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列宁格勒什么时候改名
- 2、列宁格勒现在叫什么
- 3、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都是围城,可为什么到了斯大林格勒就巷战了?
- 4、列宁格勒现在叫什么
- 5、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区别
- 6、列宁格勒在俄罗斯地图的什么位置
- 7、列宁格勒还叫什么?
- 8、列宁格勒相当于中国的雷锋吗?
- 9、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分别是现在的哪两个城市?
- 10、什么是列宁格勒精神
列宁格勒什么时候改名
列宁格勒在1991年进行了改名,改为圣彼得堡。这个决定是在苏联解体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做出的。列宁格勒是为了纪念苏联领导人列宁而命名的,而圣彼得堡在俄罗斯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意义,代表着俄罗斯帝国的兴盛和繁荣。
列宁格勒现在叫什么
列宁格勒现在叫圣彼得堡。因为他原来就叫圣彼得堡。在10月革命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于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于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列宁格勒现在是俄罗斯列宁格勒州首府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现在叫圣彼得堡。这座城市是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Peterburg”。
位置
圣彼得堡位于北纬59°~60°、东经29°~30°之间,处于俄罗斯西北部,是芬兰湾的最内处,面积1439平方公里,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25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着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
气候
圣彼得堡属受海洋性影响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5.2℃,年降水量585毫米。夏季温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7℃。冬季寒冷,冬季平均气温零下6.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8℃,积雪期持续132天,结冰期从11月中旬至来年4月中、下旬。
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都是围城,可为什么到了斯大林格勒就巷战了?
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地形也比较复杂,所以就会变成这样的作战方式。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三座城市相对于苏联的深远意义是不同的,所以苏联就采取了一系列的不同策略。
通过这样的战争模式可以更好的解决战争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更好的提升战争的获胜率,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战争模式。
因为三座城市对苏联的意义不同,苏联在防守它们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列宁格勒围城战
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战役围城战持续时间很久,从1941年9月9日德军第39摩托化军第20摩托化师攻占锁阴堡开始,一直到1944年1月30日,沃尔霍夫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三方面军联手将德军逐退,才完全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市的包围态势,这一场围城战持续了两年零5个月之久。
之所以列宁格勒战役会打成围城战,主要还是德国在北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兵力太少,只有大概30余万人。因为德军统帅部的计划是,中央集团军群的第3装甲集群和第9集团军为其在南翼提供支援,而盟友芬兰从北翼夹攻列宁格勒,所以按照德军参谋部的计划本来北方集团军群攻占列宁格勒的兵力是够用的。
但是当战争真的开始后,状况频出使得德国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成了一纸空文。
芬兰在夺回了1939年苏芬战争的失地后,坚决拒绝再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进攻,使得德军只能独自承担进攻列宁格勒的任务。不但如此,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还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兵力,去北线协助芬兰军队抵御苏军发起的反攻,这让本来就兵力薄弱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兵力更加紧张。
而本来应该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的第3装甲集群和第9集团军,也因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南下,与南方集团军群配合发动基辅合围战,而不得不向南移动填补南下军队留出的空隙,无力再支援北方集团军群作战。
北方集团军群还在北方先后遭遇了,苏联瓦图京和朱可夫两名战术大师的拦截,进攻一再受挫。而苏军统帅部不顾一切要保住北方首都列宁格勒的决心,也使得列宁格勒方面负责防守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无论苏联如何艰难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补充。这两个方面军不但守住了列宁格勒外围的防线使得德军不能越雷池一步,甚至还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反击,将德军一步步地逼得远离列宁格勒市区。
不过由于列宁格勒市西部那都是高耸的高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北方集团军群在兵力兵器不占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借助地形优势构筑封锁线,凭借空军优势和远程大炮对列宁格勒长期形成了围困态势。因此列宁格勒围城战,是因为列宁格勒特殊的地形才久拖不决。
