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簠簋不饰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 2、簠簋不饬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 3、_簋怎么解释
- 4、簠簋不饬什么意思?
- 5、有那些关于廉洁的成语?
- 6、簋 盙 敦怎么区别?
- 7、簠的读音和含义
- 8、簠簋出自那里?如何解释?
- 9、偶然在书上看到一个字,比较奇葩(上面一个口,下面有两个止)
簠簋不饰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基本信息 成语简拼: FGBS 成语注音: ㄈㄨˇ ㄍㄨㄟˇ ㄅㄨˋ ㄕˋ 成语繁体: 簠簋不饰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解释 簠簋:古代的食器、祭器;不饰:不整齐。指为官不清正廉洁的人 出处 & 用法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弹劾贪官污吏的用语。 成语示例: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二回:“沙老先生就有什么簠簋不饰处,也须明正其罪,朝廷从无此拳足相加之法。”
簠簋不饬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簠簋不饰(簠簋不饰) fǔ guǐ bù shì
比喻做官不廉洁。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或作「簠簋不饬」。
簠簋fǔ guǐ :古代祭祀盛稻梁黍稷的器皿。青铜制,长方形,有四短足,有盖。
簠簋不饬【解释】: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
【出自】:《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饬’。”
【示例】:至夫~,下官不职者,吾居是邑则不敢非。
◎明·赵弼《繁邑古祠对》
出 处
《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饬’。”
例 句
至夫~,下官不职者,吾居是邑则不敢非。
_簋怎么解释
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相关词组及解释:
1、簠簋之风: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莱阳 赵仑 阆仙,康熙 二十一年督学 江 南,力矫时风,清廉自矢。过 江 击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於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2、簠簋不修:见“簠簋不饰”。
3、簠簋不饬: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
4、二簋:喻祭品之少。簋,古代祭祀宴享盛黍稷之器皿。
5、簠簋不饰: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不饰,不整饬。《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亦作“簠簋不脩”、“簠簋不饬”。
出处:
1、《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每食四簋。”
2、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
3、司马光《训俭示康》:“管仲镂簋朱纮。”
4、《韩非子·十过》:“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簠簋不饬什么意思?
词目
簠簋不饬
发音
fǔ guǐ bù chì
释义
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
引用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六 ...索诸事,逮送京师。上责恒文;“为大臣,以进献为名,私饱己橐, 簠簋不饬 ,负恩罪大。”遣待卫三泰、紥拉丰阿乘传就恒文所至,宣谕...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四十七 ...騊从容筹补,公私具举。五十五年,迁江西按察使,在官七年,巡抚 簠簋不饬 ,被劾多所牵连,騊以谨慎获免。嘉庆元年,迁山西布政使。...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二 ...则旅进旅退之流,且以年资眷睐,驯跻鼎铉矣。宝兴号娴吏事,而蒙 簠簋不饬 之声;敬徵数视河工,差著劳勚;禧恩、陈官俊并恃恩私,崛... 《西太后艳史演义》第二十二回 张佩纶落魄走马江 ...见,不肯实力奉行,屡经言者论列,或目为壅蔽,或劾其委靡,或谓 簠簋不饬 ,或谓昧于知人。本朝家法綦严,若谓其如前代之窃权乱政,... 《 孔子 家语》五刑解 ...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秽而退放之者,不谓之不廉污秽而退放,则曰 簠簋不饬 ;饬整齐也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则曰...
有那些关于廉洁的成语?
