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文主义和民粹主义,纳粹是什么意思解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2 17:50:09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上都有哪些主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义:
1.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自由,主张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
2. 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
3.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4.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通过购买劳动力进行剥削。
5. 马列主义: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6.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
7.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并否认有全知者存在。
8. 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是指对未来充满理想和对理想状态有极高期望的思想和行为。
除了以上提到的主义,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主义,每种主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武士道,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国家主义,达尔文主义,绥靖主义,门罗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独裁主义,纳粹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奴隶主义,人权主义,国家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主义,集体主义,武士道主义,民主主义,改良主义,机会主义,专制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功利主义,爱国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右倾投降主义。

什么是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
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个人基本权
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但他们又容不得反对派,甚至容不得“旁观者”。俄国民粹派当年有句名言:“谁不和我们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而对敌人就应该用一切手段加以消灭。”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 <书上定义〉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社会党国际的声明说“社会党人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与新法西斯主义”,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已经和其它几种主义并列为欧洲左派的巨大威胁。的确,民粹主义的复兴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突出的意识形态现象。它的崛起启示我们要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去重新思考历史上的民粹主义。
有人认为,民粹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狭义的曾经在俄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现象,不能把它泛化。其实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并不是俄国独有的景观,而是一种与现代化进程中自上而下的不公正的转型过程密切相连的大众化运动。因为在上层主导的追赶战略中,一部分人享受改革的成果,而大部分民众承担改革的代价,这样一来原来的束缚—保护功能被打破,罩在个人头上的传统法规消失,独立无助的人群又无法在新环境下获得安全感,因此社会情绪中就会涌现出对改革的抵触和对过去非现代化社会的追念之情。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社会公正缺位、贫富分化严重、中下层上升的道路受阻,以及民族的外部条件受到刺激,在民众中孕育的强烈不满便会爆发出来。不管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有几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1、农民国家在不公正改革中刺激起的平等情怀,打出在崇尚人民口号下的整体主义的旗帜。2、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把外部世界妖魔化,以此而衬托出一种前体制的“内部和谐化”气氛。3、反感西方、厌恶资本主义,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与阶级社会对立。在人类历史上三次大的私有化高潮(原始公社解体、中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解体)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民粹主义或类似的浪潮。
苏东剧变以后,许多前共产党人从左面、新法西斯主义从右面充实了它的队伍。冷战后盛行于欧洲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而其共性也是以民粹主义为共同内核的。民粹主义的崛起打乱了以前左中右的政治分野,在诸如私有化与欧洲统一进程这类重要问题上,往往是传统的左右翼都表示支持,而极左与极右两翼则都鼓动民族—民粹主义情绪来加以反对。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打乱了原有的“传统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的”这类时代阵营,不仅“传统的”民粹主义以其强烈的整体主义倾向对市民社会构成威胁,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文化的“消解”也在文学、艺术以至形而上领域刮起了一阵POP式的“新”民粹主义旋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美学以至政治学都由于其强烈的反精英、亲大众色彩而被评论家称为新一代的“民粹美学”、“民粹文学”等等。最后,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是通常所谓的“保守”与“激进”之类的概念失去了意义。当前复兴的民粹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既比欧洲冷战时代一般的保守主义更为保守,也比一般的激进主义更为激进。从西方的保守党人到社会党人,从东欧剧变前的正统共产党到剧变后的自由派政府,乃至黑社会势力,都受到它的强烈冲击。总之,民粹主义的幽灵对冷战后的“新秩序”、对前苏东国家的转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都构成了新的挑战,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国也并非福音。
和19世纪不同,在当代,民粹主义变成了许多国家左右派斗争中相互指责对方的有力武器。与历史上俄国民意党和美国的人民党这类过去的民粹主义组织不同,也与当代的共产党、社会党、自由党、保守党等明确揭示其“主义”并借以命名自己的组织情况有异,当代的民粹主义势力大都并不自称为民粹派,如此一来现在广义民粹主义的内涵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如此说来,民粹主义究竟在当代有什么样的内涵?难道它仅仅是一个不同党派吵架双方对骂用的贬损名词吗?当然不是,仔细观察当代各国的社会变革现实就会发现,那种为保守党、自由党、社会党等传统上的左右各派一致视为威胁的倾向,其实是有其明确的内在逻辑的:
它是一种与个人本位倾向对抗的整体主义,要求以整体(人民、社会、国家、民族、政党等等)的名义压抑个人(包括法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自由。
它是一种与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倾向对抗的国家主义,以外来因素解释国内危机,以对付外来威胁为理由抑制国民自由、把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价值与普世性的人文价值相对立,并以弘扬前者为旗号来抵制后者,过去的反犹主义与沙文主义倾向,对“大国光荣”的回忆与民族、国家间关系上的历史旧账重提,都成为它凝聚“民众”的手段。
它是一种与市民社会的理性主义相对抗的非理性倾向,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排斥程序化政治,推崇卡里斯马型政治?。
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宪政制度对抗的反现代化力量,但与冷战时代的反资本主义阵营相比,它更少理论成分而更多一些原教旨的色彩,更多的“向后看”(即回归本民族传统)而不是“向前看”(即标榜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同时他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内的非理性反对派(如民主主义反对派等)也有继承关系。
因此可以说,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促进了苏东旧体制的瓦解,却无助于或有害于新体制的转轨。它冲击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却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复兴。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

