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概括一下鲍叔牙和管仲的友情故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3 07:53:56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

展开全部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 鲍叔牙简介 ,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六、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 鲍叔牙简介 ,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七、成就霸业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管仲与鲍叔牙的典故 来看看具体的


1、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他们两人曾经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
2、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呀。”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3、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且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
4、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
5、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一、小白与纠争国君王位:   鲍叔牙生在富裕人家,是齐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家贫,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才华出众,智慧超人,鲍叔牙对他赞赏不已,两人虽家境不同,但自小就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相知相识,成为莫逆之交。
  齐国当时很乱,为避祸,公子小白随鲍叔牙出奔莒国,公子纠随管仲出奔鲁国。管鲍两人相约,将来不论两位公子谁做了齐国国君,我们都要合力辅佐,务使齐成为最强的一个国家。
  得悉齐襄公故世,管鲍两人,各陪着公子小白和纠回齐国争夺王位。路上四人相遇,素有神箭手之称的管仲,为护主举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鲜血,应声而倒。这一箭其实并未射中小白,机智的小白,假装被射中,他咬破舌头,倒地不起,骗过了聪明的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小白这一瞬间的反应,其聪明就非常人所及。等管仲和纠到了齐国,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二、知贤、荐贤、让贤的鲍叔牙:   面对一个要射杀死自己的凶手,小白要杀之而后快的心情是值得体谅的。鲍叔牙站在辅佐小白的立场,力加劝止,认为建国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况当时各为其主,情有可原。更对小白说:「如果国君胸无大志,只想把齐治好,我鲍叔牙就有这个能力,如果你要称霸称王,则非管仲不可」小白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终接受了管仲,但并未重用,才有不听管仲之言而善自伐鲁之举。
  三、伐鲁大败:   鲁是一小国,自知不敌齐国,但齐既主动来犯,战是败,不战也是败。这时有一乡野村夫,曹刿(音贵)自荐称懂兵法,鲁王情急无人敢战之下,就用其为三军统帅,战场上齐军一再击鼓攻击,曹刿皆不出战,即使齐军极尽辱骂挑衅,曹刿仍不下令出战。直到齐军三通攻击鼓起,曹刿乃下令击鼓迎战,大败齐军,鲁王大喜。
  曹刿说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齐军丢盔卸甲大败而归,齐国民众扶老携幼在城门口翘首以待亲人归来,迎到的却是一具具尸体,顿时人们声声呼唤阵亡将士的名字,那副景像,撕人心肺!管仲此时才惊觉管仲阻他伐鲁是有先见之明的。
  四、金台拜相:   这一战齐军死了三千将士,小白深感无法向国人交待,回国后,始感受到管仲劝阻他伐鲁之用心。但此时的管仲心灰意冷,气小白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心生辞去之意他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写下他的治国策略,请鲍叔牙转交给小白。他从牧民、形势、权修、立政、到兵法、霸形、霸言。桓公看后惊讶管仲的奇才,乃亲自向管仲请罪。继而就有金台隆重拜相之举,拜管仲为仲父。
  齐桓公对管仲从「仇人」到「任而不用」到「金台拜相」最后「拜为仲父」,完成他一生伟大的事业。
  五、管鲍之交----管仲口中的鲍叔牙:   管仲说:
  我曾经替鲍叔牙策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挫败,陷于困境,鲍叔牙不以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顺与不顺。我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能,他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多次打仗多次怯战,鲍叔牙不以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母亲需要我奉养。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耻,知道我有胸怀天下的大志。真所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啊!
  鲍叔牙对管仲那种知贤、荐贤、让贤从不为流言中伤的友情,一直流传后世,为大家交友的典范。管仲病危时,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继宰相否?管仲却说,鲍叔牙太正直,见不得人身有一点瑕疵,这种性格,律己则可,责人则不可,水至清不养鱼啊!鲍叔牙听后笑说,管仲公而忘私,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尊敬他推荐他的原因。
  六、齐桓公悲惨的人生结局:   管仲临终之时,一再劝桓公「去竖刁、除易牙、远公子开方」其理由是:竖刁自宫入事桓公,身且不爱安能爱君!易牙烹其子以膳公,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公子开方,弃母久宦,其母不爱,安能爱君!
  但桓公在生活上仍然离不开这三个弄臣,最终齐桓公还是败在这三个小人身上。
  管仲死,桓公请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以将此三人赶出宫为条件,桓公乃令三人离开宫中,后来因在饮食起居上不能少了这三人,乃私自将其招回,鲍叔牙怒而辞官而去。最后桓公身体日衰,三人专权,众人皆不得接近桓公,桓公之子又争执不断,桓公死后十一日,尸虫爬出才知桓公已死,但诸公子仍争立不休,死后六十七日始得入殓,春秋五霸之首,何等强悍!何等风光!孰能料最后的人生结局竟是如此的凄惨!