莫斯科防守战
而莫斯科战役作为巴巴罗萨计划的收尾之战,它算是苏德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战略决战。由于德军将机动兵力用在围歼基辅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上,所以苏联得以在中部的莫斯科方向,获得了宝贵的时间构筑防线编制新的部队。
作为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不容有失,所以苏联统帅部建立层层防线阻止德军靠近莫斯科。德军在进攻莫斯科的道路上遭到了苏军顽强的层层阻击,德军所有进攻莫斯科的部队中,距离莫斯科市区最近的是第2装甲师,它距离莫斯科市区也还有20英里(约32公里,这被以讹传讹成了,德军最近到达了距离莫斯科市区20公里处)。
因此莫斯科并没有被德军靠近,更谈不上什么被围城了。失去冲力的德军,随后就被朱可夫指挥的苏军反击被逐退了100公里以上,永远远离了莫斯科市区。
斯大林格勒巷战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战役开始前,由于德军守住了距离莫斯科20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这使得苏军不得不将大量的部队集结在莫斯科当面,防备德军向莫斯科再次发起进攻。而德军也利用勒热夫突出部对苏军发起了一系列有限的攻势,企图歼灭一部分苏军有生力量,这导致苏联最高统帅部注意力被锁定在了中部战场,将更多的军队调集到莫斯科方面,对南方德军可能发动的攻击缺乏准备不说,还造成南面的苏军兵力不足。
德军统帅部正是利用了苏军在南方兵力不足的这一时机,发起了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所以德军开始的进攻还算顺利,没有遭到苏军太激烈的抵抗,两翼很快都攻到了伏尔加河西岸,切断了斯大林格勒与外界的陆路交通。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判明了德军的企图后,决定围歼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所以苏联统帅部虽然下令必须死守斯大林格勒,但是死守的目的是为调集围歼德军的部队争取时间,所以只要能把德军留在斯大林格勒,是在城外还是在城内没有区别。
而且防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还发现,只要能与德军搅在一起,德军的优势炮火和空军支援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苏军放弃了与德军在市区外围开阔地打阵地战,将德军放进城里展开城市巷战。战争期间苏联的援兵源源不断地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补充守城部队的损失,使得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进攻步履维艰推进十分缓慢。
直到苏军后备军在斯大林格勒的两翼完成集结后,苏军才主动放弃了在斯大林格勒市区最后的阵地,撤到了伏尔加河的东岸,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市让给了德军。
列宁格勒现在叫什么
圣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于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于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列宁格勒现更名为圣彼得堡,在苏联时期,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也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这个城市曾发生过一场着名的保卫战---列宁格勒战役,又称为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为攻占列宁格勒(现在称为圣彼得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狂妄地叫嚣一定要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战争开始时希特勒妄图占领城市,但未能得逞,而后进行了长达900天的围困作战。
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区别
斯大林格勒即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南部一个大都市。
它原名察里津(Цари?цын),始建于1589年,1925年4月10日改称斯大林格勒或“史达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
列宁格勒就是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
苏联、俄罗斯有以名人命名地名的习惯。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名中的“格勒”是城市的意思。(“格勒”与现代俄语中的город发音接近)
“堡”也是城市的意思(大概缘于德语)“斯坦”是国家的意思(缘于突厥语,俄语)。
其他一些城市名称确实有后缀,如布拉格维申斯克(布拉格维-“报喜”的意思)、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与人名有关)、哈巴罗夫斯克(哈保罗夫-人名),叶卡捷琳堡(人名)
但是,俄罗斯等俄语国家城市绝非都有后缀,莫斯科是约定俗成的译名,按照发音规则应该是“莫斯科娃”。取名于“桥”有关,明斯克(取名于обмен,即“交易”“贸易”)。这类的例子还有萨马拉,萨拉托夫等
1、名称不同。列宁格勒(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前称)一般指圣彼得堡,斯大林格勒(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旧称)一般指伏尔加格勒。
2、位置不同。伏尔加格勒(48°41′57″N,44°28′24″E)是一座位于东欧伏尔加河畔的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处于北纬59°~60°、东经29°~30°之间。
3、建城时间不同。伏尔加格勒建城于1589年,旧名察里津、斯大林格勒;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
扩展资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
苏联军民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
