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翦伯赞(1898~1968)是什么
- 2、名字有翦字的作家是谁?
- 3、翦伯赞的名言有几句
- 4、翦伯赞的介绍
- 5、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简介 是个怎样的人
- 6、历史学家孛儿帖
- 7、翦伯赞简介
- 8、翦伯赞是何许人
- 9、翦伯赞对国家有怎样的贡献?
- 10、中国史纲要是哪位人物主编的
翦伯赞(1898~1968)是什么
翦伯赞(1898~1968)
中国历史学家 。原名象时 。湖南桃源人 。维吾尔族。1898年4月14日生于桃源。1924 年夏去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专攻经济学。1926年 1 月回到北京,从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从 1930 年开始 ,积极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1937 年 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任南迁的北平民国大学教授,出版名著《历史哲学教程》一书。1940 年 2月,至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发表60余篇历史论文,还著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内容翔实的《中国史纲》1、2两卷。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于1946年5月到上海 ,与张志让 、 周谷城等组织并领导“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兼任大夏大学教授。1947 年 10月到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1948年11月,他与郭沫若、侯外庐等离开香港,次年2月1日到达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被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即致力于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共11个专题,约2000多万字。他亲自主编其中《戊戌政变》和《 义和团 》两个专题。从1961年春开始,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他发表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他被划为“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1968年12月18日夜,与夫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含冤弃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翦伯赞平反昭雪。
翦伯赞著述宏富,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8部 ,共约有400余万字。重要论文集有《中国史论集》第1、2辑 、《历史问题论丛》(增订本)、《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史料与史学》;专著有《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下)、《历史哲学教程 》、《中国史纲》第1 、2卷( 校订本改名《先秦史》、《秦汉史》),主编有《中国史纲要》、《中外历史年表》,合编有《中国历史概要》等。此外,还与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
名字有翦字的作家是谁?
你好,有剪伯赞,翦羽
1,剪伯赞,是一名资深的作家,他的作品非常的多,也非常的有名望。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
翦先生的作品录
2,翦羽,金牌作家,善长写玄幻类作品。代表作品有《妖娆召唤师》,《纵紫》,《驭灵女盗》。他的连载作品,构思奇特大胆,文笔流畅,新颖,不随大流,擅长铺设逻辑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他的作品朴实中凸显个性魅力,主角配角在不同的事件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散发出不同的光芒,很有真实感。
她爱好广泛,喜欢看书,画画,美食,旅游等,而且为人踏实,言于律己,宽以待人。认真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性格坚强,勇于面对挫折,又乐观开朗,善于交流。
名字有翦字的作家翦伯赞。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至1968年)、历史系主任。曾参与北伐战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家庭生活
翦伯赞先生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一个维吾尔族家庭,父亲翦奎午是当地有名的数学教师,母亲为汉女林氏。翦伯赞的第一任妻子姓李,生有二子一女(翦斯平、翦天聪、翦心倩),但很年轻时便因病离世。翦先生续弦戴淑婉女士与翦先生相伴一生,直至同时离世。
主要著作
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中国历史哲学教程》《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先秦史》《秦汉史》等。
研究方向
翦伯赞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旧史学,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他发表的《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等论文,都是为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论述而写的。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观和虚夸学风。他认真执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提倡老专家要认真带徒弟,青年要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做到尊师爱生,互学互助。
翦伯赞。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翦伯赞。此人出生于1898年,是维吾尔族人。
他从小便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著有《中国史纲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以及《中国史论集》等书。
翦伯赞虽然是一个文人,但他那执笔的手也曾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拿过枪。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翦伯赞一直活跃在战场之上。
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从小养成的。他在上小学时,写过一篇描述家乡雨后新景的作文,文中有“远山明朗而润泽,河水涓涓而始流”的句子,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他自青年时代起,为“实业救国”而学工商,为反帝、反封建而投身五四运动。此后,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以笔代枪宣传抗日;争取民主,反对内战……都是出生入死,义无反顾。他追求真理,也是勇往直前。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曾博览群书;为向西方学习,曾留学美国。但在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后,才认识到真正的科学历史观是唯物史观。他从此时起,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文化,积极参加到革命斗争的行列中。