概括一下鲍叔牙和管仲的友情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棒棒的,管仲不是贪财,而是,家境贫穷,所以鲍叔牙帮他
一、管鲍分金: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一起做买卖。管仲家境贫寒,所以出资很少。但每次赚钱,管仲都多分一些,平时还经常拿公款还自己的欠账。
有些人看不下去了,向鲍叔牙历数管仲的劣行。鲍叔牙不以为意说:“管仲并不是贪财之人,只是他家中贫穷,急需钱财而已。”
二、走运或者背运
有一次,管仲自作主张,做了一单生意,赔了大钱,大家都很着急,埋怨管仲没眼光。鲍叔牙说:“不怨他,人都有走运和背运的时候。管仲只是一时点背而已。”
扩展资料:
鲍叔牙政治成就
知人善用 
鲍叔牙在为齐桓公夺得王位后,拒绝了相位,并推荐了管仲,称只有管仲能让齐桓公称霸,让管仲称相,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鲍叔牙为大谏,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曼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
在管仲死后,鲍叔牙坚持让齐桓公辞退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臣,齐桓公未听,果然使齐国由盛转衰。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原文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③,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⑤齐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⑦焉。鲍叔遂进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⑨合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注释⑴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⑵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⑶游:交往。⑷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⑸事:侍奉。⑹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⑺囚:被拘禁。⑻进:荐进,推举。⑼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十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⑽匡:纠正,扶正。⑾贾:做生意,经商。⑿不肖:不贤,无能。⒀遭:遇。⒁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⒂多:称赞。译文管仲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鲍叔识别人才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治国有方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给予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晏子
晏子晏子,字平仲,名晏,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越石父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子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贤妻教夫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圣人轶事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管仲与龅牙叔的故事

由于鲍叔牙政治嗅觉之敏锐,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从而使得本为阶下囚的管仲一飞冲天,不但当了齐相,还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投桃报李,对鲍叔牙及其后人也颇为知恩图报。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拓展资料: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管鲍之交”的典故,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知道吗? 欢迎收看点评反馈,一起探讨更多历史有趣问题,一起分享啊!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管仲有一个从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们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
管仲总是多分些,朋友都认为鲍叔牙糊涂,吃了大亏了。“鲍叔牙真糊涂!跟管仲两个人合伙做买卖,表面说是合伙,其实本钱都是鲍叔牙的;那么,赚了钱,管仲凭什么多分呢?
至少也应该一人得一半啊!”。而鲍叔牙却回答说:“你们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些是应该的。”“这……”鲍叔牙的这番话,说得几位朋友无话可说。
管仲和鲍叔牙也曾经一同上战场;在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面,表现得一点都不勇敢,人们都对管仲很不满。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
就对人们说:“管仲不肯拼命的原因,是他的母亲年纪大了,只有管仲这么一个儿子,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他的母亲就没人奉养了。”“啊!这……”这一番话,又使那些人无话可说。
后来管仲也曾经做了几次官,每次都因为表现不好,而被免职了,大家都耻笑他。而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人们说:“其实,管仲并不是不能干,只是运气不好。
这些小事不适合他来做,他的能力很强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又失败了,而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接掌了齐国的政权,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告诉他说:“我们国家经过这么久的混乱,现在总算安定下来,为了使全国百姓以后能好好过日子,我要请您做宰相,帮助我治理国家。”
想不到,鲍叔牙竟然拒绝了。他对大王说:“感谢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力实在无法担当这么重大的责任。”“您不肯帮助我,我怎么能治理得好国家呢?”
“大王,我推荐一个人,他才是最适合的宰相人选。”“谁?”“管仲!”“管仲!这个人我恨不得杀了他,您还要我请他做宰相?”“大王,当时管仲要谋杀您,是为了公子纠的缘故。
他辅佐的是公子纠,当然希望公子纠能够做齐国的国君,而您是公子纠的竞争对手,所以他只好想办法除掉您,并不是他对您个人有什么仇恨啊!”“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们齐国强大起来,成为天下的霸主呢?”“当然想啊!”“那么您一定要忘掉过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够帮助您达到这个理想。”
“好吧!”于是,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以最隆重的礼仪,请管仲来做宰相。果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
将齐国治理成富足强大的国家。后来管仲曾对人说:“生我,养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帮助我的,却是鲍叔牙呀!”
扩展资料:
管仲与龅牙叔其他故事:
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
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
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人物介绍:
1、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2、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 姒姓, 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 安徽)人。 春秋时期 齐国大夫。
早年辅助 公子小白(即后来的 齐桓公),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 管仲为相。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
参与“ 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 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鲍之交

