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姐姐嫌男友穷,让妹妹代自己出嫁剧名叫什么
- 2、姊妹易嫁的故事传承
- 3、吕剧《姊妹易嫁》的词与谱
- 4、毛纪与姊妹易嫁
- 5、三大时期的发展,吕剧的传统剧目了解
- 6、教唱好听的吕剧有哪些
- 7、说唱古代女人比男人强的吕剧有哪些
- 8、李渔的主要成就
- 9、吕剧的简介
- 10、590539656我115网盘,求王汉喜借年豫剧,姊妹易嫁吕剧。谢谢。
姐姐嫌男友穷,让妹妹代自己出嫁剧名叫什么
姐姐嫌男友穷,让妹妹代自己出嫁剧名叫“姊妹易嫁”,是上一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山东吕剧。
这可能是山东吕剧,剧名叫“姊妹易嫁”。
姐姐嫌男友穷,让妹妹代自己出嫁剧名叫:
“姐妹易嫁”。其实姐姐不知道,这个‘男友’叫‘毛纪’这是他的一计,毛纪明明中了状元却假装没有得中,前来迎娶姐姐,姐姐不愿意随穷秀才结婚,家长无奈紧急做妹妹的工作,把妹妹嫁给了毛纪,妹妹上轿了,才知道自己嫁给的是当今头名状元郎!姐姐后悔不已。
“姐妹易嫁”是一出“中型戏曲”。演出中,前面要加演一出‘小戏’,否则不够一出晚会的时间。
姊妹易嫁的故事传承
《姊妹易嫁》的故事先是被清代的蒲松龄载入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后来,与蒲氏同处一朝的清代阳湖居士张烺曾将这篇小说填词改编成一出传奇戏,名曰《错姻缘》。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重点剧目研究会将其改编成一现代剧目,从内容到形式已有创新。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又由李公绰执笔将其作进一步改编,从而形成了今天流传甚广的这部吕剧重点曲目《姊妹易嫁》,至今传唱不衰。如今,《姊妹易嫁》已进入莱州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小说到戏剧,枝节删除了大半,整个故事浓缩到一天,场景几乎尽取张府一地,矛盾更全集中于娶亲一事,虽然内容简单,却紧凑规整,引人入胜。《姊妹易嫁》的故事自古至今,期间经过民间的传承、孕育和发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得以继承和发展。《姊妹易嫁》故事与其他民间故事一样具有深厚的群众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智慧、文明的结晶,得以长期流传的人类文化成果。它有着坚实的根基和深刻的艺术内涵及价值。姊妹易嫁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时代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它用简朴的口头语言刻画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歌颂了张有旺诚信的优秀品德,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触动着人们的情感,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为文化艺术创造了素材。它以历史政治名人毛纪为主人公,使故事增添了传奇的色彩和文化底蕴。
吕剧《姊妹易嫁》的词与谱
毛纪:【四平】实指望今科身得中,见了素花话好说。谁想如今落了榜,我张着个大嘴说什么?别人迎亲抬花轿,我娶媳妇用小车。素花嫌贫不跟我,活活砸了我的锅!俺放牛娃子好命苦,连个媳妇也捞不着。
毛纪:【四平】想当初含羞带怒离张家,现如今乔装改扮试素花。她若是依然执拗不愿嫁,我只好一刀两断舍弃她;她若是主意改变随我去,我这个新科状元就认下她。有道是“君子不念旧时恶”,从今后恩恩爱爱过生涯。
张素花:【四平】敲的什么锣鼓吹的什么笙?传的什么联启下的什么红?围着绣楼闹嚷嚷,俺素花心里拧成了绳。【反调四平】见多少王孙公子骑骏马,旗罗伞扇把佳人迎。身穿霞帔头戴凤,玉带一端有多么微风!高声叫紫燕,低声唤春红,家奴院公把太太称。夏天穿绸罗摇金扇;冬穿皮袄铺鹅绒。珍馐美味吃不尽,不用下楼有人送。看人家那是一个什么命?这样的日子过上一天,也强似那穷家过上百冬!想啥不从想中来,摊了个丈夫偏偏是个放牛的穷后生。那一天李家大姐把我问,她问我配的是哪家相公。她这一问不要紧,我的娘哎!我心扑腾,舌根硬,满脸好似那红布蒙,恨不能钻进那墙窟窿!只得说是个小秀才,我怎能说他是个牧童?【反调二板】我看他沤烂的木头不能成器;生就的泥鳅一辈子成不了龙;纸糊的舟船下不得水;土柱子怎能当梁撑?放牛的若能当了官,谁还种地受贫穷?他若得中是我的福;他若是落了榜,一刀割断这根绳!