翦伯赞先生,维吾尔族,1898年4月14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湖南桃源枫树岗翦旗营。《新史学家翦伯赞》的出版,既是对翦伯赞先生的缅怀,也是想向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介绍翦伯赞这位学术大师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主要是有关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探索学术的执著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翦伯赞,湖南常德桃源县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名字里有翦的作家是翦伯赞,剪伯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新史学的五大名家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恢弘。为史学家推崇,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和中国史纲。
名字有翦字的作家是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维吾尔族,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专案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名对翦伯赞进行逼供,时年70岁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自杀,以死抗争。
主要著作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主要贡献翦伯赞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旧史学,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他发表的《论翦伯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等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观和虚夸学风。他认真执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提倡老专家要认真带徒弟,青年要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做到尊师爱生,互学互助。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达四百多万字,是他一生献身于革命、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珍贵成果。
翦伯赞的名言有几句
翦伯赞的名言有一句。
1、翦伯赞的名言,“逆风而行”是要冒风险的,有时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但是在真理问题上,不能让步。
2、翦伯赞,生于1898年4月14日,死于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的介绍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简介 是个怎样的人
翦伯赞出生于1898年,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并称为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出生于1898年,是湖南常德人。五岁启蒙,六岁小学,先后于县立高等小学堂、常德中学预科、常德中学本科、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武昌商业专门学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就读。
1927年,翦伯赞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担任特派委员,并在山西太原和绥远归绥动员两地起义以响应北伐。之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翦伯赞称为逮捕的对象。在晋军名将商震的帮助之下,翦伯赞幸免于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翦伯赞在上海从事起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1933年,翦伯赞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被逮捕。一年之后,赴欧美考察司法。1937年,翦伯赞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史学家孛儿帖
一、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是何处人氏 离桃源县城不远有个叫翦家岗的地方,住的全是翦氏家族, 亦都是 *** 尔族人。
翦伯赞就是这 *** 尔族中杰出的人物。 翦伯赞又名翦象时,现代著名的史学家。
1926年参加北伐, 1937年加入中国 *** ,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 为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后,任 北京大学教授、副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 表、中央民委委员,1968年去世。
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第二卷, 《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中国史纲要》等。
二、历史学家班昭有什么事迹 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寿)妻,早寡。(后汉书·列女传》有她的记载。因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女诫》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三、历史学家方行是如何定义高利贷的 历史学家方行在他发表在《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的文章中 的解释:“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收益,属于高收益还是低收益,都会自然地同 封建地主的土地收益相比较,并会以后者作为衡量准绳。”
这种定义的意思是:如果土地投资收益很高,比如是30%,那么借贷利率即使为30%也不算不合理。如 果我们对股票市场比较熟悉,就会知道这种定义方法相当于把上市公司的净资产 收益率作为判断“资本回报率多少算合适”的参照点,但是,股票的实际回报率和 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别可以非常大,两者可以背离很多。
四、问一个历史问题 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一任皇后孛儿帖,这个皇后生于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是一个才情兼倍的美貌女子。
是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因为美貌而出名,让很多男人都想占有。
1180年3月,在17岁时和18岁的元太祖成婚仅仅几个月,就被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并被强迫与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儿结合。两人结婚后,孛儿帖一直都很忧伤,她心里一直爱着铁木真,所以很少和赤列格儿说话,也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每天总是用忧伤的眼睛看看他而已。
这很让赤列格儿生气,想尽办法让她开口说话,逗乐她笑。结果都是一样。
对她是爱恨交加。一直都控制着自己的怒火,不再娶妻妾,渴望自己总有一天能等待到她的回眸一笑。
可惜,他这样的痴情上天只给予2年的时间,1182年铁木真就攻下他全部的部落,也结束了他的一生。 要说这个赤列格儿也是一个多情男儿,长得高大魁梧,一身武艺,人也散发着蒙古族少有的儒雅气息。
在一次和铁木真部落交战时,无意在一个偶尔的机会看见了正在穿越走廊的孛儿帖,穿着雪白的袍子,乌黑的长发在风里飘扬,更让人喜欢的是她还有雪白的肌肤,一般草原是很少有这样的肌肤颜色,不要说是赤列格儿对她一见钟情,其实当时很多将士对她也是爱慕。只是没有赤列格儿那样幸运,不敢说出口。