管仲故事文言文翻译

1.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百度百科。
2.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百度百科
3. 文言文《孔子论管仲》的翻译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二、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三、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4. 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文言文翻译 译文:管仲有什么达到这种地步啊! 出自苏辙《管仲》。
附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
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襄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盖至此乎。
于乎,三归、六嬖之害,溺于淫欲而不能自克,无己则人乎!《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四方且犹顺之,而况于家人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闲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
《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岂必人人而诛之!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苏辙《管仲》)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 适:恰逢 B.乃属世子于宋襄公 属:托付 C.有君子以闲之 闲:清闲 D.且各疏其短 疏:说坏话 6.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为非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①舜有天下,选于众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C.①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②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D.①知诸子之必争 ②人之所亲爱而辟焉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苏辙的文章伊始,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入题,亮明文章的观点,指出管仲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作为下文评述的依据。 B、苏辙的文章借管仲这一事例告诫北宋当权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显而易见,文章的寓意是相当深的。 C、苏辙在论证中,运用了丰富的史实多方类比,反复比衬,将道理剖析得十分精辟,独到。
D、苏洵的文章共分四层,运用了充足的史实,总结管仲临终不能荐贤自代的教训,垂戒后人。 8、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A、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B、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C、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D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9.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3分) (2)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
(3分) (3)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4分) 参考答案: 5.B(A.适:嫡,封建宗法制度下称正妻为“适”。
C.闲:让人清闲(空闲)。D.疏:分条陈述。)
6.A(A。都是转折连词,却。
B.①从, ②对;C.①表目的,来 ②用;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对于。) 7.A 8.C(参考答案: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
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9.参考答案:(1)管仲有什么达到这种地步啊!(2)管仲病重将要死了,桓公问他有谁能出任国相。
(3)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评分细则:10分,(1)3分,“有以”、“致”、“此”,每个1分。(2)3分,“且”、“使”、句式,各1分;(3)4分,“逆”、“诞谩”、“足”、“信”,各1分。
5. 管仲之齐文言文课文带翻译和加点子意思 原文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翻译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
6. 文言文翻译急求~~~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
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
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非难百姓天下就会危险,违背百姓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不灭亡的,从来就没有过。 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中,有一篇记载齐桓公和管仲谈“天”的文章。
原文如下: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人君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这段文言文大体的意思是: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
(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 原文不足百字,可谓言简意赅。
“以百姓为天”之论,振聋发聩,难能可贵!在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闪耀“贵民”思想火花的言论,时有所见。《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明言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坦言人民最为重要,其次是国家,君主是最轻的。 。
你的问题不错。
看名字。
7. 文言文《管仲哭鲍叔》翻译 没找到原文,第二篇为史记中的翻译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齐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化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8.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和友谊

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要好的朋友,成语”管鲍之交“的典故就是出自他们俩的经历。

他们曾经合伙做过生意,还一块儿打过仗,最后联手扶持齐桓公。

俩人合伙做生意时,因为管仲家里穷,而鲍叔牙比他富有,所以出本钱比管仲多,但是获利的时候,鲍叔牙总让管仲拿得比自己多。当鲍叔牙的手下人抱怨的时候,鲍叔牙总是帮着管仲说话:”他家里困难,等着用钱,再说我乐意多分点给他。朋友之间应当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鲍叔牙对管仲照顾有加,时刻想着提携他,给他做事的机会,可是他好几次都给鲍叔牙办砸了,而且他自己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是个废物。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一出兵,管仲能排后头他就排在后头,退兵的时候,能跑在前头他就跑在前头,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仗义为他分辨:“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为的是家里有母亲需要奉养啊!他的母亲老了,又多病,他不能不留着自己去奉养她。照实说吧,像他那么勇敢的人天下少有。你们当他真不敢打仗吗?”管仲听了,感动不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只有鲍叔牙!“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做了齐国的公子纠的师傅。两个公子为了王位争得你死我活,两个好朋友各为其主,也斗得不亦乐乎。

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驱车拦截小白,并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并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胜者为王败者寇,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

可是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而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终于找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的治国之才在扶持齐桓公的过程钟被逐渐施展出来,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现在你知道成语“管鲍之交”的含义了吗?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1.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2.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乒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3.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与效应.
1.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2.台湾广告界有句名言:与其被国际化.不如去国际化.
1.有一年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哈默的对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都略有增加.惟独哈默石油输出量明显减少.这让许多人非常不解.黑人记者杰西克·库思千方百计找到了哈默.就这个问题请教他.哈默说了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话:[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总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和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2.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
3.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1. 一个美国成功人士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句话说的没错.每个很要好的朋友.很可能在某些因素下成为敌人.毕竟金钱.名利的诱惑是很大的.我们不能保证人都能对朋友忠诚.更有可能.着只是外表的朋友.敌人也是一样的.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就像中考.考场上.我们都是竞争的对手.谁也不会因为什么关系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是.在平常学习中.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着就是朋友是合作.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生下来就要竞争.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着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忽然做给了我们内充分的准备.竞争给了我们表现的机会.我们要合作也要竞争.要成为双赢的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才有竞争的资格.
2. 竞争与合作往往是并存的.
3. 我们崇尚竞争.但又不忘记合作.

齐桓公管仲鲍叔故事

  1、鲍叔牙的故事——管鲍之交,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2、管仲的故事——尊王攘夷,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齐桓公执政期间,在管仲的辅佐下,对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由管仲提出,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3、鲍叔牙的故事——勿忘在莒,公元前667年,郑国与齐国结盟,回国后,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曾在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捧杯而起说:“希望您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够不忘记您的忠告,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