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会贯通造句,融会贯通哪个字错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3 19:18:2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用融会贯通造句

融会贯通造句
  1、岑逸飞先生与参加者畅谈孙子智慧与人尽其才两者的关系,藉此将《孙子兵法》与现代人事管理学融会贯通。
  2、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个人夭赋,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3、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互为促进、提高技能、增强学习效果。
一、用融会贯通造句:
1、学习任何知识都得讲究融会贯通,不能单靠死记硬背。
2、在备考后期更是重要,要特别将重点熟记与融会贯通。
3、这在当时真的是对我的一次重大挑战,因为项目不仅要有创新性,并且还要融会贯通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4、新知识会以新颖、或许奇妙的方式与旧知识融会贯通。
5、要确切地融会贯通你曾学过的光线、细部及影像处理技法,并留意不要让技术问题阻隔了影像的力量。
6、我尽避已把全部经文都记熟了,因缺少名师指点,也还是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7、要将这些(意见)融会贯通,而要有一套方案在立法会争取到足够的支持,我相信这些仔细的工作是需要大家努力的。
8、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个人天赋,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9、他们一起倡导出一种整合的行为学习模式,并融会贯通了东西方企业文化的价值。
10、我已把原则教给你,剩下的得靠你自己去体会,才能逐步融会贯通。
二、融会贯通
【成语】: 融会贯通
【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解释】: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举例造句】: 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拼音代码】: rhgt
【近义词】: 举一反三、豁然贯通
【反义词】: 望文生义、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灯谜】: 水管结冰用火攻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成语造句:用融会贯通造句(约30个)

融会贯通注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融会贯通释义: 融会 融合领会;贯通 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出处: 《朱子全书·学三》 “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融会贯通造句: 1、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个人夭赋,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气习能力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2、你尝试将如此矛盾的教义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是徒劳的,那根本无法实现。 3、市场营销是门董事会级别的学问,只有参与者切实融会贯通才能使之被广泛接受,这绝不仅仅是弄懂资产负债表就够的。 4、贴近日常生活情境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在英文的听力与口说能力上融会贯通。 5、高等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掌握比较全面的高等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 6、只有恰如其分地把握城市人文精神的要义,才能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融会贯通,使其成为当今城市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7、你花在预习和复习的时间愈多,就愈有可能将所学过的材料融会贯通。 8、其学书方法论集中表现为“融会贯通”的思想和方法。 9、中美应该在文化领域各取其长,融会贯通,促进彼此的发展。 10、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所学内容,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11、讲解常用复句句型、语法要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融会贯通的水平。 12、但是,新哲学必是在三者融会贯通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13、教育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共性使之在管理上,尤其是在支持活动的管理上可以融会贯通。 14、这些都反映同学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亦有赖王博士给予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15、你看,这个记法比融会贯通要有趣得多。 16、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融会贯通的运用四年来所学的资讯、传播、或设计的知识。 17、2006年PS工作室来到北京,专心致力于吸纳专业的国际时尚元素,并擅长将这些时尚美学理念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中。 18、类比方法在理工科的学习和研究探索中具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发现创新的作用。 19、把优秀、持恒的团队专业与品牌资源融会贯通。创造了服务经典,赢得客户信赖及业界称誉。 20、同时,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纳入到检察教育培训中、融会到检察宣传工作中、贯通到检察工作实践中。 21、不过,编程高手能够把必要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团队的动态,并始终提供技术上的真知灼见。 22、团队及其每个成员在生活中获得了更多自主权,做到了融会贯通并达到了目标。 23、本书的品质、内容和代码都使得HOP令人难以忘却;它所提供的知识、智慧和直觉使它成为任何Perl程序员都应该全面理解并融会贯通的一本书。 24、融会贯通 想像一个经过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简单操练的足球运动员。

用融会贯通造句(大约30个左右)

1.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2.要学会把有限的常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3.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 4.想象力和现实融会贯通在一起的时候巴尔扎克小说的可惊异的本质,才能以一种最完美的现实与幻想混合而成的姿态出现。 5.他把学习和实践融会贯通了。 6.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7.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8.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9.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10.这种填鸭式教法,只求多背多记,不求融会贯通,怎能希望学生真正的理解。 11.融会贯通者: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能真正掌握。 12.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反求诸己,因此融会贯通,而能触类旁通的道理。 13.为辅助之修业领域,以期融会贯通了解农村规划之专业知识,进而提升研究生之专业素养与竞争力。 14.学习任何知识都得讲究融会贯通,不能单靠死记硬背。 15.沟通的魅力在于交流感情,水流的魅力在于融会贯通,大海的魅力在于包容万物,短信的魅力在于传送祝福。祝你心情每天好好好,lishixinzhi。生活每天步步高。 16.如果我把这些课本上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只要考试的时候细心点,考个高分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17.西一点地读书方法,好比盲人摸象,难以融会贯通。 18.新知识会以新颖、或许奇妙的方式与旧知识融会贯通。 19.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20.研究问题,需要广搜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1.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高士其 22.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23.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24.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25.这在当时真的是对我的一次重大挑战,因为项目不仅要有创新性,并且还要融会贯通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26.我们学习要狠下功夫 不断努力 并且使自己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27.老师要我们趁年轻多吸收,等到人生体验多了,自然能将所得知识融会贯通。 28.我尽避已把全部经文都记熟了,因缺少名师指点,。lishixinzhi。也还是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29.此篇文章中所使用的技巧并不十分复杂,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去。 30.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个人夭赋,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融会贯通哪个字错了

