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真是断子绝孙吗,卫秧的妻子不是公主吗?怎么被杀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3 08:49:56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商鞅死于什么时候,是不是断子绝孙了?

  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子孙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
  商鞅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完全靠的是秦孝公的支持。而且法家的措施并不注重礼乐的作用,而一味任用重刑酷法。变法使秦国富强,最终灭掉六国,结事了战国列国纷绉的局面,便是他的弊端最后也把秦朝推向了绝路,使秦朝历二世就骤然灭亡。
  商鞅本人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公子虔等人。公子虔在第二次违法时,商鞅把他处以劓刑,就是割去了鼻子。秦孝公死,公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他对商鞅没有好感,而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就想逃往魏国,但是魏国恨他曾欺骗公子卬而破魏军,于是不接纳。商鞅没办法,只好返回秦国,到了他的封地商邑。他利用自己的私家武装进攻郑(陕西郑县),秦军进攻商鞅,并在渑池杀掉了商鞅,其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

商鞅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被秦国贵族抓住车裂了。
被杀了。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庶枝,因此商鞅又称公孙鞅,也称卫鞅。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
秦孝公死后,众元老陷害商鞅,秦惠文王也借此欲除商鞅这个权臣。荧玉痛骂秦惠文王,又深恨自己救不了商鞅,怨愤悲痛之下竟一夜白头,衰弱将死。景监,车英,令狐送昏迷的荧玉去云阳国狱见商鞅。商鞅见了荧玉,悲痛万分。商鞅知道自己将死,而荧玉爱他甚于生命,为了让衰弱的荧玉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商鞅把她安排到玄奇的隐居地,希望玄奇能慢慢的为她疗伤。
商鞅与白雪的遗体被百姓运回商於。商鞅本人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公子虔等人。公子虔在第二次违法时,商鞅把他处以劓刑,就是割去了鼻子。秦孝公死,公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他对商鞅没有好感,而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谋反。
于是商鞅就想逃往魏国,但是魏国恨他曾欺骗公子卬而破魏军,于是不接纳。商鞅没办法,只好返回秦国,到了他的封地商邑。他利用自己的私家武装进攻郑(陕西郑县),秦军进攻商鞅,并在渑池杀掉了商鞅,其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
评价
由于独尊儒术和严刑峻法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公认秦国为虎狼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对商鞅评价不高,他认为商鞅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走门路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个刻薄少恩的人。
班固认为商鞅变法造成百姓贫富悬殊加剧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他还批评商鞅鼓励发动战争,致使横尸遍野、生灵涂炭。

商鞅之子是谁

商鞅没有子嗣。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根据《史记》记载,商鞅的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
商鞅之子不是卫子岭,据正史记载,商鞅并没有儿子。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成为秦国新一任国君,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危害到他的统治权力。加上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秦惠文王刚继位,朝中大臣在秦惠文王面前进言商鞅意图谋反。秦惠文王借此机会,铲除了商鞅及其党羽,诛杀了商鞅全家。所以,商鞅是没有后人的。
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一生共有2名妻子,一位是白雪,一位是秦孝公的妹妹荧玉公主。但因为种种原因,白雪为商鞅殉情而死,荧玉和商鞅的孩子不幸流产。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商鞅家族的命运: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又称公孙鞅,也称卫鞅。入秦后因军功被封于商,因此称商鞅。卫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十分弱小,周边的魏国、韩国、赵国经常向卫国征夫。魏国更是经常干涉卫国的内政,到了商鞅时期,卫国基本上成了魏国的附庸国。
商鞅离开卫国后,求学于李悝。之后商鞅为魏相公叔座的门客,任中庶子之职。公叔痤死之前向魏王推荐了商鞅,魏王没有答允,卫鞅逃离了卫国,来到了秦国。卫鞅入秦后,对孝公大谈强国之术,引起孝公的重视,于是任用卫鞅进行变法。变法初期,新法遭到了秦国上下的反对。新法实行了10年,秦国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权贵,秦惠文王也想除掉商鞅。于是商鞅就想逃往魏国,但是魏国不接纳。商鞅没办法,只好返回秦国,到了他的封地商邑。他利用自己的私家武装进攻郑(陕西郑县),秦军进攻商鞅,并在渑池杀掉了商鞅,其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商鞅有没有后人活下来 商鞅之子卫子岭

商鞅本人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公子虔等人。公子虔在第二次违法时,商鞅把他处以劓刑,就是割去了鼻子。秦孝公死,公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他对商鞅没有好感,而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就想逃往魏国,但是魏国恨他曾欺骗公子卬而破魏军,于是不接纳。商鞅没办法,只好返回秦国,到了他的封地商邑。他利用自己的私家武装进攻郑(陕西郑县),秦军进攻商鞅,并在渑池杀掉了商鞅,其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
成语“作法自毙”说是就是商鞅的故事。
商鞅没有后人活下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的成就: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鞅被灭了,那么后代也都绝了吗??

