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意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3 14:04:0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释义: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自:战国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白话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典故: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后来居上:意思是后来的超过先前的,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白话文:陛下您启用官员,就像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
2、后起之秀:意思是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王忱传》:“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白话文:你这样风流倜傥,真是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青出于蓝
百度百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青色本来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可是从蓝草中取得的青色,比蓝草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凉。由此可见,比喻学生超过老师,青年超过老一辈,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青出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后魏人李谧,字永和,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璠,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的学识就胜过了老师。结果,孔璠反过来又向李谧请教了。人们作了一首歌谣:“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歌谣的意思是:学生成了老师,老师请教学生;究竟谁是老师并不一定,问题在于谁更精通学问。《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自:荀子(荀况)[战国后期]《荀子·劝学》。
原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释义: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青:靛青,深蓝色的染料。蓝:蓼蓝,草名,用作蓝色染料。原意为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儒客先师荀子《劝学》,是一个俗语,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儒客先师荀子《劝学》,是一个俗语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典故: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句话表示,学生要胜过老师,一代比一代好??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一个俗语,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先看一下该句子释意:
青:靛青,深蓝色的染料。蓝:蓼蓝,草名,用作蓝色染料。原意为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儒客先师荀子《劝学》,是一个俗语,
原文是这样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给小伙伴分享一下节选译文: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词语相关的故事: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最后看下用法示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你们年轻人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意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完整说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拼音为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属于常用成语,字数为八字成语,结构为复句式成语,年代为近代成语,感情色彩为中性,在句子中作宾语、分句,常用来形容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近义词为青出于蓝,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例句
1、姚欣欣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取代就取代,她年纪轻轻也算我教导有方,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陈浩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用鼻子哼了一声。
3、任何技艺都一样,只要肯努力,谁说后学的人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叶帆一脸鄙夷,他一身本事都是老家伙教的,截至目前,除了武学领域被老家伙爆出翔之外,其他领域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我们来说不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只要我们足够的努力。
6、正所谓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拼音: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
成语形式 :8字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繁体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义词
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更胜一筹,长江后浪推前浪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反义词
老头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一代更比一代差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语故事: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相关造句
1、你们年轻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十五年来,他的成就已经超过老师。
3、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真是一点都不假,入了大玄宗,望你们更上一层楼,若无他事,便散了吧。
5、果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骚年,你狠有前途,将来如果不读书了,可以来我的医学系当老师。
6、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是像他孟九一样久居梦中毫无作为。
7、事实证明,你叶亦凡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小子!
8、此时此刻,充盈在我们心间的,既有师生之情,又有惜别之意,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骄傲和自豪。
9、姚欣欣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取代就取代,她年纪轻轻也算我高敏教导有方,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0、米雪也开始计较起来,要是哪一天他败在她的石榴裙下来,她就玩命地虐他,看谁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含义是什么

1、含义: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2、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3、举例造句:你们年轻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表面含义: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隐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
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相关典故: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_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_,孔_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有:
后起之秀 秀:特异,优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略胜一筹 筹:筹码。比较起来,稍微强一些
后继有人 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后来居上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
出自古训《增广贤文》
青出于蓝胜于蓝
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
【拼音】:cháng jiāng 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
【解释】: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出处】:宋·刘斧《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示例】:这叫做~,一代更比一代强嘛。 ★张明礼《孙女考爷爷》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拼音】: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示例】:你们年轻人真是~。
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出自宋·刘斧《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另也见于《增广贤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1、“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出自古训《增广贤文》,此文非常长,自己百度一下吧。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啊?青为什么说是出于蓝呢?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本名叫荀况,又叫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保留在他的著作《荀子》这本书里,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不应当停止和废弃的。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
在这里,荀子以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学生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就能够有所提高,学生一定要有志气超过自己的老师,一代要比一代强。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名言,最早就是荀子说的。
后来,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古代青就是指一种蓝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所以说青出于蓝。青出于蓝,胜于蓝就是指后辈胜过前辈。
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教导弟子,说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断地学习,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难想到,两千年以后,后世的人会引用自己曾经创造的文字来赞扬他。实际上,青,是指靛青这种颜色;蓝指的是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而后世一般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荀子早年可谓出师于儒学,他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使之得以发展和完善。另外,荀子并不排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学说的精华,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成为了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而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也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成为了中华大帝国的国家行政制度创建者。
难怪到了后世,梁启超评价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毛泽东也认为:“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为形成两千多年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关于“礼”的思想也是其影响中国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思想的最关键部分。荀子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强调人性有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在他看来,“礼”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来调节人们欲望,避免“争则乱”现象的“度量分界”。“礼”规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等级区分,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从而避免了战乱。
从社会安定的意义上看,荀子的“礼”保证了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可以顺利进行,社会财富得以积累。也正是在这种“礼”的影响下,战国的纷争时代得以终结。这些都为华夏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荀子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他关于天论的看法。秦朝以前,人们更多的人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认知与行动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观和迷信思想在那个时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总结了百家学说之后,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万物的形成、发展、消亡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他提出,只要人们把握这个“常”(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大大增强了人们追寻规律,了解规律,利用规律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古人改变落后世界的决心。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在教育上,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荀子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独立思考,这和现代教学论中强调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希望教师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慎重对待学生的提问,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问题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荀子,作为从那个混沌年代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时空的阻隔,却依然值得后世去肯定,去赞扬。也许他思想的珍贵之处正在于——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凡预见性;也许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包容万家之言,却又不失去自我思想的宽容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