愤青的意思是什么 指思想偏激情绪化的青年

1、“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思想、言论和行动的青年。

2、愤青(Angry Young Man),全称“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

愤青是啥意思啊?

“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思想、言论和行动的青年。
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记述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证明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的称呼,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
由于通信手段的进步和互联网广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这就为“愤青”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
愤青的特点
1、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化、简单化。“愤青”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善于推理论证。如遇到与其它国家的经济摩擦,就认为其它国家罪大恶极,没有满足国家利益。
2、标榜爱国。中国的“愤青”认为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强国乃至第一强国。这些“愤青”仇恨西方国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天生具有侵略及掠夺本性,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3、轻言战争。主张采取极端措施,甚至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如在领土问题上主张武力解决领土争端,对一切谈判认为是懦弱等。
4、拒绝妥协。对外交往一味主张强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愤青
字面上就是愤怒的青年,大多数时候是带贬义的,指人不经过思索,老是从表面看问题,人比较偏激,甚至老是意气之争,为了反驳而反驳,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挑拨,当枪使。有正义感,但看问题不够深入吧,大概是这样
愤青,英语简称GTK,全称“愤怒青年”,指对社会的不公平社会现状不满,伸张自己认为的正义的观念,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周围的人,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愤青程度过分、缺乏客观性则会对社会造成影响。不过愤怒青年并非贬义词,很多大人物年轻时都是愤怒青年。

怎么理解过度的爱国主义?

这个吧,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沙文主义,也就是只考虑自己国家,而没有想到别的地方,和人的自私差不多,而和现在提倡的命运共同体唱反调。
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但是如果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且疯狂,那就是民粹主义了,就像希特勒一样,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任何国家的利益,丧失了人的本性,人要爱人爱己,不能只爱自己,那是自私的
回答:这个吧,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沙文主义,也就是只考虑自己国家,而没有想到别的地方,和人的自私差不多,而和现在提倡的命运共同体唱反调。
过度的爱国主义也就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了,本位主人严重,而不是真正的爱国,爱国是要放在心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的。

