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摩诃婆罗多是什么意思
- 2、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区别
- 3、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 4、摩诃婆罗多的思想内涵
- 5、20万行长诗之称的世界最长史诗是
- 6、摩诃婆罗多的史料价值
- 7、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结构的缺憾
- 8、摩诃婆罗多电视剧故事梗概
- 9、《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古代印度两大史诗,是否正确?
- 10、荐剧 印度神剧《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什么意思
《摩诃婆罗多》
Mahābhārata
印度古代史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
作者和成书年代 这部大史诗的作者,印度传统的说法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毗耶娑也在作品中出现。史诗叙述,他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种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斗争的全过程 。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他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
《摩诃婆罗多》中的一个场景
《 摩诃婆罗多 》书名的意思是“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印度浦那版的精校本根据所有写本整理校勘,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主要情节 史诗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现代精校本则为8万多颂。全诗分作18篇:《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 沙利耶篇 》、《 夜袭篇 》、《妇女篇》、《和平篇》 、《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最后附有一部《诃利世系》,有时作为第19篇,其实是另一部独立著作。全诗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
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由般度继位。持国有百子,长子难敌,为俱卢族;般度有五子,长子坚战,为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执政。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继位人。但难敌不服,企图夺位,纷争从此开始。难敌设计一座易燃的紫胶宫,让坚战五兄弟去住 ,阴谋纵火烧死他们。五兄弟幸免于难,流亡森林。持国召回他们,分给一半国土。般度族在自己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显赫。难敌心生妒忌,又设计掷骰子赌博的骗局,让坚战赌输,交出国土,五兄弟流亡森林12年,并在第13年隐姓埋名,充当仆役。13年期满后,五兄弟要求归还被占国土,难敌拒不答应。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战争。最后 ,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连续打了18天,结果难敌全军覆没 ,坚战继承王位。
《摩诃婆罗多》插图:黑公主受辱
以上是史诗的中心故事,约只占全诗篇幅一半。围绕中心故事,穿插进大量神话传统和寓言故事。如插话《那罗传》写古代国王那罗受恶神捉弄,输掉国土,又在流亡中与妻子离散,最后历尽艰险,夫妻团圆,收回国土;《莎维德丽传》写古代妇女莎维德丽凭自己的忠贞和智慧,赢得阎摩王的恩惠,使丈夫死而复生。除这类文学性插话,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理论性插入成分,最有名的是宗教哲学长诗《薄伽梵歌》,长期被印度教奉为圣典。正是由于这种包罗万象的特点,《摩诃婆罗多》可以说是一部以英雄史诗为核心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思想内容 史诗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的斗争,是弱小对强暴、受侮辱损害者对加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踞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史诗表现了人民在乱世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当然,史诗也是忠于现实的,它描写每逢大战关键时刻,般度族都是在黑天支持下采用诡计取胜的,因而使他们减却光彩。这说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认识是清醒的,并未违背生活真实而一味进行美化。
贯穿史诗的是法的哲学思想体系。“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和非法规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思想利用史诗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最后幸存的般度族长子坚战解释为是法的化身和胜利。当然,这是很牵强的。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对当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汉语只有摘译和缩译,未有全译本。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区别
《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梵语史诗,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摩河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有10万“颂”(诗节),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是世界上第三长的史诗,是《罗摩衍那》的四倍。《摩诃婆罗多》相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
《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纯文学的作品,而是关于古代婆罗多王两个后裔宗族间战争的历史传说,穿插许多神话、故事、宗教哲学、法典等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经许多代人加工整理,至纪元后成书,传说作者为毗耶娑(广博仙人>。
