图文并茂更好啦。
解析:
“五形拳”
一、太乙五形拳
1、源流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陀《五禽戏》,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技等融炼而成。
1929年,时年24岁的爱新觉罗·溥寰(汉名金子弢),居紫霄宫七月余,无意间窥道李合林道长演练太乙五行拳,并欲学之。由于道规戒律,李道长断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诚意真,焚香拜师,并跪于玄武真帝塑像前发誓学成后永不传人,终于感动了紫霄道长李合林,学得此拳,并练拳一生,悟得真谛。
1980年和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浙江代表队金子弢先生两度演练此拳术于太原和沈阳,始公诸于众,引起武术界广泛注意,深得好评。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项套路,武汉市体委成立了整理小组,并邀请金子弢先生到汉讲学。在此期间,由丹江口市体委特邀金老几度上武当山,拜访王教化道长,阔论武当拳并办班传授,由杨群力和赵剑英等人学得此拳。金老兴奋之余感概万千,并赋诗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宫,回忆往事如朦胧,五十二年沧桑泪,今日已成残朽翁,太乙五行归贡献,后继有人继前宗,重振武当健身术,胜似黄山不老松”。
2、功理
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太乙者,元气也。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体。武当武术前辈们,正是以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类的理念,以五行结合拳式、结合人体以解说其拳理和锻炼法则。
其一,以五行的形态、性能、方位为基准,将基本拳式组成五行系统,作为拳种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人体的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行。太乙五行拳从动作编排和动作路线上,紧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于九宫中。
其二,以五行结合人体。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脏,内外五行相互联系,又与技击联系。“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正是人有阴阳,成于五行,以道理为指导,以养身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意在追求自然,返朴归真。“以静为基,以柔为形”,养生与技击的有机结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导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规范拳术。太乙五行拳碾转绕环,环顾八方,分阴阳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宫,“使气力之所到,架势即随之;架势之所至,而气力即注之”。一招一势阴阳相渗,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在太极圈和四方四隅变化,形成九宫穿游的格局;手是环抱式,脚走括弧式,腰随胯转,肩胯相对,旋胯拧膀,在方丈之地行云流水,劲势无穷,畅流不息,而元气按人体五行(循环)遍布之意,使内气流畅和聚集,有助于内功的形成。这种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炼和升华。此乃一曰养身健体,二曰御敌防身,是修炼之宗旨。
3、基本技法
以静为基,以柔为形,神足而意远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尚意不尚力
动中求静,静中求动,重意不重形
意气劲形,心息相随,化劲不硬抗
辩位于尺寸毫厘,制动于擒扑封闭
4、基本特点
桩式沉稳,架势紧凑
腰随胯转,肩胯相对
两手环抱,脚走弧线
绵软缠绕,走圆化柔
动如蛇之行,柔似蚕作茧。
5、养身特点