摆袖却金、冰壸秋月 、不贪为宝、不饮盗泉 、材茂行絜、公正廉洁、俭可养廉、洁己从公 廉而不刿、廉洁奉公、廉泉让水、临财不苟 、清廉正直、台阁生风、退食自公、五月披裘
摆袖却金:比喻为人廉洁,不受贿赂。
冰壸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公正廉洁: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
俭可养廉: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
廉而不刿:廉: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两袖清风: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台阁生风:台阁:东汉尚书的办公室。泛指官府大臣在台阁中严肃的风气。比喻官风清廉。
【摆袖却金】:比喻为人廉洁,不受贿赂。
【杯水之饯】:饯:送别。用一杯水为人送行。旧指官吏洁身自好,廉洁奉公。
【变贪厉薄】: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冰壸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不染一尘】:形容清高廉洁。同“一尘不染”。
【不贪为宝】: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不饮盗泉】:比喻为人廉洁。
【材茂行洁】:才智丰茂,行为廉洁。
【材茂行絜】:絜,同“洁”,干净,廉洁。才智丰茂,行为廉洁。
【插烛板床】:指用木头做成的极简陋的蜡烛插架。形容生活作风廉洁朴素。
【彻底澄清】:彻底:水清见底,引申为透彻。形容为官十分廉洁,清白。也指彻底清查,无所隐匿。
【簠簋不饰】:簠簋:古代的食器、祭器;不饰:不整齐。指为官不清正廉洁的人。
【公正廉洁】: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
【公正廉明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公正严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寡廉鲜耻】:寡、鲜:少。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
【官清民自安】:各地的官吏如果清正廉洁,老百姓自然相安无事。
【海岱清士】:海岱:指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四海之内。指海内的清正廉洁的人。
【行若由夷】:行:行为;由、夷:指春秋时的许由
和伯夷,古代的廉洁之士。比喻品德高尚,做人清正廉洁。
【毫毛不犯】: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俭可养廉】: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
【俭可以养廉】:俭:节省,俭约;廉:廉洁。节俭可以帮助养成廉洁的操守。
【俭可以助廉】:俭:节省,俭约;廉:廉洁。节俭可以帮助养成廉洁的操守。
【俭以养廉】: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
【洁己从公】: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同“洁己奉公”。
【洁己奉公】: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
【径廷之辞】:径廷:即“径庭”,门外路和堂外地,指相距极远;辞:话语。相相去甚远的偏激的廉洁。
【拘介之士】:拘:洁身自好;介:节操。指不贪不慕,廉洁正派的人。
【俊杰廉悍】:俊秀出众,廉洁不贪,精明强悍。
【口不言钱】:形容廉洁清高,不讲钱财。
【宽廉平正】:宽:宽厚;廉:廉洁;平正:公正。宽厚廉洁,大公无私。
【冷面寒铁】: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礼义廉耻】: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
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廉洁奉公】: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
【廉可寄财】:能够以钱财相托。指十分廉洁的人。
【廉泉让水】:廉:廉洁;让:谦让。原比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
【两袖清风】: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临财不苟】: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
【清风两袖】: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清廉正直】: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清清白白】: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清如水,明如镜】:形容官吏廉洁自守,办事明智无误。
【清正廉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
【清正廉明】:比喻为官廉洁公正,不贪污徇私。
【伤廉愆义】:伤廉:损害廉洁;愆:丧失。指某种行为损害廉洁,丧失道义。
【手脚干净】:比喻廉洁奉公。
簋 盙 敦怎么区别?
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盙:[fǔ ]古代祭祀时用以盛黍稷的器皿。敦:[duì]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簋、盙、敦三者的用途相同,都是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它们区别如下:
1、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大碗,人们使用工具从簋中取食。在商周礼制中,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
2、盙古义同簠,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3、敦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
扩展资料:
簋与簠。都是盛黍稷的祭器,经常在一起连用。常组做成语“簠簋不饰”和“簠簋之风”。
1、簠簋不饰:
拼音:fǔ guǐ bù shì
[成语解释] 簠簋:古代的食器、祭器;不饰:不整齐。指为官不清正廉洁的人。
[典故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译文:古代大臣有因为不廉洁而废者,不说他不廉洁,说“饭碗不装饰”。
[语法用法] 贬义词,作宾语、定语;用于弹劾贪官污吏的用语。
2、簠簋之风
