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整句是。?
-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5、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 6、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 7、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后面是什么?
- 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整句是。?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整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15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自立了,40岁不受事物所迷惑,50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60岁就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十不愁 二十不悔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古稀 八十耄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
论语·为政_百度百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共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意思: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有了自己的德行和做人的原则;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能接受;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自:《论语·为政篇》
作者:先秦·孔子的弟子
扩展资料本文选自《为政篇》,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节选的章节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百度知道提问
搜一搜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展开
我爱学习112 高粉答主
2021-06-11 天晴了,可以晒晒太阳
关注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回答于 2021-06-11
赞同51
1
下一条回答
道家典籍-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跨店满减,每满299减50!
道家典籍-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爆款好物超高性价比!跨店每满299减50!
jd.com广告
培训学习班-上淘宝选好物,轻松下单,放心购物!
培训学习班-淘宝热卖好物,大牌汇聚,畅享购物!热卖优质商品,淘你满意!
simba.taobao.com广告
如何学习
¥33.7 元¥59.9 元
购买
京东广告
大家还在搜
八字算命
免费生辰八字算命详解
55有而至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愈距翻译
芒果娱乐
森林舞会电玩城下载
曼托假体丰胸
开个婴儿用品店需要多少钱
唇部整形术
培训机构网校平台-各类潮流单品,尽在淘宝热卖,快来选购!
淘宝热卖广告
道家典籍-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跨店满减,每满299减50!
京东广告
2022-学为贵雅思培训
北京学为贵教育科技广告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子:孔子。2、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3、立:有所成就。4、惑:迷惑,疑惑。5、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6、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7、不逾(yú)矩(jǔ):不超出规矩、法度。此语出自《论语· 为政》。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这是《论语》十二章的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睡觉了去看海吧
回答于 2020-08-05
8点赞 1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上面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出处:《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教育小百科是我
回答于 2020-10-13
19点赞 3.0万浏览
30知天命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22个问题11,814,912人浏览
— 为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
外星人存在吗?4.2光年外传来神秘呼唤,几乎和手机频率一样?
近日,在中科院的跨年演讲中,我国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向大家介绍了了一些科普知识,并且表明自
科学黑洞
回答于 2022-01-07
2.5万点赞 594评论
背靠大树,元宇宙会翻红VR设备吗?
元宇宙红了之后,配套的技术也跟着进入大众视野,VR技术就被誉为元宇宙的顶梁柱之一,但真正的事实是,V
科技新发现
回答于 2022-01-07
1.5万点赞 90评论
好的培训课程 优选AACTP国际好的培训课程!
根据国学相关内容为您推荐培训课程
昆明格易教育信息咨询广告
为何来到日本的京都,就好像回到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
京都是日本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也是日本境内号称为“千年古都”的旅游城市。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将日
历史大学堂
回答于 2022-01-07
6838点赞 125评论
取保候审担保人的风险和责任
视频回答
冯梦军律师
回答于 2022-04-04
218点赞 2评论
白银 怎么样培训优选AACTP国际认证班!
山东知了云学教育咨询广告
杜星霖的两任丈夫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她是否有“恋父情节”?
如果说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甚至30岁的人,我们都会怀疑他到底看上了这个男人,
遇随情C
回答于 2022-10-25
1点赞 1932浏览
59岁毛阿敏满头白发现身机场,坦言“已走出丧夫之痛”她的状态恢复了吗?
毛阿敏是非常早期的歌手了,在20年前,毫不夸张的说,她就是大姐大般的存在,当时的他有多红呢?只要是央
大大的帅男孩
回答于 2022-09-20
15点赞 12评论
孩子从差生变成学霸,只因妈妈做了这件事..提高数学成绩34个方法
长沙狄申教育咨询有..广告
辞职了企业年金单位交的会收回吗
视频回答
律师左红敏
回答于 2022-04-04
218点赞
九里香养了很久还不开花,是什么原因?如何让九里香开花?
九里香又叫千里香、万里香,因为开花时香气浓郁,所以很受欢迎的喜爱。可是如果养护不好,九里香就会出现不
容姐花语
回答于 2021-08-31
13点赞 1.1万浏览
硬件学习培训华清培训可靠吗-能学会吗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广告
派出所说我网赌,我不去可以吗
视频回答
贾传超律师普法
回答于 2022-03-26
227点赞 4评论
李泽楷对大儿子李长治期望高,梁洛施才是赢家,对此你怎么看?