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心静意专,神态精神;
内外三合,节节贯通;任凭阴阳,身法中正;
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内外合一,神形兼备;
奇经八脉,畅流全身;太乙五行,旨在养身。
cache.baidu/c?word=%CE%E5%3B%D0%CE%3B%C8%AD&url=%3A%2Ewdsws%2E/bbs/dispbbs%2Easp%3FBoardID%3D2%26ID%3D117&b=0&a=113&user=baidu
二、少林五形拳
少林五形拳(又称“少林五行八法拳”),属北派少林。这套拳术具有拳禅一体,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特点。内容包括:龙、虎、豹、鹤、蛇五种拳型,和内功、意念、外功、拳、腿、擒摔、身步、发声用气等八种功法的锻炼。该拳不仅练艺,而且主张“练身修心”。如龙形拳法,主张以意为先,凝神守中,主练“神”。这对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良好作用。虎形拳法,腰实臂沉(头正身直)主练“骨”。有助于调节体形,锻炼腰、腿、肩、背肌肉和促进骨骼生长,尤其对培养青少年的正确姿势,促进正常发育很有益处。豹形拳法发力迅猛,拳势暴烈,主练“力”。可增强劲力,提高灵敏、速度等素质。蛇形拳法柔巧迅疾,主练“气”。不仅能锻炼深长的呼吸,增大肺活量,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的功能。鹤形拳法稳实轻柔,聚精凝神,主练“精”。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奋,有益于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少林五形八法拳”结构严谨,刚柔相间,简练朴实,易学易用,便于自学。这里介绍的这趟拳术,是根据传统的少林五形八法拳,依其特点、风格而从中选编出的二十个动作。适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初学者练。
正身拱立 二虎争威 卧虎扑食饿虎抱石搬石寻路潜身入洞黑虎推山饿虎揽食
豹子撞林迎风双探乌龙探水黑虎抖爪五爪探顶黑虎钻林豹子抖尘白蛇初探
白鹤单息白虎望月金豹擂石虎尾揽林潜身入洞白鹤寻食正身拱立
1、起势(正身拱立势)
直立,两掌并拢相合。掌尖高与鼻端齐,眼看两中指尖。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舌抵上堂,下颏内收,扣齿,精神贯注(气沉丹田),肩部不可上耸,胸腹内含,呼吸均匀、自然。
2、马步双冲拳(二虎争威势)
①左脚向左迈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马步。两掌向下分别向左右划弧并收于腰侧握拳,拳心向下,随势用意念将气吸至“命门”,眼看前下方。
②上动不停,两拳迅速由腰侧向前平行冲出,拳高与肩平,拳心向下,同时呼气(用意念将气充至丹田)。眼看正前方。
要领:以上动作要连贯、迅速、准确。马步不可移动,保持腿正。胯圆、肩平、身直、扣足展膝,五趾抓地,腰背平齐。两眼随拳冲出时看正前方。要做到功架稳固、扎实。呼吸顺达。
3、虚步虎爪势(卧虎扑食势)
接上动,两拳变掌外旋成掌心向上时配合吸气,随即屈肘向下,两掌分加紧经两胯侧向上举臂翻腕内扣,形成虎爪(掌心内含向下),呼气;同时重心右移,左脚尖内收点地,成左虚步。头部随势向左转,眼看左虎爪。
要领:虚步与两手的动作要配合协调,两掌经两胯侧时左脚内收,两掌成虎爪时脚尖点地。两臂要有沉、托的含意,两肘平行抬起,肩部不可上耸,腹部内收,气沉丹田。十指用力内扣,意念贯于十指尖。虎爪要做得圆满。
4、左弓步撞爪(饿虎抱石势)
接上动,身体略向左转,吸气,左脚向左迈出成左弓,左虎爪收回置于腹前,爪心向下。右虎爪从右肩侧向前推出,同时配合呼气。眼看右爪。
要领:左虎爪紧靠腹前,右爪推出时劲力要整,可同时发“呵”声(内在)以壮劲力,腰部挺直,右肘要“沉垂”。意念要集中于十指尖。
5、进步左靠肘(搬石寻路势)
接上动,右虎爪变掌外旋半周,同时吸气,屈肘收于腹前,掌心向上。同时左虎爪变掌左肘向左前方靠出,拇指向内,掌心向下。左脚随动作向左迈出半步,右脚步同跟进,身体微向右转成马步,配合呼气充至丹田。眼看左腕。
要领:左肘横击,要结合步型的前移,配合呼气的同时发挥整体的劲力。
6、跟点步右冲拳(潜身入洞势)
接上动,身体略左转,吸气,左脚跟为轴外旋,右脚随之跟随进半步,脚尖向前,前脚步掌着地于左脚右后侧,重心落于两腿正中,成右跟点步。右掌随势由腹前变拳,向前冲出,拳眼向上,肘部略沉拳高与肩平。左掌收置右肩侧,配合呼气,眼看正前方。