《罗摩衍那》意思就是“罗摩传”,近两万“颂”,最早的部分可能形成于前3、4世纪,在公元2世纪写定,传说作者为跋弥(意译为蚁垤”),估计非一代一人所作,是一部长篇叙亊诗,被称为印度“最初的诗“,主要内容是关于传说的罗摩王与妻子悉多悲次离合的故事,其中也插入了许多神话、故亊.它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两部史诗在印度被奉为圣典,成为后世文学不断吸取素材与思想的源泉。
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摩诃婆罗多的特点如下:
语言音韵,语言通俗易懂,诗律大多采用阿奴湿图朴体与口头创作和传诵的方式相适应,《摩诃婆罗多》的语言通俗易懂,诗律绝大多数采用一种简单易记的阿奴湿图朴体。这种诗律的一般规则是每个诗节两行四音步,每个音步八个音节,总共三十二个音节。
每个音节的第五个音节要短,第六个音节要长,第七个章节长短交替。当然,也有阿奴湿图朴变体以及其他一些诗律。
方式修辞方式多样,包括谐音、比喻、夸张、对偶、双关、呼告、设问和警句等等这里着重说明比喻和夸张。《摩诃婆罗多》中比喻屡见不鲜,描写使用比喻,说理也使用比喻。
同时,这些比喻一般比较简明朴素,喻体大多采用常见的生活和自然现象。例如:难敌是凶狂的大树,迦尔纳树。
夸张在《摩诃婆罗多》中不止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文学描写手法。例如,在大战结束后,持国和甘陀利丧失百子,满怀悲痛和忿怒。当持国准备拥抱怖军时,聪明的黑天用一尊铁象替代怖军。双目失明的持国一位拥抱的是怖军,忿怒的双臂居然将铁象挤碎。
而甘陀利忿怒的目光也居然造成坚战的脚趾甲变形。由于史诗的描写常常蒙上神话和传奇色彩,因而干,沙贡尼树枝,难降是盛开的花果,糊涂的持国是树根。
摩诃婆罗多的思想内涵
《摩诃婆罗多》,亦译《玛哈帕腊达》,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族”,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相传作者为毗耶娑。成书年代约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共18篇,约10万颂(一颂两行)。
主要描写婆罗多族的后裔般度和俱卢两族围绕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反映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史诗中包含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和童话,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内容。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对印度文学影响很大。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
有10万“颂”(诗节),内容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20万行长诗之称的世界最长史诗是
我为您带来更新更有用的信息。
诗歌是语文的必修课,大家大部分都应该接触过,那么你们对世界上有“二十万长诗之称的最长史诗”有过了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的是印度 的长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摩诃婆罗多》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是中国的《格萨尔王》,长达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但之前一直没有发现流传的《格萨尔王》,所以普遍认为长达十万颂(一颂为两行)的《摩诃婆罗多》为世界第一长诗,故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由于口头流传,内容杂乱,精校后约为八万颂,史诗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书名的意思是“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篇幅是另一史诗《罗摩衍那》的三倍多。《摩诃婆罗多》中文版已由赵国华、席必庄、金克木和黄宝生等人合译出来。
《摩诃婆罗多》 这部大史诗的作者,印度传统的说法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毗耶娑也在作品中出现。史诗叙述,他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种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斗争的全过程 。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他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印度浦那版的精校本根据所有写本整理校勘,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摩诃婆罗多全长74000颂(“输洛迦”,古印度常用的诗体单位,每颂两行32个音节),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句,总共有180万个单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是《罗摩衍那》的四倍。相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吉尔吉斯族的史诗《玛纳斯》可以与之媲美,如果持续不断地念颂,得两个星期才能念完。
摩诃婆罗多对于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经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摩诃婆罗多”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摩诃(Maha)是伟大的意思,讲述的据说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后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流行,后来流传到亚洲各国如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度,是亚洲文化的远古源头之一。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之间。传统说法称史诗的作者为广博仙人,但此人很可能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并不存在。原始故事一直在民间流行,最早可以上述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那么,接下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到这本书进入更深的了解了。
摩诃婆罗多的史料价值
摩诃婆罗多的史料价值为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摩诃婆罗多时代背景:《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
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
