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之不解是什么意思,不明觉厉,知之愈明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3 09:51:51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持之不懈的意思

“坚持不懈”汉语成语,拼音是jiānchíbùxiè,意思是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出自《清史稿·刘体重传》。出自《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1、近义词:锲而不舍、坚持不渝、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坚贞不屈、动心忍性、始终不渝、坚韧不拔、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贯彻始终、镂刻不停、屡败屡战、九死无悔、持之以恒、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百折不回、金石可镂。
2、反义词:半途而废、半途而返、浅藏辄止、有始无终、一曝十寒、功亏一篑、一暴十寒、浅尝辄止。
造句:
1、学习要常备不懈,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2、爷爷不管春夏秋冬,天天锻炼身体,坚持不懈。
3、小王庄农民经过几年不懈地奋斗,终于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道路。
4、学习外语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5、他的手脚虽然慢,但勤能补拙,因为坚持不懈,一天出的活也不在少数。

食古不化是什么意思?

食古不化
【发音】 shí gǔ bù huà
【注音】ㄕˊ ㄍㄨˇ ㄅㄨˋ ㄏㄨㄚˋ
【释义】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英译】swallow ancient learning without digesting it
【出处】 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示例】
1、如果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就会~。
2、我们这位朱老伯一辈子就是误在这经书上头,以至到如今,还是食古不化。——《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
词目 食古不化
发音 shi gu bu hua
释义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出处 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示例 如果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就会~。
食而不化
shí érbùhuà
[swallow without understanding] 吃下去不消化。比喻对所学的知识未能理解,不会运用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六》
食古不化
shígǔ-bùhuà
[swallow ancient learning without digesting it] 指学了古代的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
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清·陈撰《玉儿山房画外录》载恽向《题自作画册》
我们这位朱老伯一辈子就是误 在这经书上头,以至到如今,还是食古不化。――《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出自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但现代的意思,也有点像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比较死板,做什么事明知以前是错的,但还是相信以前的答案是对的,就是现在人所说的一条筋。
不知是否对不。
食古不化 从字面意思来讲 就是说一个人只知道一味的利用前代比较偏执的思想来解决当代比较敏感的问题 他的答案里没有任何的现代创意可言 唯有古代人的禁锢思想 而且偏偏执迷不悟 一意孤行 誓死坚持自己已经落后的思想 不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不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去解决问题 把自己置身于一切哲理之上 认为自己的思想就是绝对的正确 这就是食古不化的本意
食古不化的意思是: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
读音:shí gǔ bú huà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三十六计》:“像这一类问题,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以致食古不化。”
反义词:推陈出新、举一反三
扩展资料食古不化的近义词:墨守成规
读音:mò shǒu chéng guī
意思是: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比如钟嵘的《诗品》, 是分析事理、明辨是非的散文宗旨,也并不是思想保守的。
示例:~,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 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坚持不懈的意思是什么

坚持不懈(jiān chí bú xiè)的意思是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懈:松懈。
《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译文:激励军队,坚持不懈,贼兵走投无路,乞求投降,于是收复攫州。
近义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渝、矢志不渝、铁杵成针、坚韧不拔。
反义词: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一暴十寒。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1)持之以恒是一个成语,读音是chí zhī yǐ héng,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坚韧不拔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iān rèn bù bá,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方毅《读<攻关>》:“需要的是 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
2、反义词
半途而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n tú ér fèi,做事不能善始善终。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十四章:“不管冒多大风险,决不能使起义半途而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
【解释】: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出自】:《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坚持不懈:做事持之以恒
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拼音:jiān chí bù xiè
坚持不懈,懈:松懈。
出处:《伟大的悲剧》:“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经走了14公里。”
相关名言:
1、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2、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
扩展资料:
【近义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渝、矢志不渝、铁杵成针、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读音是chí zhī yǐ héng,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持:坚持;恒:恒心。出 处: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
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出 处:《荀子·劝学》
“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都可形容有“恒心”。但是“锲而不舍”是带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恒”是直陈性的。
【反义词】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一暴十寒
半途而废拼音是:bàn tú ér fèi,释义:做事不能善始善终。比喻事情没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坚持到底。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有始无终,拼音是yǒu shǐ wú zhōng,意思是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做不到底。出处:《晋书·刘聪载记》

