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之不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7 23:31:21 浏览6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指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了。
一、拼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拼音是【pí zhī bù cún máo jiāng yān fù】。
二、近义词
1、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2、唇亡齿寒: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
3、相生相成: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4、相生相克:本是中国古代关于五行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排斥的观点。后泛指彼此间相互依存。
三、反义词
1、势不两立:指矛盾十分尖锐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
2、势如水火:指双方不能相容。
3、势不两存:指双方不能同时存在。
4、不共戴天:形容仇恨很深,势不两立。
四、出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造句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点道理我还是明白的。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这个假皇帝想必到时候更不会好过,与其死在滚滚而来的历史长河之中,不如奋起一搏,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3、我们不能脱离群众,不然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道理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要当群众的学生。
4、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冀州,并州如何能够独存?
5、企业建在地球上,地球不存在了,哪还有企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解释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比喻 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 基础 ,就不能存在。 成语出处: 《 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成语例句: 倘若 朕的 江山 不保, 你们 不是 也跟着家破人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繁体写法: 皮之不存,毛将焉坿 注音: ㄆㄧˊ ㄓㄧ ㄅㄨˋ ㄘㄨㄣˊ ,ㄇㄠˊ ㄐㄧㄤ ㄧㄢ ㄈㄨ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近义词: 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相互促成。 洪深 《女人女人》第一幕:“还有,人体里的维他命和矿质是相辅相成的。” 吕叔湘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补语;形容两者的关系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mutual dependent of neighboring states 俄语翻译: раз шкуры нет,на чём шерсти держáться. 日语翻译: 皮がなければ毛(け)は何につくのだろうか。〈喻〉物事(ものごと)は基础(きそ)がなくなったら存在(そんざい)できない 读音注意: 将,不能读作“jiànɡ”;附,不能读作“fǔ” 写法注意: 附,不能写作“覆”。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的解释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的解释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 比喻 事物失去了 基础 ,就不能存在。《 左传 ·僖公十四年》:“冬, 秦 饥,使乞籴于 晋 , 晋 人弗与。 庆郑 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虢射 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杜预 注:“皮,以喻所许 秦 城;毛,以喻籴。言既背 秦 施,为怨以深,虽与之籴,犹无皮而施毛。” 宋 罗大经 《鹤林 玉露 》卷五:“今 云 欲预九锡之庆,乃 甘心 促寿愈疾以从之,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岂不愚惑之甚哉!”亦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 倘若 朕的 江山 不保, 你们 不是 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亦省作“ 皮去毛安附 ”。 宋 苏舜钦 《淮上喜雨联句》:“本蹷邦岂宁,皮去毛安附?”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皮都不存在,毛发依附在哪里呢?其中“之”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毛将安附焉”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毛将附安焉”,“焉”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十四年》中的一段对话,意思是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一种依赖关系,当基础不存在时,依附于其上的事物也将无法存在。比如一个公司没有经济基础(如资金或资源),其上的业务、员工、产品等都将无法存在。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因果关系,即事物的存在往往依赖于其他事物,如果这些基础不存在,那么事物本身也将无法存在。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则成语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
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翻译: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
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

意思是: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皮都没有了,毛长在哪里?想要强加的罪名,还愁找不到说辞吗?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俗话说的“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译文: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
译文: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就可靠文献来看,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不论是今存《尚书》中的部分编帙,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诸如《春秋》之类)等,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约,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
而《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
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成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拼音】: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解释】: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成语故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则成语的焉是哪儿;将是要;附是依附。皮都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呢?表示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没有了,依附在这基础上的东西也无法存在。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春秋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为了取得秦国对他当国君的.支持,夷吾允诺事成之后,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后来,他果然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称晋惠公,但没有履行诺言割城。

不久,晋国遭到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向秦国商量求购粮食。秦国没有因他背约失信而拒绝,仍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料过了一年,秦国也闹饥荒,派人到晋国去求购粮食。晋惠公却幸灾乐祸,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联系到以前的事,对晋惠公这样做法不满,气愤地说:“背弃秦国的恩惠,对秦国发生灾害感到高兴,这是不道德的;贪爱自己的东西,不肯救济别人,从而激怒邻国,这对晋国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要保不住了,怎么还能守卫国家呢。”晋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却说:“早先我们晋国不履行割让五城给秦的诺言,是根本的问题,它导致我们与他们关系的决裂。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给秦国,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现在皮都不存在了,毛附在哪里呢!既然事已如此,不如干脆连粮食也不卖!”

