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湖南花鼓戏的经典
- 2、湖南花鼓经典曲目
- 3、花鼓戏经典曲目
- 4、湖南花鼓戏的经典曲目是
- 5、湖南花鼓戏的起源,湖南花鼓戏的历史
- 6、河南花鼓戏代表作
- 7、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
- 8、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
- 9、湖南花鼓戏剧目
- 10、湖南花鼓戏代表作
湖南花鼓戏的经典
经典的湖南花鼓戏有《刘海砍樵》《补锅》《打铜锣》《三里湾》《打鸟》《讨学钱》等。
1、《刘海砍樵》
花鼓戏经典剧目排名第一的无疑是这部《刘海砍樵》,这是一出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叙述青年农民刘海与村姑胡秀英恋爱成婚的故事,剧情生动感人,风格清新真切。
2、《补锅》
著名花鼓戏《补锅》原名《补大缸》,1964年由徐叔华改编后,改名《补锅》,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首演,写女青年刘兰英与青年补锅匠李小聪相爱并使兰英母刘大娘转变落后观念的故事。
3、《打铜锣》
《打铜锣》也是湖南花鼓戏代表曲目之一,剧本根据柯兰小说《三打铜锣》改编,讲述社员蔡九坚持原则,批评教育自私的林大娘、维护集体利益的故事。
4、《三里湾》
《三里湾》该剧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
5、《打鸟》
《打鸟》别名《王三打铳》,此剧由邵阳市花鼓剧团发掘,已故名艺人夏云桂等口述、教授。原本不少词、白、表演较庸俗,经名老艺人王佑生和谢宝金等加工整理。
6、《讨学钱》
花鼓戏经典曲目《讨学钱》为小丑、二旦代表性剧目之一,讲述了塾师张先生,至陈大娘家催讨学钱。陈以张错解书中字义,误人子弟为由,拒不付钱,并将其尽情奚落后逐出门外。
湖南花鼓经典曲目
最好听的湖南花鼓戏有《沙家浜》《补锅》《青龙桥》等等。
1、《沙家浜》
湖南花鼓戏《沙家浜.智斗》由李小嘉,彭复光,刘海琪主演。李小嘉,女,湖南长沙人,湖南花鼓戏旦角。出生于1944年6月17日,1960年中学毕业后入湖南省花鼓剧院。
2、《补锅》
《补锅》是著名的湖南花鼓戏现代剧目,于1965年发行,主要讲述的是年轻人的爱情观,体现了当时自由恋爱的开始萌芽以及思想时代的进步。由李谷一、钟宜淳、彭复光主演。
3、《青龙桥》
《青龙桥》讲述山寨王之女见其相貌端庄,遂心生爱意,倾力相救并赠三宝,促他上京求名,岂料张云贵赴京路上又落入黑店,店主杨卫成为夺宝将张云。
湖南花鼓声腔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
花鼓戏经典曲目
花鼓戏经典曲目有《刘海砍樵》《补锅》《打铜锣》《三里湾》《打鸟》《芦林会》等等。
1、《刘海砍樵》
花鼓戏经典剧目排名第一的无疑是这部《刘海砍樵》,这是一出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叙述青年农民刘海与村姑胡秀英恋爱成婚的故事,剧情生动感人,风格清新真切。几十年来《刘海砍樵》久唱不衰,流播全国,并多次到省外和国外演出,以致家喻户晓,在长沙几乎人人能唱能演。
2、《补锅》
著名花鼓戏《补锅》原名《补大缸》,1964年改名《补锅》,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首演,写女青年刘兰英与青年补锅匠李小聪相爱并使兰英母刘大娘转变落后观念的故事。该剧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男女突破世俗观念,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自由恋爱,争当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新风尚。
3、《打铜锣》
《打铜锣》也是湖南花鼓戏代表曲目之一,剧本根据柯兰小说《三打铜锣》改编,讲述社员蔡九坚持原则,批评教育自私的林大娘、维护集体利益的故事。两剧情节都十分生动风趣,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表演精彩,唱词利落,也都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剧中的喜剧风格与歌舞表演得到较为完美的结合。演出之后,两剧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摄制成电影,风靡一时。
4、《三里湾》
《三里湾》是好看的花鼓戏推荐中必有的佳作,该剧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此剧由湖南花鼓剧团于1957年首演,戏曲化程度较高,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曾被全国各地广泛移植演出,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
5、《打鸟》
《打鸟》别名《王三打铳》。早期由当场旦脚演三毛箭,一个旦脚演毛姑娘,小丑演毛母;近期则由小丑扮三毛箭,花旦扮毛姑娘,老旦扮毛母;整理后三毛箭改俊扮,也有由小生扮演的。唱腔以走场牌子为主,歌舞性强,富于生活情趣。1954年由邵阳市花鼓剧团首演,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剧本一等奖。
6、《芦林会》
