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畏首畏尾的意思是什么?
- 2、畏首畏尾的意思以及造句有哪些
- 3、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 4、畏首畏尾的意思
- 5、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 6、畏首畏尾的意思
- 7、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 8、畏首畏尾的意思
- 9、畏首畏尾的意思
畏首畏尾的意思是什么?
畏首畏尾 - 释义
畏:害怕。前也怕,后也怕。形容做事胆子小,顾虑重重。
畏首畏尾的意思以及造句有哪些
前怕狼后怕虎的,做事拖泥带水的,不够干脆利落。
畏首畏尾
【拼音】: wèi shǒ wèi wěi
【解释】: 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造句:做任何事不要畏首畏尾,大胆去做。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意思: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缩手缩脚
反义词: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敢想敢干、敢作敢为
扩展资料:
畏首畏尾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楚两个强国争当盟主。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会见诸侯,郑国国君没有来,晋灵公以为郑国和楚国往来,很生气。
郑国公子归生知道这事后,就给晋国写了封信,首先回顾了郑国和晋国的友好,然后解释了郑君没来参加的原因,最后说:“我们国君在这三年来,先后多次去朝见你们晋君,对晋国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和诚心了,可还不能使你们感到满意,而我们已经无法增加这诚意了,除了亡国。
古人说:‘畏首畏尾,身余其几?’郑国现在的处境便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又怕晋国袭击。而晋国的命令又好像没完没了似的,这使得我们郑国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全国力量集合起来,等候你们晋国大军的到来……”“畏首畏尾”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既不敢进,又不敢退。
畏首畏尾的意思
畏首畏尾的意思是(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重重。)
解析:
畏首畏尾
[拼音] wèi shǒu wèi wěi
[释义] 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重重。《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畏首畏尾,汉语成语,拼音是wèi shǒu wèi wěi,意思是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
前也害怕,后也害怕;比喻顾虑多多。
畏首畏尾
读音: [ wèi shǒu wèi wěi ]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白话译文:人为人处事胆小,疑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的!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左顾右盼
读音:[ zuǒ gù yòu pàn ]
释义:向左右两边看,顾虑多多。
出处: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君子壮志哉!
白话译文:一个人犹豫不决,左看看右看看的,顾虑多多!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
畏首畏尾的意思
解释: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语法:畏首畏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
近义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缩手缩脚
反义词:无所畏惧、当机立断、敢作敢为、敢想敢干
成语造句:
1、不知小明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怎么老是一副畏首畏尾的样子?
2、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方法,缺的是一往无前的决心和魄力。不要在事情开始的时候畏首畏尾,不要在事情进行的时候瞻前顾后,唯有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
3、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畏首畏尾,束手束脚。
4、我们年青人,要敢于勇往直前,而不能畏首畏尾。
5、我们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不能畏首畏尾,趑趄不进。
6、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甩开膀子干吧!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拼音:wèi shǒ wèi wěi解释: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例句: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畏首畏尾的意思
畏首畏尾的原义是顾前顾后,十分戒慎恐惧的样子;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
畏首畏尾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唐·房玄龄等《晋书·慕容魔传》:孤军轻进,不足使勒畏首畏尾,则怀旧之士欲为内应,无由自发故也。明·冯琦《宋史纪事本末》: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论大事。明·鹿善继《与耿朴公书》:如以畏首畏尾之为忧,又非我罪本色矣。
成语寓意
面对强大的晋国和楚国,郑国大臣子家不卑不亢,以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种不同的态度作比较,维护了郑国的利益和尊严。如果晋国以德相待,郑国会很恭顺,如果晋国无礼,那郑国只好铤而走险,陈甲兵以待晋国。可见,做事情有时候要畏首畏尾,谨小慎微三思而后行,有时候要铤而走险,该出手时就出手。
例句:我们年青人,要敢于勇往直前,而不能畏首畏尾。他长得跟他的赌鬼父亲像是一个模子刻的,畏首畏尾,唯唯诺诺的,很少在我面前说话。不要在事情开始的时候畏首畏尾,不要在事情进行的时候瞻前顾后,唯有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
畏首畏尾的意思
畏首畏尾的意思是顾前顾后,十分戒慎恐惧的样子;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畏首畏尾(拼音:wèi shǒu wèi wě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
“畏首畏尾”的原义是顾前顾后,十分戒慎恐惧的样子;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人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藏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
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畏首畏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