[成语解释] 簠簋:古代食器、祭器。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典故出处]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译文:去拜谒地方官时也是空手而去,孤寒吐气,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大变。
[语法用法] 贬义词,作主语、宾语;用于社会风气等。
簠的读音和含义
簠 [fǔ ]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簠是中国古代汉族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簠的读音和含义
拼音:fǔ 简体部首:皿五笔:TGEL总笔画:18笔顺编码:ノ一丶ノ一丶一丨フ一一丨丶丨フ丨丨一
解释: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簠的解释
[fǔ ]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簠
【读音】:fǔ
【释义】: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簠fǔ、古代祭祀时盛谷物的器皿,长方形,有足,有盖,有耳。
一、释义
形声。从竹、从皿(表示与竹器有关),甫声。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如:簠簋(古代祭祀燕享时,盛黍、稷、稻粱的器皿);簠簋不饬(簠簋,祭器名;不饬,不整齐。比喻为官不廉洁);簠梁(盛在簠中的饭食);簠簋之风(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二、说文解字
古文: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声。
译文: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以竹为偏旁,以皿甫为声旁。
三、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组词:簠粱 簠簋 簋簠 簠簋不修 簠簋之风 簠簋不饰 簠簋不脩 簠簋不饬
一、簠粱 [ fǔ liáng ]
盛在簠中的饭食
二、簠簋 [ fǔ guǐ ]
1、簠与簋。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
2、犹苞苴。指贿赂。
三、簋簠 [ guǐ fǔ ]
1、簋与簠。盛黍稷的祭器。
2、借指礼仪。
四、簠簋不饬 [ fǔ guǐ bù chì ]
【解释】: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
【出自】:《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饬’。”
【译文】:在以前有做官的人不清廉而被罢官的,不是叫做不清廉,而是叫做簠簋不饬。
五、簠簋不饰 [ fǔ guǐ bù shì ]
【解释】: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不饰,不整饬。
【出自】:西汉司马迁《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三年》:“曰:‘礼,大臣贪墨,惟曰簠簋不饬。’”
【译文】:送礼到的,做官的人贪污下来,叫做簠簋不饰。
簠簋出自那里?如何解释?
http://baike.baidu.com/v
[fǔ guǐ] 簠簋
【读音】fǔ guǐ
【解释一】簠与簋。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
①《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
②《晏子春秋·杂上十二》:“ 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③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田)穰苴对曰:‘夫御寇敌,诛悖乱,臣请谋之。若夫布荐席,陈簠簋,君左右不乏,奈何及于介胄之士耶?’”
【词语】簠簋
【解释二】犹苞苴。指贿赂。
明·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 滇人王聚洲 ,以庶常授工科给事,素有才名,慷慨论事,物情甚向之。忽为郑御史环枢所劾。专指其簠簋,秽状满纸。王不待处分竟归。”
【成语】簠簋不饰
〖解释〗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不饰,不整饬。
〖出处〗《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亦作“ 簠簋不脩 ”、“ 簠簋不饬 ”。
〖示例〗①唐·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公下车,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不脩者……未至前一无所问,而今而后,义不相容。’”
②《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三年》:“枢密臣受人玉带,徵赃不叙,御史言法太轻, 博果密曰:‘礼,大臣贪墨,惟曰簠簋不饬。若加笞辱,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也。’”
【成语】簠簋不饬
〖解释〗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
〖出处〗《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饬’。”
〖示例〗至夫~,下官不职者,吾居是邑则不敢非。 ◎明·赵弼《繁邑古祠对》
【成语】簠簋之风
〖解释〗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 莱阳赵仑阆仙,康熙二十一年督学江南,力矫时风,清廉自矢。过江击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偶然在书上看到一个字,比较奇葩(上面一个口,下面有两个止)
按你这解释来吧
这个:簋侈口,鼓腹,圈足。通体以雷纹作地,口沿处饰蕉叶纹,颈部饰浮雕兽首及夔龙纹,腹、足部饰兽面纹。(癸簋)
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沿下折形成较高的边圈,一对象首形耳,下有钩状垂珥。(父癸簋)
簠簋、
簠簋不饬、
簠簋之风、
彝簋、
簋簠、
簋飧、
二簋、
鹾簋、
簠簋不饰、
簠簋不修、
簋贰、
八簋、
瑚簋、
笾簋、
簠簋不脩、
俎簋、
簋实、
竹簋方、
镂簋朱绂、
簋飱、
土簋
它的组词,真的无能为力了,我只知道个趾
经搜索,收入七万多汉字的UNICODE超大字集(字库)没有符合题意的字。
看着像口址
这个字读如正,原文是此器物上的铭文,器物形制为簋故如此命名,出土文物一般都是以此方式命名,如有少量铭文则以铭文加器形,如无铭文则以纹饰加器形命名,本人近期参观上海博物馆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出土文物展,也是看见一个商朝的器物,上有一铭文,两脚趾在上(止止),口在下,似乎记得见过,所以来搜索不知能否告知,您看到的是哪里出土的哪个墓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