花鼓戏传统剧目《芦林会》为老生、正旦唱功戏,描写穷秀才姜诗偏听母命,不顾夫妻情爱,错休妻子庞三娘。三娘被休后寄居尼庵,一日,为烹鲤孝敬婆婆到芦林采薪,恰与姜诗相遇,据理陈情,与之辨明冤枉。姜诗深受感动,有意重续旧好,但恐冒“顺妻逆母”之名,悲痛之余,难以自决,夫妻只得洒泪而别的故事。
唱腔中有段“望月调”,为此剧专用,分轮唱、重唱和合唱,音韵旋律流畅,在锣腔中独具特色,潮剧、湘剧、昆剧、秦腔、豫剧等剧种中都有本剧目。
湖南花鼓戏的经典曲目是
花鼓戏经典曲目有:《刘海砍樵》《打鸟》《补背褡》《三里湾》《打铜锣》《芦林会》等。
1、《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的第一个词义就是湖南一种花鼓戏。因为非常好听而且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文艺生活很有限,因此它在湖南城乡各演出队曾很盛行。
2、《打鸟》
《打鸟》是著名的湖南花鼓小戏剧目,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唱。
3、《补背褡》
《补背褡》剧目的特点是生活情趣浓厚,表现形式活跃,地方语言生动,唱腔通俗易学,带有喜剧色彩。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深受老百姓欢迎。
4、《三里湾》
《三里湾》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
5、《打铜锣》
《打铜锣》根据柯兰小说《三打铜锣》改编,讲述社员蔡九坚持原则,批评教育自私的林大娘、维护集体利益的故事。
6、《芦林会》
花鼓戏传统剧目《芦林会》为老生、正旦唱功戏,描写穷秀才姜诗偏听母命,不顾夫妻情爱,错休妻子庞三娘。三娘被休后寄居尼庵,一日,为烹鲤孝敬婆婆到芦林采薪,恰与姜诗相遇,据理陈情,与之辨明冤枉。
湖南花鼓戏的起源,湖南花鼓戏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大家可能都看过。但是对于很多人还是对花鼓戏文化特别的陌生,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不会去关注这类的戏剧。但还有些人会关注着这方面的内容。下面就随我一起看看湖南花鼓戏的来源吧。
花鼓戏的简介: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湖南花鼓戏的起源:
源出于汉族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汉族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的戏剧之中,后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的、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的、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
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民间作曲家),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并且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的手法,他们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概括:如“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把板眼扯烂或挤拢”等,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调、变调、改变调式、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者压缩等手法,来创造、丰富了花鼓戏曲调。
所谓“变手法”,是转调与变奏的结合。“改尾巴”、“换骨头”是改变调式和骨干音。“翻上去”、“落下来”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烂或挤拢”就是节奏扩展或压缩。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间音乐和其它剧种的音乐,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湖南花鼓戏的传统曲目: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
【结束语】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南花鼓戏代表作
河南花鼓戏代表作:《郭丁香》、《夫妻观灯》、《刘海砍樵》、《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刘海戏金蟾》、《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等。
花鼓也叫花鼓灯。俗称打花鼓。因演唱时伴以腰鼓击节而得名。又因早期演唱曲目《郭丁香》而称花鼓丁香。有戏曲、说唱和歌舞三种形式,流行河南全省。受各地语言、音调的影响,形成了豫东花鼓、豫南花鼓、豫西花鼓、豫北花鼓等不同支派。
