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全文
- 2、《金刚经》共多少字,多少张?
- 3、金刚经一共几部
- 4、家中念什么经?
- 5、“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翻译是什么?
- 6、“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7、佛语:无我象,无人象,无众生象.出自什么,什么意思
- 8、如来即是虚空的意思。
- 9、世界上第一部纸质印刷书籍是什么?
- 10、佛弟子必读的十部经(建议收藏)
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全文
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净口业真言:嗡。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莎诃。
净身业真言:嗡。修多唎 修多唎。修摩唎。修摩唎。莎诃。
净身业真言:嗡。瓦兹啦达 呵喝斛
净三业真言:嗡。娑嚩婆嚩秫驮 娑嚩达摩 娑嚩婆嚩秫度憾。
安土地真言:南无三满多 母驮喃 嗡 度噜度噜 地尾 莎诃。
普供养真言:嗡。誐誐曩 三婆嚩 韈日啰斛
(以上真言诵七遍)
奉请八金刚
奉请 青除灾金刚 奉请 辟毒金刚
奉请 黄随求金刚 奉请 白净水金刚
奉请 赤声火金刚 奉请 定持灾金刚
奉请 紫贤金刚 奉请 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 金刚眷菩萨 奉请 金刚索菩萨 奉请 金刚爱菩萨 奉请 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能断金刚经真言(藏传):南谟拔噶瓦德 般若杂巴惹密答雅 嗡 纳当底答 依哩唏 依哩唏 米哩希 米哩希 比纳烟 比纳烟 南谟拔噶瓦德 不惹达邓鸦不惹他 依日地 依日地 米日地 米日地 许日地 许日地 乌许日 乌许日 布又也 布又也 梭哈(藏经中说,诵此咒一遍,即具一字不缺之金刚经九千万遍之功德。)
般若无尽藏真言:纳谟薄伽伐帝 钵唎若 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 嗡 纥唎地唎室唎 戍噜知 三密栗知 佛社曳 梭哈
金刚心真言:嗡 乌伦尼 梭哈
补阙真言: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 虎啰 吽 贺贺 苏怛拿 吽 泼抹拿 梭哈
补阙圆满真言:嗡 嘟噜嘟噜 扎亚穆克 莎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咒:怛儞也他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 梭哈
普回向真言:
嗡 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娑缚诃 摩诃斫迦啰嚩(wa) 吽
金刚赞: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叹无穷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回向文:
发大菩提心 地狱放光明 人天得解脱 三界复清净 我及诸众生 罪障悉消除
安隐得如意 身心无挂碍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成就所愿咒】或【决定速急满愿咒】(7遍) 达雅塔,班赞哲雅 阿瓦波达呢耶 梭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0次 合掌)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战胜林施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众。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于先设座,加趺端坐,正念而住。时诸苾刍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尔时,具寿妙生,在大众中,承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利益,益诸菩萨;能以最胜付嘱,嘱诸菩萨。世尊!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妙生:“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来以胜利益,益诸菩萨;以胜付嘱,嘱诸菩萨。’妙生!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伏其心。”妙生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妙生:“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尽诸世界所有众生,如是一切,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虽令如是无量众生证圆寂已,而无有一众生入圆寂者。何以故?妙生!若菩萨有众生想者,则不名菩萨。所以者何?由有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故。
“复次,妙生!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不住随处,应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妙生!菩萨如是布施,乃至相想,亦不应住。何以故?由不住施,福聚难量。
“妙生!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知量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可知量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妙生!菩萨行不住施,所得福聚不可知量,亦复如是。”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具足胜相观如来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不应以胜相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胜相,即非胜相。”
“妙生!所有胜相,皆是虚妄。若无胜相,即非虚妄。是故应以胜相无相观于如来。”妙生言:“世尊!颇有众生,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闻说是经,生实信不?”