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彼得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尔加格勒
列宁格勒在俄罗斯地图的什么位置
圣彼得堡位于北纬59°~60°、东经29°~30°之间,处于俄罗斯西北部,是芬兰湾的最内处,面积1439平方公里,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25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
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着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
扩展资料
圣彼得堡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地势较低,海拔仅1.2-2米,涅瓦河以南是平原和丘陵。
圣彼得堡属受海洋性影响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5.2℃,年降水量585毫米。夏季温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7℃。冬季寒冷,冬季平均气温零下6.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8℃,积雪期持续132天,结冰期从11月中旬至来年4月中、下旬。
圣彼得堡分布在44座岛屿上,由580多座桥梁连接,其中20座为开合桥(7座跨越涅瓦河),可开启过船。市内有93条河渠,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河道总长217.5公里,海岸线长35公里。
动植物资源多种多样,有60种哺乳动物,330种鸟类。自然景观千差万别,在维堡湾和北拉多加湖有岩岛,在拉多加湖南岸有大片沼泽,在卡累利阿地峡有布满花岗岩漂砾的冰川低谷,涅瓦河以南是平原和丘陵。列宁格勒州地处南泰加林地带,森林面积占全州面积的55.5%,沼泽占12%。
圣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及作家,比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从事创作。
圣彼得堡市内现有53所国立高校,40多所非国立高校,400多个科研机构,2000多个图书馆,80多个剧院(最著名的当属马林斯基剧院),100多个剧团,45个美术馆,62个电影院,3675个体育设施,其中体育场38座。城市以其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著称。
城市的历史中心和相关历史古迹以及市郊的宫殿花园建筑等36个项目共计4000余个建筑、历史和文化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圣市有264家博物馆,其中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彼得宫(夏宫)、康斯坦丁宫、叶卡捷琳娜宫、巴甫洛夫斯克宫、尤苏波夫宫、
斯莫尔尼宫、彼得保罗要塞、伊萨基亚大教堂、俄罗斯博物馆等最为著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圣彼得堡(俄罗斯城市)
列宁格勒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在俄国西北角,波罗的海沿岸
见地图的红点处:
圣彼得堡(旧称:列宁格勒)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
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处于北纬59°~60° 、东经29°~30°之间,面积1439平方公里,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25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
扩展资料:
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也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狂妄地叫嚣一定要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战争开始时希特勒妄图占领城市,但未能得逞,而后进行了长达900天的围困作战。
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还叫什么?
1、列宁格勒还叫圣彼得堡。
2、城市历史
城市发端于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后扩建为城,称圣彼得堡。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持续200余年。1914年改称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命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6月12日全民公投后,54%公民赞成恢复圣彼得堡名称。1991年9月6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3、城市简介:
圣彼得堡,旧称: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称:彼得堡(Питер),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又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它拥有4000多个工业企业。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俄罗斯的科学、文化艺术和首都。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和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教育中心。俄罗斯在近三个世纪中取得的大多数科学发明成果是出自圣彼得堡。圣彼得堡的科学学派在世界上亦享有崇高的声望。
列宁格勒
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
国家 俄罗斯联邦 成立日期 1703年 现任市长 瓦仑提娜·玛特维延科 面积 606平方公里
总人口:(2002年)4,661,219 人口密度 :7,691/平方公里
位置:经度30°20′E 纬度 59°56′N
气温:全年最高 17.7℃ 全年平均 5.2℃ 全年最低 -8℃
市名沿革