西方民族主义和东方民族主义:它们有区别吗

自由主义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发展,经过了宗教改革,启蒙思想等锤炼,逐渐完善.自由主义对东西方都有影响.西方的革命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争取自由的历史.东方来说,如日本在当年明治维新时就曾在民众的制宪热潮中体现出来,但东方毕竟是封建专制占上风,日本始终没有利用自由主义来铲除自身的封建残余,导致了最后的军国主义.总体而言,自由主义比较广义.但实际上没有哪个国家是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连伦敦的海德公园都有一句 不得推翻英王统治 的限制.但自由主义不值得全面推广,因为很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那后果就非常严重.
民族主义成分比较复杂.在西方,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为了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许多国家开始削弱教权,加强王权.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西班牙 英国 法国等民族国家.这一方面是积极的.但如在一战前,民族主义成为了煽动战争的工具.德国人指责法国人 糜烂,法国人指责德国人 野蛮.战争就在互相对骂中日益逼近.(沙文主义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传播).在东方,如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就部分地采纳了西方的民族主义,这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但后来的日本利用民族主义,宣传所谓的 大和民族是东方人的代表等极端狭隘民族主义,鼓动人民发动战争,显然是消极的.
社会主义由马恩创立,列宁实践,在二战后打破一国格局,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后来因为东欧等国死守斯大林体制,经济逐渐僵化甚至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日渐下降,加上西方的和平演变和戈尔巴乔夫所谓的 新思维,导致东欧纷纷由社会主义倒向资本主义,政权先后被资产阶级夺取,或者各国共产党自我变质为资产阶级政党.在东方,显然中国 朝鲜 越南是仅剩的果实.不论怎么评价社会主义,它拯救了中国是无可非议的.
类型:一种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畴的运动。如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
一类是纯粹的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如亚洲革命风暴,结果一成一败,
原因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资本主义也成为一股历史潮流,德意两地区的经济也受此影响,有了较高的水平。资本主义的这种不断发展越来越要求国家的统一;同时在德、意境内有一个经济发达实力较强的邦国致力于国家的统一,都有一个致力于统一的核心人物,在此情况下它们选择了适应自己国情的方式、道路来完成统一。
而同一时期的亚洲诸国,如印度,正遭受西方列强的肆意践踏,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侵略斗争,但由于国内无先进的经济成分,无先进的领导阶级,无法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和革命革命纲领,运动根本上仍为旧式的农民运动,再加上与西方列强实力差距很大,因此未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真正胜利。
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区别:1、核心强调不同:
民粹主义更多的是对精英主义的反动,强调一切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民族自决”“追求本民族独立”和“维护本民族利益”。2、所涉及角度的不同西方政治心理学中强调,民族主义涉及国家认同,而民粹主义涉及社会调节和个人行为。二、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联系
1、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二者拥有近乎相同的社会根源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近代社会的转型,如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现代技术的进步、国家的控制和渗透能力的增强等,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产生的共同社会基础。尽管在某些方面民粹主义给人的印象是反对现代化,主张回到农村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针对现代社会产生的诸多反应的一部分。2、从思想根源上看,二者也存在交叉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社会运动中萌发出的一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观念,如理性主义哲学,是二者共同的理论来源,自由、平等、解放等也经常成为二者共同的政治纲领。近代欧洲的一些思想巨人同时作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先驱,典型代表者如卢梭。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都是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理论中获得灵感和理论依据的。3、在实践层面上,二者都是一种大众性的社会运动,强调本国民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几个世纪以来的民族主义运动,几乎都是狂飙突进式的群众革命运动。独特的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是构成民族共同体想象的纽带。而对民粹主义者来说,“人民”则是一种信念——它一方面意味着数量上的多数,可以凭借其数量上的优势获得合法性;另一方面则被看做是美德与智慧的来源。因此,一些民族主义者经常利用民粹主义来动员大众,而民粹主义者也乐于给自己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
扩展资料:警惕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2016年5月18日出版的第517期《人民论坛》杂志,刊发吴建民署名文章《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有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一股是民粹主义的思潮,另一股是民族主义的思潮,这两大思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文章强调,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他们列举的我们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应对药方是错误的,是要把中国引向歧路。以下为全文: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思潮。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民众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有着不同的诉求。思潮就是人们对于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思考,有时还会提出解决的路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潮的扩散就会推动人们按照这个思想去行动。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往往是各种思潮出现的活跃期。思潮有进步的,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也有反动的,妄图把人类文明拉向后退,把人类引向灾难。上个世纪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纳粹思潮导致了希特勒上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这就是反动思潮造成极为严重后果的典型事例。纳粹思潮在德国得逞,就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一方面,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偿付高额的战争赔款,并对德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引起了德国人民的强烈反感,导致德国国内民族主义膨胀。另一方面,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也重创了德国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内的社会矛盾加剧,民粹主义抬头。希特勒就是借用了这两股思潮上台的,给欧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