佛告妙生:“莫作是说:‘颇有众生,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闻说是经,生实信不?’妙生!当来之世,有诸菩萨,具戒具德具慧,而彼菩萨,非于一佛承事供养,植诸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佛所,而行奉事,植诸善根。是人乃能于此经典生一信心。
“妙生!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彼诸菩萨当生当摄无量福聚。何以故?由彼菩萨,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
“彼诸菩萨,非法想,非非法想,非想,非无想。何以故?若彼菩萨有法想,即有我执、有情执、寿者执、更求趣执。若有非法想,彼亦有我执、有情执、寿者执、更求趣执。妙生!是故菩萨,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密意宣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妙生言:“如我解佛所说义,如来于无上菩提实无所证,亦无所说。何以故?佛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彼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圣者,皆是无为所显现故。”
“妙生!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此福聚者,则非是聚,是故如来说为福聚、福聚。”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乃至一四句颂,若自受持,为他演说,以是因缘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何以故?妙生!由诸如来无上等觉,从此经出;诸佛世尊,从此经生。是故妙生!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得预流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诸预流者,无法可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世尊!若预流者作是念:‘我得预流果。’者,则有我执,有情寿者更求趣执。”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一来者颇作是念:‘我得一来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由彼无有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不还者颇作是念:‘我得不还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由彼无有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阿罗汉颇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由彼无有少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者,则有我执,有情寿者更求趣执。世尊!如来说我得无诤住中最为第一。世尊!我是阿罗汉离于欲染,而实未曾作如是念:‘我是阿罗汉。’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者,如来即不说我妙生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说我得无诤住、得无诤住。”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颇有少法是可取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可取。”
“妙生!若有菩萨作如是语:‘我当成就庄严国土。’者,此为妄语。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如来说非庄严,由此说为国土庄严。是故,妙生!菩萨不住于事,不住随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应生不住事心,应生不住随处心,应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心。
“妙生!譬如有人,身如妙高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妙生言:“甚大,世尊!何以故?彼之大身,如来说为非身。以彼非有,说名为身。”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弶伽河中所有沙数,复有如是沙等弶伽河,此诸河沙,宁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河尚无数,况复其沙。”
“妙生!我今实言告汝。若复有人,以宝满此河沙数量世界,奉施如来,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
“妙生!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一颂,并为他说,而此福聚,胜前福聚无量无边。
“妙生!若国土中有此法门,为他解说,乃至四句伽他,当知此地,即是制底,一切天、人、阿苏罗等,皆应右绕而为敬礼;何况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人,则为最上第一希有。又此方所,即为有佛,及尊重弟子。
“妙生!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是如来所说不?”妙生言:“不尔,世尊!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说。”
“妙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尘,是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诸地尘,佛说非尘,故名地尘。此诸世界,佛说非界,故名世界。”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观如来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不应以三十二相观于如来。何以故?三十二相,佛说非相,是故说为大丈夫相。”
“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弶伽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一颂,并为他说,其福胜彼无量无数。”
尔时,妙生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我从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深经。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妙生:“是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应持。何以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则非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若复有人,闻说是经生实想者,当知是人最上希有。世尊!此实想者,即非实想,是故如来说名实想、实想。世尊!我闻是经,心生信解,未为希有。若当来世,有闻是经,能受持者,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彼人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所以者何?世尊!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即是非想。所以者何?诸佛世尊离诸想故。”
“妙生!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第一希有。何以故?妙生!此最胜波罗蜜多,是如来所说诸波罗蜜多。如来说者,即是无边佛所宣说,是故名为最胜波罗蜜多。
“妙生!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多,即非忍辱波罗蜜多。何以故?如我昔为羯陵伽王割截支体时,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我无是想,亦非无想。所以者何?我有是想者,应生嗔恨。妙生!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于尔时,无如是等想。是故应离诸想,发趣无上菩提之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都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法,不应住非法,应生其心。何以故?若有所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妙生!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此众生想,即为非想;彼诸众生,即非众生。何以故?诸佛如来离诸想故。妙生!如来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妙生!如来所证法及所说法,此即非实非妄。妙生!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住事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故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其施。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如是之人,佛以智眼悉知悉见,当生当摄无量福聚。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不生毁谤,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妙生!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议福业之聚。当知是人,则为以肩荷负如来无上菩提。何以故?妙生!若乐小法者,则着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是人若能读诵受持此经,无有是处。
“妙生!所在之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是制底,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所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香花供养其处。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演说之时,或为人轻辱。何以故?妙生!当知是人,于前世中造诸恶业,应堕恶道,由于现在得遭轻辱,此为善事,能尽恶业,速至菩提故。
“妙生!我忆过去过无数劫,在然灯佛先,得值八十四亿那庾多佛,悉皆供养承事,无违背者。若复有人,于后五百岁正法灭时,能于此经受持读诵,解其义趣,广为他说,所得功德,以前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算分势分比数分因分,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妙生!我若具说受持读诵此经功德,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妙生!当知是经不可思议,其受持者,应当希望不可思议所生福聚。”
复次,妙生白佛言:“世尊!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妙生:“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我当度脱一切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盘。虽有如是无量众生证于圆寂,而无有一众生证圆寂者。’何以故?妙生!若菩萨有众生想者,则不名菩萨。所以者何?妙生!实无有法,可名发趣菩萨乘者。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颇有少法是所证不?”妙生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无法可证,而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妙生!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所证悟,得大菩提。若证法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摩纳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无所得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妙生!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
“妙生!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何以故?实无有法如来证得无上正觉。妙生!如来所得正觉之法,此即非实非虚。是故佛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妙生!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
“妙生!譬如丈夫,其身长大。”
妙生言:“世尊!如来说为大身者,即说为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妙生:“如是,如是!若菩萨作是语:‘我当度众生令寂灭。’者,则不名菩萨。妙生!颇有少法名菩萨不?”答言:“不尔,世尊!”