要领:冲拳与跟点步要同时到位,右脚上步要快,大腿与膝关节均要内合,两脚前后的垂直距离约35厘米,腹部内收。要注意力腰(命门)发。
7、跟步双推撞(黑虎推出势)
①接上动,右脚步向前上步,脚尖内扣15度,重心随之前移成左跟点步,左掌、右掌,同时变虎爪,两腕相交架于头顶上方(左上右下),同时吸气。
②上动不停,双虎爪分别收于腰间后,向前推出同时呼气,眼看前方。
要领:动作要配合连贯,两虎爪收于腰间时(掌心向下),眼要随看下方,双虎爪推出时,肩、肘部要沉、垂。意念,集中于两“劳宫穴”。两虎爪之间约一拳距离,高与肩平。要注意力从腰(命门)发。
8、左弓步双峰贯耳(饿虎揽食势)
接上动,右腿震脚,左脚随之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双虎爪向下按压后,分别于左右变拳向体前上方贯出,高度与眉齐,吸气,眼看双拳。
要领:双拳向前上方贯出时,动作要快,腕部要有力,两拳到位后拳心均向内,两肘微屈,身体略前倾。此时意念应集中腹部(丹田处)。
9、马步回身顶肘(豹子撞林势)
接上动,身体向右转,两腿成马步,右臂盘肘,向右顶出,同时呼气左拳变掌屈肘收于下颏侧,眼看右肘。
要领:右盘肘顶出时,用力要顺,拳与肘尖要平行。要注意力从“丹田”出。
10、提膝上崩拳(迎风双探势)
接上动,右腿收回提膝,左掌变拳与右拳分别同时向上分开后,翻臂崩出,两拳心向上,同时吸气。眼看右拳。
要领:右腿提膝,小腿内收,脚面绷直。两臂崩拳要以拳背指骨为力点,腕部挺直,肘部微屈,上体略向右侧倾,此时“会阴穴”上提,重心要稳。
11、马步格拳下撩掌(乌龙探水势)
①接上动,右脚向右落步,身体略左转,成马步。右拳屈肘向左横格,肘尖向下,拳心向内,左拳变掌随之向右护推,眼看右拳。
②上动不停,右拳变掌,同左掌分别经体前向两侧撩击,以小指一侧(掌外缘)向外,同时呼气。两肘微屈,眼看右掌声。
要领:双撩掌要注意沉肩、含肘,马步要稳实端正。力从腰(命门)发。意念,运至两“劳宫穴”。
12、搂手左崩拳(黑虎抖爪势)
接上动,右脚向右后方稍迈出一步,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右掌经体前向右后方搂手(置于右后方时变拳),同时吸气,左掌同时经左胯侧向体前崩出。呼气,拳心均向下,眼看左拳。
要领:动作要协调,两臂之劲随腰(命门穴)而发。崩拳时中配合发“呐”声,以声助气,以气助力。
13、左反臂上崩拳(五爪探顶势)
接上动,左腿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右拳同时变掌,向上、前、下划弧,置于左腋下,左拳屈肘向内经胸前向前上方反臂崩出,同时吸气,拳
心向内,眼看左拳心。
要领:整个动作要协调,左拳内旋时要与右掌动作相配合,做到步、拳、掌同时到位。
14、插步后撩(黑虎钻林势)
上动不停,右腿向左后插步,脚掌着地,上体随之下压。左臂屈肘,左拳内旋经胸前向反臂猛撩。拳眼朝下。右掌向上置于下颏左侧成立掌。同时呼气。掌心向外,眼看左拳。
要领:插步、撩拳结合要快,右掌防护要及时。呼气后迅速吸气。
15、马步侧撩拳(豹子抖尘势)
上动不停,身体向右后转,成马步。同时右拳变拳,经体前向右下方猛撩,左拳变掌,经体后向上撩起于下颏右侧,同时呼气,掌心向外,眼看右拳。
要领:马步撩拳时转体要快,要稳,力从“丹田”出。
16、虚步压掌(白蛇初探势)
接上动,身体略左转,面向左,左腿略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拳变掌,随身体左转,两臂同时向左侧摆压,掌心均向下置于体前,配合吸气,眼看左掌中指尖。
要领:虚步压掌要轻柔,吸气时意念由丹田经会阴穴、降至涌泉穴入地。
17、转身提膝穿掌(白鹤单息势)
接上动,身体随之向右后拧转,以左前脚掌为轴,向后拧转,全脚着地,右腿随之提膝(面向右),左掌同时平行向右摆压,同时呼气。右掌随之迅速向前伸出,掌心向上。左掌声收至腹前,掌心朝下。随势吸气,眼看右掌中指尖。
要领:提膝伸掌要迅疾、敏快,意念由涌泉穴经足三里至会阴后,通达百会。
18、震脚双冲拳(白虎望月势)
①接上动,右脚向前落地(震脚),左腿随之抬起,左脚扣于右膝后侧,两掌变虎爪收于腹前。虎爪心下,眼看前下方。
②上动不停,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身体侧前倾,双虎爪变拳,分上、下向前冲出,两拳眼相对,肘部微屈,两拳间相距厘米,同呼气。眼看两拳中间。
要领:震脚时身体随之下沉,双拳击出时要用腰背之力,势出沉稳。意念贯于两拳中之“劳宫穴”。
19、提膝双砸拳(金豹擂石势)