2007年, 李泽楷爱上了灰姑娘梁洛施。梁洛施2年内,一口气给他生了3个男孩,谁知,李泽楷对她说:“
小蕊娱乐课堂
回答于 2022-02-24
65点赞 9评论
迁安一男子种两百亩白薯遭老人组团偷挖,老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老人组团偷白薯的事件引来大家议论纷纷,在我看来老年人当然不能为所欲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依法行事,
小鱼摆摆不会摆
回答于 2022-09-24
13点赞 5评论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计入成本吗
视频回答
法律部落
回答于 2022-05-05
186点赞
退休工龄25年和30年有什么分别
视频回答
国樽律师事务所
回答于 2022-04-04
218点赞 9评论
邀请你来回答
西湖明月是什么生肖?西湖明月是什么动物
脑筋急转弯 谜语 文学回答
点击加载更多
孔子说:‘’我15岁时,有助于学问,30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40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50岁时知道上天的旨意,60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70岁时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正确句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出自:先秦·孔子及弟子《论语》十二章
赏析《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节选的内容是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文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顺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可以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了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言字义:
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自己。耳顺。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不逾越规矩了。从:随。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原诗意: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我们知道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参照孔子生平:孔子三岁丧父。小时跟着母亲过着不算富裕的生活。事实上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满十五岁后,为了帮助家用,从事过在贵族遇有婚丧祭祀等需要礼仪的场合,雇来配合奏乐念祷的人。后来因为孔子的母亲反对,再度重拾书本。母亲过世之后,孔子求职受挫,故更坚定向学之志。经过了十余年苦读有成,曾在季桓子家中任职,且开办了私学,以有教无类的精神来教育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的子弟。三十岁时名声渐渐响亮。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孔子去齐国,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为齐景公服务,但为齐相晏婴所阻。三年之后,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以作学问和教学弥补了在政治上的失意,在其中领悟了更多的事理。五十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五十一岁时重获起用为官,任中都宰。孔子以三个月的时间肃清小偷、赌博、游民。因绩效斐然,晋升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在一年之内执法公正,又在夹谷齐鲁会上取得外交胜利、降低三桓居城并平其家臣内乱、诛杀少正卯。这当中又以诛杀少正卯一事较具争议。另外“三月使鲁国大治”的说法亦指此时。可惜于五十六岁时,遭辞退。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与学生一齐周游列国去了,这其中的过程艰辛。后来得学生冉有之助,奉召反鲁。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之后,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经典及教育后进之上,直到逝世。
寓意:
修德进学的阶段:一为有志向学;二为建立自己的基本思想以确有所立;三为不惑,人事多异,但与外在事物不免有冲突矛盾,此心因而会有惑,必须研究事理,以求得不惑;四为知天命,有志有所立又能不惑,但实行时可能遭遇困难阻碍,必须要能知天命;五为入耳之事有顺,有不顺,知道那些不顺的道理,应能修养到一切入耳的皆为顺;六为从心所欲不逾矩,到此是为学修德的最高境界了。对这一段话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志”于何学?怎样才是“立”?何为“不惑”?“耳顺”于何?什么程度算“知天命”?等等。事实上,都是拘泥于字面上的直接解释。比如:程昌明的译文指出:在周朝时,小孩是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和武艺等等。十五岁入大学,大学也称“太学”。在那里学习处世为人、治国安邦等等。朱子在其《四书集注》中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十五岁:对万物好奇,求知欲特别强烈。什么都想学,满脑子全是问题。吸收新知识特别快。不论什么东西,只管学。三十岁:是立自己一家之言的大好时光。不破不立。是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年龄。而立之年,总是那么雄心勃勃,真所谓“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一路跌跌撞撞、潇潇洒洒,有“立”起来的,也有“倒”下的。四十岁,人生的黄金岁月!虽然少了一些鲜活,但却因此而更理智、更成熟、更具有欣赏性。如果说五十而知天命,事实上在四十岁就应该有所预见了,这实际上也算一种聪明,要不然为什么叫“不惑之年”。唐代诗人岑参认为:“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张九龄则认为:“如果人到五十还没有一点成就,那就是很大的过失了”。我们细细品味古人对人生的理解,真正意义上懂得“而立”、“不惑”、“天命”,这句话,对我们珍爱生命,把握前途与命运,有效地安排生命历程是不无裨益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呢?按此孔子说法,人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显然太遥远了。事实上,这只是人格完善的几个阶段,其中的过程是可以压缩的。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到了六七十岁还有很多事看不开的,但也有三四十岁就已非常豁达的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从而引起诸多的焦虑。其实,人有各种情绪和困惑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的焦虑大多源于愿望与现实的冲突,能否及时化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当一个人的心理真正成熟、人格达到完善之后,便能够合理调整自己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能从挫折和磨难中看到希望,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安宁,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愿望。重要的是无论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要看得起自己。孔子穷其一生于进德修业,但也直到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由此可知:从心所欲其实是很难不逾矩的。以性善的角度看来,真正由心而发的,应为既真且善又美的,当然应能符合人类社会所形成的规范。
应用实例:
胡绳先生八十寿辰时,写了《八十初度》诗并一首自寿铭。
《八十初度》诗:“生逢乱世歌慷慨,老遇明时倍旺神。天命难知频破惑,尘凡多变敢求真。”《自寿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惑而不解,垂三十载。七十八十,粗知天命”。诗与铭对照读,颇令人感慨。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而胡绳却说自己“七十八十,粗知天命 ”,“惑而不解”达30年。这30年,用胡绳自己意思来说,大致“是从五十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后期”,也就是1957年到1987年这段时间。《论语·为政》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如下: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于学习,30岁可以独立做事情,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50岁得知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自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