这部史诗的成书过程是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部史诗本身就宣称道:“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也就是说,这部史诗的内容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因此,这部史诗成书后,在印度古代被奉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为“圣典”。
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典”,而《摩诃婆罗多》则是史诗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圣典”,即“第五吠陀”。
摩诃婆罗思想内涵:
史诗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的斗争,是弱小对强暴、受侮辱损害者对加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踞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
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史诗表现了人民在乱世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
贯穿史诗的是法的哲学思想体系。“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和非法规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思想利用史诗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最后幸存的般度族长子坚战解释为是法的化身和胜利。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对当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汉语全译本共六卷,由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等翻译,乃迄今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个全译本。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结构的缺憾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结构的缺憾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全诗共十八篇,号称十万颂(诗书),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史诗主要是叙述古代印度名王婆罗多的两支后裔——持国百子(俱卢族)和般度王子(般度族),为争夺王位发生大战,结果两族同归于尽。”“摩诃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这是史诗的主线故事,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另一半篇幅是大量的插话及各种插入成份,各种异杂成份的插入,使《摩诃婆罗多》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但是,由于夹杂大量的插话和插叙,主线故事的推进时时受到阻碍,造成大史诗故事情节廷宕拖沓,结构上显得很不紧凑。
就史诗的各种插入成份而言,有关古代国王和武士的英雄传说插话,讲述俱卢和般度两族共同的祖先婆罗多的诞生的《沙恭达罗传》、颂扬刹帝利尚武精神的《维杜拉训子》等,与主线故事的关系最紧密,与史诗的基本精神也最为一致。另外,颂扬婆罗门法力无边的神话传说插话以及史诗人物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或阐明某种道德教训而讲述的寓言故事,也都属于文学性插话。史诗中还有大量的关于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方面的理论性的插入部分,与主线故事的关系不太密切。这些说教成份有的是整篇地出现,如毗湿摩临死前对坚战的教诲:《和平篇》和《训诫篇》,这两篇的篇幅总和占据了全诗的四分之一;有的散见于其他各篇中,如后来成为印度教的重要圣典的《薄伽梵歌》,是《毗湿摩篇》中黑天为开导阿周那而讲的一番道理。
《摩诃婆罗多》这种枝叉蔓延的结构特点,与它的叙事方式有关。首先,它是由宫庭歌手苏多和民间吟游诗人向听众吟诵的,为了调剂和活跃气氛,常常需要增加一些插曲。这种现象在今天的长篇说唱艺术中依然存在。其次,整部史诗是采用对话形式的框架结构。史诗开头,歌手乌格罗舍罗婆在林中与一群仙人相遇,并向众仙人复述了吠商波衍那吟诵的《摩诃婆罗多》。即吠商波衍那的叙事框架是装在乌格罗舍罗婆的叙事框架之中的;而在吠商波衍那的叙事框架中,又装入史诗人物的相互间的对话,如十八天大战的情景是通过持国的御者全胜之口,向持国叙述的。这种层层嵌套的框架型叙事结构,为各种异杂成份的插入敞开了方便之门。《摩诃婆罗多》的成书过程中,这类插入成份越到后期越膨胀。《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纯史诗性作品。所以,有人称《罗摩衍那》为“最初的诗”,而称《摩诃婆罗多》为“历史”或“历史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摩诃婆罗多电视剧故事梗概
摩诃婆罗多电视剧是一部印度的历史战争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分,它讲的是印度历史上摩诃婆罗多的故事,下面跟着情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摩诃婆罗多电视剧故事梗概
故事从婆罗多族后裔,象城国国王福身王开始。福身王爱上渔女贞信,太子天誓为父亲的幸福自愿放弃王位。后来贞信之子奇武暴毙,贞信找来自己婚前的私生子广博仙人,和奇武的两个遗孀生下了持国与般度。持国天生眼瞎,便由般度继位。
后来般度因为身中诅咒,让位于持国,自己去林中修行。持国娶妻甘陀利,生下百子;般度娶妻玛德、利贡蒂,后因为诅咒不能和女子交欢,让妻子使用咒语召唤天神,为他生下五子。持国百子称为俱卢族,般度五子为般度族。此后的故事就是围绕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王位争夺展开。
二、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摩诃婆罗多》内容复杂,包罗万象,印度古代史诗和往世书中重要传说故事,几乎都出现或者被提到。
印度古代史诗。常和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以与喝希腊、荷马两大史诗相比。但在印度古代传统的文献中,两者不算做一类;《罗摩衍那》是诗,而《摩诃婆罗多》却是历史传说,和往世书同属一类。
《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的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长,一般说它有10万“颂”,曾经被认为世界上最长史诗。
这部史诗的成书是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特殊方式。了解《摩诃婆罗多》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的传统文化。所以,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民族史诗,里面包含了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古代印度两大史诗,是否正确?
