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赤潮形成的原因赤潮的危害
- 3、海洋灾害赤潮一般是由什么引起的
- 4、赤潮现象的产生原因
- 5、导致赤潮的主要原因
- 6、赤潮是怎么形成的?有关于赤潮的图片或视频?
- 7、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
- 8、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 9、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原网址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L1Q1S4IhvZQcp8uKJBz7uLs_bYvOyvH3ihikhTjGj5cLm0HjKwzb6wjkGBU4QkTEecMFStCastJJ5AzaEJ8SEK
赤潮形成的原因赤潮的危害
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赤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赤潮形成的原因,欢迎阅读。
赤潮形成的原因
由于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爆发性生长所需的条件各异,因此赤潮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在《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1)—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中提到赤潮形成有一个共识——即赤潮生物的存在与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交换较差的内湾、叫封闭的海湾交汇面、封面及排污口附近沿海、海水有上升流的海域等,君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赤潮的成因
l、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将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人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铁、锰螯合剂在一定的剂量下,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藻类急剧增殖。用无机营养盐培养裸甲藻时,加入酵母提取液或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简裸甲藻和光亮裸甲藻生长都特别明显。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 ~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 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 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 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海域径流、涌5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2009年5月秦皇岛扇贝养殖区大面积的赤潮就属于此类。经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环境。
赤潮的发生,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4],一是赤潮生物的存在和适宜赤潮生物快速繁殖的生态环境,二是携带各种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的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人海中,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暴发性繁殖创造了富营养化环境,是诱发赤潮的基本原因。光合作用对某些种类赤潮生物的毒素产生是一个重要因素。光可以直接控制赤潮生物的新陈代谢,光与赤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推测,近年来的赤潮频发也可能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6],比如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海水温度异常改变。此外,风、潮汐、海流等因素也有利于赤潮生物向某一个方向聚集,造成了局部区域的赤潮形成。
形成赤潮的因素
(1) 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讲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入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而海水中大量的N、P、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的物质基础
在养殖区,由于年复一年的在那里养殖,部分饵料的下沉和鱼类粪便排泄物日长月久的在海底沉积,富营养化程度极高,N、P比重严重失调(正常为15:1),就像海底埋藏有定时炸弹,一旦气候反常有适宜赤潮生物爆发性增殖的条件,赤潮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2)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
赤潮生物的快速生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合适的温度和盐都、充足的光照等,有人推测,近年来的赤潮频发也可能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比如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海水温度异常变化。此外,风、潮汐、海流等因素也有利于赤潮生物向某个方向聚集,造成了局部区域的赤潮形成
(3) 过度的海产养殖
很多的沿海水域已经形成了密集的海产养殖产业。但缺乏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导致了养殖密度过高,过量的投饵和排泄物的增加使得养殖海区有机污染加剧,造成了海洋的富营养化。这是养殖海域赤潮发生频率较高的根本原因之一
(4) 赤潮生物的异地传播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航运业的繁荣。频繁的国际航运导致了船舶在时间各港口间穿梭,而这些船舶在各港口不断的纳入和排放压舱水,导致大量海水的异地搬运,从而造成了不同赤潮生物种类的异地传播,使得世界各地新的赤潮种类不断出现。 现在先从具体的赤潮生物种类来分析赤潮频发的原因
(引自《中国沿海甲藻孢囊与赤潮研究》)
(1) 米氏凯伦藻
1998年春在中国东南沿海爆发,给沿海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赤潮藻类。此次赤潮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一下几方面:
当厄尔尼诺活跃年时,中国沿海3月~4月上旬的降水量大幅减少,同时副热带高压强盛,东南季风较强,有利于浮游生物聚集于沿海水域4月中旬后, 雨水 增多,水温上升,促进了米氏凯伦藻的生长
珠江口地区长期接纳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加之养殖区的自身污染,使得养殖区N、P浓度长年处于较高水平
米氏凯伦藻对光强的要求较低,而且能吸收各种形态的无机、有机N和P,对营养的需求也较其他浮游植物低,因此,它能在与各种浮游植物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优势种,爆发性增长成赤潮
(2) 球形棕囊藻赤潮
a. 其高度聚集于养殖区与高营养盐浓度相关
b. 由于球形棕囊藻赤潮群体漂浮于水中,其分布受到风海流和潮流的影响,因此常常聚集在近岸海岸
c. N和P的含量被认为是起决定作用的营养物质
d. 降水量少与球形棕囊藻赤潮的爆发有密切的联系
e. 水温高
f. 营养过剩
g. 能利用有机营养物质,并且群体的基质具有储存能量、P、和微量元素的能力,因此它能在生态系统中迅速占据种群优势
h. 球形棕囊藻群体在黑暗中也能保持相同的分裂速度。
接着我们从具体的南海区来分析赤潮前期(前5~7d)的情况
1、 气象要素统计与分析
(1) 赤潮成前表层水温变化统计分析
水温处在准恒温的状态,而且都是18~29度
水温日变化和候变化不明显(日变化小于1度,候变化小于2度)
(2) 风向、风速变化
风速在4级以下,风向变化发生的赤潮,前期一般吹西南—南风;夏季风向变化不明显
(3) 风浪、涌浪变化
因为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动力因素使海水上下交换明显,表层水温日变化大,且不稳定不利于生物藻类的繁殖,因此,风浪浪高大部分在1米一下
(4) 光照变化
夏季:海水温度已经较高,强烈的日光照射还表面,有利于表层水温迅速升高,但表层水温太高(大于29度)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多云活阴间多云的天气,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
秋冬:少云的天气情况下,光照充足,有利于海水温度上升到有利于赤潮生物繁殖的温度,有时候多云或是阴天,但气压较低,天气闷热,此时的光照较少,但仍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
(5) 表层流的变化
华南沿海长时间大范围的吹西南风,易产生来自偏南的较暖的风生流,表层水温较高,有利于藻类的繁殖,易导致赤潮的发生,长时间大范围的吹东北风易产生近岸涌流,不利于藻类的繁殖
2、气环流的形势分析
(1) 高空
华南沿海大部分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由于高压控制区气候晴朗,日照光线充足,下沉气流绝热升温,气温回升快,水温升温快且稳定
(2) 低空