“妙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更求趣。’
“妙生!若有菩萨言:‘我当成就佛土严胜、佛土严胜。’者,如来说为非是严胜,是故如来说为严胜。妙生!若有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妙生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弶伽河中所有沙数,复有如是沙等弶伽河,随诸河沙,有尔所世界,是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
“妙生!此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性行,其心流转,我悉了知。何以故?妙生!心陀罗尼者,如来说为无持,由无持故,心遂流转。何以故?妙生!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妙生。于汝意云何?若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人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
“妙生!若此福聚是福聚者,如来则不说为福聚、福聚。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满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色身圆满观于如来。何以故?色身圆满、色身圆满者,如来说非圆满,是故名为色身圆满。”
“妙生!可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何以故?诸具相者,如来说非具相,是故如来说名具相。”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作是念:‘我说法。’耶?汝勿作是见。若言:‘如来有所说法。’者,则为谤我。何以故?言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妙生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颇有众生,闻说是经,生信心不?”
佛告妙生:“有生信者,彼非众生,非非众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妙生!于汝意云何?佛得无上正等觉时,颇有少法所证不?”妙生言:“实无有法是佛所证。”
佛告妙生:“如是,如是!此中无有少法可得,故名无上正等菩提。妙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更求趣性,其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皆正觉了,故名无上正等正觉。妙生!善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故名善法。
“妙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妙高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一四句颂,若自受持,及为他说。以前福聚比此福聚,假令分此以为百分,彼亦不能及一分,或千分亿分算分势分数分因分,乃至譬喻亦不能及一。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度众生不?汝莫作是见:‘如来度众生。’何以故?曾无有一众生是如来度者。若有众生是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妙生!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而诸愚夫妄为此执。妙生!愚夫众生,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众生。
“妙生!于汝意云何?应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
“妙生!若以具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起邪观,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其所有法是断灭不?’汝莫作是见。何以故?趣菩萨乘者,其法不失。
“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满弶伽河沙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于无我理、不生法中,得忍解者,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
“妙生!菩萨不应取其福聚。”妙生言:“菩萨岂不取福聚耶?”
佛告妙生:“是应正取,不应越取,是故说取。
“妙生!如有说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者,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妙生!都无去来,故名如来。
“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土地碎为墨尘。妙生!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聚性是实者,如来不说为极微聚极微聚。何以故?极微聚者,世尊说为非极微聚,故名极微聚。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说为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如来则有聚执。佛说聚执者,说为非聚执,是故说为聚执。”
“妙生!此聚执者,是世言论,然其体性,实无可说,但是愚夫异生之所妄执。
“妙生!如有说云:‘佛说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者,是为正说为不正耶?”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若有我见如来说者,即是非见,故名我见。”
“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解。如是解者,乃至法想亦无所住。何以故?妙生!法想、法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故名法想、法想。
“妙生!若有人以满无量无数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乃至受持读诵四句伽他,令其通利,广为他人正说其义,以是因缘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云何正说?无法可说,是名正说。”
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尔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妙生,及诸菩萨摩诃萨、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共多少字,多少张?