该市於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与圣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期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於十月革命时曾於该市发动革命,於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注:「格勒」是俄语中「大城市」的意思。)
历史
圣彼得堡地区原来是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泽地,其周围地区,包括现时芬兰湾一带的土地,称“英约尔曼兰”(Ingermannland),为瑞典王国所拥有。沙皇彼得一世为了争夺面向西欧的出海口,与瑞典在18世纪初1700年开始可对瑞典的21年北方战争,彼得一世从瑞典夺取英约尔曼兰,并在这里修建城市,起名为圣彼得堡。1713-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成为沙俄帝国首都,经过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断建设,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后,圣彼得堡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机械、造船、电力、食品等工业,并形成了产业工人阶级。
1825年,一批俄罗斯贵族曾在圣彼得堡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俄国第二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战役中战败后,圣彼得堡爆发“流血星期一”事件。1917年该城先后爆发二月革命资产革命和十月革命无产阶级起义。十月革命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接近圣彼得堡,首都即将沦陷。苏俄於1918年将首都迁至莫斯科。1924年该城改名列宁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由此掀开苏联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曾经历德国军队900余天的封锁,战后成为苏联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于列宁格勒一直是苏联知识分子和学者的聚集地,因此斯大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对列宁格勒采取敌视的态度,一些俄罗斯历史学家称斯大林故意拖延了为列宁格勒解围的时间,以便饿死更多的知识分子。战争期间从该城撤出的人口在战后没有得到返回家乡的允许。在战后,斯大林还制造了针对列宁格勒地方领导人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的“日丹诺夫案件”。
列宁格勒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再度成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区之一。尽管工人阶级在战后大量涌入,但该城还是保持了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由于接近芬兰,该城成为苏联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万苏联游客经列宁格勒前往芬兰旅游。
198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追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该城在苏联8·19政变时持反对政变的立场。1991年9月6日,该城市民以54%的多数通过了恢复“圣彼得堡”旧名的决议。
地理
圣彼得堡位於芬兰湾的最入处。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著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
人口
2005年1月1日圣彼得堡市人口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为6179卢布(约合176欧元)。该城居民主要为俄罗斯族(占89.1%),其他还有乌克兰人(3%)、犹太人(2.1%)、白俄罗斯人(1.9%)和鞑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日耳曼人、波兰人、越南人、华人等。
旅游
宫殿
冬宫(Zimniy Dvorets):原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宫,现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宫前为半圆形的总参谋部广场和亚历山大纪念碑。
夏宫(Letny Dvorets):位于冬宫东边,是一座简朴的两层建筑。其附属花园内有“工程师棱堡”(Inzhenerny Zamok),是沙皇保罗一世的遇刺地。
彼得宫城(Petrodvorets):原名“彼得霍夫”(Peterhof),坐落在圣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兰湾,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宫。主要建筑有大宫殿(Bolshoi Dvorets)和蒙普莱西尔宫(Monplaisir Dvorets)。该宫殿以其直通芬兰湾的喷泉阶梯和园林内众多设计巧妙的喷泉而闻名。
奥拉宁鲍姆(Oranienbaum):位于彼得宫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宠臣、圣彼得堡市长亚历山大·缅什科夫修建,内有大宫殿、中国宫等建筑。
皇村(Tsarskoe Selo):现名“普希金城”,位于圣彼得堡以南25公里,内有叶卡捷琳娜宫、亚历山大宫等建筑。叶卡捷琳娜宫内的琥珀屋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巴甫洛夫斯克(Pavlovsk):位于圣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苏格兰建筑师查尔斯·卡梅隆为保罗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属园林是俄国最大的公园,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花园之一”。
加特契纳(Gatchina):位于圣彼得堡以南50公里,是保罗一世沙皇的行宫和军事要塞。
塔夫利宫(Tavricheskiy Dvorets):是叶卡捷琳娜二世送给其情夫波将金的礼物
缅希科夫宫(Menshikovskiy Dvorets)
大理石宫(Mramorny Dvorets)
尤苏波夫宫(Yusupovskiy Dvorets):位于莫伊卡运河旁,是尤苏波夫家族的住所,1916年“恶僧”拉斯普京在该宫殿里被保皇派贵族谋杀。