是商鞅被车裂,全家一起被杀
商鞅有后人。
商氏为春秋时卫国公孙鞅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孙鞅投奔秦孝公,在秦国变法图强,有功而被封为商(或上)君,所以又称为商鞅,史称“商鞅变法”。他的后代就有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商氏。据传早在契被封于商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商姓。根据《遗子先生文集》记载:“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望出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后代闻人有商容、商高、商泽、商瞿、商鞅、商挺、商辂、商景春、商景兰、商景徽等。 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孙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叉称为商鞅。商鞅的后代也以商为姓氏。称为商氏。
望采纳~

商鞅的后代为子岭商鞅的后人商鞅有没有后人活下来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庶枝,因此商鞅又称公孙鞅,也称卫鞅。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
商君有一子,名曰子岭,乃魏国安邑洞香春画工小弟与商君所出之子也,后惠文王车裂商鞅,诛其三族。
商鞅没有后人活下来。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庶枝,因此商鞅又称公孙鞅,也称卫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扩展资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商鞅负面评价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 ,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商鞅之子是谁

商鞅没有子嗣。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根据《史记》记载,商鞅的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
商鞅之子不是卫子岭,据正史记载,商鞅并没有儿子。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成为秦国新一任国君,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危害到他的统治权力。加上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秦惠文王刚继位,朝中大臣在秦惠文王面前进言商鞅意图谋反。秦惠文王借此机会,铲除了商鞅及其党羽,诛杀了商鞅全家。所以,商鞅是没有后人的。
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一生共有2名妻子,一位是白雪,一位是秦孝公的妹妹荧玉公主。但因为种种原因,白雪为商鞅殉情而死,荧玉和商鞅的孩子不幸流产。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商鞅家族的命运: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又称公孙鞅,也称卫鞅。入秦后因军功被封于商,因此称商鞅。卫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十分弱小,周边的魏国、韩国、赵国经常向卫国征夫。魏国更是经常干涉卫国的内政,到了商鞅时期,卫国基本上成了魏国的附庸国。
商鞅离开卫国后,求学于李悝。之后商鞅为魏相公叔座的门客,任中庶子之职。公叔痤死之前向魏王推荐了商鞅,魏王没有答允,卫鞅逃离了卫国,来到了秦国。卫鞅入秦后,对孝公大谈强国之术,引起孝公的重视,于是任用卫鞅进行变法。变法初期,新法遭到了秦国上下的反对。新法实行了10年,秦国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权贵,秦惠文王也想除掉商鞅。于是商鞅就想逃往魏国,但是魏国不接纳。商鞅没办法,只好返回秦国,到了他的封地商邑。他利用自己的私家武装进攻郑(陕西郑县),秦军进攻商鞅,并在渑池杀掉了商鞅,其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根据正史记载,商鞅并没有儿子。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成为秦国新一任国君,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危害到他的统治权力。加上,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秦惠文王刚继位,朝中大臣给秦惠文王说,商鞅又谋反之心。秦惠文王借此机会,铲除了商鞅及其党羽,诛杀了商鞅全家。所以,商鞅是没有后人的。
扩展资料
商鞅的出身,历史资料已不够详尽,目前可以知道的大略有:他原是卫国公族的远支,卫是小国,不得不依附强大的魏国获取生存;商鞅成年后,投到魏国执政大臣公叔痤的门下,自称“卫国公孙”,因而也被世人称作公孙鞅或者卫鞅。商鞅,是他后来在秦国受封于商地后的称呼。
据说公叔痤临终前,曾向魏王推荐由商鞅接替自己做执政大臣,并告诫魏王如果不能用之,就应将其杀之。这恐怕不是史实,应该是商鞅入秦之后,为了推销自己,而编造出来的一套说法——因为公叔痤的推荐不合常理。
其一,商鞅自己虽然很强调自己的“卫国公族”的出身,但其出身卑微是毋庸置疑的,西汉《盐铁论·非鞅》里很明确地说“夫商君起于布衣”,可见其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再者,此时的商鞅,年不足30,职位不过是一介家臣,魏王此前更对其从未有所耳闻,公叔痤久历政治,岂能将这样一个人物当作自己的接班人推荐给魏王呢?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公叔痤临终前确实向魏王推荐了商鞅,但只是一种普通推荐,并没有让商鞅做自己接班人的意思。
公叔痤的死(公元前361年),让商鞅在魏国丢了饭碗。需要寻找新工作的商鞅,想起了上一(公元前362年)新即位的秦孝公发布的一道招聘启事:“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遂决意去西方碰一碰运气。
商鞅在秦国耗费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才得以在公元前359年通过贿赂宫廷宠臣,见到秦孝王。《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前后三次见秦孝王,先后谈了“帝道”、“王道”和“霸道”;前两次谈话秦孝王都很不满意,第三次才眉开眼笑。商鞅自己如此解释: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所谓“以帝王之道比三代”,大意是说按上古五帝三王的套路,需要三代的时间,才能完成帝王之业;秦孝王的意见,是要在自己生前“显名天下”,绝不愿再等上“数十百年”;于是商鞅换了一套“强国之术”推销给秦孝王,孝王大喜。
后世对商鞅这段话,有许多有趣的解读。如钱穆先生认为可以据此判断商鞅其实不是“法家”,而是一位“儒家”。因为他最先拿出来推销给秦王的,是儒家的“帝王之道”;秦王选择了法家的“霸道”之后,商鞅又感慨“难以比德于殷周”,所谓“殷周”,其实也是儒家(周公之治)。
不过,这种解释,恐怕只是钱穆先生这类做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们的一厢情愿。商鞅确实拿儒家游说过秦王,但这并不能证明商鞅本人的思想皈依,因为商鞅同样也拿出了法家那一套东西,而且在日后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商鞅不过是在拿各种统治术迎合秦王罢了——儒家在当日虽很少有各国采用,但传播很广,商鞅能高谈“帝王之道”并不奇怪。何况商鞅本身所学就相当庞杂,除法家之外,他至少还是一位“兵家”,他的兵书,至少到西汉,还在广泛流传。
简而言之,如果秦孝王当日对“帝王之道”表现出浓厚兴趣,商鞅日后确实很可能会被归类到“儒家”范畴;但秦孝王当日选择了“霸道”,商鞅为个人政治前途计,遂成了“法家”的代言人;进而开启了一场反文明的“商鞅变法”。
