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朝三暮四的故事
- 2、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
- 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 4、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 5、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 要做一个专一的人
- 6、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
- 7、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 8、宝宝幼儿园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 9、成语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谁?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
- 10、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flash?
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
该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扩展资料
朝三暮四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_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元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朝三暮四,令人莫测。
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朝三暮四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语出]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正音] 朝;不能读作“cháo”。
[辨形] 暮;不能写作“墓”。
[近义] 朝秦暮楚 反复无常
[反义] 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翻云覆雨”都可形容反复无常。但“翻云覆雨”偏重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反复无常;毫无节操;贬斥的程度较~重。~多指规章制度等经常变更;叫人无所适从。而且不仅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可指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例句] 他总是~;没主心骨。
[英译] change one’s mind frequently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如下:
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
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
《朝三暮四》成语简介
朝三暮四,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这则成语原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其自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后人由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里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反覆无常。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 要做一个专一的人
1、内容: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爬在了地上。
2、朝三暮四的寓意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关于自己价值的习惯性判定里面。你习惯了先拿多一点儿,再拿少一点儿。结果有人给你讲,先少一点儿,后多一点儿,行不行?虽然总量一样,却受不了。
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最初是形容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而受到蒙蔽。但在后来的运用中主要形容反复无常的人, 情感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故事。
一、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很多只猴子。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日子一久,老人和猴子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
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现在粮食不够,从今天开始,食物节约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春秋时代,有个人喜欢猴子,在自己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
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你们四个橡子,好不好?”猴子们一听都露出气愤的样子。他于是马上改口说:“那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子,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子,这下总行了吧?”猴子们心想,早上的橡子从三个增加到四个,都高兴得叫了起来。
现在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用来比喻变来变去,反复不定。
宝宝幼儿园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故事来源于庄子的寓言故事。猴子不能分别朝3暮4,和暮4朝3,是一回事。猴子不能分别,喜怒不一。其实人有时候并不比这些猴子高明多少,容易被人耍弄。
朝三暮四的故事:
【成语】: 朝三暮四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
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成语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谁?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朝三暮四讲述的是关于宋国一个老头子养猴子的故事。朝三暮四源于庄周《·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实(即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成语启示: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flash?
Ⅰ 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狙,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 翻译:养猴人给猴子们吃橡子,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很生气。养猴人又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吧。”猴子们都开心了。(因为觉得早上多了) 这个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Ⅱ 朝三暮四 成语 故事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Ⅲ 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大全视频 四字成语
朝三暮四 [读音][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版复无常。 [出处权]《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近义]喜新厌旧朝三暮二反复无常朝秦暮楚朝令夕改翻云覆雨出尔反尔三心二意暮四朝三见异思迁三心两意一心二意变化多端言而无信言之无信 [反义]矢志不移墨守成规海枯石烂海誓山盟自始至终一成不变全心全意持之以恒始终不渝一往情深
Ⅳ 成语故事动画片:朝三暮四
朝三来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源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例句] 朝三暮四的李明经常欺骗女孩子。 [近义] 喜新厌旧 朝三暮二 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 ... [反义] 矢志不移 墨守成规 海枯石烂 海誓山盟
Ⅳ 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Ⅵ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flash怎么制作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告诉大家做人要老实
Ⅶ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 成语故事: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Ⅷ 成语故事动画《朝三暮四》高清
朝三暮四 [读音][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近义]喜新厌旧朝三暮二反复无常朝秦暮楚朝令夕改翻云覆雨出尔反尔三心二意暮四朝三见异思迁三心两意一心二意变化多端言而无信言之无信 [反义]矢志不移墨守成规海枯石烂海誓山盟自始至终一成不变全心全意持之以恒始终不渝一往情深
Ⅸ 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动画片
内容简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内容翻译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