受槽前西南气流控制,而且低空西南风速相对较大,由于槽前西南气流的强盛,使得海区上空气温升高,气压相对较低,天气闷热,在维持较长时间高气温的形势下,从而使表层水温上升并维持一定的时间
(3) 地面
春季华南地区常有静止锋存在,华南沿海处在西南到槽控制,吹偏南风,风力在4级以下;
冬季赤潮生成区前期大部分受变性高压或暖高压控制,风浪小,水体交换差,日照强,气温高,水温也随着升高,因为在此天气形势下有利于表层水温的升高和稳定
赤潮的危害
1990年,联合国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7]。赤潮灾害的多发性、普遍性极大危害了海产养殖业和渔业资源,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由于发生赤潮的微藻种类、发生季节、海区及成因不同,其危害方式及危害程度差异较大。
1 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赤潮的发生。
大量的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水体中大量的CO2,使水体的酸碱度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各类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动,导致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同时,赤潮区的水面由于漂浮着厚厚一层赤潮生物,阻挡了阳光到达水体的深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生长于水体深层的水草、造礁珊瑚及生活于水草中的海洋动物大量死亡,底层生物量锐减[8],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 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5]:①破坏渔场的饵料,造成渔业减产。②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窒息而死。③赤潮后期,引起赤潮发生的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的作用下,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④有些引发赤潮的生物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
3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了接触引起皮肤不适,挥发性毒素还能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作用,导致人类的中毒甚至死亡。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8],全球可形成有毒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大约有80多种,而在我国就有63种。当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的鱼、贝类,摄食有毒赤潮生物后,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如果这些鱼虾、贝类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不完全统计[4],在全球范围内,大约发生1600次人类麻痹性贝类毒(PSP)的中毒事件。我国包括台湾、香港在内,自60年代至今,有近600人因误食有毒的贝类而中毒,29人死亡。根据中毒症状及肇事藻种类,可推测大部分为PSP中毒事件。
3.赤潮的预防
赤潮的预防首先就是要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9],如控制营养盐向近海域排放、 种植 水生植物、养殖浮游动物等,据报道,在近海富营养化水域种植水生高等植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P,净化水质。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物质向海洋的排放,建造污水处理厂,污水稳定塘或洒水滤床等节能型自净设施,充分利用海水的自净能力把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分期分批限量排放等。同时加强科学的海产养殖和管理,建市生态养殖的新理念,如海水养殖,合理密植、饵料组成及投饵科学化,多品种混养、轮养和立体养殖,防治海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其次,对于重要的经济海区,特别是养殖海区,可以进行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改变排污点、增加海水交换能力、设置导流堤等,比如对已经遭受严重有机污染的底泥进行疏浚,改善底质条件,缓解水体污染。
海洋灾害赤潮一般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赤潮藻类异常繁殖引起的一、赤潮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有机污染物如氮、磷、钾等。被大量排放到海洋和河流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为浮游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再加上适宜的光照、水温、风浪等条件,浮游植物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这是赤潮形成的基本原因。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的营养促使藻类大量繁殖,是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二、赤潮是怎么形成的赤潮又称赤潮,是一种海洋灾害。是指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然增殖和聚集,导致水体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变色。赤潮是一个历史名称,不一定全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时,海水通常根据引起赤潮的生物数量和种类分为红、黄、绿、棕四种。三、赤潮产生的人为原因1.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入海洋,污染了海洋,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海水积累了太多的营养物质,就成为赤潮藻生长的雄厚物质基础。这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过度的海产养殖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由于许多地方片面追求效益,违反生态环境规律,致使养殖业自身污染日趋严重。过度投放的饵料和养殖对象排出的大量排泄物,富含营养物质,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养殖区成为赤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1997年10月及今年7月在饶平发生的赤潮,其重灾区就是一些养殖密集区。3.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世界各地活跃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船运业的发展。奔忙于世界各地的船舶成了赤潮生物的运输者。当这些赤潮生物到达合适的环境条件,便会暴发形成赤潮。
赤潮现象的产生原因
赤潮是一种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异常生态现象,其产生原因有多种:
水质因素:如海水富营养化,含有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可刺激浮游藻、细菌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
气候因素:如水温升高、光照强度增加等,都有可能刺激赤潮的发生。此外,强风、海流等因素也会影响赤潮的产生和发展。
人为因素:如过度捕捞、养殖、废水排放等,都会造成水体营养物质含量的增加,从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自然因素:如潮汐、季节等也可能对赤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水生生态问题,对水生生物、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赤潮的产生,保护水生生态环境。
导致赤潮的主要原因
赤潮产生的原因
1、气候原因 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2、生物原因 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3、化学原因 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从对厦门海域进行多次观测的分析中可发现,在发生赤潮前以及赤潮初期,海水中无机磷含量仍相当高。因此,尽管市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大量减少磷的排海量,但目前仍无法控制海域赤潮的发生。
4、环境原因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使排放出来的各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养殖污水中都含有N和P。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便使海洋中N和P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环境污染造成的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赤潮产生的危害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是怎么形成的?有关于赤潮的图片或视频?
