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如何造句
- 2、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造句?
- 3、囫囵吞枣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 4、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急求!
- 5、囫囵吞枣的意思及造句
- 6、“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如何造句?
- 7、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 今天就要!
- 8、“囫囵吞枣”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 9、“囫囵吞枣”在《我的长生果》中是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如何造句
囫囵吞枣是用来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那你们知道囫囵吞枣怎么 造句 吗?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 成语 囫囵吞枣相关内容。
囫囵吞枣的意思
[释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语出]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辨形] 枣;不能写作“束”。
[近义]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
[反义] 含英咀华 细嚼慢咽 融会惯通
囫囵吞枣精彩造句
1. 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2. 爸爸讲的 故事 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3. 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4. 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5. 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6. 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7. 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8. “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9. 他就囫囵吞枣般把这件事情敷衍过去了。
10. 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11. 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12. 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13. 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4. 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15. 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16. 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7. 他的话突然停止了囫囵吞枣喘息的空气。
18. 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19. 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20. 国际音乐日,你将被《闹钟交响曲》惊醒,哼着《锅碗瓢盆进行曲》做饭,踩着《囫囵吞枣圆舞曲》享受早餐,国庆长假在《节日狂想曲》中拉开序幕!
用囫囵吞枣造句
1) 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2)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3)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4) 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5) 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6) 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7)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 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9) 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10) 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11) 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12) 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13) 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4) 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15) 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16) 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 学习态度 。
17) 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18)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9) 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20) 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21) 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22) 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23) 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24) 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25) 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26)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27)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28) 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29) 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30)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猜你喜欢:
1. 囫囵吞枣的解释和造句
2. 囫囵吞枣歇后语
3. 囫囵吞枣的成语典故
4. 关于不求甚解的造句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造句?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造句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造句:学习知识切勿囫囵吞枣,要明明白白。
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造句有:
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2)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4)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6)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吞枣】
【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灯谜】吃枣子不吐核
【寓意】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
【造句】做事情不要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中文】:囫囵吞枣
【读音】:h ln tūn zǎo
【正音】:枣;不能读成zhǎo。
【辨形】:囫;不能写成忽。
【囫囵吞枣的意思】:囫囵:整个儿。把整个枣子吞咽下去。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蹊跷,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近义词】: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不求甚解
【反义词】:含英咀华、条分缕析、融会贯通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囫囵吞枣造句】
1、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2、艺术从来都是见微知著地考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陈述。
3、生命只有一次,宁可阵痛而清醒地活着,切勿在囫囵吞枣之间吞食幻想。
4、如果你对快乐囫囵吞枣,却对痛苦反复咀嚼,那生命又有什么乐趣呢。
5、谈恋爱的感觉就像是吃一块椰丝蛋糕,细细品味只不过是自早麻烦,可囫囵吞枣却又失其本味。
6、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7、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8、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9、希望你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不要给了你一碗好鸡汤,你却没有消化的能力,猪八戒吃人生果,囫囵吞枣还说没味道。
10、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寻找你所喜欢的观点并囫囵吞枣地接受,然后为它辩护,而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反思。
11、囫囵吞枣最简单,没有消化吸收过程,进出一个样。鹦鹉学舌也很简单,不必有任何创新。照猫画虎也不难,邯郸学步知道模仿就可以了。唯有创新最艰难
12、不论任何事都毫不怀疑地囫囵吞枣,肯定会吃苦头。必须无时无刻心存怀疑,不要站在任何一方。最重要的是,对任何意见都要同等地怀疑。
13、生活好比一本书,你要用一辈子去读,有的人读这本书读的囫囵吞枣,有的人读得如痴如醉。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前者好像一阵微风,轻轻地来到这着世界,后又轻轻地离开,没留下一丝痕迹。后者好比一朵花,虽然只是一刹花火,但在这个世界他起码留下了自己的芳香
14、学习一定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细细的品味。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1、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2、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3、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4、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扩展阅读:造句指导】
一、要把文章写好,让语句通顺流利,首先要造好句,因为造句能力既是遣词用字能力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所以造句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千万不能忽视。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则是由句子组成的。造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而要想造好句,就需要对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理解。
二、小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的缘故,在造句上总会大伤脑筋,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造句并不难。而造句的方法除了老师所教授的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推敲揣摩。
三、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四、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说笑嬉闹,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五、【仿照法】先找出造句的词语在文中什么地方,这个词又造成了什么句子。即把词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理解它的意思,再进行仿照。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要求用激烈一词造句,可先找到含有激烈的句子: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根据这个句子,可仿造许多句子。