【正确】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
《罗摩衍那》,作者是印度作家蚁垤(跋弥)。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因其间穿插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小故事及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故而篇幅宏大。
故表述正确。
荐剧 印度神剧《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
看到此名,对印度略有了解的朋友大概已经知道了该剧内容。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诃婆罗多》,这部卷帙浩繁的史诗共分十八篇,是世界最长的史诗之一,内容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故事。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旅行途中,经常看到印度教寺庙,出于好奇也都走进参观一探究竟。尤其在吉隆坡的黑风洞,走进一个满是雕塑壁画,展现印度神话传说故事的洞窟,觉得无比诡谲有趣,但同时却不理解那些形象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的来历,也让参观留下一丝遗憾。
印度诸神出名的多,相应的文学作品又都是超长篇,了解了三相神后,补印度神话的念头慢慢被搁置了,直到去柬埔寨吴哥窟旅行前做功课,无意间搜索到了印度神剧《众神之王》,但这部剧实在是节奏太慢,转而点击相关推荐《摩诃婆罗多》,立刻掉坑深陷其中。
如果你正处于剧荒,对小众影视剧有好奇,对印度神话感兴趣或者不排斥,我推荐你“食用”下这部《摩诃婆罗多》(配合弹幕效果更佳)。
我们先来细数下这部神剧的几大“神奇”之处吧。
大多人心中,印度三哥通常是皮肤黑黑的,满嘴咖喱味的形象。但是,其实也有的印度人长这样:
在看多了各式中日韩小鲜肉后,再看印度“男模”,是不是有种别有一番风味的感觉呢?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反正这颜是我的菜!
国产剧有 手撕 反击鬼子,印度剧有 魔法 神奇武艺,什么空手接大锤啊,牵走四头象啊,冰雪火焰箭啊,比比皆是,让人目瞪口呆,直呼开挂的民族果然名不虚传。
虽说只有摄影棚,但是大型宫殿可以用电脑渲染出来啊!时好时坏的质量嘛,将就下啦,毕竟经费有限。
你问图片?!渣画质还是不截图了,自行脑补或者直接看剧吧~
虽说剧里鲜花大多是塑料的,池水也是蓝色染料等等,但是神话剧对于诸神的服饰妆容都很考究,不像国内古装神话剧各类奇装异服,而是高度还原神之画像形象。
这两张剧照引用下隔壁剧《众神之王》的剧照,其实都一样的啦,这两部剧湿婆和毗湿奴都是同样的演员哦。
除了大气磅礴,燃度爆表的片头曲,主要人物都自带歌词寓意丰富的BGM,要不要那么用心。听到某段配曲,立刻想到剧中人物及其故事,有时不禁泪目。
这部剧的配乐给满分!
配乐戳: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203916
在正剧间隙,穿插主角之一奎师那的小剧场,被剧粉亲切称为“葵花小课堂”。
在葵花的生态园中,兔子在 塑料 丛林里蹦蹦跳跳,天鹅划着 染料 绿波来来回回,多才多艺的小葵花在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吹笛,陶艺,手工,绘画……然后一本正经地讲着与目前剧情相关的大道理。
“比起试图改变生活,随机应变,适应变动的环境,才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不二法门。“
“生活不在将来,也不在过去,生活就在此刻。”
“恐惧源自对哀痛的幻想,与现实并无关联。”
本来《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传递了许多哲思,剧情中插入的小课堂,让观众看剧的同时对生活也进行反思并提升,我认为这个设定非常棒。但是看弹幕的反馈,大多数观众还是基本看葵花的美颜,至于他说的什么基本没看,哈哈。
近年来,印度电影大热,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我的个神啊》,再到《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赢得了人气和口碑,也有人戏称“印度电影和中国电影之间差了不止一个韩国电影”。国人对于印度电影通篇歌舞,剧情拖沓冗长的印象也有了很大改变,其实印度电视剧也在慢慢地进步着。
惭愧的是,这部剧虽然可能不算新,但其实笔者还没看完这部神剧,抑制不住迷妹的热情先写了这篇安利,想吸引更多的小伙伴一起“食用”这份美味的印度神剧,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吐槽~!
最后奉上剧集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46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