“融会贯通”没有错别字,“融会贯通”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成语用法:用作褒义,多用在学习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
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造句:
1、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
2、他把学习和实践融会贯通了。
3、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学习任何知识都得讲究融会贯通,不能单靠死记硬背。
5、如果我把这些课本上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只要考试的时候细心点,考个高分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融会贯通造句

用“融会贯通”造句 :
1、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2、 要学会把有限的常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3、 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
4、 想象力和现实融会贯通在一起的时候巴尔扎克小说的可惊异的本质,才能以一种最完美的现实与幻想混合而成的姿态出现。
5、 他把学习和实践融会贯通了。
6、 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7、 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8、 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9、 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10、 这种填鸭式教法,只求多背多记,不求融会贯通,怎能希望学生真正的理解。
用“融会贯通”造句 第2组
11、 融会贯通者: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能真正掌握。
12、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反求诸己,因此融会贯通,而能触类旁通的道理。
13、 为辅助之修业领域,以期融会贯通了解农村规划之专业知识,进而提升研究生之专业素养与竞争力。
14、 学习任何知识都得讲究融会贯通,不能单靠死记硬背。
15、 如果我把这些课本上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只要考试的时候细心点,考个高分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16、 西一点地读书方法,好比盲人摸象,难以融会贯通。
17、 新知识会以新颖、或许奇妙的方式与旧知识融会贯通。
18、 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19、 研究问题,需要广搜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0、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高士其

融汇贯通和融会贯通哪个对

“会”与“汇”读音完全一样,也都有“聚合”的意思,但“汇”指水的汇合,如“百川所汇”、“汇成江河”。而“融会贯通”的“会”是“理解”、“懂得”的意思。所以应是融会贯通。

详细解释1、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2、出自:《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3、示例: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的。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成语造句1、要学会把有限的常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2、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

3、想象力和现实融会贯通在一起的时候巴尔扎克小说的可惊异的本质,才能以一种最完美的现实与幻想混合而成的姿态出现。

4、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通今。”
精益求精[ jīng yì qiú jīng ]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出处:《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融会贯通[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通今博古[ tōng jīn bó gǔ ]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淹会贯通[ yān huì guàn tōng ]
犹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通,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
豁然贯通[ huò rán guàn tōng ]
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火;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心领神会[ xīn lǐng shén huì ]
领、会:领悟,理解。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出处:唐·田颖《游雁荡山记》:“将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禅房;与之辩论心性切实之学;彼已心领神会。”
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 ]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知一万毕[ zhī yī wàn bì ]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出处:《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以微知著[ yǐ wēi zhī zhù ]
微:微小;著: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意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语出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於此。" 清·冯桂芬《重刻段氏序》:"先生之注,以形为经,以声为纬,又以说解为经,以羣经传注为纬,融会贯通,虚空粉碎,发一凡,起一例,无一部一文不如网之在纲,珠之贯串,实他人所不能及。"
融会贯通。
【成语】: 融会贯通
【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解释】: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造句】: 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近义】: 举一反三、豁然贯通
【反义】: 望文生义、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扩展资料:
融会贯通造句:
1. 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
2. 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 学习任何知识都得讲究融会贯通,不能单靠死记硬背。
4. 如果我把这些课本上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只要考试的时候细心点,考个高分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5. 新知识会以新颖、或许奇妙的方式与旧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融会贯通

怎么用融会贯通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夏_尊叶圣陶《文心雕龙》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乐华用铅笔记录下来。”下面为您提供关于【怎么用融会贯通造句】内容,供您参考。1、学习任何知识都得讲究融会贯通,不能单靠死记硬背。2、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3、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4、你如果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那就不是真学问。5、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6、新知识会以新颖、或许奇妙的方式与旧知识融会贯通。7、研究学问,能做到融会贯通,实在是不容易的事。8、他把学习和实践融会贯通了。9、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_吞枣而已。10、你要想把知识掌握得融会贯通,起码把这些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11、要没有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__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12、而在备考后期更是重要,要特别将重点熟记与融会贯通。13、我们应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开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14、把知识真正融会贯通,标准应该是能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15、我尽管已把全部经文都记熟了,因缺少名师指点,也还是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16、我们学习要狠下功夫,不断努力,并且使自己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融会贯通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融会贯通
会:领会、理解的意思。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造句:老师教的知识,他都能够融会贯通,实在是太优秀了。
终有学会融会贯通我们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