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3 02:14:42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郑和下西洋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以下这些:
正面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2.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在伊斯兰教的输入方面,郑和船队的分船队曾经到达天方国,带回了该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加强了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区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5.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负面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成本太大了。是导致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扩展资料:
航海的参与者中,马欢留有《瀛涯胜览》,费信有《星槎胜览》 ,巩珍有《西洋番国志》,介绍下西洋途径诸国的情况。在地理认识上,郑和下西洋后,“西洋”一词的含义更为扩大,有了泛指海外诸国、外国之意。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郑和下西洋
正面影响:
对国外:
1、向外国传递了中华文化,利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外国的香料也运送到国内,并且与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取长补短。
对国内:
1、外交军事:与很多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宣扬了明朝的威望,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的同志,惩治了海盗。
2、政治:郑和船队游历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周边许多小国臣服于明王朝,巩固的王朝稳定。
3、经济:引进许多新的生产技术,改进国内的手工业发展,发明了新器型扁壶、花浇等。
4、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5、宗教: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带回了天方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负面影响: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这也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郑和在七次航行中,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1405-1985年),中国曾发行4枚纪念邮票。
2005年7月11日,被确定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中国举行包括文物展、纪念大会 在内的系列纪念活动。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也即郑和下西洋的决策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正面:
1、促进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
2、促进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3、影响马六甲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的功迹包括推翻斯里兰卡王朝及苏门答腊君主、惩治了海盗并扶植马六甲一小渔村将其变成一强大国及货品转运站。
反面: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导致成本太大,是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拓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500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的影响
在南洋、印度洋沿岸,开拓了愈来愈多的海外市场。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官私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郑和下西洋加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发展中国与亚非诸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东南亚有些国家,甚至由于受到郑和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
3、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反面影响;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成本太大了。是导致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以下这些:
正面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2.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在伊斯兰教的输入方面,郑和船队的分船队曾经到达天方国,带回了该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加强了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区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5.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负面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成本太大了。是导致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扩展资料:
航海的参与者中,马欢留有《瀛涯胜览》,费信有《星槎胜览》 ,巩珍有《西洋番国志》,介绍下西洋途径诸国的情况。在地理认识上,郑和下西洋后,“西洋”一词的含义更为扩大,有了泛指海外诸国、外国之意。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一、正面影响:
1、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2、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3、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4、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负面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
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扩展资料郑和下西洋历史回顾:
郑和共进行了七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所不同,为当时及当今社会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1405年下诏,1407年回国。在印度古里区域,封王立石勒碑,并将旧港华人陈祖义带回。
第二次,同年冬天再次起航,于1409年夏天返回,此次共有船只200多艘。
第三次,九月从太仓启程,路过福建开洋,最远达到了忽鲁谟斯。
第四次,1413年冬季出发,1415年夏季返回,达到苏门苔刺,帮助期望俘获了另一势力之后,将苏干刺王子擒回中国。
第五次,1417年出洋,1419年返回。
第六次,1421年出发,再次抵达忽鲁谟斯地区,于1422年返回。
第七次,1430年从太仓出发,达到长乐港,随后达到阿丹、竹步等20多个国家。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突破,自该事件发生后,经过言语转述,产生了很多正面、负面的渲染。但是受到人为记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本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

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路线及影响

可以在网络上查询路线,而且郑和下西洋有多次: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这个是我查询出来的。
影响和意义:1、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的影响
在南洋、印度洋沿岸,开拓了愈来愈多的海外市场。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官私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郑和下西洋加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发展中国与亚非诸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东南亚有些国家,甚至由于受到郑和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
3、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反面影响;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成本太大了。是导致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我比较赞同
可以在网络上查询路线,而且郑和下西洋有多次: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这个是我查询出来的。
影响和意义:1、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的影响
在南洋、印度洋沿岸,开拓了愈来愈多的海外市场。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官私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郑和下西洋加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发展中国与亚非诸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东南亚有些国家,甚至由于受到郑和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
3、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反面影响;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成本太大了。是导致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意义也是网上查询出来的。
向东最远到北非~貌似就是现在闹海盗的地方;有证据说也到过美洲大陆。
国外的影响基本消失殆尽,不过谈到航海史还是要着重说说的。
郑和的船队是到目前为止造世界上出现的最后一支属于中国人的超级的舰队;
某种程度上是理想主义很浓的船队,不以掠夺,侵略目的。就算征服也是让人心悦诚服。
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郑和下西洋路线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
2、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3、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贡献:
1、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
2、拓展朝贡体系
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3、开拓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如下:
1. 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联系,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增进了与各国的友谊。
2.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贸易往来。
3. 社会方面:郑和下西洋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增进了人们对世界和多元文化的了解。
4.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带去了明朝的文化和技术,如瓷器、丝绸、茶叶等,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外交和文化交流事件,对明朝及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以下这些:
正面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2.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在伊斯兰教的输入方面,郑和船队的分船队曾经到达天方国,带回了该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加强了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区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5.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负面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成本太大了。是导致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扩展资料:
航海的参与者中,马欢留有《瀛涯胜览》,费信有《星槎胜览》 ,巩珍有《西洋番国志》,介绍下西洋途径诸国的情况。在地理认识上,郑和下西洋后,“西洋”一词的含义更为扩大,有了泛指海外诸国、外国之意。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哪些?

