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勿谓言之不预是什么意思?
- 2、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
- 3、“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
- 4、成语“勿谓言之不预也”,意为:不要说事先没
- 5、不谓言之不预什么意思
- 6、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7、勿谓言之不预 是什么意思
- 8、“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 9、勿谓言之不预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释义
勿谓言之不预是什么意思?
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翻译:凡所属官吏,仍然有重蹈覆辙的,以及有意欢迎,很少考虑尝试的人,一经调查发现,白简无情,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扩展资料:
1949年2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了公布由毛泽东亲笔撰写,以林、罗名义致傅的公函。公函历数傅作义的罪责并提出警告和通牒中曾使用到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
历史背景: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印度方面的不断挑衅行径最终升级为战争,《人民日报》在开战前夕,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
其中铮铮有力的一句:“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勿谓言之不预也
哈哈,我最喜欢这句话了,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句话,当我们对外说这句话的时候,就表示,哼,鬼子们,阿三们,不要说我们说的话不会实现,以为我不敢和你打仗么?
意识是:不要说这些话不会实现。
中国出现过两次这句话,在新闻联播上,我记得
————————————————————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意思是:不要说事先没有告诉你们。
勿,不要。
谓,说。
言之不预[yán zhī bù yù]
[解释]没有预先说明。
勿谓言之不预也
翻译: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
原文:“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翻译:但凡属于这里的官吏,有重蹈覆辙的,以及故意违心趋奉迎合,试图这样做的人。一旦发现,不要怪弹劾的奏章无情。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扩展资料: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
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
《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书中两大参案,都是最肮脏卑鄙的政治交易。如浙省参案,本是朝廷有意照应钦差,“好叫他捞回两个”。书中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勿谓言之不预也
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①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②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但自从中国开始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之后就基本没用过了。
涵义
勿谓:不要说;言: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指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拓展资料:
出处:①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②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详解: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但自从中国开始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之后就基本没用过了。
背景:印度方面的不断挑衅行径最终升级为战争,《人民日报》在开战前夕,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其中铮铮有力的一句:“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成语“勿谓言之不预也”,意为:不要说事先没
【成语】: 勿谓言之不预也
【拼音】: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解释】: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举例造句】: 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
【拼音代码】: wwyy
【近义词】: 勿谓言之不预
【用法】: 作谓语;指提前警示
【英文】: do not say that you have not been forewarned
不谓言之不预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解释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不要;谓:说,埋怨;言之不预:话不在预先说,不预先说明白。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说我没有事先说清楚。
勿谓言之不预 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汉语成语,意为“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该成语较早的用例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除“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表述外,还有在“谓”字后插入宾语或省略末尾“也”字(即“勿谓言之不预” )等的用法。
出处:
“勿谓言之不预也”一语,较早的出处可追溯到康熙年间,徐元文的《含经堂集·申饬盐政札》有:“倘旧习不除,自甘猥下,行私恣便,长弊容奸,廉访得真,即白简从事,勿谓言之不预也。所有申饬事宜开列于后。”康熙帝《训饬士子文》有“勿谓朕言之不预也”之语。
用例:
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也出现该语:
“次日又通饬各属办保甲,办积谷。办清讼。又传谕巡捕官:嗣后凡遇年、节、生日,文武属官来送礼的,一概不收。
又传谕两首县:从本署院起,以及各司、道衙门,都不许办差,又传谕各官道:‘吏治之坏,由于操守不廉;操守不廉,由于奢侈无度。今本署院力祛积弊,冀挽浇风,豁免办差,永除供亿。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云云。”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和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勿谓言之不预也
出处:《官场现行记》 第19回
释义: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和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用法:谓语
英语:Don't say that I didn't warn you
东北话讲就是:憋说我没告诉过你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
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①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②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但自从中国开始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之后就基本没用过了。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但自从中国开始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之后就基本没用过了。
最近一次使用为罗援(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谈论钓鱼岛问题
意思是: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一、拼音:
勿谓言之不预也 [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
二、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释义:凡是属下的所有官员,如果仍然有重蹈覆辙的,以及有意在言语行动上讨好别人,希望尝试的人,一旦调查发现,弹劾的奏章是不讲感情的,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扩展资料“勿谓言之不预也”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
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
这篇社论就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向我边防哨兵进攻,造成我边防军官和士兵的伤亡”发出了异常严厉的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土任意被印度侵占,决不能坐视自己的边防人员惨遭杀害!是可忍,孰不可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勿谓言之不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释义
1、勿谓言之不预释义: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表示有言在先。
2、出处介绍:
(1)较早应出自康熙年间,徐元文的《含经堂集·申饬盐政札》“倘旧习不除,自甘猥下,行私恣便,长弊容奸,廉访得真,即白简从事,勿谓言之不预也。所有申饬事宜开列于后。”
(2)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
(3)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次日又通饬各属办保甲,办积谷。办清讼。又传谕巡捕官:嗣后凡遇年、节、生日,文武属官来送礼的,一概不收。又传谕两首县:从本署院起,以及各司、道衙门,都不许办差,又传谕各官道:‘吏治之坏,由于操守不廉;操守不廉,由于奢侈无度。今本署院力祛积弊,冀挽浇风,豁免办差,永除供亿。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