1180年12月,在脱脱部落没一年便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德撒兰。而赤列格儿怀疑德撒兰不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对她一直都很冷淡。
孛儿帖几乎也同时感觉到了赤列格儿的怀疑,生下孩子之后,孛儿帖便拒绝再和赤列格儿生活在一起,自己单独驻扎在一个简陋的帐篷里,陪伴着德撒兰生活。而铁木真听说后,认为是赤列格儿对自己的女人不好,大怒,发誓要报仇,夺回自己的女人。
当铁木真再次把孛儿帖夺取回来时候,才发现孛儿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于是,他只接孛儿帖回家,不准将士把德撒兰一起带回来。孛儿帖含着泪水,苦苦哀求,铁木真依然没有改变,没办法,孛儿帖只得也跟随着德撒兰一起加入流浪的队伍当中,依靠着自己为人家做袍子,一直过着漂泊的日子。
十几年之后,德撒兰出落得更是妩媚动人,在母亲的熏陶下,知书答礼。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命运,孛儿帖一般场合不准德撒兰参加。
看着女儿日渐长大,她只希望能找个好的人家,有帐篷和马匹就好,让女儿能幸福。 1195年,在德撒兰十五岁那年,认识了一个被战争也成为流浪的江南书生王蓟,他父母死与逃亡队伍里,他只得跟随队伍一路北上,在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一个破旧的庙宇里住下。
那一年,草原上的人听说铁木真又一次凯旋而归的消息,大家都围着帐篷点燃了篝火,大唱歌舞,因为聚会上有免费的事物发放,德撒兰也跟随母亲参加了。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之外处,细心的德撒兰看见了一个身穿破旧的蓝袍年轻人坐在湖边吹着动听的音乐,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乐器。
她好奇走上去询问。这个好奇就成为她一生最美丽的邂逅,让她致死都无悔,等待着这个男人的回来。
德撒兰轻轻的走到年轻人身边静静的听着音乐,然后深深的长叹一声。书生听见了,才发现身边不知道何时多了一个人,竟然能听懂自己吹的笛子,顿时有种遇见知音的感觉。
其实当时的德撒兰根本不懂南方的乐器和音乐,只是感觉好听而已。不过,这也是缘分,在众多的人里,为什么就只有德撒兰看见湖边的他,来独自听他的音乐呢?这个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缘分吧。
看见德撒兰娇媚的容颜,羞涩的神情,书生以为遇见所谓的游牧人常说的雪山女神,便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不料德撒兰听之后,引起的共鸣。两人开始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以后每次见面,书生都会给德撒兰讲自己江南的故事和文化。德撒兰也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书生。
可以说这两个人的爱情是南北文化的一种交往和融合,纯美的精神眷恋,没有一点世俗在里面充斥。 因为母亲不允许德撒兰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世,书生王蓟也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流浪人而已。
至于德撒兰到底是谁的骨肉,只有孛儿帖自己知道。根据历史记载,孛儿帖和赤列格儿结婚才8个月就生下了德撒兰,而孛儿帖和铁木真结婚也只有几个月就被抢夺成为赤列格儿的妻子,可以说,这个孩子多半是铁木真的。
不过,这个也只是猜测,真正的答案只有地下的孛儿帖知道。这个也就成为很多历史学家议论的话题,也成为作家们写作的话题。
依据人正常的心态猜测,也有可能是赤列格儿的。假如是铁木真的,那么当铁木真把孛儿帖接回家时,为什么孛儿帖不直接告诉他德撒兰是他的骨肉呢?天底下好象还很少有不接纳自己孩子回家的父亲,更何况是渴望多子多孙的铁木真呢。
历史上铁木真可是是一个对自己的孩子是疼爱有加的君王。想来想去也是一个迷,也难怪当赤列格儿知道自己会被铁木真处死时,逼着孛儿帖说出德撒兰真正的身份。
而孛儿帖什么也不说,依然沉默地看了他一眼,便走了。 不能不说孛儿帖是一个神秘女人,也是一个值得人尊重的母亲。
为了德撒兰,她放弃了跟随铁木真。放弃一个自己爱着的男人,对于女人来说应该是痛苦的。
更何况离开铁木真时她才。
五、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 汉代的 被人们成为“曹大家” 东汉有一个女子,在史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
葬之礼。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
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
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
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续补汉武帝以后
所缺的部分。班彪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包举一代”、囊括
西汉历史的史书《汉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
年,班固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这样,班氏父子花费几十年心血编纂的《汉
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写完,同时整个书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班昭受汉和帝之命,毅然
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她补撰了八表,又在马续的协助下,写出《天文志》,终于最后全
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工作。
《汉书》多用古字,比较难读。班昭曾在皇家图书馆的东观藏书阁讲解《汉书》,当时奉诏跟随
她学习的人不少,包括后来成为东汉经学大师的马融。班昭为《汉书》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
用。班昭除了在史学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她写过赋、颂等文章十六
篇,后由其儿媳丁氏辑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书已经散佚,只有《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和帝非常赞赏班昭的学识,多次召她入宫,命皇后及妃嫔拜她为师,学习儒家经典。邓太后临
朝执政时,班昭以师傅之尊,参议朝政。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gu
姑)”,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称为“曹大家”。
班昭是我国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学者。在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真
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六、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是汉代的(),她被人们尊称为“曹大家” 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东汉有一个女子,在史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包举一代”、囊括西汉历史的史书《汉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写完,同时整个书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班昭受汉和帝之命,毅然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她补撰了八表,又在马续的协助下,写出《天文志》,终于最后全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工作。
翦伯赞简介
1898年生,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有《中国史纲》等18部著作行世。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学报》主编等职。文革中,因对前途绝望,于1968年12月18日偕妻戴淑宛双双自杀
翦伯赞是何许人
翦伯赞