古人的名称很麻烦,因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谓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而卫国又是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所以商鞅的姓,应该是周的国姓—姬姓。
被称之为卫鞅的原因,是因为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所以也可以国名卫为氏。并且商鞅是卫国的公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后来商鞅到秦国当官以后,因为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被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也被叫做商鞅 。由于卫、公孙、商,是他的氏,都不是他的姓,因此他的儿子也就不可能姓卫,或者是商,但是现在都习惯称其为商鞅。
战国时期,弱小的卫国基本上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当时的卫鞅为了向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李悝求学,而离开卫国,学成归来后成为了魏国相公叔座的门客,担任中庶子的职务。就在秦孝公整顿秦国,下令求贤的时候,不被得到重用的卫鞅来到秦国,向秦孝公大谈强国之术,而被任用进行变法。
卫鞅依靠秦孝公的支持进行变法,但是初期的新法遭到了秦国上下的反对,秦孝公的太子公子驷犯罪,卫鞅就处罚了公子驷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人。新法实行了10年,秦国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屡次获得对外战争的胜利。由此卫鞅因军功被封于商,因此商鞅号称商君。
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国力富强,尤其是以军功建立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灭掉六国。但是当秦孝公死后,太子公子驷即位,也就是秦惠文王,而且当初被商鞅处罚过的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被处以车裂的刑罚,最终全家也被处斩。
抄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家族被满门抄斩~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昂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昂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昂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昂,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因为商鞅本人也不姓商,他姓姬,公孙氏,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他变法治国,又帮助秦国开拓疆土,有大功于国,国君把商於十五邑封给他作为封邑,人们尊称他为“商君”,史书上才将他写作商鞅。至于商鞅之子,个人没看过有什么史书记载过,史书反而写了商鞅被定罪为谋反,自己被车裂,全家被杀光。“商鞅之子姓卫”如果是从《大秦帝国》里看来的梗,那就是艺术创作三实七虚——可能是因为商鞅被诛杀,儿子侥幸逃脱于是改姓避祸吧。
根据正史记载,商鞅并没有儿子。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成为秦国新一任国君,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危害到他的统治权力。
加上,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秦惠文王刚继位,朝中大臣给秦惠文王说,商鞅又谋反之心。秦惠文王借此机会,铲除了商鞅及其党羽,诛杀了商鞅全家。所以,商鞅是没有后人的。
扩展资料
商鞅原名为卫鞅、公孙鞅,出身于卫国贵族,是卫国国君庶出的公子。卫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因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为姬姓公孙氏,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卫鞅、公孙鞅。按照传统,战国时代的封君的主体:国君的亲属、外戚、宠臣、有功的将相大臣等。
以公孙鞅这样的出身,原本可以成为封君。然而,公元前254年,卫国覆亡,其领地已成为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公孙鞅失去了封君的待遇,但还是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尤其喜好研读法家刑名之学。他栖身于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担任相国府的中庶子(负责掌管家事)。
公孙鞅出身王室,因战国诸侯国的兼并,他的实际社会地位由贵族公子下降为普通士人,依赖一个中下层家臣的职务来谋生。后来,他帮助秦国彻底打败魏国,“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列传》)。因为这个封邑的缘故,后人多称他为“商鞅”。
商鞅从士人的地位重新上升为商地的封君,但此时的他不再是依据血缘出身的贵族,而是凭借才干、能力上升到统治阶层。商鞅是战国时代社会流动大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上升与下降凸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魏相国公叔痤非常了解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没有来得及向国君推荐他,自己就得了重病不起。魏惠王亲自来探病,并问到万一相国去世,国政可以托付给谁,公叔痤正式向魏王推荐了公孙鞅,说:我府里的中庶子公孙鞅,人虽然很年轻,却是一位奇才,建议大王将国家的政事全部交给他。
魏王听后不以为然,沉默不言。公叔痤见状,知道魏王不能用公孙鞅,又提出:如果大王不能任用公孙鞅,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为他国所用。魏王草草答应了,但并没有把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也没有照办。
公叔痤去世后,公孙鞅继续等待崛起的时机。之后,他了解到秦国国君孝公发布求贤令,立志恢复秦穆公的霸业,想收复东部被侵占的国土。于是,公孙鞅向西部出发,来到秦国。后来他与秦孝公进行了三次会面,相当于经历了三次“面试”考核。
他采取的方式是将帝道、王道、霸道分别推出,一一道来,逐一展示给秦孝公。经过三次面试后,秦孝公明显地对霸道最为感兴趣,不自觉地挪动自己席地而坐的位置,到了公孙鞅的席子边沿,与他谈论霸道治国之法,连续几天毫不厌倦。
秦孝公听过帝道、王道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但是他需要在位时就能收到治国成效,无法等待几十年、上百年才建立起王道的功业,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急功近利的“霸道”。公孙鞅也明白霸道与周王德政治国之道相比,是次一等的方法。
但是,秦孝公代表这个时代选择了霸道,在这一点上,公孙鞅并不是主导者。这也说明,法家的霸道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或者可以说,战国时代选择了法家。此后,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公孙鞅在秦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人们往往深深记住了那个在改革的战车前披荆斩棘的斗士,却忽视了这个战车真正的推手。公孙鞅的改革代表的是君主的意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商鞅被处死后他的后代怎么样了?