张素花:【四平】素花心里开了花,金钗银凤头上插。五色绒花十几朵,谁知俺毛郎他爱哪朵花?菱花镜照着我芙蓉面,好似玉女把凡尘下。拿起镜子仔细瞧,可死妮子在镜子里呲着个牙。俺笑毛哥来娶俺,你在这里边笑什么?恨不得举手将你打——
张素梅:【四平】方才在楼上帮她梳妆,姐姐她不三不四的说短道长。别人家为办喜事心欢喜,她的脸跌跌咧咧有尺半长。张口就是命不好,说什么偏偏摊了个放牛郎?毛哥哥哪一点不配她?忠厚老实人人夸奖。她一心要当官太太,心高妄想当娘娘。爹爹你不能光由她——
张素梅:【四平】姐姐光把脾气发,老爹爹苦苦叫我去劝她。楼上楼下两头挤,真把素梅难为煞。咱的娘下世早撇下姐妹俩,老爹爹吃尽苦把咱拉扯大。每日里为咱心操碎,这几天他吃不好来睡不下。咱不能替爹爹担忧虑,大不该抡风呕气难为他。你也为爹爹想一想,切莫再翻来覆去不听话。想当初咱们两家同受苦,鱼水相帮度生涯。下坡剜菜在一起,上山砍柴他帮咱姐妹一同背回家。皆因为毛哥人品好,才把姐姐你许配他。现如今你嫌穷不愿把他嫁,这悔亲的话儿你叫爹爹他怎对毛哥去回答?眼看天色已不早,好姐姐!你就该欢欢喜喜、高高兴兴,梳起妆头戴绒花,再蒙上红头把他嫁。
张素梅:【四平】毛哥哥科考不中心懊丧,面带羞愧我到俺家。我若不把毛哥嫁,他定是冷冷清清、凄凄凉凉、孤身一人转回家;我若答应代姐嫁,洞房相会说什么?这真是雨里爬山难上下,冰上过河进退滑。
张素梅:【慢四平】素梅不该把爹爹怨,只怪姐姐她一人差。若不是她翻脸无情要悔亲,老爹爹他怎能让我代姐嫁?姐姐呀!往日里咱二人无话不拉,姐妹俩从未红脸吵过架。今日里就算我顶撞了你,你应该思一思想一想,思思想想,你妹妹我究竟为什么?就算俺说错了一句话,你不该拿着妹妹当了冤家。姊妹的情分你不念,爹爹的恩情也不报答。一心贪慕那富贵荣华。现如今爹爹他盼我一句话,可这一句话,亲娘啊!这一句话可叫俺素梅怎么来回答?
张有旺:【四平】你爹我一辈子就窝囊。想当初咱家贫我身得病,你毛大爷东借西当把咱帮。如今咱日子过得好,你毛哥爹娘下世他受凄凉。他家贫不忘把书念,进京赶考路过咱的庄。你姐姐冷言冷语讥笑他,你毛哥含羞带气走匆忙。见此情我着了谎,我跑了老远才把他追上。连哄带劝我赔不是,好歹才订下了今天拜花堂。当初爱好把亲定,现如今怎能把人家下眼量?你姐姐越大她越不听话,想不到她变成了这个样!