接上动,左腿提膝内收,随身体直立后吸气,随即两拳平行下砸,同时呼气,拳心相对,两拳相距厘米,眼看左膝。
要领:双砸拳与提膝动作要同时完成。要做得稳固有力,上体可略前倾。砸拳时可配合发“嘿”声,以助豹形合力。
20、右腿连击(虎尾搅林势)
①接上动,左脚落地并吸气,右腿屈膝后脚前蹬(以脚跟发力),右拳下垂,拳心向内,置于胯前。左拳变掌置于右肩侧,掌心向右,同时呼气。眼看前方。
②上动不停,右膝略做回收后,即呈横踹击出,右拳提起变掌,与左掌同时向前后横击,掌心均向外,身体略后仰,同时呼气。眼看右脚。
要领:噔、喘腿时脚尖要勾起,动作要迅速、连贯,同时呼气两次中间不吸气。支撑腿要稳固,掌握好重心。
21、弓步双冲拳(潜身入洞势)
①接上动,右腿收回,脚尖点地成虚步。右掌变拳,收于腰间,拳心向上。左掌向右经体前横摆置于右肩侧,随势吸气。眼看前方。
②上动不停,右腿向前迈一大步,成右弓步,左掌变拳和拳同是分别向前后冲出,拳眼均向上。此时随冲拳配合呼气,眼看右拳。
要领:双拳击出时,两肩要松沉身体略做前倾。气沉丹田。
22、虚步撩掌(白鹤寻食势)
①接上动,身体向左转,成左弓步。右拳向下经体前向左撩起,与左臂平行。左拳变掌。眼看右拳。
②上动不停,两臂同时向上,向右、向下、向前做环形双撩。同时左腿略收后,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左肘略屈,立掌置于体前,右拳置于左腋下,拳眼向上,眼看左掌中指尖。
要领:做环形摆动时,两臂要平行双撩,腰身转换要灵活自然。整个动作随势吸气,意念送至“命门”。
23、收势(正身拱立势)
接上动,身体略向右转,右拳向右下摆至体侧上方时变掌,与左掌声同时向正上方相合成立掌还原至下颏前。左脚随势呼气。眼看中指尖。
要领:眼与右掌的动作要相随,合掌姿势要沉实、稳重。精神要贯注(气沉丹田)胸腹部内含,呼吸保持均匀、自然。
cache.baidu/c?word=%CE%E5%3B%D0%CE%3B%C8%AD&url=%3Alijian1234%2Ebinhai%2E/blog%5Fshow%2Easp%3Fid%3D2006%2D0513%2D231307%2D864467&b=0&a=104&user=baidu
三、“五形拳”在线视频示范wudanggongfu/wdgf/Movie/wuxingquan.wmv
“形意十二形拳”包括了哪些形态?
1.形意十二形拳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
2、它包括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
3、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4、形意十二形拳属形意拳的一大部分,在习完形意五行拳、五行连环拳以及五行相克对练后,就开始练的。
形意十二形拳歌诀形意十二形拳歌诀。龙形歌诀。虎形歌诀。猴形歌诀。马形歌诀。鼍形歌诀。鸡形歌诀。燕形歌诀。鹞形歌诀。蛇形歌诀。鸟台形歌诀。鸟台性最直能竖尾,上架下捣用拳行。鹰形歌诀。鹰张烈狠捕捉能,上似劈拳下掳功。熊形歌诀。熊态沉稳威力猛,外阴内阳升降中。鹰熊合演歌诀。鹰熊合演拳掌变,起鹰落熊走两边。
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之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础拳法,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水、木、火、土五行,五行拳相生相克,为拳法应用之基础。下面笔者对尚派形意拳的五行拳与众不同之处分别介绍一下。 :横拳是五行拳最后一拳,拳经云:“横拳者,一气之团聚也,其形似弹,五行属土。”《形意拳正宗阐密》中说到:“在武道中则为横拳,炮母(火生土也)而劈子(土生金也)含包四德(火水金木)故土能生万物,横拳能变各拳。”横拳落式双手亦为双阳,前手发一锉劲,具有起如钢锉之意。横拳并非横拨之劲,而是由丹田贯劲于肩臂,再由肘及拳抖锉翻拧而出,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即此意也。横拳步法与五行拳其它亦不同,动作可分为三节,假如左脚在前,已经打出右拳,第一动左脚向中线扣步,第二动右脚向右前方斜进,第三动左足后跟。五行拳是形意拳之根本,练习形意拳必须要明白五行拳之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劲力和五行拳相生相克的健身作用进行研究,才能真正进入形意拳之门,并逐渐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