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教仁,宋教仁遇刺的背景,经过,结果。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1 11:46:2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的生平事迹 宋教仁成就功绩

  中文名:宋教仁
  别 名:遁初,渔父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桃源

  出生日期:1882年4月5日
  逝世日期:1913年3月22日
  职 业:政治家,革命先行者
  毕业院校:日本法政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华兴会 改兴中会改为 *** 等
  代表作品:《宋教仁集》、《宋渔父日记》、《间岛问题》等
宋教仁——中华民国时期革命家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 *** 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 ***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 *** 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 *** 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 *** 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同年(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被洪述祖暗杀于上海火车站,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倒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吾痛甚,殆将不起……”,当时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在医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宋教仁是怎么死的?

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袁世凯继位大总统,但袁世凯不愿意到南京就职,因此南京的议员们不得不同意政府迁往北京。8月25日,在宋教仁的努力奔波下,同盟会与其他几个团体改组成为国民党,准备参加第一届中国国会两院议员大选。
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下达正式国会召集令,命令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于同年3月齐集北京,作为在大选中胜利的国民党代表,宋教仁应袁世凯之邀。3月20日,宋教仁及前来送别的国民党重要人物黄兴、于右任等到达车站,当宋教仁在大家的簇拥下走向检票口时,一声沉闷的枪响过后,宋教仁捂住腹部,痛苦地说道:“我中枪了。”宋教仁被刺杀。
黄兴等人护送宋教仁到车站外,拦住一辆车,由于右任送宋教仁到沪宁铁路医院,击中宋教仁的子弹从他的右肋穿到腹下部,伤及小腹及大肠。医生给宋教仁做了第一次手术之后没有效果,医生们又给宋教仁做二次手术,除了缝补大肠的穿孔外,发现他的肾脏也受到伤害,大小便失禁,流血不止。3月22日凌晨,宋教仁不治身亡。
宋教仁遇刺案瞬间成为了当时的焦点,1913年3月21日,袁世凯得知宋教仁遇刺的消息后,当即发来慰问电报,并且在发给江苏都督程德全等人的电报中明确要求:“立悬重赏,限期破获,按法重惩。一面由该交涉使、县知事亲莅医院慰问宋君,切劝静心调治,以期速愈。”宋教仁于3月22日凌晨去世后,袁世凯复电陈贻范说:“……责成江苏都督、民政长迅缉真凶,穷追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以维国纪而慰英魂。
不久抓获了一名不明身份的男子,这名男子叫武士英,被当时在刺杀现场的人认出就是凶手。而且有人举报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黑帮人物应桂馨,曾经有买凶杀宋教仁的计划,并在应桂馨家发现大量秘密电报,竟是由当时担任袁世凯临时政府的总理赵秉钧及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发来。还有就是黄兴也与应桂馨有大量电报往来,洪述祖的电报内容,主要是以如何对付宋教仁为主,里面有“毁宋”的文字,提到在日本找到了宋、孙、黄等人的劣迹。而与黄兴的电文,则是帮黄兴打理钱财。
通过调查的线索,矛头直接指向袁世凯临时政府的总理赵秉钧及内务部秘书洪述祖,那么他们是不是袁世凯所致使的呢?宋教仁案是否有其它的内幕呢?
1913年3月31日下午,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第一次开庭预审,后面有联系6次开庭,但是宋教仁案经过会审公廨连续七次的依法预审,遗留下来的最大疑点和盲点,就在于原、被告双方配合默契地避免了武士英与应桂馨的当庭对质。这样也使得一桩并不复杂的暗杀凶案,只要把已经抓捕归案的武士英、应桂馨、陈玉生,以及参与或见证暗杀活动的吴乃文、拓鲁生、王阿发等人拉到一起当庭对质,便可以真相大白。但是没有这样做,致使这件案件成为了悬案。
针对网络上的几个说法,我们可看看哪一种可信。
首先是宋教仁死于袁世凯之手
,因为宋教仁组建的国民党很有可能成为当时的执政党,而总统临时约法又会限制袁世凯的权利,限制的机构就是政党议会,所以宋教仁冲击了袁世凯的利益,袁世凯就要杀死宋教仁。
但是这个中说法存在几个疑点,第一当时国民政府在北京,是袁世凯的老巢,袁世凯权谋之术能被议会约束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二当时的约法是临时约法,随时都可以取消,只要袁世凯颁布一个正式的法律,而政府搬迁到北京之后,法律内容走向也必然朝着袁世凯有利的方向发展,袁世凯大可不必着急。所以总的来说宋教仁不是袁世凯最大的敌人,而宋教仁被杀的最大得益者自然也不是袁世凯,所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种说法是孙中山暗杀。因为孙中山与宋教仁在国民党组建上面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两者之间有矛盾,并且同盟会是一个暗杀成风的组织,所以有人就猜测是孙中山谋杀的宋教仁。
这种说法同样存在一些疑点,首先是同盟会就是一个刺客很多的组织,为什么孙中山需要同应桂馨等人联系,而不是派遣一些自己的内部人员进行,要知道孙中山的死党很多。其次孙中山与宋教仁虽然有矛盾,但是黄兴与宋教仁没有,若是孙中山要刺杀宋教仁,为何还有黄兴在里面联系,这显然说不通。
所以孙中山刺杀宋教仁的说法也不成立,但是必须说孙中山等国民党利用了此次宋教仁被刺杀的案件,他们使用这次案件勾践了反袁同盟,将所有罪责推向袁世凯,给他们第二次革命创造契机。
第三种说法是赵秉钧暗杀。
赵秉钧时任北京政政府的总理,并且有直接与应桂馨联系的邮件,所以他直接指挥应桂馨买凶杀人的证据链是完整的,并且由于宋教仁北上之后,很有可能担任政府总理,直接取代赵秉钧,两者之间有利益冲突,赵秉钧有杀人动机。
赵秉钧刺杀宋教仁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赵秉钧作为北洋人员,对权利都是看的非常重,现在宋教仁成为了他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除去这个威胁,除去宋教仁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宋教仁被暗杀的原因就很有可能是赵秉钧担心宋教仁威胁其内阁总理的职位。