六、【引述法】这种造句方法,就是顺着别人引述的意思接着往下说。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文要求用如果就造句,老师作了许多方面的引述,让同学们顺着意思说下去,如如果我是图书管理员如果鱼儿离开了
用囫囵吞枣造句大全 1.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2.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3.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5.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6.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而已。
7.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8.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9.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0.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1.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2.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3.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14.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15.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16.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7.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8.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19.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20.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1.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22.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23.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24.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25.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26.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27.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8.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9.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30.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31.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32.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33.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34.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35.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36.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7.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38.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39.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40.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41.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42.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43.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44.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4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46.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47.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48.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49.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50.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51.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清脆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中文】:清脆
【读音】:qīng cu
【清脆的意思】:(声音)清楚好听。
【近义词】:清亮
【反义词】:浑厚、沙哑
【清脆造句】
1、山上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歌声。
2、清脆的骨头咬裂声,比世界上任何的音乐都要好听。
3、天下起雨来,滴滴答答,撞在玻璃上,寂寞清脆。
4、喜欢春天清晨的鸟鸣,清脆动听很是舒心。
5、那个风铃发出很清脆的声音。
6、玻璃酒杯彼此撞击,发出清脆、利落的声音。
7、你清脆悦耳的声音,是我前进的动力。
8、她清脆的惊叫和玻璃一起碎裂在空气里。
9、花枝上绕着的金铃儿再无往日响的清脆从容。
10、真的,就算童年可以找回,也找不回那串清脆的风铃。
11、我在小城听雨,雨落青石,似你举棋落子那清脆一击。
12、一遍遍念你的名字,清脆响亮干净利落,有点翘舌,有点怜爱。
13、睡意如时光,总易被偷走,只有月色依旧清脆,仿佛有了声音。
14、你转身离开时,有没有听见一种清脆的声音?那是心碎的声音。
15、家乡清晨的空气总是这样的清纯几净!金黄的原野,清脆的歌喉,还有那熟悉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
16、窗外摇曳着紫色的风铃,像你清脆在耳边的声音。我说对你的爱已经远去,你会不会也相信。
17、咦?是谁在说话?这么清脆悦耳动听? 是一只神奇的白猪
18、或许是一阵风雨的洗礼,才使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更为清脆响亮,更为晶莹绚丽。
19、为什么同样遇到好笑的事别的女生清脆的笑几声就完了,你却像个哮喘的驴一样停不下来
20、约束不了风所以连呼吸都很小心翼翼,记忆像是装上了风铃,越是安静越是清脆。
21、不是每句对不起,都能给你一个没关系,有时候会是一个清脆的巴掌。
22、喧嚣的都市,难以听到清脆的鸟鸣,浮躁的社会,难以看到纯净的眼神。
23、她们的微笑像夜空中的花朵一样温柔,她们的声音像手镯的闪光一样清脆闪耀。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急求!
含义囫囵:整个的。
成语含义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造句
我读《水浒传》,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知道粗略的情节。[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造句:
1、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3、囫囵吞枣地吃东西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4、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5、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地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囫囵吞枣是一种泥古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囫囵吞枣的意思及造句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的接受。
学习要认真,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4)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5)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7) 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8)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9)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0)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如何造句?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造句:在学习上决不能囫囝吞枣,一定要弄懂弄清
你不能老是囫囵吞枣地看书,要仔细地认真地去里解里面的内涵。
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再造个句子, 今天就要!
囫囵吞枣的意思: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囫囵吞枣的造句: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地学习,要认真仔细、踏踏实实,才能学懂、学好知识和本领.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故事: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造句:
1)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4)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5)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注释】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举例】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不求甚解。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歇后语】
吃枣子不吐核
【谜语】
吃枣子不吐核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英文翻译】
bolt
【历史故事】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吃梨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注释】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满意的请采纳哦!
比喻一个人做事马马虎虎不严谨。
“囫囵吞枣”囫囵表示整个,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在《我的长生果》中是什么意思?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2、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3、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4、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5、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6、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7、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8、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0、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