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鲜皮,中药白鲜皮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1 10:54:11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俄罗斯白鲜皮分布

很广。根据查询相关信息资料显示,白鲜皮是一种原产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真菌,也是俄罗斯常见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它的分布范围很广,包括俄罗斯的各个地区。一般来说,白鲜皮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森林、草原、沼泽等自然环境中,如西伯利亚地区、乌拉尔山脉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此外,白鲜皮也可以在枫树林、松树林、橡树林等不同类型的森林中生长。由于白鲜皮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因此在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的菜肴中非常受欢迎。

白鲜皮的种植技术



白鲜皮别称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等,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生于土坡灌木丛中、山地灌木丛中及森林下,根皮入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抗癌的作用,栽培价值较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白鲜皮的种植技术吧!

生长习性
野生白鲜皮多生长在向阳的山坡、林缘及低矮灌丛间含沙石土壤,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喜光照,耐严寒,耐干旱,不耐水涝。种子呈圆球形,亮黑色,千粒重20~21克,适宜发芽温度16~20℃。条件适宜,播种后15~18天出苗,当年生株高10~15厘米,冬季能自然越冬。两年生株高20厘米以上,主根长15~20厘米。3年生苗开始开花结实。栽培的白鲜皮生长期150天左右,4月下旬返青出土,9月下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

选地整地
白鲜皮主要用种子繁殖,先集中育苗,生长1~2年再进行分栽。育苗地应选择阳光充足、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平地或缓坡地,低洼易涝、盐碱地或重黏土地不适宜,最好应有排灌条件。深翻地25~30厘米,同时根据肥力情况每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打碎土块后做床,床宽1~1.2米,高15~20厘米。移栽地应选缓坡地,要注意排水良好,山区可以利用阳光充足的山坡荒地、果园及人工幼林的行间栽培,也可以利用承包的柞蚕坊、榛子园的低矮灌丛空间栽培。

播种移栽
1、播种:白鲜皮种子采收后晾晒5~7天,放在阴凉通风处贮存,10月上旬至11月初,进行秋季播种,如果不能秋播,将种子放在室外进行低温冷冻,翌春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秋季播种出苗早、苗齐。播种时搂平床面,按行距12~15厘米开沟,沟深4~5厘米,踩好底格,将种子同细沙一起播到沟内,盖土3~4厘米,每平方米播种量10~15克。盖土后床面稍加镇压,有条件的床面盖一层稻草保湿,有利出苗。
2、移栽:白鲜皮幼苗生长1~2年,在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翌春返青前移栽。将苗床内幼苗全部挖出,按大小分类,分别栽植,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根据幼苗根系长短开沟或挖穴,顶芽朝上放在沟穴内,使苗根舒展开。盖土要过顶芽4~5厘米,盖后踩实,干旱时栽后要浇透水。

田间管理
1、育苗田:白鲜皮育苗田出苗时应逐次将床面的覆盖物除去,生长期内要经常除草松土,雨季应做好田间排水。2年生苗在生长盛期适当追施氮磷肥,也可用0.3~0.5%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除去残存茎叶,向床面盖土2~3厘米,以利幼苗越冬。
2、移栽田:白鲜皮移栽田经常松土除草,每次除草后要向茎基部培土,防止幼根露出地表。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做好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造成烂根,同时增施磷钾肥。不采种子的植株在孕蕾初期剪去花蕾,以利根部生长。秋季枯萎后,及时割去茎叶,床面盖土或盖一层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俗称施“盖头粪”,利于根部越冬和翌年植株生长。

采收留种
1、采收:白鲜皮移栽后生长2~3年,在秋季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后或翌春返青前采收药用根部,以秋季采收好。先割去地上茎叶,从苗床一端开始将根全部挖出,去掉泥土及残茎,放阳光下晾晒。晒至半干时除去须根,将根抽去中间硬芯(木质部),再晒至全干后入库备用。2.8~3.3公斤鲜根可晒干品1公斤,亩产干品300~350公斤。
2、留种:留种田应选生长4年以上的健壮植株,平时应加强管理,花期增施磷钾肥,雨季注意排水。种子在7月中旬开始成熟,要随熟随采,防止果瓣自然开裂,使种子落地。果实绿色开始变为黄色、果瓣即将开裂时即可采取。每天上午10点前趁潮湿时将果子剪下,放阳光下晾晒,上面盖一透明塑料布,以防止种子弹到他处。果实全部晒干开裂后再用木棒拍打,除去果皮及杂质,将种子贮存或秋季播种。