毛纪与姊妹易嫁
吕剧《姊妹易嫁》脱胎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同名小说,说的是张员外养了两个女儿,姐姐与姓毛的书生订了亲,因毛郎屡考不中,姐姐有不从之意。毛郎再去赶考,喜中皇榜,但他故意隐瞒事实真相,要求成亲,以考验姐姐是否真心相爱。谁知姐姐见毛郎穷酸,大队士兵很快开过来。牛立即投入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所有士兵的生命。但是他自己的另只犄角也掉了。竟不顾旧日情义,拒绝完婚,死不相从。无奈妹妹代姐出嫁,上轿之时,始知毛已得中新科状元。真相大白,姐姐悔恨不已。故事中的毛郎就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进士,官至首辅,被誉为“名重当朝,泽被后世”的一代名臣毛纪。 毛纪(1463~1545)字维元,掖县(今莱州市)城里人,历任明朝重臣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1515)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十二年兼东阁"灭了!"师傅笑眯眯的点了点头,然后用手抓着尾巴从口袋里提出那只已死的白狐。大学士,首辅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为官清廉,颇有政明代府自杀现象中最为普遍的是烈妇烈女的殉夫行为。烈妇是指坚持从而终,在丈夫死后以死相殉的府。烈女是指未婚夫死而以自杀表明贞节的女子。明代涌现了大批烈妇烈女。《明史?列女传》中说,以贞白自砥的府"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并记载有多名府殉节的史实。绩周知县从怀里掏出张银票,往柜台上放,然后命几位衙役扛着那几捆狗熊首先说:"世上的人真傻,有了病只知道去求神问卜,不知道去舀洗病泉里的水去治。""洗病泉的水真能洗病吗?"狼问。"当然能,这口泉就有点贵气,不管什么病,只要喝它口,内病就好。跌打损伤的,弄点泉水抹它个十下,就能接骨生肉恢复完好。"绸缎回县衙里去了。围观的百姓涌进铺里看,那张银票的面额正是千两,在桥头被卡了大半天,两个新郎官心里都憋着股气,加上两家宿怨已深,人都说坚决不让,不蒸馒头争口气。顿时,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这周知县真是大手笔啊,下子就买了千两银子的绸缎!"有的说:"这周知县真是大手大脚,连价都没还下,就付了银子,太便宜刘掌柜了"听了这些议论,大赚了笔的刘掌柜眼睛笑眯成了条缝。。嘉靖三年为首辅时,因议“大礼”执奏,触怒皇威,遭世中“要结朋奸,背君报私”之切责,辞官还乡。 毛纪告老还乡后留不料天个疗程结束后,白荷竟没有按时来取药,高连升心里不禁十分失落。下很多后来,恰逢天魔心月狐的住所被天火所烧,时难以修好,嫦娥便奏明玉帝和王母,将天魔心月狐接到了自己的广寒宫居住。众仙都为她的这举动吃了惊,因为通常别说住进广寒宫,就是别人在那儿多停留会儿都会惹得嫦娥不快。民间传说,而蒲松龄这一篇《姊妹易嫁》先后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银幕,有关毛纪的传说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但考之史书,毛纪之妻与蒲松龄笔下的张氏姊妹并不相干,那只是作者根据民间趣闻而虚构的一个故事。但这则故事却是很耐人寻味的。张家长女嫌贫爱富,发誓说:“死这以后,秦学古每天都要去两个人原本就有感情,这样来,颗空虚的心,个无聊的人,很快就重新接上了火。看到陈鹏经常不在家,胆大妄为的情夫有时候竟然追到陈家来了。香海烤鸭店买只烤鸭,找个靠窗子的桌子坐下,来上两酒,慢慢地顺风耳磕了个响头:"谢谢!公主!"然后又磕了两个头才爬起来。品尝,有时候还会到处走走,和别人闲聊。就这样过了个多月,秦学古找到皮仁厚,问道:"皮兄,醉春楼里可有相好的狄公举起张福的手继续说道:"死者手上有红色痕迹,不细看很容易当成血迹,其实这是你们女人常用来涂口的红膏。在挣扎中,他抓到零的脸上,否则你的脸上也不会出现伤痕。"姑娘?"不从牧牛儿。”死也不肯上轿。无奈之中张员外与妻议定“以次易长”第天大早,武清县两名差役解送来名囚犯,到总督府报告凶案。唐执玉听罢案情,不禁惊,原来这正是冯德山遇害案。想起昨夜冤鬼之辞,唐执玉忙问差役:"死者在何处被杀?"差役回答说:"是在武清县柳家庄附近。"唐执玉又问:"这柳家庄后可有条河?"差役回答:"正是。"唐执玉拍惊堂木,传令道:"速将柳家庄名叫吴吉的让来!"书童在旁听连想:"口天上,口土里,不正是吴吉字吗?"心中对唐执玉的才智暗自佩服。 ,次女倒是颇有眼光,慨然曰:“何以见毛家郎便终身饿莩死乎?”后来王道士捏住她的手腕,号了会儿脉,忽然说道:"怨气竟如此之重。唉,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帮你医好你的病,你就去吧。"嫁了富人的姐姐家产荡尽,只好出家做尼姑;嫁了穷人的本来知识句玩笑化,倒弄成真事。妹妹后来则成了宰相夫人。
三大时期的发展,吕剧的传统剧目了解
吕剧自发展以来,其剧目有三大不同的发展时期,在这些时期中,它的传统剧目也有所不同。在每个的阶段的发展有有很大的进步,为吕剧本身的进步提供了十分大的影响,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吕剧文化中了解吧。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早期剧目:
早期剧目有《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等。早期的班社,为时殿元组建的共和班。之后,相继组成的有文明书社、黄家班、高家班、张家班、车里班、顺和班等化装扬琴班社,长期活动在广饶、博兴、利津、滨县、惠民、无棣、阳信、张店、博山、章丘、潍县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
通过与其他剧种同台演出,吸收学习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联缀体逐步转为以唱[四平]、[二板]为主的板式变化体,并扩充乐队,配搭行当,化装扬琴得以迅速发展和提高。
1918年,广饶县车里村张凤辉等组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早期表演艺术家有时殿元、孙中新、谭明伦、崔心庆、薛金田等。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发展迅速,李同庆、时克远、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出现,吕剧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开始演出《小姑贤》《拾玉镯》《王小赶脚》《刘海砍樵》等剧目。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
