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3 14:05:20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排布2n2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其它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次外层最多不超过18个电子。

排布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指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主要有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定则、不相容原理等。
1、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相反配对。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能量相同)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的方法
原子核简介 原子核(atomic nucleus)简称“核”。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而质子又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又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原子核极小,它的直径在10m~10m之间,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在这极小的原子核里却集中了99.96%以上原子的质量。原子核的密度极大,核密度约为10^17kg/m,即1m的体积如装满原子核,其质量将达到10^14t,即1百万亿吨。

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三个规则是: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1、最低能量原理:
电子可看作是一种物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在一般情况下总想处于一种较为安全(或稳定)的一种状态(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时的状态。当有外加作用时,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到能量较高的状态(激发态),但是它总有要回到基态的趋势。
2、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
3、洪特规则: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洪特规则的第二个含义是对于同一个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
扩展资料:
对于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先确定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即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如24号元素铬,其原子核外总共有24个电子,然后将这24个电子从能量最低的1s亚层依次往能量较高的亚层上排布,只有前面的亚层填满后,才去填充后面的亚层。
每一个亚层上最多能够排布的电子数为:s亚层2个,p亚层6个,d亚层10个,f亚层14个。最外层电子到底怎样排布,还要参考洪特规则,24号元素铬的24个核外电子依次排列为:1s(2)2s(2)2p(6)3s(2)3p(6)4s(2)3d(4)。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______.

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等.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如第一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2,是由1s1~2决定的
第二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8,是由2s1~2 2p0~6决定的
第三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8,是由3s1~2 3p0~6决定的
第四周期中元素的种类数为18,是由4s1~2 3d0~10 4p0~6决定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是什么?

(1)每层依次最多是2n^2个,如K层最多为2*1^2=2L层最多2*2^2=8 .
(2)最外层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再次不超过32个
(3)一二主族次外层不超过8个,再次外层不超过18个(到了第三主族多出的电子先慢慢从里面开始将电子加到满足规则二,再加到最外层上(如Ca为2,8,8,2.Sc就是2,8,9,2 一直到Zn成了2,8,18,2 Ga是2,8,18,3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电子排布规则”是主观臆想,它虽然能够解释某些化学现象,但不能解释其他现象。电子绕核高速旋转,所以电子不可能决定分子的键长和键角。可以肯定,是原子核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根据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来推测原子核结构才是正确的研究方向。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轨道表示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与轨道表示式描述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相对而言,轨道表示式要更加详细一些,它既能明确表示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哪些电子层、电子亚层上。
还能表示出这些电子是处于自旋相同还是自旋相反的状态,而核外电子排布式不具备后一项功能。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的情况,但它并没有指明电子分布在哪些亚层上,也没有指明每个电子的自旋情况,其优点在于可以直接看出原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总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如第一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2,是由1s1~2决定的
第二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8,是由2s1~2 2p0~6决定的
第三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8,是由3s1~2 3p0~6决定的
第四周期中元素的种类数为18,是由4s1~2 3d0~10 4p0~6决定的。 [2]
由此可见,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元素周期表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所在。对于同族元素而言,从上至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最外层电子越来越容易失去,即金属性越来越强;对于同周期元素而言,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越来越差,非金属性越来越强。
扩展资料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电子的排布情况,即“电子构型”,是元素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达到全充满、半充满、全空的稳定状态,不同的原子选择不同的方式。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
元素周期表中的区块是根据价电子构型的显著区别划分的。不同区的元素性质差别同样显著:如s区元素只能形成简单的离子,而d区的过渡金属可以形成配合物。
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
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外电子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到底是什么?

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规律是2*n^2
n是电子层数
如果是三层
那就是2*9=18
也就是说这第三层排完18个电子才到第四层
但K
Ca
不是这样
他们分别是2
8
8
1
;2
8
8
2
1.原子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铌Nb:2,8,18,13
钼MO:
2,8,18,13,1
钯Pd:
2,8,18,18
Uuu:2,8,18,32,32,18,1
Uub:2,8,18,32,32,18,2
Uuq:2,8,18,32,32,18,4
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状态是相当复杂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它所处的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和自旋状况。科学实验还告诉我们,在一个原子里不可能存在着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和自旋状况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这个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知道每一个轨道中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根据这一点,可以推算出每个电子层中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以上已经提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就是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核外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能量最低的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也就是尽可能使体系能量最低。洪特规则是在等价轨道(指相同电子层、电子亚层上的各个轨道)上排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后来经量子力学证明,电子这样排布可能使能量最低,所以洪特规则也可以包括在能量最低原理中。
3.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从化学的观点来看,金属原子易失电子而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易跟电子结合而变成阴离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显然跟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的强弱主要与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等有关。
第n层最多排2n2个电子指的是最多的情况,但是排布的时候不一定要排满。
这个不是初三的问题,是高中选修物构的内容。
当最外层超过8个时就会排到下一层(原来的就变次外层),所以最外不超8个。
次外不超18是因为(n-2)f轨道能量大于ns轨道能量。(没学物质结构可以不用管)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看到s、p、d等字样,这是电子压层,
亚层s层可容纳2个电子,p层6个
d层10个,故第三层共可容纳18个
但4s亚层能量低于3d,故电子优先排在4s上,第三层就只排3s、3p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Pauli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相反配对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Hund规则:简并轨道(能级相同的轨道)只有被电子逐一自旋平行地占据后,才能容纳第二个电子
另外:等价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亦即下列电子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全充满---p6或d10
或f14
半充满----p3或d5或f7
全空-----p0
或d0或
f0
还有少数元素(如某些原子序数较大的过渡元素和镧系、锕系中的某些元素)的电子排布更为复杂,既不符合鲍林能级图的排布顺序,也不符合全充满、半充满及全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