翦伯赞 (1898—1968)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象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898年4月14日生于桃源。1924年夏去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专攻经济学。1926年1月回到北京,从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从1930年开始,积极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任南迁的北平民国大学教授,出版名著《历史哲学教程》一书。1940年2月,至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发表60余篇历史论文,还著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内容翔实的《中国史纲》l、2两卷。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6年5月到上海,与张志让、周谷城等组织并领导“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兼任大夏大学教授。1947年10月到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1948年11月,他与郭沫若、侯外庐等离开香港,次年2月1日到达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被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即致力于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共11个专题,约2000多万字。他亲自主编其中《戊戌政变》和《义和团》两个专题。从1961年春开始,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他发表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1968年12月18日夜,与夫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含冤弃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翦伯赞平反昭雪。
翦伯赞著述宏富,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8部,共约有400余万字。重要论文集有《中国史论集》第1、2辑、《历史问题论丛》(增订本)、《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史料与史学》;专著有《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下)、《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1、2卷(校订本改名《先秦史)、《秦汉史》),主编有《中国史纲要》、《中外历史年表》,合编有《中国历史概要》等。此外,还与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
翦伯赞,湖南桃源县人,一八九八年生,维吾尔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主编《中国史纲要》,著有《中国史纲》,有《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等
这个叫匿名的东西真是凡人,到处发这个东西,不用理他
翦伯赞,湖南桃源县人,一八九八年生,维吾尔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一九三七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翦伯赞投身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历史。九一八事变后,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翦伯赞写了大量的著作,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揭露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阴谋和分裂倒退活动,一九四O年起,翦伯赞同志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重庆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进行抗战斗争。在这艰苦的岁月中,翦伯赞同志以极大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二辑等上百万字的重要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在中国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翦伯赞按照周恩来同志的部署,在南京、上海和香港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热情支持各地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翦伯赞在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理论宣传和教育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协同郭沫若、范文澜等,筹建了中国史学会,开展史学研究和史料编撰工作。
翦伯赞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旧史学,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他发表的《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等论文,都是为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论述而写的 。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观和虚夸学风。他认真执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提倡老专家要认真带徒弟,青年要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做到尊师爱生,互学互助。他在主编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史纲要》时,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文革”中,翦伯赞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后被迫害致死。1978年8月,邓小平亲自批示:“我认为应予昭雪”,翦伯赞的十年沉冤始获彻底平反昭雪。
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达四百多万字,是他一生献身于革命、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珍贵成果。
翦伯赞对国家有怎样的贡献?
翦伯赞是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历 史 科 学 奠 基 人。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
代表作《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
中国史纲要是哪位人物主编的
翦伯赞(主编)。
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2018年是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和逝世50周年,也是他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
《中国史纲要》
是2006年11月7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翦伯赞。1982年应读者要求,《中国史纲要(上下)》改为上、下两册。1994年修订再版。2006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次修订都是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力求使《中国史纲要(上下)》符合当前研究水平和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