措手不及是什么意思

【解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出自】: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释义】:咱们今天晚上,带着百十个人骑着马,偷偷袭击营寨,走一遭去,杀对方个措手不及。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情突然发生。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临阵磨刀
[ lín zhèn mó dāo ]
【解释】:临:到、快要。阵:上阵打仗。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示例】:临阵磨刀也不顶用,只有靠平时的努力。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反义词;
从容不迫
[ cóng róng bù pò ]
【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出自】:《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释义】:白鲦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示例】: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 ◎巴金《家》十五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吗,含褒义,形容人举止不慌。
措手不及是指事情发生的很突然,让人没有想到,事先没有做好准备。
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解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近义词】: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反义词】:措置裕如、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情突然发生
扩展资料
措手不及的近义词
1、出乎意料
【拼音】chū hū yì liào
【释义】指出人意料。
【出处】毛泽东《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2、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刑罚没用,所以平民不知道该怎么办。
【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措手不及”的意思是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措手不及
拼音:[cuò shǒu bù jí]
释义: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来不及动手应付。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出 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幺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平鬼传》第六回:"不如俺先杀向前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一个片甲不归,方知俺的厉害。"
近义词: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反义词:应付裕如、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有备无患、镇定自若
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措手不及的造句,希望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拼音】: cuò shǒu bù jí
  【解释】: 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出处】: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近义词】: 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反义词】: 措置裕如、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歇后语】: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灯谜】: 昔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事情突然发生
  措手不及的造句:
  1 八路军在敌军背后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2 今天的考试搞得我们措手不及。
  3 这场比赛,我们采用了新战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4 我们先按兵不动再出兵攻打,让他们措手不及。
  5 城上乱箭齐发,周瑜措手不及,中箭落马。
  6 对付这种人,就是要先发制人,让他措手不及。
  7 偷袭他一下,他吓得措手不及,玩具全掉在地上了。
  8 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真让我措手不及。
  9 八路军摸黑进入敌人阵地,给敌人来了个措手不及……面对同学们堆得满满一讲台的祝浮栋礼物,老师措手不及,忍不住哭了起来。
  10 小红摸黑进入姐姐房间,准备吓姐姐个措手不及。
措手不及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cuò shǒu bù jí
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中文名
措手不及
外文名
unprepared
拼音
cuò shǒu bù jí
解释
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成语
措手不及
拼音
cuò shǒu bù jí
引证解释
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宋 活本《错斩崔宁》:“魏生措手不及;通红了脸。”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幺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平鬼传》第六回:“不如俺先杀向前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一个片甲不归,方知俺的厉害。”
明 施耐庵 《水浒传》第九回:“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著洪教头膁儿骨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五十回:“宁大喝一声,顗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三回:“不知虚实,单劫了先锋公子荡的前营。荡措手不及,弃寨而奔。”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刺斜里喊声又起,复来一彪军,将布塞、明安的兵,截作两段,前面的满洲军,也回转身来,夹攻布塞。布塞军顿时大乱,忽有一将持刀突入,到布塞马前,布塞措手不及,被他一刀劈于马下。”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四章:“女人们措手不及,想尽量搬走一些贵重衣服。
解释:
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措手不及:是指事情发生的很突然,让人没有想到,事先没有做好准备。
【解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近义词】: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反义词】:措置裕如、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情突然发生
扩展资料:
而及这个字的解释有:
①到;达到:涉及|波及|由近及远。
②够得上;比得上:在社交方面我不及他。
③赶上;追上:来得及|望尘莫及。
④趁着;趁:及早|及时。
⑤和;跟:足球、篮球及其它运动器材。
近义词:
猝不及防(注释):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惊慌失措(注释):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手足无措(注释):措:安入。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反义词:
应付裕如(注释):应付:对付,处置。裕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从容对付,毫不费劲;
应付自如(注释):应付:对付,处置。自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