宋教仁生平

早期生涯
光绪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在湖南常德市桃源。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岁的宋教仁进入私塾读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7岁的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参加革命
宋教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不满清政府统治,倾向革命。11月4日,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12月13日,宋教仁抵达日本。后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做了有力证据。
宣统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

宋教仁遇刺的背景,经过,结果。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奉袁世凯电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22日凌晨不治身亡。接下来案件的破获,竟出乎意料的顺利。待真相大白于天下,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身边的亲信。
事件经过编辑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上海火车站,一辆开往北京的列车升火待发,月台上人影憧憧,旅客如潮。应袁世凯急电相邀,北上共商国是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友人陪同下,从车站特设的议员休息室出来,大家有说有笑地向检票口走去。突然,一颗子弹向宋教仁射来。沉闷的枪声过后,宋当即弯下腰来,捂住中弹的肚子,对近旁的于右任痛苦地说道:“我中枪了。”送行的人们一边七手八脚地将他扶上一辆汽车送往就近的老靶子路沪宁铁路医院急救,一边呼喊巡警抓捕凶手。
距宋教仁仅几步之远的凶手在第一枪击中目标后,为防追捕,赶紧趴伏在地,又接连朝左、右两个方向放了两枪,以制造混乱与恐怖。随着两声清脆而刺耳的枪声呼啸着在空中掠过,凶手一跃而起,箭一般地迅速逃窜。奇怪的是,往日夜班车必有警察巡逻的车站,此时却找不到半个巡警的身影。凶手身材矮小,逃跑中在光滑的地面上摔了一跤,但他顾不得疼痛,迅速爬了起来,飞也似的朝站外狂奔而去……
遇刺伤势
子弹由宋教仁右腰射入,伤及小腹与大肠,逼近心脏,伤势十分严重。医院组织医术高明的医生立即实施手术,取出枪弹。术后虽注射了止痛药,但宋教仁仍痛不欲生,辗转呼号,令人惨不忍闻。他自认为“从未结怨于私人”,实在想不出遭致何人暗算,呻吟中不由得连声叹道:“罢了,罢了!惜凶手在逃,不知误会吾者为何许人。”疼痛稍止,他便授意黄兴代拟致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电文一封。在信中他自感伤势过重“势必至死”,只是“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因此希望袁世凯能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遇刺事件结果
当夜伤势渐重,便血不止。第二日清晨,宋教仁神色惨变,危险万状,医生检视后说道:“病人肠脏已损,亟应开割,方有生望。”下午2时再行手术,修补肠脏,除去血块,注射吗啡。然病情更重,唯一息尚存。1913年3月22日凌晨4时48分,宋教仁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1岁。临终前他有三事相嘱:第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第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第三是诸君仍当努力进行,幸勿以我遭不幸,致生退缩,放弃国民责任。我欲调和南北,费尽苦心,不意暴徒不谅,误会我意,置我死地,我受痛苦,也是我自作自受呢!”
宋教仁遇刺殉难,举国震惊,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尽快缉拿凶手,特别是黄兴、陈其美等同仁志士,更是怒发冲冠,发誓报仇雪恨。
这一激起全国强烈反响的谋杀案究系何人所为,不仅宋教仁本人,社会各界也陷入迷惑,纷纷猜测不已。有人认为此案因党争而起,矛头指向其他党派;有人推定此乃宗社党所为,企图通过这种残暴手段恢复满清皇权统治;也有人猜测与袁世凯有关——可袁世凯刚一接到宋教仁被刺消息,就义愤填膺地说道:“岂意众目昭彰之地,竟有凶人敢行暗杀,人心险恶,法纪何在?”并大骂刺客“何物狂徒,施此毒手”,当即通令全国“重悬赏格,缉凶归案”。
凶手在逃,真相莫明,整个案情以及隐藏在案情背后的一切,顿时变得扑朔迷离。
同为肉体之躯的生命,某些个体的存在与失去,犹如一粒尘埃的飘浮与落地,显得极其微不足道;而另一些重要人物的健在与离世,会给某一群体、民族、国家造成巨大的震撼与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改变某一时段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走向。
一、背景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袁世凯惶恐不安,策划构陷宋教仁。
二、经过
在1913年3月20日指使洪述祖派刺客武士英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火车站,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
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倒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吾痛甚,殆将不起……”,当时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