商鞅本名卫鞅,他通过帮助秦孝公在秦国进行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弱小的,为中原各国所看不起的国家,一跃成为具有非常强劲的力量的大国。但是商鞅也只有在秦孝公在位的时候才有诸多的荣耀,秦孝公一死,商鞅的灾难也就来了。继位的秦惠文王对于商鞅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倚重,而且商鞅惹到的是秦国贵族,所以他只有一死。不过商鞅虽然必须死,那他的后人们怎么样了呢?
之所以说商鞅必须死,正是因为他的变法,商鞅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变法,败也变法了。因为变法,秦国走向了强大,但是有得必有失,秦国的贵族们原本的权益都被剥夺,所以秦国贵族的损失是最为严重的。但是秦孝公还在世的时候,没人敢对商鞅怎么样,这种情况等秦孝公过世之后,就不一样了,商鞅没有了大后台,没人继续撑腰了,贵族们的矛头就直接对准了商鞅。
矛头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国君的态度。如果还是像秦孝公那样,商鞅也不会有什么事,但是秦惠文王不一样,他虽然还是想要继续把变法持续下去,但是也知道,商鞅不能留,如果商鞅继续活着,那么变法的阻力会更强,就像是秦孝公打了贵族一棒子,秦惠文王再给一颗甜枣吃,还给他们安慰,这样一来,变法的阻力就会小很多,所以商鞅只能一死,没有别的路。
而商鞅虽然死了,他的后人们呢?商鞅因为变法被秦孝公器重,赐给他封地商,所以他才被叫做商鞅,而封地境内的人都是商氏,所以姓商的人还是存在的,毕竟秦惠文王杀人也不可能把整个封地的商姓人全部都杀光,他要杀的就是商鞅本家。而除了商鞅之外,他的后人们都被处死了,从血脉关系上来说,商鞅已经是断子绝孙,一个人都没有留下来,但是从姓氏上来说,还是有商姓存在的。
商鞅一生为秦国付出,到头来却还是被秦国国君所杀,他是荣耀的,是辉煌的,最后也是悲惨的。不过商鞅变法所实行的一系列的制度,却也都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诸如郡县制、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建立封建社会等等。

卫秧的妻子不是公主吗?怎么被杀了

 嬴荧玉是孙皓晖先生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虚构的女主角,并不是历史的记载,史书上没有说商鞅的妻子是谁
你说的是大秦帝国的商鞅吧,莹玉公主最后没有被杀,被接到墨家总院了。死的是白雪。历史上的商鞅是被族灭,也就是全部死了,他的妻子并没有史文记载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