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须生入玉门关,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3 12:20:49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原文_翻译及赏析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唐代·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边塞爱国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简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
马嘶人散后,秋风换、故园梦里。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常随宝镫陪金勒,绝塞指挥万马嘶。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何须生入玉门关的上一句?

何须生入玉门关的上一句是愿得此身长报国。
原文: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翻译: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西域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选自:《塞上曲二首》。
注释:
1、汉家:借指唐朝。
2、旌帜:旗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
3、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
《塞上曲二首》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对边防将士抗敌守土行动的热情礼赞,起句就不凡,写出了唐军的巨大声势。满阴山三字,既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又表现了唐军漫山遍野,锐不可当。诗的后两句从个体上写唐军的誓言与决心,愿得此身长报国,这掷地有声的语言,是每个戍边将士发自肺腑的声音。
这里的长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写出了将士永远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正是因为将士们有了这样的爱国之心,才发出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样不可动摇的豪壮誓言。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并无贬低班超之意,而是借此表达慷慨献身、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是对典故的活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塞上曲二首》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需生入玉门关”是什么意思?

我愿以此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乡。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需生入玉门关”的意思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出处: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原文: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自哪首诗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原诗共二首,这两句诗出自第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是:我愿意以这个身躯终生报效祖国,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塞上曲二首》的全诗
  唐代: 戴叔伦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其二》的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是:我愿意用这个身躯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想要建功立业,有哪里需要活着返回家园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自《塞上曲二首·其二》,作者是唐代诗人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全诗
  戴叔伦 〔唐代〕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将士们愿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的决心。“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即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的作者
  《塞上曲二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戴叔伦字幼公,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巜从军行》这首诗什么意思?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1.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
2.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5.历史评价:
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查看全部6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从军行》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1.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 2.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5.历史评价: 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121 浏览5482019-09-11
从军行(其四)这首古诗什么意思?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161 浏览10702018-10-06
《从军行》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略地伤民人尽恨,邀功讨赏众皆嗤。平安有定唯发展,寇盗无生乃孝慈。古鉴虽尘能预警,团圆奋进最相思! 白话大意是:边境敌情频传,紧急得令人震惊,因此朝廷派发大军到边塞打击敌人。军队摆出巧妙万变并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的军营就像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一样。尽管天气严寒,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但是士兵们还是紧握手中剑;通宵巡逻的哨兵伴着弦月直到天明。因此,我们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一样收复我们的国土,赶走入侵的敌人,并在那收复的国土上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 “从军行”是乐府诗题, 明余庆仅仅用了八句,就写了边关报警、王师出征,将士用命,预祝胜利!并且用乐观豪迈的诗句讴歌了军人以及抒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10 浏览334
从军行这首诗的意思是?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371 浏览39432016-06-22
“从军行(其四)”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从军行》古诗赏析 (1)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1.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
2.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5.历史评价:
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1.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
2.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5.历史评价:
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1.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
2.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5.历史评价:
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李益的《塞下曲》翻译: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注) 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甘愿马革裹尸而还”;班超也曾言;“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呢?”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现了唐军将士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只轮”应是借代战车,整句的意思是,不要乘着自己的战车归附胡人。海窟:本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西北塞外胡族的栖息地。 第四句运用了唐代闻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薛仁贵在与九姓突厥在天山作战时,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呵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楼主进步哈 记得采纳哈 参考资料见下面的网址
翻译如下: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 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一、译文
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二、原文
塞下曲·其二
【作者】李益 【朝代】唐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大历四年)举进士,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贞元十三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大和元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

我为了报效国家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那又有什么必要活着回到自己故乡呢 生入玉门关是一个典故汉朝大将班超曾出使西域,立过赫赫战功终生都在关外,当他年老的时候上书皇帝说但愿生入玉门关,意思就是希望活着回家来看看。
只愿以自已的身躯报效国家,不在乎是否以完整之躯走进玉门关。 表明,诗人有视死如归的志愿。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塞上曲二首】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作者:戴叔伦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愿意用我的一生来报效国家,不需在活着回去,也就表明了报国的决心。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

子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句诗。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是一首表达忠诚爱国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反用班超的名句"但愿生入玉门关",表达自己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报效国家,不必活着回到家园。

塞上曲二首描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投降政策的痛恨和报效祖国至死不悔的爱国情怀.
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投降政策的痛恨和报效祖国至死不悔的爱国情怀。
全诗表达了作者以死信念战胜胡兵决心誓死,保卫国家的思想情怀。
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投降政策的痛恨和报效祖国至死不悔的爱国情怀
《塞上曲二首》描写了诗人对朝廷投降政策的痛恨和报效祖国至死不悔的爱国情怀。
一、原文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二、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三、出处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扩展资料:
赏析
“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