骑虎难下是什么意思

骑虎难下: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事情时进行下去有困难,但中途不能停止,陷于进退两难。
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骑虎难下 ( qí hǔ nán xià )
解 释 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止,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
【解释】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出处】《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近义词】进退两难、欲罢不能 【反义词】一帆风顺、势如破竹
骑虎难下:本来要做一件有预谋的事件,结果事情发展不顺,现在想不管都不行,情况很糟。
牛刀小试:身负绝技,适时稍微露相。
来龙去脉:简单讲就是这件事的经过,怎么发展。
【解释】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出处】《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近义词】进退两难、欲罢不能 【反义词】一帆风顺、势如破竹
骑虎难下
拼音:qí hǔ nán xià
解释:意思是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用来比喻做事情进行到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又无法中止不能停止,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
成语出处:《晋书·温峤传》
原文:“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翻译:“现在的形势,已经没有退路,骑猛虎怎么能中途而下啊。“唐朝诗人李白《留下另外广陵诸公诗》写道:“后来却有骑在老虎背上不敢下之势,攀龙的时候忽然从天上堕落。”
典故:
1、东晋成帝的时候,大臣温峤组织了一支联军去讨伐叛乱的军队。在战争的初期,有几路联军连连失利,军中粮食也快用完了。 这种境况很让主帅陶侃着急,他生气地对温峤说:“你动员我来时,说一切都已安排妥当,现在交战不久,军粮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马上供应军粮,我只有撤军。”
温峤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首先得内部团结。现在我军虽然乏粮,处境困难,可如果马上撤军,不仅会让人耻笑我们,而且也会使叛军更加嚣张。我们目前的处境,正如骑在猛兽的身上,不把猛兽打死,怎么能够下得来呢?咱们只有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温峤的劝说,率军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叛军。 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一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骑虎难下”。表示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来已经不可能,因而骑虎难下也含有进退两难的意思。
2、从前有一个猎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咄咄逼人,面目狰狞,似乎一下子就要把猎户吃掉,情急之下,猎户一下子爬到了树上,可是老虎好像是饿急了,一直在树下等候树上的猎户,此时的猎户几乎是魂飞魄散。
就在慌忙中,猎户一下子把树枝给压断了,瞬间危险发生了,猎户掉下来时,刚好骑在了老虎的背上,慌忙中,猎户就紧紧地抓住了老虎的脖子,这一下老虎也给吓了一跳,就慌不择路的逃窜,想把身上的人给扔掉。
这一下,老虎飞一般地跑,一下子跑到了一个集镇,好多人看到后,也感到非常的吃惊,在不停的议论说:“这个家伙真的有本事,敢骑老虎!”谁知道,虎背上的猎户怯生生的说:“我现在是骑虎难下呀!”
扩展资料:类似“骑虎难下”的成语:进退两难
进退两难
拼音:是jìn tuì liǎng nán
解释: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处境困难。
成语出处:
1、元·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一折
2、宋·李靖《卫公兵法》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5、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6、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骑虎难下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进退两难

不明觉厉,知之愈明是什么意思

"不明觉厉,知之愈明"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开始不了解、不明白,但随着了解的增加,就会越发感觉到它的厉害与重要性。
这句成语强调了知识与了解的积累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或某个事物一无所知时,可能会感到茫然或困惑。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学习和了解,对这个事物的认识逐渐加深,我们会越发意识到其重要性和优秀之处。
因此,这句成语鼓励我们要持续学习和积累知识,通过深入了解事物,我们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欣赏。
“不明觉厉,知之愈明”意思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不明觉厉,知之愈明”属于网络流行词,原句是“虽不明,但觉厉”,后常被称为“不明觉厉,知之愈明”,表示“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出自周星驰的电影《食神》中的角色对白。
“不明觉厉,知之愈明”表面词义用于表达菜鸟对技术型高手的崇拜,引申词义用于吐槽对方过于深奥,不知所云,或作为伪装自己深藏不露的托辞。由于词语的通俗性,被网络发言者广泛使用。当非专业人对某事物发表专业但你感觉不靠谱的看法的时候,用于调侃楼主语言行为夸张和不明白在说什么。
类似网络流行词推荐
奥利给:该词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力”的意思,也称给力噢,作为感叹词,可能包含了赞美、加油打气等多种感情色彩。
淡黄的长裙: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出自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几位训练生将一首原本曲风正常的Rap《Melody》,唱出了幼儿园朗诵班的感觉,因此而得名。
精神小伙::原指收拾的十分利落,看起来充满活力、很有精神的小伙子。现在几乎特指看起来很社会的土味小伙子。
爷青回:爷的青春又回来了,一般是指那些知名的人、经典的动画、游戏、影视剧等重新回归或复出。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翻译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儒效》
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作者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扩展资料
《荀子》其他名句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出自《荀子·天论》
解释: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
2、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
出自《荀子·乐论》
解释:所以君子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邪恶的语言。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出自《荀子·劝学》
解释: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4、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出自《荀子·正论》
解释:一件事情赏罚失当,那就是祸乱的开端。德行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刑罚和罪过不相当,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效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不去听不如去听,去听不如去看,去看不如去了解,去了解不如去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实践,是明智的事情。
荀子说:没有听说的知识,不如听说而后看见,看见而后了解,了解而后实践,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实践了,就明白了。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儒效》
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疑惑不解的意思是