解读: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1、【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2、【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
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读论语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从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这些话的用意,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出处:《论语·为政》
作者:孔子
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解析:
1、二十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3、六十花甲
花甲,指60周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4、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
5、八十耄耋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后用耄耋指代八九十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男子二十行冠礼,代表成年.
三十而立,三十岁对世界的看法初步确立.
四十不惑,四十岁理解周围而不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明白天地间整个世界的运转、联系.
六十花甲,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七十古来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论语》里原文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它的是凑在一起的。“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两句明显是后人生发出来的。
出处:《论语》
作者:孔子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扩展资料:
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后面是什么?
後面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全句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钜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扩展资料: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三十岁,是人的一道分水岭。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已经确立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这个而立,是指能够立身,立家,立业。
1、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做到自强。其中自强是立身之本,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2、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一定的能力,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立业是求生的手段,经济独立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历程。
3、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虽然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这个岁数正为合适。而且人到三十,多已明白了爱和责任。
二、四十岁,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年龄。是一个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的年龄,是一个成熟的年龄。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
对外,明白了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内心应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明白了自己。就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心的能量。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不应该再犯过多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明白了责任。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孝顺父母、抚养子女责任。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三、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我们中国人会习惯性称之为命运,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人,已到了人生成熟阶段;这个时候,很多事情仿佛都已经成了定局。
这时候的我们因为了解社会,更知道自己,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他们更清楚生命的脆弱,也更清楚健康的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体悟的更深,他们比从前更注重养生,开始积极锻炼。
五十岁的人,对自己已经能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他很少再去折腾些什么,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对于金钱的欲求往往没有年轻时那么强烈。
五十岁的人,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更珍惜风雨同路的爱人,长大成人的孩子,相伴许久的老友……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慢慢成为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们的名利之心,已经日渐消散。
四、到了六十岁,不管人家说好话坏话,不管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偏激,凡事冷静地思考,顺应事物规律;做到宠辱不惊,悟彻人生,看透生命,淡泊名利。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从退休起,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天伦之乐。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清楚知道这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要健康快乐地生活,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留下了自己丰富的阅历。在轻松的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是人生的晚秋!退休了,就剩了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这时,唯有身体是自己的,所以要做好自身锻炼保养,做到健康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五、七十从心所欲,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顺其自然;要随遇而安;要不逾矩。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要随遇而安。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完满人生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原文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三十岁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四十岁应该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轻易动摇;五十岁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六十岁应该能够包容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七十岁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行事,但又不超越道德准则。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人生哲学的思想,即人在不同阶段应该有所领悟和成长,不断探索自我和世界,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发苍苍;一百长命百岁。
1、出处
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
2、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释义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2、赏析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