庆郑反对虢射的观点,继续说:“我们要是抛弃诚信而背弃邻国,一且发生祸患,还有谁来救助?失掉救助,就会灭亡。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

虢射坚持自己的观点,说:“现在就是给秦国粮食,也不可能减少他们对我们的怨恨,反因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而加强了他们的力量。我的意见还是不卖粮食!”

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的意见,而不采纳庆郑的建议,拒绝向秦国卖粮。庆郑叹息他这样做,将来一定要后悔。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兵败,当了秦国的俘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了。
成语故事节选:
春秋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为了取得秦国的支持,回国夺取君位,夷吾允诺事成之后,献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他果然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了国君,称晋惠公,但并没有履行诺言,割地给秦国。
不久,晋国遭到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向秦国商量求购粮食。秦国没有因他背约失信而拒绝,仍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不料过了一年,秦国也闹饥荒,派人到晋国去求购粮食。晋惠公却幸灾乐祸,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寓意和用法:
1、世间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联系密切的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各种因素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依据。
2、个人脱离集体,就失去足以依靠的力量;集体脱离个人,也就成为缺乏实际内容的抽象概念,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相互依存的各方都应密切合作,协调发展,如果离心离德,各行其事,对各方都不利。
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其基础将无所依附或不能存在。
5、该成语多作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常用于书面语。也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1 【成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拼音】: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解释】: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
《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刘向
【举例造句】:
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
【成语典故】: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2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内乱出逃,为了争取秦国支持他回国做国君,他答应秦国事成之后,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晋国国君成为晋惠公之后,却没有履行这个诺言。
不久,晋国遭受自然灾害,晋惠公和秦国商量买粮,秦国很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不想答应秦国。大夫庆郑认为晋惠公不应该这样。他说:“这样不仁不义,把道德全部丢掉了,一旦需要,谁还愿意救济我们,支援我们?我们还怎么保卫国家呢?”另一个大臣却说:“晋国不履行割五城给秦国的这个诺言,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没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过去已经在割地的问题上违约了,秦国对我们早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即使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晋惠公听了以后,就拒绝了秦国买粮的要求。庆郑叹了口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在战场上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了成语,一般写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了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什么用处。焉,哪里;附,依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3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关于这个成语有两个小故事。
据《左传·俱公十四年》记载,春秋时,晋惠公做国君之前,曾要求秦国支持,并答应割给黄河南岸的五城作为报酬。可是,当晋惠公在秦国帮助下做了国君之后,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不久,晋国遇到荒年,晋惠公向秦国商请构粮,秦国也还是很乐意地满足了晋国的要求。
后来,秦国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议,请求昀粮,晋惠公却表示不愿意。大夫庆郑劝道:“你靠秦国做了国君,还没报答;现在人家遇到天灾,你又不予援助。这样,是我们不讲信义了,国家怎能保得住?”可是另一位大夫,也是晋惠公的舅舅虢射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要讲信义,应该早讲。没有割给五城,已是大失信义,我们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已经遭到破坏,现在纵使答应,卖粮给秦国,他们也还是不会满意了。因此,不如干脆不答应。并且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汉朝刘向的《新序》又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出外巡游,路上遇见一个樵夫,身穿老羊皮,背着一大捆柴草。北方f通老百姓穿的皮衣,都不缝布面,穿的时候,总是毛向外、皮向里。可是这个人却相反,他把毛向里,而把皮向外。魏文侯觉得奇怪,问道:“你为什么把羊皮反穿呢?”那人说:“我这样天天背柴草,如果把毛穿向外,不是容易把毛磨坏吗?”魏文侯听了,笑道:“可是你知道,毛是附着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