怎么改善愤青,就是特别气盛,感觉老子天下第一。特别不喜欢这个状态,但是无法克制。

“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思想、言论和行动的青年。
愤青同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化、简单化。“愤青”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善于推理论证。
二,是标榜爱国。中国的“愤青”认为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强国乃至第一强国。
他们不喜欢取得西方国家国籍的华人,也不喜欢别人对中国人、中国政府及中国文化的批评,不管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谁,也不管人家的批评是否出于善意,更不管批评得有没有道理,一遇批评,马上反驳甚至谩骂。
这些“愤青”仇恨西方国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天生具有侵略及掠夺本性,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三,是轻言战争。主张采取极端措施,甚至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
四,是拒绝妥协。对外交往一味主张强硬。

纳粹是什么意思解释

纳粹是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的缩写,意思是“国家社会主义”。这个术语通常用于指德国纳粹主义,一种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强调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反共主义等。纳粹党是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党,以其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的法西斯统治而闻名。
纳粹就是民族社会主义,即民族主义加社会主义。纳粹这个名词源于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它是希特勒独创的一个词,德语中“Nazismus”是“National-sozialismus”一词的缩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名词它是由National和sozialismus这两个词复合而成。National是民族或者国家的意思,而sozialismus就是社会主义。

普列汉诺夫的悲剧

普列汉诺夫的悲剧

普列汉诺夫(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1856—1918)是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立者,第二国际著名活动家和理论家。
1876年起,普列汉诺夫开始接近革命的民粹派组织。民粹派是俄国革命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派别,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创始人是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革命民粹派是民粹派中的一个主要派别,普列汉诺夫加入革命民粹派后,很快成为革命民粹主义的理论家。1880年普列汉诺夫流亡日内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与民粹派断绝了联系。1883年初,普列汉诺夫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普列汉诺夫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20世纪初普列汉诺夫担任《火星报》和《曙光》杂志编委,他指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先进科学思想的最高成就,论证了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对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伯恩施坦主义和马赫主义作了批判。列宁曾认为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是必读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但普列汉诺夫在他的后期却遗憾地走错了路,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在策略和组织问题上普列汉诺夫动摇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后成为孟什维克的首领。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他站在自由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鼓吹“保卫祖国”的口号,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临时 *** ,借口俄国经济落后,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普列汉诺夫本是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在革命到来之时,他动摇了,害怕了,退却了,把立场转到资产阶级一边而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这是普列汉诺夫的悲剧,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俄国社会革命党的党史

社会革命党是信仰平民主义农民阶级的革命党,知识分子作为近代俄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独特的公共肖像。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公共精神和意识;他们同情劳动人民,怀有“为民请命”的永恒情结;他们善于总结和反思,具有难得的批判精神。这些知识分子的公共特质深刻影响了俄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思维。在漫长的俄国现代化进程中,他们为了改善俄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推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出过许多深刻而有价值的命题,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近代俄国社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政治恐怖主义是近代俄国激进主义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粹派知识分子探索俄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次失败的理论探索和行动尝试。社会革命党是近代俄国主要的民粹主义团体,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在策略上继承了民意党的恐怖主义手段。
·1901 年底—1902 年初,由一些民粹派团体联合组成。首领B·M·切尔诺夫等。它的纲领是民粹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折衷混合物,在政治上,主张在联邦制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共和国,否认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阶级差别,否认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宣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土地社会化的幻想;在策略上以搞个人恐怖为主,如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7月6日俄社会革命党对德国大使米尔巴赫的暗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1917 年二月革命后,同孟什维克一起掌握了苏维埃领导权,并使苏维埃支持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它认为革命已经完成,当时的任务只是转上“正常的”宪制轨道。·1917年十月革命后,公开地进行反苏维埃活动。·1918 年6 月,被开除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918—1920 年国内战争时期,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斗争。内战结束后,组织了一系列叛乱。这些叛乱被平定后,到1922 年彻底瓦解。社会革命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成员的观点十分混杂,它在一战中分化出一个左派。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了1917 年10 月武装起义。同年12 月15 日,他们组成了独立的政党。1917 年底有7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了人民委员会,但他们因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而于翌年3 月中退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中的展开,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中的反苏维埃情绪开始增长。1918 年7 月6 日,他们在莫斯科发动了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被粉碎之后,一部分采取和布尔什维克合作立场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组成了民粹派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这两个党的大部分党员后来参加了俄共(布)。19世纪20年代初,左派社会革命党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