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意思?
-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思
- 3、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 4、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的全文是什么
- 5、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哪
- 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什么意思?出处是?下一句是?
- 7、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 8、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 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翻译
- 10、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意思?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一、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翻译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唯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邶风·击鼓》的赏析: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此诗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思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出自先秦·佚名的《击鼓》。
原句的意思是: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是即使在死亡和生命的边缘,我也与你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将永远存在。
一、出处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它属于《诗经》中的“风”部分,是一首描述战争场景和战士壮志的诗篇。这首诗描绘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击鼓奋勇的情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士们的勇猛和坚定的信念。诗歌以鼓声为引子,描述了战士们奋勇向前、冲锋陷阵的英勇形象。
诗中还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威慑,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二、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离别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对永恒和不朽的追。这句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通过对生死和离别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和执着。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和悲伤。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赏析:
一、“契阔”的意义
对于“死生契阔”,毛传将“契阔”解释为“勤苦”,但黄生《义府》认为“契”指的是“合”,“阔”指的是“离”,与“死生”形成对称关系,意味着合离之间的变化。由此可见,黄生的解释更为合理。
二、全章诗义的解释
诗中的四句为了将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并未对此提及。根据诗的原意,正确的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可以使诗的韵脚成为ABBA式。“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表示分手时的信誓。
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说有两种读音和释义:
一、成说(shuō):立下誓言。与子成说,和你立下誓言、和你约定好。立下定约,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二、成说(yuè):同“诚悦”,从内心相爱悦。与子成说,和你相亲相爱。此释义在少数《诗经》翻译著作中存在,但是比较罕见。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释义: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扩展资料:
邶(bèi)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均为邶地民歌,《击鼓》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是一首战争诗,歌颂了战友间同生共死的深厚友谊。说起全诗,很多人并不十分熟悉,但提起“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几句,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到现在,这几句已经被人们当成了情人间不离不弃、相伴到老的美丽誓言,其中包含了多少深情、多少执念,一读便知,无需赘言。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久戍不归的卫国征夫,他痛恨战争,渴望回归家乡,可残酷的现实生生撕碎了他的念想,他非但不能回家还不得不随公孙文仲(即诗中的孙子仲)向南出发去救陈国。当时,卫国刚经历了战争,国势衰微,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在这种情形下,还要出兵救陈国,其国人的怨战情绪必定十分强烈。
诗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有的人在为战争而操练,有的在挖土修城,唯独“我”离开国家,“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如果此行很快就能返家,也许诗人不会这么“忧心”,“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回家)才是作者愤懑的原因所在。
到了第三节,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人征途中找不到住的地方,而他所骑的马又跑丢了,到哪里能找到它呢?它都已经消失在森林中了。
绝望之下,诗人想到了当初与战友的盟约——“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挚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一起立下誓言,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要手牵着手,共赴战场。这几句战友之间共勉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凝聚力,也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团结互助意识。
最后一节,情绪又降到最低,诗人认识到了悲惨的现实——“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我们相距太遥远了,很难有机会重逢;我们分别了太久,当初的誓言很难坚守下去了。“阔”是空间上的阻隔,“洵”是时间上的阻隔,双重的阻隔再一次将作者逼到绝境,同时也有力地揭示出对战争的痛恨厌恶之情。
关于最后两节,很多人更偏向于“亲情爱情”的主题。也就是说,诗人在绝望中回忆起当年与妻子执手泣别的情形,他对她说,无论生死离合,我与你都说好了,此生牵着你的手,与你共白头。可是,如今我们相隔万里难以再见,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誓言我恐怕坚守不了了。
这两节反映了夫妻间深沉、坚贞的爱情,然而,此种感情最终被战争消磨殆尽,这样就更深刻地揭示出“厌战”的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死契阔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的全文是什么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哪
《诗经》原文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诗经》的注解里,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 “成说”就是“说成”,诗经最爱用倒装句,即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了。 说定的内容,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就是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即: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
简介: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全诗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墉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什么意思?出处是?下一句是?
