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是什么级别的警告
- 2、勿谓言之不预几级警告?
- 3、勿谓言之不预几级警告?
- 4、吉林大学学分过低,给一级退学预警,是什么意思?
- 5、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XX方承担. 这样的话语中外交部用过几次,都是在什么时候。
- 6、“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古文到底是什么意思?
- 7、怎么看待人民日报发送“勿谓言之不预也”?
- 8、中国曾经对外说过几次“勿谓言之不预也”,都是在什么时候
- 9、勿谓言之不预也中国用了几次?
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是什么级别的警告
没有划分很精确的级别,不过“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可以算作是终极警告。
由人民日报发表以“钟声”为署名的评论文章里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据我所知应该是这30多年来第一次。“勿谓言之不预”是终极警告,但其他媒体和机构说这句话,并不算终极警告。
只有人民日报发表在头版署名为“钟声”的社论里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才算是终极警告。这句话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1962年和1978年,人民日报都曾经发表过社论文章,里面使用过“勿谓言之不预也”。
人民日报“勿谓言之不预”
1962年9月22日的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针对印度,末尾提到“勿谓言之不预”,一个月后对印反击战打响。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是针对越南,末尾也提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两个月后对越反击战打响。
正因为有过这样两次先例,所以由人民日报发表的头版社论,并且署名“钟声”,才会被人们视为“终极警告”。所以,这两年,人民日报也发表过评论文章里提到过“勿谓言之不预”,但因为署名不是钟声,所以基本没有被视为“终极警告”,但也属于相当严厉的警告。
勿谓言之不预几级警告?
勿谓言之不预是最高的等级警告。
勿谓言之不预也,汉语成语,意为“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该成语较早的用例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除“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表述外,还有在“谓”字后插入宾语或省略末尾“也”字(即“勿谓言之不预”)等的用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人民日报》社论等曾数次引用此句,例如: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无论是儒家思想所尊崇的“仁义”,“中庸”之道,还是道家所教导的无为而无不为,墨家所推崇的非战思想等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这也使得我们历朝历代的外交思想和军事文化都表现出了一种内敛其中,不崇尚暴力掠夺的氛围。
但是那时候的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轮番登台给我们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虽然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是“和平共处”,但也不表示我们等同于任人摆布。
勿谓言之不预几级警告?
勿谓言之不预是最高的等级警告。
勿谓言之不预也,汉语成语,意为“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该成语较早的用例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除“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表述外,还有在“谓”字后插入宾语或省略末尾“也”字(即“勿谓言之不预”)等的用法。
注意事项
“勿谓言之不预”,直白地说就是“不要说事先没警告过你”,表达本方最后态度,提醒对方三思而后行。
笔者认为,“勿谓言之不预”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刚柔相济的特征,这种文化特质上溯可至《周易》,并被后世儒家发扬光大,比如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主张。
“勿谓言之不预”一方面将儒家的“仁义礼信”等修养功夫做到极致,另一方面也对违背“仁义礼信”等行为提前并郑重发出警告,是“礼至义尽”的一种表达。
出处
据考察,“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最早见于清朝前期康熙41年(1702年)上谕《训饬士子文》:“……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聼之哉。”
晚清李宝嘉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也用到这句话:“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吉林大学学分过低,给一级退学预警,是什么意思?
主要看大几和收到几次,收到一次问题不大,收到两次退学预警,应该会降级,十分严重才会退学(我有个同学一年挂了九门课也没退学,降级了),只要后面期末好好复习,不挂科,就没有其它问题,当然了,导员有可能会给你家长打电话,不过通常打电话会提前和你说一下。
那意思就是说,你的学学习成绩已经很差劲了。一级退学预警就是在给你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否则你就有可能因为学习分数太低,给你退回学籍,到时候你就悲剧了。
相当于学校再给你警告,勿谓言之不预也。
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XX方承担. 这样的话语中外交部用过几次,都是在什么时候。
对印度和越南说过,不过这个词汇还不算最严重,要等“勿谓言之不预”那才是真正的准战争宣言
PS:其实这次最重要的是领海基线的声明,以前TG的态度是:主权争议,大家坐下来谈谈。现在公布了就是说TG的态度变成了:没争议,就是我的主权。也就是说谈判的可能行没有了。
似乎”悬崖勒马“是第二级,再升级就是”勿谓言之不预“。
在天涯看到过黑话大全。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
悬崖勒马——想被XX么?