教堂
伊萨克大教堂(Isaakievskiy Sobor):俄罗斯帝国的主教堂,也是圣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以罗曼诺夫王朝的守护神——达尔马提亚的圣伊萨克命名(他的庆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喀山大教堂(Kazanskiy Sobor):由沙皇保罗一世下令仿照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造。十月革命后成为“反宗教博物馆”。
基督喋血大教堂(Khram Spasa Na Krovi),修建于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地点之上。外观与红场的瓦西里·勃拉仁内教堂相似。
切斯马教堂(Chesmenskaya Tserkov),以1770年俄国舰队打败土耳其海军的切斯马海战命名,外观红白相间的条纹,十分醒目。
主显圣容大教堂(Spaso Preobrazhenskiy Sobor)
三一大教堂(Troitskiy Sobor)
参孙大教堂(Sanpsonievskiy Sobor)
施洗者约翰教堂(Tserkov Ioana Predtechi)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Aleksandro-Necskiy Lavra)
博物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Muzey Ermitazh)
俄罗斯博物馆(Eusskiy Muzey)
历史蜡像馆(Istoricheskiy Muzey Voskovykh Figur)
人种学和人类学博物馆(Muzey Anropologii i Ernografii)
动物学博物馆(Zoologicheskiy Muzey)
基洛夫博物馆(Muzey S.M.Kirova)
列宁格勒保卫战博物馆(Muzey Oborony Leningrada)
海军博物馆(Voenno Morskoy Muzey)
1703年建城时叫圣彼得堡,因为是彼得大帝所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与德国互为敌国,把有着德国色彩的“堡”改为斯拉夫色彩的“格勒”,改名为彼得格勒。
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
苏联解体后,恢复原名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
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
国家 俄罗斯联邦 成立日期 1703年 现任市长 瓦仑提娜·玛特维延科 面积 606平方公里
总人口:(2002年)4,661,219 人口密度 :7,691/平方公里
该市於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与圣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期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於十月革命时曾於该市发动革命,於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注:「格勒」是俄语中「大城市」的意思。)
现在叫圣彼得堡,沙俄时期也叫圣彼得堡,俄国革命时期叫彼得格勒,列宁去世之后更名列宁格勒,1991年重新更名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
国家 俄罗斯联邦 成立日期 1703年 现任市长 瓦仑提娜·玛特维延科 面积 606平方公里总人口:(2002年)4,661,219 人口密度 :7,691/平方公里该市於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
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与圣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
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期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於十月革命时曾於该市发动革命,於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注:「格勒」是俄语中「大城市」的意思。)
扩展资料
伏尔加格勒(俄语:Волгоград,英语:Volgograd)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联邦伏尔加格勒州首府。位于莫斯科东南1000公里处,坐落在伏尔加河下游平原上。人口98.8万人(1987年)。
伏尔加格勒始建于1589年,原称“察里津”,十八世纪起为军事要塞。
1925年前称“察里津”。
1925——1961年为纪念原在察里津指挥作战有突出贡献的伟大革命导师斯大林同志,改名“斯大林格勒” 。
1962年由赫鲁晓夫更名为伏尔加格勒。
2004年普京签署命令,将莫斯科无名烈士墓的英雄城市名字恢复为斯大林格勒。
俄罗斯名城,重要河港。伏尔加格勒州首府。在伏尔加河下游。人口97.4万(1985)。伏尔加格勒始建于1589年。十八世纪起为军事要塞。水陆交通要冲和贸易中心。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凿通后,成为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南部水陆交通枢纽。
1918-1919年和1942-1943年在此进行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水陆交通要冲和贸易中心。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凿通后,成为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南部水陆交通枢纽,是伏尔加河下游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918--1919年国内战争时期曾在这里开展过举世闻名的“察里津”保卫战。
1925年改称斯大林格勒。卫国战争年代,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该城近郊和市区展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折。
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工业以机械制造、电力、优质钢冶炼、炼油及石油化工为主。有7所高等学校和多处科研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大林格勒
列宁格勒相当于中国的雷锋吗?