《金刚经》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
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共36张。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
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金刚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共5130字,分为三十二章。详细如下: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共72字;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共147字;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共113字;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共136字;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共64字;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共236字;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共98字;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共123字;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共300字;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共157字;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共135字;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共80字;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共235字;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共604字;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共268字;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共208字;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共542字;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共243字;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共75字;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共103字;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共119字;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共63字;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共70字;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共78字;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共93字;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共109字;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共102字;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共93字;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共43字;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共145字;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共139字;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共137字。
二、补充说明:
1、《金刚经》现有六种翻译,版本很多,上面统计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准,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
2、经的题目和三十二分的题目不计算,标点符号不计算,仅计算正文。
金刚经一共几部
《金刚经》一共一部。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经典。在中国,有许多学者对《金刚经》进行过注释和研究,如后秦僧肇的《金刚经注》、隋吉藏的《金刚经义疏》、隋智顗的《金刚经疏》等。这些著作丰富了对《金刚经》的理解和解释,但实际上《金刚经》本身只有一部。
家中念什么经?
金刚经,地藏经,心经,阿弥陀经,药师经,大悲咒,等 都可以。
家中念《金刚经》最好。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多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所诵持的经典。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 ;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
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翻译是什么?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一切存在是虚妄的,那就是空了,你若见一切相就知道都是虚幻的,是空性变现的,你就是见到佛了,佛在哪里?你自己就是,因为佛就是空性。
实际上还没有说尽,叫有余义,因为循序渐进,不是一上来就说究竟义,究竟来说,一切相是空,空是一切相,都是真心随缘变现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相,就是一切现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的虚妄并不是没有,意思是一切人眼所能看见的都是事物的外表,都是虚无缥缈的假象。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所有的妄想执着都是希望的,他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你见到这些向能够明白他并不是你所追求的东西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见到如来了。
众生凡夫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一切都称为“相”,这些相都是无常的,既然无常,当然都是妄想执着所起。所以当这样的“相”出现,应该知道,这不是实相,心也不会随这些相而动(即是如如不动),就可以达到“三摩地”的境界了,也就是佛的境界。
综述如下: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晚唐五代刻本,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国家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能从万物见定性者得见如来,定性是什么,是眼睛看不到,恍恍惚惚。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扩展资料:《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佛语:无我象,无人象,无众生象.出自什么,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指破四相,还有破四见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意思是: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扩展资料:
“金刚”,比喻金中之精坚不可摧者;“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经题的意思是说,以金刚不朽之身和超卓智慧之志,渡达彼岸。《金刚经》这部不足万字的佛典,不仅是我国佛学、佛教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佛经,而且在教外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金刚经
如来即是虚空的意思。
综述如下: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晚唐五代刻本,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国家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世界上第一部纸质印刷书籍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部纸质印刷书籍是《金刚经》。1900年,在藏经洞发现了唐懿宗咸通九年王玠为双亲祈福所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刻经由7个印张粘连在一起,每张纸长76.3厘米,阔30.5厘米,全长约533厘米。
卷首一页印的是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长者须菩提说法,其余6页是《金刚经》全文。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年月题记一行。
全卷完整无缺。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这部佛经卷首的说法图也被认为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有纪年的版画。
这件印刷品的时代,早于被认为是欧洲最早印刷品的德国木板画像《圣克利斯道夫》(1423)约500多年,因而被人们誉为“世界印刷史和版画艺术的冠冕”。
发明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泥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古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佛弟子必读的十部经(建议收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
? -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
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 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
? -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 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 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
<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
4、《妙法莲华经》 -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
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 -? -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
? -? -
6、7、8、《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 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
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 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
9、《长阿含经》 -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
? -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 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楞严经》
4、《妙法莲华经》
5、《大方广佛华严经》
6、《阿弥陀经》
7、《无量寿经》
8、《观无量寿经》
9、《长阿含经》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经"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修习,降魔成道后化度众生所说的真理;祖师的著作是数十年修证的心得;经书是指示昏昧中众生由迷趋觉的明灯,了生脱死的大道。佛在行菩萨道时,为了求半句偈,宁愿舍身供养,经书的珍贵胜过生命,我们应大力尊敬、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