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材吧。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古文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该成语较早的用例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除“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表述外,还有在“谓”字后插入宾语或省略末尾“也”字(即“勿谓言之不预”)等的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丑话说在前面,发生事情之后别后悔,不要以为事前没有跟你说过,这就是这句古文的意思,表明很多人在考虑过之后尝试,总是会重蹈覆辙。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做了之后千万不要后悔。
我们经常能够在一些外交事件当中,听到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很严肃的说:“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非常具有分量感,能够让人感受到大国的力量,是中国官方媒体对外发布的严重警告,那么,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最早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徐元文的《含经堂集·申饬盐政札》,徐元文是清顺治十六年进士第一,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这句话一开始是用来警告当时负责盐政的官员不要贪赃枉法,小心秋后算账,在此之后,康熙帝也曾经用这句话训饬学生,到了乾隆时期,英国派出使臣来对乾隆进行试探,想要开放口岸为自己谋求更广阔的市场 ,乾隆皇帝就用这句话来警告英国,这也是“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一次正式用在外交场合。
二、直译
这句话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以后出现了什么后果不要和我说我事先没有和你讲清楚过。代表着我已经把话说在前头,至于有什么后果希望你掂量清楚,这句话含有非常浓重的警告意味,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强大,这句话也更加令别的国家重视。
三、新中国历史上使用次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句话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但是每一次出现,就代表着事态严重,比如1962年,印度方面不断挑衅我国,想要通过恶劣手段夺取领土,人民日报就在社评结尾使用了这句话,比如2021年,国台办为了遏制台湾内部出现的分裂行径,使用了这句话来警告部分独立分子,捍卫中国领土完整。这句话从1949年以来,被官方使用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我们也要深刻明白这句话的分量,知道这句话代表的重要含义,才能够真正的保卫祖国,守护山河。
怎么看待人民日报发送“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意思就是“不要说事先没警告过你”,表达本方最后态度,提醒对方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最早可见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上谕《训饬士子文》:“……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聼之哉。”
“勿谓言之不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涉辞令,通常用于最严重的警告,一般在“关键时刻”由人民日报或新华社发出,可视为“最后通牒”。
报纸因为具有“白纸黑字”特征,其传递的文化意义和分量往往高于其他传播手段。不用则已,用则不寻常。在一些关键时刻,“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曾多次出现。
扩展资料
据统计,每当中国要出手教训一些屡劝不止、屡教不改、侵犯中国的国家利益的国家时,《人民日报》都会送给对方这六个字,以做最后的警告。
第一次是在1962年9月22日,当时印度频繁入侵我边境地区、屠杀我边区军民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随后,解放军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第二次是在1978年12月25日,在对有着苏联支持的越南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中严正警告越南。在次年的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
而这一次《人民日报》再度用上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六个字,就说明情况已经到了非办不可的程度。
与前两次不同,此次《人民日报》提起警告的对象是充当台蔡英文当局党同伐异、铲除异己、推动分裂路线的工具的台情治部门。
结合近期央视公开的“迅雷—2020”专项行动纪录片公布数据,在“2018—雷霆行动”对台间谍活动严厉打击之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竟然破获了数百起台间谍窃密案。
由此可见,为台分裂势力服务的台情治部门不仅没有收手,对大陆的情报窃密活动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显然,大陆对台情治部门的愤怒之情,已经溢于言表。“勿谓言之不预”,就已经给它们判了死刑。
这实际上是冲着岛内分裂分子去的。民进党当局之所以在岛内如此猖狂,台情治部门就是它的重要帮凶。凡是支持国家统一的岛内政治人物,无不遭到台情治部门的监视、调查;凡是致力于两岸友好沟通往来的岛内人士,无不遭到台情治部门的迫害;
凡是被它们怀疑的大陆赴台人士,无不被它们以各种非法搜查甚至监禁……在台情治部门的白色恐怖手段之下,岛内统派力量生存空间被极限压缩,两岸民间正常沟通往来渠道被掐断,分裂思想已经占据了岛内社会主流,台岛俨然重回“戒严时代”。
仅如此,台情治部门在大陆以及国外疯狂开展的情报活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捷克参议院议长访台,背后就有台情报人员的鬼影;土澳政客疯狂攻击、抹黑中国,也与台情报人员与土澳政客勾结有关。为了抹黑中国大陆,台当局甚至与土澳勾结炮制了一出假间谍事件。
种种事实表明,再不对台情治部门采取行动,将给中国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严厉打击消灭掉台间谍情报人员,就是剪掉蔡英文当局的爪牙。
这就好比打一场攻坚战,第一步的作战目标是拔掉敌人城堡外的所有据点,将敌人彻底孤立,迫使它只能龟缩在城堡内。如此一来,留给它的路只有两条,一是打开城门投降,二是在困守中被彻底消灭。
《人民日报》对台情治部门发出“勿谓言之不预”的严正警告,就宣告了中国大陆按下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快进键。台民众如果还沉浸在蔡英文当局的谎言中不能自拔,听不懂大陆的良言苦劝,那只能换隆隆炮声唤醒他们了。
中国曾经对外说过几次“勿谓言之不预也”,都是在什么时候
历史上,新中国通过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一共使用了四次这句话。
而每次我国官方放出这句话的时候,也代表着我方已完成备战,手握杀手锏,敢于对他国进行最后通牒并完成一击必杀。
第一次,是1949年1月28日的新华社广播,毛泽东以中共发言人身份,发表关于对国民党的最后通牒。“倘有逃逸情事,必以纵匪论处,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蒋介石等内战罪犯。
两个月后,渡江战役启动,百万雄师渡大江,第三个月,南京解放,蒋家王朝覆灭。
第二次,是1962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结尾处:“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