正面:
1、促进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
2、促进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3、影响马六甲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的功迹包括推翻斯里兰卡王朝及苏门答腊君主、惩治了海盗并扶植马六甲一小渔村将其变成一强大国及货品转运站。
反面: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导致成本太大,是明朝后期国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拓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500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哪些?

正面影响:
对国外:
1、向外国传递了中华文化,利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外国的香料也运送到国内,并且与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取长补短。
对国内:
1、外交军事:与很多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宣扬了明朝的威望,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的同志,惩治了海盗。
2、政治:郑和船队游历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周边许多小国臣服于明王朝,巩固的王朝稳定。
3、经济:引进许多新的生产技术,改进国内的手工业发展,发明了新器型扁壶、花浇等。
4、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5、宗教: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带回了天方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负面影响: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这也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郑和在七次航行中,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1405-1985年),中国曾发行4枚纪念邮票。
2005年7月11日,被确定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中国举行包括文物展、纪念大会 在内的系列纪念活动。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也即郑和下西洋的决策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1、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2、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3、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4、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6.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7.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如下:
1.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对海外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2.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 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行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绝无仅有,他的航海活动改变了人类的航行模式,开创了新的时代。
4.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一种胆略的体现,更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开发生产力的实践活动。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主要有三点:1、开拓海外贸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2、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军事体系;3、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郑和下西洋一共出航了7次,分别从南京龙江港、太仓刘家港、福州长乐太平港出发。
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郑和下西洋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后,亚非各国纷纷遣使与中国通好,进行贸易;郑和远渡重洋,增进了中国对亚非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了解,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消极影响:明政府”厚往薄来“的贸易规则,以显示明朝国力强大.人民富足。这种不计经济利益的政策,成为明朝沉重的经济负担。
郑和下西洋产生的影响:
1、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2、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3、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了华人移民的发展能力,对东南亚的当地垦荒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和下西洋后,带去了中国精美的工业制品,打开了中国货的市场空间。有效的刺激了国内官私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起了举足轻重作用。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经过: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对当时有什么重大影响