三、结果
手术后,情况没有好转,大小便中出血严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进手术室,延至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身故后,范鸿仙拍下宋教仁遗体的照片,今宋教仁墓安于上海市闸北公园。
扩展资料: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学堂,常议论时政,萌生了“实行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
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先生为宋教仁撰写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教仁一生坚守的民主宪政,是反对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宋教仁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思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教仁

宋教仁简介(中国现代教育家)

宋教仁(1893年-1940年),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教育家。他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宋教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教育问题。
教育理念与实践
1.提倡素质教育
宋教仁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他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他倡导改革教育体制,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2.推动教育改革
宋教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他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还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3.建立新型学校
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念,宋教仁建立了一所新型学校——南京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注重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他还在学校中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开设实验课程、组织学生社团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影响与贡献
宋教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他的学校模式也被广泛推广,为培养优秀教师和培养综合素质的学生做出了贡献。
结尾

有关宋教仁的故事

1、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学堂,常议论时政,萌生了“实行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
1904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
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希望在将来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能争取多数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袁世凯惶恐不安,策划构陷宋教仁,未果之下,指使洪述祖派刺客在上海火车站将宋教仁暗杀。
2、 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仗。
他拒听伍子胥逆耳忠言,无奈之下,伍子胥为避祸而托其子于齐国鲍氏!夫差听信伯的谗言,伍子胥被赐死。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 482 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 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 473 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3、项羽秦末下相人,他有个谋士范增建议杀了刘邦免除后患,但项羽瞧不起刘邦,不过一泗水亭长嘛,日后收拾他,后来项羽本以为利用秦的三名降将控制住刘邦,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联合天下各诸侯一举攻下了项羽都城彭城。
后项羽虽力挽狂澜,击败刘邦,他还没有意识到刘邦是他的最大敌人,继续做乐,最后他众叛亲离,连亚父范增亦背上发疮而死,后自刎乌江。
4、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5、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伐晋,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九十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
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
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宋教仁死了谁的利益最大