两个月后,我驻边部队奉命自卫反击,第三个月,中国全歼入侵印军,结束了中印边境冲突,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的尼赫鲁随后郁郁而终。
第三次,是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通讯,指出“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国外交部向苏修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更是点明“勿谓言之不预也”。
经过两年准备充分的沈阳军区实施“珍宝岛反击战”,一个月后,我军夺回珍宝岛。
第四次,是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
两个月后,中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2月17日拂晓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第三个月,我军完成自卫反击作战任务,全军撤回国内。
扩展资料
勿谓言之不预也
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①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②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摘要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勿谓言之不预也
中国曾经对外说过三次“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中圌华人圌民共圌和国的外交术语,是中圌华人圌民共圌和国最严重的外交圌警告,被广泛视为其准备开圌战、动用武力的信号。
近现代以来,中圌华人圌民共圌和国外圌交圌部通圌过官方报刊和言圌论渠道多次在关键时刻运用该术语,使其被赋予了独特政圌治敏圌感性。
该语句在历圌史上曾被运用三次,在作出宣示后分别爆发了中印边境战争、珍宝岛事圌件、中越战争三次武圌装冲圌突。
1962年6圌月起,印度总圌理尼赫鲁提出前进政圌策,声称中圌国不应占据西圌藏。中方称印军向中圌国边防军开圌枪攻击,中圌国军人死伤数十人,同时印军开始进入中圌国境内建立军事哨所。1962年9月22日,《人圌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圌论,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圌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
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不断发生巡逻队冲圌突,从对骂到推搡、棍圌棒武斗等。新华社于1967年7月3日发表通讯,指出“就苏联驻华商圌务代圌表处人员在我圌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圌国外圌交圌部向苏修提出强烈抗圌议”,文章结尾处更是点明“勿谓言之不预也”。
1978年9月起,中越双方开始相互指责对方军圌队越界。《人圌民日报》于1978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当天发表社圌论,警告越南方面不要轻举妄动、得寸进尺,表达了中圌国方面的开圌战意图。1979年2月12日,中圌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决定于2月17日拂晓,从广西、云南方向同时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2019.11.19 新闻联播,“勿谓言之不预也”。美国粗暴干涉我国在港事务。
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说共说过31次!
勿谓言之不预意味严重警告,意味着战事即开。
祝福中国
1、1949年1月28日的新华社广播,毛泽东以中共发言人身份,发表关于对国民党的最后通牒;“倘有逃逸情事,必以纵匪论处,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蒋介石等内战罪犯。两个月后,渡江战役启动,百万雄师渡大江,第三个月,南京解放,蒋家王朝覆灭。
2、1962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
社论结尾处:“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两个月后,我驻边部队奉命自卫反击,第三个月,中国全歼入侵印军,结束了中印边境冲突,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的尼赫鲁随后郁郁而终。
3、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通讯。通讯指出“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国外交部向苏修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更是点明“勿谓言之不预也”。经过两年准备充分的沈阳军区实施“珍宝岛反击战”,一个月后,我军夺回珍宝岛。
4、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
两个月后,中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2月17日拂晓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第三个月,我军完成自卫反击作战任务,全军撤回国内。
5、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
6、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
7、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扩展资料:
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意思是: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这句话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这句话表明了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强硬的态度。但细读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统一”的思想,并且文章结尾处的署名是“安平”,说明“开战”不是大陆地区的第一意愿,还是希望台湾方面能够看到大陆方希望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中国用了几次?
勿谓言之不预也中国用了7次。分别是:
第一次是在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反动派在侵华日军战俘问题上妥协释放战犯,我们首次提出“勿谓言之不预”。
第二次抗美援朝,曾经警告美国,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朝鲜。麦克阿瑟置若罔闻,随后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三次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章,向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发出了异常严厉的警告,先礼后兵,随后给印度沉重的军事打击。
第四次1967年,苏联间谍在我国窃取情报,新华社提出警告,结尾使用“勿谓言之不预也”,随后多次抓捕苏联间谍。1969年珍宝岛战争爆发。
第五次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文章也用了这样的警告,随后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使越南社会经济几十年都缓不过劲来。
第六次2012年在钓鱼岛问题上,新华社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警告:勿谓言之不预。
最近一次是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新华社再次发出勿谓言之不预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