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阮籍穷途的故事
- 2、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故事?
- 3、穷途之哭的解释?穷途之哭的典故与出处
- 4、阮籍的典故是什么
- 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典故出自哪里
- 6、有一首高中的文言文,提到某某驾车出行大哭的例子,是哪个典故?哪篇文章?麻烦知道者告知,急用,谢谢!
- 7、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8、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9、穷途之哭是什么意思?穷途之哭成语造句和典故
阮籍穷途的故事
魏晋时的官道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辆破牛车缓缓的行驶着,没有车夫,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一切凭拉车的老牛。有时偏离了官道,进入羊肠小路。这么走着,走着,也不知走了多久,老牛忽然停下来,因为已到了路的尽头,前面或是高山横亘,或是深谷梗阻。总之,此处已为穷途。
这时,如泥塑木雕般兀坐在车上的唯一乘客,一个峨冠博带、容貌环杰的儒生双肩耸动,全身颤抖,放声痛哭起来,直哭得天地变色,草木含悲,山谷振恐,河流呜咽。最后,嘴里呕出的是血,眼里滴出的还是血。也许是疲惫已极,也许是胸中块垒暂抒,他昏睡车上,任凭牛车拉着他循原路而回。
这个极有名的故事叫“穷途之哭”,故事的主人就是阮籍。
人到穷途,岂能不哭?即将代魏自立的司马氏统治就是中国社会的穷途。这是一段短暂而又黑暗血腥的历史,多变的政权、专制的统治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作为社会的良心的文人在大肆摧残和屠戮之列,名士们一批又一批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一流的诗人、作家、哲学家,这些如今还活跃在中学、大学课本里的人物,一个个地,或被公开行刑于洛阳街头,或被秘密地杀害于黑夜之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能留得性命的,只能苟且偷生,在夹缝中艰难地求活。
阮籍,这个名士中的名士,从驾着木车上路之时,他就已经知道,条条道路,都是死路!除了痛哭于穷途,我们还能苛求他什么?
一天,他照旧乘着牛车,或许有意,或许无意,他来到了广武——楚、汉相争的古战场。那一场惨烈战争的主角,一方是西楚霸王,重瞳天子,曾率八千江东子弟酣战强秦,并且将强秦的十数万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涤荡殆尽的项羽,一方是地痞流氓出身,狡狯多智的刘邦。这一场两千多年前的战争,惊天地,泣鬼神,就是今天,人们提起来仍旧血脉偾张,不能自止。面对铁戟未销,血染河赤,刀光剑影,衰草离披,阮籍长叹:“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谁是竖子?仅仅是遥想中的项羽、刘邦么? 当世的曹、刘、孙是不是?司马氏是不是?
阮籍没有疯,他仅仅是保持了他的本真而已,而真人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足的,嵇康就是证据。于是阮籍把自己的满腔爱憎,寄托在穷途之哭、寄托在举世闻名的青白眼里。
阮籍经常不说话,却常常以眼睛当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青睐”、“垂青”“白眼”这样的词汇就是他的原创杰作。
我们知道,瞳仁是黑的,正眼瞧人的时候,瞳仁在眼睛中间,看起来黑的多,就叫青眼;斜眼看人的时候,眼白多,就是白眼了。
你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掌握政权,大杀异己,文人志士多遭迫害。阮籍作为当世文人,报国无门,又整日为躲避迫害而提心吊胆,《晋书阮籍传》中说阮籍提及世人“并无臧否”,也就是说,他对别人没有任何好的或者坏的评价。在清醒时怕被人抓到言语上的把柄而多不敢言,只有借酩酊大醉时发泄心中的不满。
阮籍不平常的穷途之哭,看似疯癫,实则是对自己无能和满腔抑郁之情的发泄。他与司马氏关系与嵇康同司马的关系相比稍微接近,使其无法同嵇康一样正面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但他又不愿同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为司马氏服务,内心交加着矛盾,痛苦,于是便有了当街嚎啕的疯癫之举。
因此,“穷途之哭”既是阮籍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是对自己内心难以抒发的抑郁愤懑之情的发泄,同时包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阮籍的大嫂有一次回娘家探亲,阮籍和她见面送别。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设的吗?”邻居少妇长得漂亮。在店铺卖酒。阮籍常常到少妇那喝酒。
醉了就躺在少妇身边。阮籍不觉得有什么要避嫌的。少妇的丈夫看见了也不怀疑什么。有户军人的女儿有才华也漂亮,没出嫁就去世了。阮籍不认识她父亲、兄长,却径直前去吊唁。
哭够了才回家。他外表坦荡,品性真诚,所作所为都是这个样子。有时自己驾车,想去哪就去哪,不走正路,车没法走了,便痛苦返回。曾经登上广武,望楚汉争战的地方。
叹息说:“当时没有英雄,让小子成名了。”登武牢山,望着京城叹息。于是作《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天阮籍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扩展资料:
阮籍一生曾哭过三次,还不只是像普通人那般的哭,阮籍三哭一为母亲,二为兵家女,三为穷途。传闻,阮籍的那三声哭颇有传说中的神功隔山打牛的效果。
除了哭声与常人不同,阮籍的三次哭号还饱含着一定的意义,都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与绝望。