一、释义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二、出处
周代·无名氏《国风·邶风·击鼓》
三、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译文
鼓声铛铛,兵士踊跃,修路筑城,我从军南行。
跟着孙大人,平定陈国与宋国的纷争。不让我回家,我忧心忡忡。
到哪里有安稳的去处?我失去了我的马,在哪里又可以找回它,在茂密的林下。
死生离合,只和你许下的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和你一起生死与共。
可惜相距太遥远,不让我们在一起,只怕我们久远的分离,无法遵守彼此的诺言。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二、赏析
这一首诗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因为张爱玲而成为了爱情的名句。实际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在战场上,因为流离动荡的战争环境,而结成誓言的兄弟情。战场的氛围紧致,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修路筑墙,在古代战争频繁,有家不能回,别成了独特的战场情谊。
战场的流离生死氛围,让人们之间的友谊纽带更加的质朴真诚。一个战壕的战友面临着未知的生或者死,在感情上抱团取暖。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与子成说”的意思是:和你立下誓言。这里的“子”意思是“你”,“成说”意思是“定下誓言”。整句的意思是:和你立下誓言。表达恋人之间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愿意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挑战,携手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直到生命的尽头,体现了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决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恋人间相互立下誓言的情节,表达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诚。例如,《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情侣间誓言的诗句。这些誓言不仅表达了恋人们相互扶持、共同生活的决心,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恋人们也会在特定的场合下,通过言语或行动来表达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诚。例如,在婚礼上,新人会互换戒指,并说出“我愿意”这样的誓言,表达他们相互扶持、共度一生的决心。这样的仪式不仅是对爱情的一种承诺,也是对婚姻生活的一种期待和祝愿。
综上所述,“与子成说”表达了恋人之间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愿意相互扶持的决心,体现了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决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与子成说”的意思是:和你立下誓言。这里的“子”意思是“你”,“成说”意思是“说成”,也就是“立下誓言”。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诗歌,表达了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承诺。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中“与子成说”就是一种表达爱情和忠诚的方式。这个词语蕴含了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爱情观念,表现了两个人之间不离不弃、相伴到老的坚定信念。
举例来说,如果一对恋人在相爱时,男方对女方说“与子成说”,就是表示他愿意与女方共度一生,不离不弃,永远相爱。这个承诺表达了男方对女方的深深情感和忠诚,也是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承诺。
总之,“与子成说”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它蕴含了人类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也是我们珍视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翻译
我们早已立下了生死不分离的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可叹的是我们相距太遥远了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的是我们已经分别太长久了,无法坚定守誓言。
此句出自《国风·邶风·击鼓》,诗中描写了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击鼓》赏析
《击鼓》诗中一个“平”字,显示的是师出有名,平定天下,不许为乱,是义之所在。有国家必有战争,战则有义与不义之别,本诗“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展示的是师出有名之下的人心向背,是知所以战而从军南行的义无反顾。
于是《击鼓》,通篇不见怨尤,但见历经苦战的战士,对于战友的深情怀念而已——擂响战鼓,其声镗然,国家用兵,人心振奋,战士们积极入伍,踊跃向前。家乡的亲人们都在为国出力修筑漕城,劳苦非常。
只有我一人加入了南下的军阵行列,心怀必死之志准备去冲锋陷阵了,肩并肩的皆是陌生人。就这样出征,向南方,向南方。这一次,为天下太平,跟随孙子仲,我们义无反顾去平定陈、宋的动乱。战争结束了,大军凯旋,曾经与我肩并肩的战友啊!却没有能够与我同归,因而满怀的惆怅忧痛,挥之不去。
“奋勇向前,戮力杀敌,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险,同生共死,永不分离”,是你我走上战场时立下的誓言。当时矢志赴死,我们双手紧握,我的命放在你手里,你的命放在我手里。可叹你就这样离我远去,不与我同生,天人永隔是怎样的遥远呐!可叹你远远地、永远地离我而去。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击鼓
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与子成说”的意思是:和你立下誓言。这里的“子”意思是“你”,“成说”意思是“说成”,也就是“立下誓言”。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诗歌,表达了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承诺。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中“与子成说”就是一种表达爱情和忠诚的方式。这个词语蕴含了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承诺的意义,意味着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厚的程度。
举例来说,如果一对恋人相互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就可以用“与子成说”来表达他们之间的承诺和忠诚。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描述朋友之间的友谊,表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扶持。
总之,“与子成说”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蕴含了人类情感中的承诺、忠诚和信任,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