不仅仅是相当于,是雷锋的另一个版本了,也是苏维埃政权的代表者,是让苏联内部更加团结的人,它直接放弃了爱国主义的民主政策,实行保护最后的政权的政策,让苏联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列宁格勒是一座城市,不是人,如果是问列宁相当于中国的雷锋吗,那就不是。列宁是苏维埃俄国和苏联的伟大领袖,是一个出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战士和思想家。
是雷锋乃至全中国学习红色革命的榜样,对苏联做出巨大贡献,是苏联红色革命的发起及领导人,领导苏联走向世界大国的先驱者。
列宁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对苏联的贡献相当于中国的雷锋。
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雷锋没有办法相比。
相当于,甚至还犹有过之,可以说是雷锋学习的榜样。
列宁是苏维埃社会主义的缔造者,列宁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制者、二十世纪无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领导者。
列宁肖像
他追求革命理想,但在行动中则可以随时抛弃一切幻想,识时务者为俊杰。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一次大战期间俄国舆论普遍认可的至高政治原则。但列宁面临德军对苏维埃的威胁时,签署了割让俄国一半人口和经济产区的《布列斯特条约》。他表示“只有政权才是最大的利益”,尊重现实,抓大放小,有舍才有得,但列宁不仅把民族主义这面旗帜踩在脚下当抹布,而且靠割地条约赢得了喘息之机和德国的武器援助,摧毁了协约国支持下高喊爱国口号的白军,取得内战的最终胜利。
布列斯特条约现场
生产资料公有是布尔什维克政治主张的核心,但苏俄刚刚实行这一政策后,经济萧条,物资极度短缺,国家陷入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不顾党内马克思主义虔诚派的激烈反对,果断恢复了部分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俄国的物资短缺迅速解决,社会迅速稳定。列宁美其名曰“用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此举可谓大获成功。
列宁在集会上演讲
列宁的政策,违背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的一切原则,但却贴合了马基雅维利现实政治的所有需要。所以,他的革命理念收获了最后的成功,使他成为苏维埃主义的先驱,他不仅仅相当于中国的雷锋,更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
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分别是现在的哪两个城市?
伏尔加格勒也称为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城市位于伏尔加河畔,受伏尔加河的滋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
圣彼得堡,旧称: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称:彼得堡(Питер),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又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它拥有4000多个工业企业。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俄罗斯的科学、文化艺术和首都。
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伏尔加格勒,列宁格勒现在叫圣彼得堡
斯大林格勒,一座伟大的城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伤亡150万人,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这直接导致了德军溃败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因为列宁逝世,为了纪念而把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
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伏尔加格勒!
列宁格勒,现在叫圣彼得堡!
伏尔加林勒和圣彼得堡
1、斯大林格勒一般指伏尔加格勒,是现在的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
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1961年名为斯大林格勒,旧名察里津,城市位于伏尔加河畔,受伏尔加河的滋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
伏尔加格勒1589年建城,1925年前叫察里津 。 17世纪初毁于大火,1615年在伏尔加河右岸重建,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8世纪起为军事要塞,19世纪后期建成铁路,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俄罗斯南疆重要的工业与商业贸易中心。