疑惑不解的意思是感到困惑和不解,不明白某个事情或情况的原因或含义,相关知识如下:
1、疑惑是指对某个事情或情况感到困惑或不解,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该怎么理解。这种困惑可以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不了解,或者是对某个情况的不明白。而“不解”则是指无法理解或无法解决某个问题或情况,无法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案。
2、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情况,而有些问题或情况可能会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或理解能力,让我们感到疑惑不解。这种状态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或者无助,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情况。
3、疑惑不解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了解问题、寻找答案。同时,“疑惑不解”也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和反思,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疑惑不解的相关知识
1、在教育和学习中,“疑惑不解”更是常见的一种状态。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知识点,这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解。但是,这种状态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学习,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2、疑惑不解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它可能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安,但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在教育和学习中,“疑惑不解”更是常见的一种状态,它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不安,但也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学习。
3、当我们遇到“疑惑不解”的情况时,不要轻易放弃或沮丧,而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向身边的人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帮助我们解答疑惑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是什么意思?

意思: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出自: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
原文节选: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释义: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扩展资料: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离骚
意思: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出处: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离骚》。
原文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扩展资料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郢都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离骚
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
出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
原文节选如下: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译文如下: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以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
后因郢都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所作《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以华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抒发热烈的感情,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其传世作品保存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骚
意思: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出处: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离骚》。
原文节选: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译文: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以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离骚(屈原诗作)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出自屈原的《离骚》,《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离骚》一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
出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
原文节选如下: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译文如下: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即进取和退隐的矛盾。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再加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是以独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现开始。诗人先自叙高贵的身世,表示自己具有与生俱来的的“内美”。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接着叙述对楚怀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驾上骏马奔驰向前,诗人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作一个开路的先驱者。
可是当时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却存在着革新和守旧两派的斗争。诗人举出贤君激励怀王效法,举出暴君的做法警戒怀王。但由于怀王昏聩守旧,弃约变心,结果是“党人”猖獗,世风腐败,连诗人精心培养的人才,也都从俗变节。
诗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遇排斥。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诗人曾产生过退隐的念头,但最后仍表示为坚持正义而九死不悔,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嫒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是以女媭形象的出现开始,由现实境界转入虚拟的幻想境界。女嬃看诗人如此痛苦,异常激愤,她从爱护诗人的愿望出发,劝诫诗人应当以鲧的悲剧为戒。在没有是非曲直的社会里,忠贞不会见容于世,甚至会遭杀身之祸。因而要他不要那般耿介,而要明哲保身,随波逐流。
诗人听后不以为然,并未动摇信念。女媭不能真正理解诗人,这表明人间已无知音。于是诗人便向超现实的境界去追求真理。他渡过沅湘,向舜帝重华陈辞,历数夏商周数代王朝的兴亡事例,陈诉肺腑,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
他为自己壮志未遂而叹息流泪,即使身死但坚持理想的决心不变。陈辞完毕后转而借幻想的形式遨游天地,上下求索,以寻找志同道合的知己和实现理想的途径。最后上下寻求全归于失败。天上人间,都是一样“溷浊”,蔽美称恶,嫉贤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