赤潮,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污染,一般来说,由于氮和磷过多,引起水中微生物(需氧的)大量繁殖,在海中叫赤潮,在小一些的水体中叫水华,一般来说,在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吃朝之类的现象之后,水体会呈现黑色,是由于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水中含氧量下降为0,只有厌氧生物生存,使水体发黑发臭
藻类大量繁殖造成,对水体有害,释放毒素
是海水污染形成的
赤潮是由水中的营养物质过于丰富了``使水中的水藻大量生长,消耗水中的氧气,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却氧死亡.
赤潮的形成是因为海水中的氮、磷元素过多,其主要原因是磷元素过多,为海中的水生植物提供了过多的养分,导致其疯长,水生植物(其中蓝藻、红藻居多)过多,覆盖水面,使水中的溶氧量下降,造成水下生物长期缺氧而死,而且食物链被打断,对水中的大型动物有很大的威胁。涨潮时,海藻和已死的鱼类都被冲向岸边,因为红藻、蓝藻居多,水成红色,因此称为赤潮。
如果这样情况发生在河水中,称为水华。
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
赤潮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浮游生物
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其中,能通过自身光合作用使海水中的无机化合物转化成生物新陈代谢所需有机化合物者,我们称之为浮游植物,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必须以浮游植物为饵者则称为浮游动物。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中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
2、人类活动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3、海水富养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4、海水温度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A B C D都会引发,主要原因: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如夜光藻、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裸甲藻赤潮则多呈深褐色、红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绿藻赤潮是绿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1937年厦门西港所发生的浮动弯角藻和尖刺菱形藻赤潮,水体黄褐而略带绿。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赤潮由于发生地点的不同,有外海型和内湾型之分,有外来型和原发型之别,还有因出现的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单相型、双相型和多相型之异。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赤潮现象。中国古籍和西方《圣经》都有记载。日本于公元732年记录了相模湾和伊豆内海发生的赤潮现象。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海记录(1831-1863)中记述了巴西、智利海面由角毛藻引起的赤潮。中国在1933年记录了发生在浙江镇海、定海和台州一带的夜光藻赤潮,这次赤潮造成当地贝类大量死亡。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赤潮现象与日俱增。在日本,1955年以前仅记录了5次,而时过1 0年后的1965年,一年中就发生了44次,1976年竟高达326次。我国也不例外,60年代以前,仅记录了4次,70年代记录了20次,80年代记录了75次,进入90年代,赤潮更是频繁发生,仅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现28次。
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当水受到污染,水中含氮物质大大增加后,容易引发赤潮。选:A、B、C、D
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爆发
B.海洋污染(正确答案)
C.海浪冲刷
D.海底地震
答案解析:赤潮又称红潮,是由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地增殖而造成的。赤潮发生后,海水变成红色,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腐烂,使得赤潮海域大面积缺氧,甚至于无氧,并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赤潮生物引起的。
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但大多学者认为主要与下列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有赤潮生物的存在是发生赤潮的前提。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生物快速繁殖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海洋,海水中氮、磷、硅等营养盐,水温、盐度、微量金属元素以及维生素类等含量大大增加,导致近海、河口、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赤潮频发。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海水温度是赤潮生物繁殖的重要条件。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阳光充足、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稳定的水文环境条件利于赤潮生物聚集。
赤潮类型与特点
世界沿海国家所发生的赤潮赤潮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依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多少,可分为单相型赤潮(由一种赤潮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由两种赤潮生物引发)和复合型赤潮(由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引发)。
依据赤潮生物的来源可分为外来型赤潮和原发型赤潮。为便于公众实施应急防治措施,依据是否有赤潮毒素可将赤潮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两类。
赤潮的发生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但多发季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赤潮大多数发生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南海海区以3-5月份最为多见;在东海海区,主要发生在5-7月;黄渤海海区,则大多在6-9月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