2、列宁格勒一般指圣彼得堡,实现的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处于北纬59°~60° 、东经29°~30°之间,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扩展资料伏尔加格勒全城有近百座纪念碑和雕像以及数十处供人们凭吊和瞻仰的纪念地,大部分和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历史人物有关,如市中心烈士广场上的无名战士墓,位于列宁大街和苏维埃路之间的“巴甫洛夫楼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景画纪念馆,马马耶夫高地纪念碑群,察里津保卫战纪念碑以及分别矗立在州府大厦前和列宁广场上的列宁雕像等。
其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景画纪念馆闻名遐迩,纪念馆是一幢造型高大、式样新颖的白色建筑物,位于市中心。
圣彼得堡旅游资源丰富,有与城市历史一样长久的涅瓦大街;位于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青铜骑士是圣彼得堡市标志性雕塑;还有冬宫、夏宫等历史优秀建筑。因为建在波罗的海东岸的涅瓦河口,整个城区分布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岛屿上,许多河流穿越而过,别具水城风情,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由于圣彼得堡纬度很高,夏季特有的“白夜”景色令人留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伏尔加格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圣彼得堡
什么是列宁格勒精神
具体的刻意去百度,但是从我知道的关于列宁格勒的保卫战方面的资料,大多是讲的德军久攻不下列宁格勒转而围困,空中的轰炸和陆上的炮击,希特勒曾经说要讲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由于城市遭到围困,食物的补给变得非常困难,全城的食品都是统一配给但是还是不够。
希特勒当时得意忘形地狂叫:“列宁格勒不久将会出现人吃人!”然而,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是决不会坐以待毙的。在这面临被困死的危急关头,列宁格勒军民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牢牢地控制住拉多加湖南岸地带,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组织冰上运输。“生命之路”早在1941年11月9日,德军占领提赫文的第2天,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就作出决定,立即沿着靠近什利谢尔堡海湾那段已冰封的湖面,从西岸的鲍利索瓦-格里瓦车站和拉多加湖车站至东岸的列德涅沃修建一条冰上军用公路。
可是,要想在封冻的拉多加湖面上修筑一条运输公路真是谈何容易。列宁格勒的科学工作者在对拉多加湖结冰情况作了一次实地考察后,他们发现在靠近南岸风平浪静的浅水区内,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就开始结冰了,而在什利谢尔堡海湾内打算修筑冰上汽车运输线的那一段湖面,一般要在12月中旬,个别地方甚至要在翌年元旦才能结冰。另外,拉多加湖的冰层表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很多,特别是在浅水区内,叠积的大冰块有时会形成高达五米至十米的冰丘,其周围堆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因而底下的冰层较薄,当载重汽车驶过这些地方时危险性很大,随时都有可能因冰面裂开而连车带人掉进冰窟窿里。
时间不等人!被围的列宁格勒军民每时每刻都有人由于饥饿而倒下,他们急待从内地运进粮食、燃料和武器弹药。但时至11月16日,拉多加湖冰层的厚度还仅有100毫米,这顶多可以供不载货的马拉雪橇勉强通过。而要组织大规模的冰上汽车运输,冰层厚度至少需要达到200毫米以上。根据水文工作者的测定,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时,湖面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需要6昼夜,300毫米则需12昼夜;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时,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需要4昼夜,300毫米则需8昼夜。
11月18日清晨,拉多加湖面上刮起了期待已久的西北风,天气寒冷刺骨,至黄昏时分,气温骤然下降了12摄氏度。11月20日,湖面冰层的厚度已达到180毫米。这时,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认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他们决定立即用马拉雪橇在筑路勘探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以标杆标明走向的冰道上开始试验性运输,把堆放在湖东岸列德涅沃转运站的大量粮食和其他急需物资迅速运往西岸的鲍利索瓦-格里瓦车站和拉多加湖车站。