阮籍的一哭的原因是他母亲的去世。阮籍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他的母亲独自一人将他抚养长大的,因此他特别孝敬爱戴他的母亲。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当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对手要求停止,但是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就此停下,一定要决出个胜负。
等到下完棋后,阮籍饮完两斗酒后才彻底放声大哭,并且还吐血数升。在他母亲下葬时,阮籍喝酒吃肉后才向母亲的遗体告别,并且痛哭吐血。
虽然阮籍的某些行为有些不合礼法,但是从他的痛哭与吐血中可以看出他对他母亲深深的爱,同时他也由母亲的死想到了自己理想无法实现。
一身才华却无法施展的人生状态,更加悲从中来。阮籍二哭是为兵家之女而哭。兵家之女既有才华,又有美貌,却在还未出嫁时就已身亡。
阮籍从兵家之女的情况联想到了自己。他自己身负极高的才华和学识,却得不到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只能任凭时光飞逝,虚无度过人生。
阮籍三哭是发生在他驾着马车四处游荡时,不论道路有多崎岖,阮籍一直驾车前行,直到行至路的尽头,他突然泪流满面,哭嚎出声,之后调转车头,换了一条路走。
但是又走到了尽头,再次嚎啕大哭。在这次哭中,阮籍从无论怎么走都会行至尽头的情况想到了当下穷途末路的知己,不由悲从中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穷途之哭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故事?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那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勃所写的这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并不是指责阮籍猖狂,而是感叹如阮籍那般风流人物,也会因穷途末路而大哭,真是可悲可叹。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马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马车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不管马车行驶的道路有多么崎岖不平,也不管东西南北什么方向,阮籍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路喝着酒。然而再长的路也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当马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阮籍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放声大哭。等到他哭够之后,阮籍就调转马车的行驶方向,换了一条路行进,然而走着走着就又走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阮籍又开始放声大哭。
阮籍之所以在行至道路尽头时突然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从走到道路尽头这件事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阮籍身负极高的才华和能力,却无法得以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能整日喝酒抚琴如此虚无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悲惨的现状而感到穷途末路般的绝望与痛苦,因此才会嚎啕大哭。
阮籍的那次大哭令世人无比震撼,后曾被后世众多文人学者所引申,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诗人王勃就是其中之一。
阮籍醉酒避亲的故事
阮籍作为魏晋时期才名远播的贤士,肯定会有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想要招揽他为自己所用。当时权势滔天的司马昭为了招揽拉拢阮籍,就想出了与阮籍结为亲家的办法。而阮籍并不愿意在司马昭手下做事,于是为了躲避司马昭的那门亲事,他就开始每天拼命喝酒,每天都会喝醉酒,而且还醉酒得非常厉害,甚至有时还会醉到整个人失去意识的程度。就这样,喝酒醉倒,醒来后继续喝连续过了六十天,那个奉司马昭之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无法对阮籍开口提及提亲一事,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只能回去将情况禀告给司马昭。对此,司马昭也只能无奈打消借结亲之机拉拢阮籍的想法。
阮籍对礼教礼法的厌恶和蔑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相关故事也有很多。例如,阮籍非常喜欢喝酒,酒店就位于他家旁边,酒店主人的老婆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阮籍经常和王戎一起去酒店喝酒,喝醉后就径自躺在人家女主人身边睡觉,出乎意料的是酒店的男主人也不觉得他会有什么不当的行为。在那个时期,男女授受不亲是应该的,但是阮籍却无视了这条世俗规范。
阮籍的酒狂诗
据传,《酒狂》是出自阮籍之手的一首古代琴曲,这首古琴曲出自明代的《神奇秘谱》这本书,后经有名的古琴家姚丙炎以《神奇秘谱》作为蓝本,并且以《西麓堂琴统》为参照的整理。
《酒狂》这首古琴曲的背景时间是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魏晋初期,在当时的晋司马家族的统治管理下,众多有才能的士大夫为了避免惨遭杀害,都纷纷选择隐居山林,远离黑暗混乱的政治官场,弹琴作诗,藉著酒意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此类方式来求自保,以及表达自己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因此,阮籍创作这首《酒狂》主要是想通过曲子描写的朦胧情态来抒发自己内心之中对于现状不满不平之气。
从《酒狂》这首古琴曲中,可以看到阮籍相当不满反对当时的司马氏族的黑暗统治,为了避免直言不满而遭到统治者的残害,他就佯装酒醉后发狂来表达自己对现下政治环境的不满与批判,心中相当不平。之后《酒狂》曾经过知名古琴家姚丙炎整理打谱,经过其处理后的曲子,表现出了人在喝醉后步履不稳的状态,乐曲内在依旧含蓄深刻。总的来说,《酒狂》这首曲子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古琴佳作。