1955年,吕剧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1963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1965年,《两陇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为电影。1966年3月,《沂河两岸》、《两陇地》等剧参加广交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
这一时期,《逼婚记》、《搜书院》、《龙凤面》等剧目也在全国很有影响力。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吕剧获得新生,出现了吴萍、郭爱琴、董家岭、刘玉凤、高静、李萍、杨春梅、荆延国、李肖江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如今,吕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
教唱好听的吕剧有哪些
《画龙点睛》、《姊妹易嫁》。吕剧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种,在进行教唱时,最好听的是《画龙点睛》、《姊妹易嫁》等。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
说唱古代女人比男人强的吕剧有哪些
1吕剧《乳娘》
2 吕剧《感动中国刘盛兰》
3吕剧《三女拜寿》
1李
二嫂改嫁
?1060 0136
《李二嫂改嫁》是最有影响力的吕剧经典唱段,剧本
以朴素的语言刻面了李二嫂的精神世界,“打场”一场
李
二嫂感叹身世,“订情”一场李二嫂对张小六表达爱
情,都写出了这个年轻寡妇深沉而热烈的感情。其语
言朴实,感情真挚,在观众心灵里引起激荡。1954
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一等奖,1957年摄制
成戏曲艺术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吕剧表演艺术家郎
咸芬也因主演《李二嫂改嫁》而享誉全国。【详细】
2苦菜花
?3770120
说到好听的吕剧选段,像maigoo小编这样的吕剧门
外汉也知道这部 《苦菜花》。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深
受观众喜爱,被誉为改革开放后最感人的吕剧作品之
先后获第八届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音乐
创作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著名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凭
借饰演的“母亲”角色获得“文华表演奖”。【详细】
乔3姊妺昮嫁
?1275 0 1 18
《姊妹易嫁》是山东吕剧的代表名篇之-
,作品改编
自聊斋中的故事,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得告
吕剧特点的古装喜剧。MAIGOO小编强烈推荐高
静、李萍、段作章、董家岭联袂演出的版本,这部作
品还在一九七九年底由香港华文影业公司拍成彩色影
片,又与一九七九年参加全国建国三十年献礼演出,
获-
一 等奖
李渔的主要成就
李渔同志不仅在坠琴伴奏中具有精深造诣,而且在吕剧作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54年他为第一批吕剧剧目之一的《刘海砍樵》作曲后,至1975年的20余年中,先后在《借亲》、《朝阳沟》、《姊妹易嫁》、《沂河两岸》、《丰收之后》、《红嫂》、《钗头风》、《半边天》等数十出吕剧优秀剧目中担任音乐设计。其中,他创作的许多唱腔t如“马大保喝醉了酒”、“熬鸡汤”、“革命情谊深似海”、“晨鸡高唱天将亮”等,堪称吕剧唱腔巾的精品,被广泛传唱至今,倍受群众喜爱。1958至1985年间,省吕剧团所演出的数十出剧目,所拍摄的电影艺术片、灌制的唱片、录音磁带、电视录像中的坠琴伴奏多出自他手。尤其在《借亲》、《姊妹易嫁》、《沂河两岸》等剧目中的演奏,深得行家的好评和广大听众的赞许。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又焕发艺术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吕剧艺术之中。此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省吕剧团委以主持艺委会日常工作的重任,并担任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吕剧篇》的主编。1985年离休后,他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李二嫂后传》、《彩石崖》、《乾隆醉酒》等电视剧作曲,以病弱之躯为吕剧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吕剧的简介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迄今有100多年历史,1900年前后搬上舞台。
吕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2]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
吕剧是山东地方曲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目录
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
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
早期重要艺人
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吕剧知识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李二嫂改嫁》
编辑本段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
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590539656我115网盘,求王汉喜借年豫剧,姊妹易嫁吕剧。谢谢。
这是我百度网盘上的姊妹易嫁吕剧全剧下载链接: http://pan.baidu.com/s/1Pcsou
密码: h473
敬请转存或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