1、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的影响 明初,具有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矿冶、防治、陶瓷、造船等工业,以及民间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大规模的开展海外贸易,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郑和船队航海范围逐渐扩大,就在南洋、印度洋沿岸,开拓了愈来愈多的海外市场。海外贸易的激增,货源供不应求,反过来又刺激了国内官私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当时,中国的青花瓷器、绫绢、纱罗、锦缎、文绮、袭衣、布匹、铜铁用具、铜钱、烧珠、漆器、麝香、樟脑、干鲜果品等等,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为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历史中的一桩空前盛举,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中国派往海外的使节乐于称道,在国内也是广为流传。流传至今的明代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的剧本,有《奉天命三宝下西洋》,小说(评话)有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罗懋登撰写《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虽然是在明代看场演说郑和下西洋故事的基础上,在加以整理而创作出来的,但也广泛采用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各种史籍和资料。其中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陆采的《冶城客论》等等,以及当时尚存,而今早已亡佚的其它史籍和资料。《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对郑和下西洋所用各种类型船只的描述,对郑和船队航海时编队及航行情况的描述,以及郑和及其使团重要成员在所至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所留下的碑刻铭文等等,都为它书所未见,很有参考价值。此书对各国物产和进贡物品的记述,也都较详,往往为它书所不及。此外,书中所描述郑和使团在处理与海外诸国关系上的一些思想、言论和作法,对我们研究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外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所表现的尊崇佛、道、伊斯兰三教的倾向以及郑和等人的宗教信仰,与郑和及与其下西洋的亲密同僚、使团成员的宗教信仰,显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书反映了郑和下西洋对民间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在加强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方面,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清龚柴《台湾小志》记载,郑和使团“遍历诸邦,采风问俗。宣宗宣德五年,三宝回行,近闽海,为大风所吹,飘至台湾,是为华人入岛之始。越数旬,三宝取药草数种,扬帆返国。”郑和下西洋曾到过台湾,这是事实,不过这里所记“宣宗宣德五年,三宝回行”则有误。宣德五年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离国的一年,返航时郑和已于宣德八年在古里去世,参考其他的记载,这里“宣德五年”有可能为永乐五年之误。另据清吴振臣《闽游偶记》记载:“澎湖为台湾门户,有三十六屿,各屿俱在海洋中。……曾闻明永乐丁亥(永乐五年,1407年)命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郑和旧名三保,故云三保太监下西洋,因风过此。”永乐五年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返国的一年,这与《台湾小志》所记“三宝回行”一致,都说是郑和是在下西洋回国途中到台湾的。郑和七下西洋,除了第一次下西洋是在九月回到国内,其余六次均是在七月返回。很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下西洋,经验不足,发生了被风吹至台湾,“越数旬”归国之事,结果预定应七月返回,因在台湾耽误了数旬,回到国内便延迟到九月了。郑和使团是拥有二万七、八千成员,又是有着严密组织系统的集团,其在台湾停驻数旬之久,必同当地居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传播了大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秉公处理使团成员同当地居民交往中产生的若干事务性问题,这就大大扩大了明朝政府在台湾的影响,增加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密切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使团成员回国后,也必然会向大陆人民介绍台湾的各种情况,其影响是相当大的。 郑和在国内有许多遗迹和遗物,数百年间,始终为人们所纪念,成为人们缅怀和宣扬郑和下西洋光辉事业业绩的场所和信物。这些遗迹和遗物比较著名的,如云南晋宁县昆阳镇郑和故里祖墓、南京郑和墓、南京马府街郑和故居、南京静海寺、南京净觉寺、南京天妃宫及天妃宫碑、南京大报恩寺与琉璃宝塔、南京宝船厂、太仓刘家港、太仓天妃宫、长乐太平港、长乐天妃宫、长乐三清宝殿、长乐三宝岩、郑和下西洋所用铁锚和铁釜,以及郑和为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所铸铜钟等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它的历史影响,就必然是这样,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树立起一座丰碑。 2、 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发展中国与亚非诸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郑和使团在亚非各国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友谊的花朵开放在亚非人民的心田,历久不衰。时至今日,在郑和使团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尤其是在东南亚,还保留着纪念郑和的各种遗迹,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传说,并且迄今还进行着各种纪念郑和的活动。 郑和在海外的遗迹,凡郑和使团访问过的国家和地区,自然所在多有。郑和使团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其后由于西欧殖民者的入侵而发生巨变,世事沧桑,使郑和使团在海外的遗物大多数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淹没了。有极少数的遗物,在近世偶尔被发现。如永乐七年郑和为纪念布施锡兰山佛寺而立的石碑,就是1911年在斯里兰卡南部的滨海城市高尔市被发现的。斯里兰卡政府和人民很重视这一发现,把这块象征着中斯人民传统友谊的石碑,陈列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国家博物馆里。 郑和使团在亚非各国访问时,给当地人民作了大量的好事,如给人们医疗疾病,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让人们学会建筑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领,教给文化和文明生活的知识等等。各国人民,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侨中间,有感于郑和的恩惠,缅怀郑和使团的功绩,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郑和的故事和传说。东南亚有些国家,甚至由于受到郑和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如泰国的水浴、爪哇国的“禁食”的风俗习惯都是受郑和的影响后才有的。象郑和下西洋这样实行和平外交方针,以睦邻为宗旨,其给各国人民带来福音,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海盗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再好不过地说明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的进行意义,确实是值得亚非国家人民永久纪念,值得炎黄子孙“盛称和以夸示外藩的”。 3、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 华侨开发南洋的历史,并不是从郑和下西洋时代开始的。早在两汉、魏晋之际,中国人民以与南洋有了联系。在元朝时,有不少南宋遗臣及东南沿海人民,为了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纷纷奔向南洋,成为南洋群岛最早的一批开发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论在所到地区、移民人数以及经营规模上,都是极其有限的,加以他们难以同祖国大陆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人力物力都少来源,就不可能对南洋的开发造成什么重大影响。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新时期,也开创了华侨开发南洋的新时代。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郑和使团努力在南洋诸国敷宣中国的教化,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收到显著的效果,显示出这是大有潜力可挖、大有发展前途的地区,就更吸引了大批的中国移民到南洋去。在十五至十七世际之际,南洋华侨的增多,分布范围之广,是历代所不能相比的。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二、三百年间,由于“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愈来愈多的华侨献身于开发南洋的各项事业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当地人民融合、同化,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之后,华侨在南洋的势力逐渐雄厚,在此基础之上,南洋各地曾出现过若干由侨民建立的政权,也产生过不少的华侨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