尽管当时挑来赶马拉雪橇的都是从郊区集体农庄里精心挑出来的富有经验的好驭手,但在第一天的冰上运输中,还是有不少马拉的雪橇因冰面破裂而掉进了湖里。另外,考虑到马拉雪橇不仅载运货物少,而且还要耗费饲料,特别是在遇到暴风雪时,极易迷失方向而掉进冰窟窿。所以,这种运输方式不久就放弃了。
11月21日,修筑在离拉多加湖南岸12公里至13公里地方,也就是在什利谢尔堡德军炮火射程内的第一条冰上汽车运输干线,经过列宁格勒军民的忘我劳动,终于胜利通车了。第二天晚上,由60辆大卡车组成的第一列车队载着运往列宁格勒的货物从拉多加湖东岸的卡鲍纳出发,经冰上公路驶往西岸的奥西诺维茨。
就是这条后来昼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1942年间冬季列宁格勒处于饥饿围困最艰难的期间,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列宁格勒赖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宁格勒军民誉为他们的“生命之路”。
在“生命之路”刚通车时,拉多加湖的冰层还不是十分紧固,有些地段的冰层厚度只有240毫米。卡车驶过时,冰层发出嘎吱嘎吱响声,随时都有被压裂的危险。在寒冷中行驶的司机不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且还得把驾驶室的车门打开,以防万一遇到冰裂时能够迅速跳出驾驶室。
由于湖面冰层还没有达到安全运输所需要的300毫米的厚度,再加上司机又都缺乏冰上驾车的经验,因此每辆卡车开始时不仅载货少,而且速度慢。一辆载重量为2吨的卡车有时仅拉3、4百公斤,有的车队跑一个来回竟费时10个至12个昼夜。从11月23日至12月1日十天时间,虽然司机们历经千难万苦,但车队总共才为列宁格勒运来了800吨面粉,还不敷两天之需,然而在此期间,却有40名司机陷入冰窟窿之中。
1941年12月9日,尽管列宁格勒方面军在沃尔霍夫方面军的配合下,一举收复了提赫文,大大缩短了汽车运输的路程,运输状况却仍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这是由于这年冬天气候反常,大雪弥漫,狂风呼啸,使湖面冰层经常断裂,而从裂开的冰缝里渗上来的湖水很快又被冻住了,结果使湖面平如玻璃,又光又滑,汽车在这样的冰面上行驶时不仅车轮经常会空转打滑,而且方向也极难把握,有时狂风甚至会把满载货物的汽车刮离冰上车道5米、6米远。此外,德军为了破坏冰上运输,也不断派出飞机盘旋在拉多加湖上空,对车队进行疯狂的轰炸扫射;什利谢尔堡的德军炮兵则干脆集中瞄准一段宽达5公里至10公里的冰面一下子就送上数以千计的高爆炮弹,造成冰面裂缝重重,弹坑累累,车队一时无法安全通过。
为了提高冰上运输速度,确保行车安全,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决定立即在什利谢尔堡德军炮兵射程之外的安全地带另外开辟4条单向公路线:其中两条供满载货物的汽车从湖东岸驶往西岸;两条则供载着疏散到大后方去的列宁格勒居民的回程汽车驶回东岸。尽管这样,当时经过这唯一的“生命之路”运进列宁格勒的货物还不到最低限量的1/3,列宁格勒的困境仍没有解脱。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速度,列宁格勒方面军一方面派出大量的高炮部队负责保护“生命之路”的安全,一方面派出大批得力的政工干部前往汽车司机和公路养护人员中间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在这条被称之为“生命之路”的冰上运输线上,勇敢的司机们每增加一公斤的货运量都得付出大量的血汗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隆冬季节,他们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和十级以上的狂风,日日夜夜地行驶在百里冰封的湖面上,一面把粮食、燃料和其他急需物资运进被围困的城市里,一面又把妇女、儿童、伤员以及最重要的设备和文化珍品撤离该城。司机们为了多装快跑,力争在一昼夜内驾车跑两个来回,彼此之间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他们24小时内连续4次越过拉多加湖的冰上运输线,行程达700多公里。他们不辞辛劳,吃、睡都在冰上的帐篷里,每天驾车行驶长达16个至18个小时。特别是当他们听到沿途各宣传站的鼓动员们高喊“司机同志们!加-油!快-跑!你每天多跑一个来回,一万名列宁格勒居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时,更是精神振奋,干劲倍增。在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有的司机争分夺秒,甚至一天一夜能够跑三个来回。
由于采取了各种强有力的措施,经拉多加湖“生命之路”运进列宁格勒的货物量开始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货运的速度也一天比一天快起来了。随着运进列宁格勒的粮食日益增多,市内的粮食储备有所增加。1942年4月,日丹诺夫有一次很风趣地对人们说:“好啦!现在我成为一个富人了,因为我已有了十二天的粮食啦!”就这样,传奇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终于使列宁格勒军民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从而彻底挫败了希特勒妄图困死列宁格勒人的罪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