宋教仁是被武士英和应桂馨杀害的。
宋教仁被枪杀的经过:1913年3月20日晚,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正准备乘火车由上海启程去北京晋见袁世凯,并参加4月8日开幕的新国会。此刻,不仅是宋教仁人生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历史上距离民主宪政最近的时候。
当于右任、廖仲恺、黄兴和陈其美等国民党大员与宋教仁话别时,突然杀出一名刺客,对准宋教仁背后连开三枪,这位年轻的政治家随即倒在血泊之中。黄兴等人立即将宋教仁扶上汽车,送往附近的沪宁铁路医院。医生马上动手术钳出子弹,发现弹头有毒。两天后,宋教仁不治身亡。
拓展资料:
案发后,袁世凯下令江苏都督程德全限期破案,并悬赏万元缉拿凶手。破案过程则是出奇的顺利,短短三天,凶手武士英和他背后的应桂馨双双被缉拿归案。
宋教仁遇刺后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21日,鹿鸣旅馆的两个学生到巡捕房报案,举报武士英。武士英原名吴福铭,只是个失业军人,在穷困不堪时,曾向同住在鹿鸣旅馆的两个学生借钱,并夸口杀人还钱。案发当晚,武士英回来就说自己有钱了,次日便离开旅社。3月23日,古董字画商王阿发到英租界捕房报称:一周前,因卖字画曾去巡查长应桂馨家,应桂馨拿出一张照片,要他谋办照片上的人,愿出酬金1000元。王阿发自然不敢答应,而宋教仁遇刺后,照片见于各报,竟与他所见照片相同,于是报案。
巡捕房立即对应桂馨实施抓捕,并在一家妓院将其抓获,武士英随后也很快被擒拿。巡捕房在应桂馨家中搜获凶器,以及密电码三本,封固函电证据两包,皮箱一个。证据显示,应桂馨策划暗杀了宋教仁无疑,但是这绝不是故事的结局。背后必然还有人。从应桂馨家搜出的密码本上注有“国务院”、“应密”、“民国二年一月十四日”等字样,而电文内容将矛头指向了国务院秘书洪述祖。
3月13日应桂馨在给洪述祖的电文中称:“若不去宋,非特生出无穷是非,恐大局必为扰乱”主动提出要除掉宋教仁。同日,洪述祖回电“毁宋酬勋位,相度机宜,妥筹辨理”等语。次日,应桂馨致电洪述祖:“梁山匪魁,四处扰乱,危险实甚,已发紧急命令,设法剿捕之,转呈候示”等语。3月19日,洪述祖回电有“事速照行”一语。3月20日半夜两点钟,即宋教仁被害之日,应桂馨致电洪述祖有“所发急电令已达到,请先呈报”等语。次日又致电洪述祖称“匪魁已灭,我军一无伤亡,堪慰,望转呈”。
从上述证据来看,洪述祖涉案是逃不掉的。更重要的是,上面应的电报,均有“转呈候示”、“请先呈报”、“望转呈”。应桂馨并非根据来自北京的指示被动地执行暗杀命令,而是自己主动提出了杀害宋教仁的计划。

宋教仁简介:盘点后人对宋教仁的评价

   宋教仁简介 :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 *** 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 *** 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宋教仁6岁进入私塾读书,1899年17岁的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宋教仁简介:后人对宋教仁的评价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 *** 谈及 *** 历史时,还对宋教仁有过贡献的《临时约法》作了历史的肯定,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因此,关于 *** 和宋教仁从事 *** 活动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无庸置疑的。开启中国近代民主 *** 历史,不是宋教仁的过错,而应是他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相关介绍

1、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2、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
3、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宋教仁在哪被暗杀?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袁世凯所派刺客枪击,21日逝世。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遇刺,二日后身亡
在上海火车站遭袁世凯所派刺客枪击
上海火车站
上海
3月20号,宋教仁在火车站被凶手开枪打伤,随后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2年之后,宋教仁不幸身亡,年仅31岁。
可以说“宋教仁遇刺案”在当时那绝对是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毕竟宋教仁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随后凶手也被抓住了,但是事实上幕后的真凶却一直逍遥法瓦,而且一度确实变成了悬案。
人物简介:宋教仁1882年出生在湖南常德,当时处在光绪14年,6岁之时,宋教仁就去了私塾读书,后来中了秀才,1903年,宋教仁很幸运地认识了另外一个大人物黄兴,并且两个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