《酒狂》这首古琴曲现今有好几个版本,有些版本因为弹奏要用到无名指,对于古琴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但是也有另外的版本,比如顾梅羹所著的琴学备要中的《酒狂》版本,对初学者来说弹奏难度相对要小一点,较为适合。
穷途之哭的解释?穷途之哭的典故与出处
穷途之哭的解释?穷途之哭的典故与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阮)籍旷达不羁,……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后以此典形容人感到前途无望,心中压抑悲伤。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北周·王裒《与周弘让书》:“嗣宗穷途,杨朱歧路。征蓬长逝,流水不归。”唐·温庭筠《上裴舍人启》:“今则阮路兴悲,商歌结恨。”
阮籍的典故是什么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具有 *** 自勉之意.“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气势汹汹.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所谓竹林七贤是七个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的总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七人中,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他们的行为都怪诞得很.嵇康服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妇人旁边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别”,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上路.对旁人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我们现在说青白眼、青睐、垂青等,都来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是真名士自风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脱俗.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典故出自哪里
您好。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原文: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一作 翔)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一作 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或作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qú)。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 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来源于《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大致相同。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为人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出 处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醉猴》—典故“穷途之哭”的由来。
出自《滕王阁序》,原文节选如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有一首高中的文言文,提到某某驾车出行大哭的例子,是哪个典故?哪篇文章?麻烦知道者告知,急用,谢谢!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王勃写的《滕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哭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
,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终于,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一天,他就这样信马游缰地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他知道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有古城遗迹,东城屯过项羽,西城屯过刘邦,中间相隔二百步,还流淌着一条广武涧。涧水汩汩,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 ? 在对与古代音乐思想这部分中,阮籍是一位音乐家,他写了著名的《乐论》。当时大脑便条件反射出了这句话?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转呀转。对,你没猜错,我今天就要写阮籍。
? ? ? 在说阮籍之前,我想先提一提这篇曾经在高中时代我最喜欢背的这篇文章《滕王阁序》,这是王勃写的一篇文言文,而“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便从此出。当时,我对音乐还没有那么了解,只知道阮籍是一位人物,他是竹林七贤之一。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但也形容其因身处困境而悲哀。
? ? ? 阮籍为什么要哭呢?这就是一个背景了!此时先且不说。现在我来介绍一下阮籍。阮籍,三国人也,是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音乐家!!音乐家!!!