花鼓历史悠久,源于何时未发现有文字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在鲁、豫、皖交界一带的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早期为穷人乞讨时所唱的门歌,音乐唱腔结构为单曲反复体,多演唱民歌小调,如十二月、五更调、四季歌、对花、夸主家等。
花鼓的历史
清初,花鼓已在豫南一带流行。1963年据淅川县花鼓艺人李连清等口述,听先辈艺人讲,清乾隆年间,淅川已有花鼓演唱,当时有位著名艺人杨泽篙,他的精湛技艺至今仍为后辈艺人所称道。
另据光山县艺人翁行凡及新县艺人邹定益等溯师求源,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杨堤盛、高立福等专业花鼓艺人在演唱。清中叶,花鼓在豫东一带也已盛行。
道光五年(1825),花鼓演唱多为双档班,一人扮女角(由男性装扮),裁女式假发,身穿花衫,花裙,头扎彩球,脚绑木垫,持扇、帕,用脚尖走场,俗称“踩跷”。
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
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有《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
1、《打铜锣》:讲述了一个富农出身的林十娘,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在队长面前,与蔡九争长短的故事。
2、《补锅》: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兰英与李小聪,工作与婚恋的故事。
3、《烘房飘香》:讲述了青年石根与寡妇桃香暗中相爱,被队长大喝一声,将桃香逐出村庄的故事。
4、《双送粮》:讲述了农民兄弟因土地丰收,给队里送了两挑粮食的故事。
5、《骆四爹买牛》:讲述了生产队长骆四爹因公忘私,将自家耕牛借给队里犁田的故事。
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
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有《刘海砍樵》《打鸟》《嫦娥奔月》《三里湾》《补锅》《打铜锣》等。
1、《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的第一个词义就是湖南一种花鼓戏。因为非常好听而且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文艺生活很有限,因此它在湖南城乡各演出队曾很盛行。
2、《打鸟》
《打鸟》是著名的湖南花鼓小戏剧目,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唱。
3、《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其故事背景源自中国神话《嫦娥奔月》。
4、《三里湾》
善于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寥寥数笔而神形毕肖,结构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情节连贯而不跳跃,语言生动、朴素、幽默、风趣。
5、《补锅》
《补锅》是著名的湖南花鼓戏现代剧目,于1965年发行,主要讲述的是年轻人的爱情观,体现了当时自由恋爱的开始萌芽以及思想时代的进步。
6、《打铜锣》
剧本根据柯兰小说《三打铜锣》改编,讲述收割季节,生产队派社员蔡九负责打锣,通知各家各户关好鸡鸭,不要放它们出来吃地里的谷子,损害集体利益。
湖南花鼓戏剧目
花鼓戏经典曲目有《打鸟》、《打铜锣》、《补锅》、《鞭打芦花》、《小姑贤》。
1、《打鸟》
《打鸟》是著名的湖南花鼓小戏剧目,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唱。讲述的是山村打猎青年三毛箭上山打鸟,趁毛家母亲外出。向自己心爱的毛姑娘大胆求爱,终于心想心想事成,获得美满爱情。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著名演员演出,剧情活泼耐看,曲调优美动听,一直深受广大戏迷喜爱。
2、《打铜锣》
《打铜锣》也是湖南花鼓戏代表曲目之一,剧本根据柯兰小说《三打铜锣》改编,讲述社员蔡九坚持原则,批评教育自私的林大娘、维护集体利益的故事。凌国康饰蔡九,李小嘉饰林十娘。
3、《补锅》
著名花鼓戏《补锅》原名《补大缸》,1964年由徐叔华改编后,改名《补锅》,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首演,写女青年刘兰英与青年补锅匠李小聪相爱并使兰英母刘大娘转变落后观念的故事。
4、《鞭打芦花》
花鼓戏传统剧目《送表妹》中德姑娘久住姑妈家,爱上表哥田伢子。一日德姑娘回家,定要姑妈派田伢子相送。途中德姑娘多方向田表示爱情,田伢子老实,憨厚,初则不解,继则无奈,再则责怪,从而产生一连串的喜剧情节。
5、《小姑贤》
《小姑贤》是非常有名的花鼓戏剧目,写婆婆经常虐待媳妇,并逼其子休妻。小姑桂妹子贤淑聪慧,骗得休书撕毁;并以自己也将出嫁为别家之媳,倘受折磨,母亲也难忍受等道理劝母。母悔悟,一家和睦。湖南各地花鼓戏和阳戏都有此剧目,惟婆媳姓氏不同。
湖南花鼓戏代表作
湖南花鼓戏代表作:《打鸟》《盘花》《雪梅教子》《鞭打芦花》《绣荷包》《赶子上路》《刘海砍樵》《补锅》《告经承》《荞麦记》《天仙配》《酒醉花魁》等。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
声腔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