? ? ? 说到这里,不禁有些难过。其实我们古代的音乐发展是挺辉煌的,为什么就没有西方那么耀眼呢?因为,没有音频,没有音频,没有音频!没有谱例,没有看得懂的谱例,因为是口传心授。就像当初看的那部让我内心无比震撼的《百鸟朝凤》,是讲述的唢呐传承。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发展的几乎让人心酸。西方音乐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是一方面,其次,我觉得多少与我们这种口传心授跟没有留存大量的文字有关吧!相传(注意,也只是相传!)琴曲《酒狂》是他所作。同时他之所以是音乐家,是因为他有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代表了他音乐思想的《乐论》。
? ? ? 荀子,战国人也,思想家,音乐家。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音乐思想,见于《乐论》篇。这里的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
? ? ? 好啦,终于写到我的目的了。今天我想将荀子的《乐论》与阮籍的《乐论》做一个小探讨。因为他们都是音乐思想家,音乐思想家的音乐见解怎么能不仔细琢磨呢?!
两者的联系:
1、首先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环境,都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政治格局混乱,而这种背景,对于音乐思想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束缚!
2、两者的区别:社会背景的不同,写《乐论》针对目的不同。
这是背景,接着来看一看关于同样的《乐论》在不同时代,不同音乐思想家中会迸发出什么样的思想与态度来。
关于阮籍的音乐思想,这篇《乐论》实为调和道家所尊崇的“自然之乐”与儒家所尊崇的“雅颂之乐”之间的关系。也是阮籍最终屈服司马氏集团的体现。
刘再生的文章《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这样提到关于阮籍作此书的观点:“阮籍害怕招致政治上的迫害,不敢明白的表露心迹,于是打着维护统治阶级的旗号大唱‘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高调,而他真正的目的,却是借着批判‘郑卫之音’去鞭挞司马氏家族的骄奢淫逸”
关于阮籍的这篇文章,不想竟扯出如此深的政治斗争。关于阮籍这个人,我想,或许并不是所看到的这样。我认为,一个学音乐的人,一定有一个好的品质,其次,或许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细腻的情感。现在,我们又回到之前我提到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中来。或许你可以听听这样的故事。
? ? ?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斗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不管岛车行驶的道路有多么崎岖不平,也不管东西南北什么方向,阮籍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路喝着酒。
? ? ? 然而再长的路也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当岛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阮籍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放声大哭。等到他哭够之后,阮籍就调转岛车的行驶方向,换了一条路行进,然而走着走着就又走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阮籍又开始放声大哭。
? ? ? 阮籍之所以在行至道路尽头时突然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从走到道路尽头这件事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阮籍身负极高的才华和能力,却无法得以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能整日喝酒抚琴如此虚无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悲惨的现状而感到穷途末路般的绝望与痛苦,因此才会嚎啕大哭。
? ? ? 关于对于古人的评判,我不感妄自写下结论。或许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看法。在今天的我看来,他们都是伟大的,有智慧的,有才能的。关于一些东西,能够写出文字去表达论证对于这个事物的观点,以清晰的逻辑,事例去论证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很难,但难能可贵的是你勇敢的去尝试。就像那个老的不能在老的例子,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失败了多少次最终成功。而关于你的想法,只要有想法观点,即使会有人说,不对,不是这样,不断打击反对你,如果你认为是正确的,那就请不断地寻找证据,去证明那是对的。就像……钢铁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在火中打磨的那样,最终铁杵磨成针。(或许例子有些不搭配。嘿嘿)
? ? ? 今天是我坚持写作的第42天。要不断地见识,才能拓宽思维。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意思是:当年阮籍,狂放不羁,怎么能够效仿他外出游行时,走到尽头就大声哭泣的行为呢?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唐代)
原文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表达的是:阮籍所处之世是乱世,而自己所处是盛世,所以自己应当积极进步,“不坠青云之志”,而不能像他那样学名士风流。
穷途之哭是什么意思?穷途之哭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穷途之哭 qióng tú zhī kū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穷途之哭】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穷途之哭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穷途之哭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成语出处]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例句]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不值,有~,囊中惟钱十八文耳。”
百科解释如下:
词 目 穷途之哭
发 音 qióng tú zhī kū
释 义 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出 处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唐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指绝望的哀伤
释源:《魏氏春秋》。《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刘孝标注:《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略同。
说解: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如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拟咏怀诗(之四)》:“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摘自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18551.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343420.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