病害防治
1、霜霉病:霜霉病通常在3月开始发病,多发生在叶部,叶初生褐色斑点,渐在叶背产生1层霜霉状物,使叶片枯死,可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信液,或50%瑞毒霉500倍液、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射。
2、菌核病:菌核病通常在3月中旬发病,为害茎基部,初呈黄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渍状梭形病斑,严重时茎基腐烂,地上部位倒伏枯萎,土表可见菌丝及菌核,可用3%菌核利或1:3石灰和草木炭混合后撤入畦面,或用5%氯硝铵粉剂撒施。
3、锈病:锈病通常在3月上、中旬发病,在初期叶现黄绿色病斑,后变黄褐色,叶背或茎上病斑隆起,散出锈色粉末,可用6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射。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白鲜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白鲜皮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植物形态 9 采制 10 性状 11 性味 12 功能主治 13 化学成分 14 白鲜皮的药理作用 15 白鲜皮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6 浸出物 15.7 含量测定 1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7.4 测定法 15.8 白鲜皮饮片 15.8.1 炮制 15.8.2 鉴别 15.8.3 检查 、浸出物、含量测定 15.8.4 性味与归经 15.8.5 功能与主治 15.8.6 用法与用量 15.8.7 贮藏 15.9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鲜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鲜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鲜皮 1 拼音 bái xiān pí
2 英文参考 cortex dictam [朗道汉英字典]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tex Dictamn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白鲜皮
白鲜皮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1]。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的干燥根皮[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rtex Dictamn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白鲜皮的别名 八股牛、北鲜皮、臭根皮[1]。
北鲜皮、山牡丹。
7 来源及产地 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dasycarpus Turcz.的根皮[1]。主产辽宁、河北、四川、江苏、安徽[1]。
8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具香气。根数条丛生。茎直立,高50~65cm。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3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9cm,宽1.5~4cm,先端短尖,边缘具细锯齿,基部宽楔形,两面密布腺点;叶柄及吉轴两侧有狭翼。总状花序顶生,密被柔毛及腺点;花白色或淡红色,萼片5; 花瓣5,雄蕊10;子房上位。蒴果5裂,表面散布棕黑色油腺和白色细柔毛。种子近球形,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于山坡丛林中。主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亦产。
9 采制 春、秋季采挖,去掉须根,抽出木心,晒干。
10 性状 根皮呈卷筒或双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0.2~0.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纵纹及根痕;内表面类白色,平滑。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有白色亮点。气膻,味微苦。
11 性味 苦,寒[1]。入脾、胃经[1]。
12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清热,解毒[1]。
1.治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疥癣,黄水疮[1]。煎服或煎水洗[1]。
2.治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风湿热痹,产褥热,妇人阴中肿痛[1]。煎服:3~9g[1]。
3.治淋巴结炎,研末饭糊捣敷;外伤出血,研末敷[1]。
白鲜皮为眼科常用除湿止痒药,具有除湿止痒,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眼睑皮肤湿热疮疹、睑眩赤烂、目痒不止者。本品能除湿止痒、清热解毒,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等。
13 化学成分 根含白鲜堿、茵芋堿、γ崖椒堿、黄柏内酯、梣皮酮、谷甾醇、皂苷等[1]。
含白鲜堿(dictamine)、茵芋堿(skimmianine)、崖椒堿(γfagarine)、前茵芋堿(preskimmianine)、柠檬苦素(limonin)、黄柏酮(obakunone)岑酮(fraxinellone)。
14 药理作用 有抗菌作用[1]。崖椒堿有解痉、抗菌作用,临床上还用作抗心律失常药[1]。
15 白鲜皮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白鲜皮
Baixianpi
DICTAMNI CORTEX
15.2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和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和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15.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栓内层狭窄,纤维多单个散在,黄色,直径25~100um,壁厚,层纹明显。韧皮部宽广,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直径5~3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酮对照品和棒酮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环己烷一乙酸乙酯(3: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ⅨH第一法)。
15.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0.0%。
15.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6nm。理论板数以棒酮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梣酮对照品、黄柏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棒酮60μg、黄柏酮0.1mg的溶液,即得。
1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梣酮(C14H1603)不得少于0.050%,黄柏酮(C26H3407)不得少于0.15%。
15.8 白鲜皮饮片 15.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切面类白色,略呈层片状。有羊膻气,味微苦。
15.8.2 鉴别 (除横切面外) 同药材。
15.8.3 检查 、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8.4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15.8.5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15.8.6 用法与用量 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15.8.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9 出处

白鲜皮的作用与功效

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快速的除湿,因为它能让人体的湿气得到一定去除,所以因为湿气过多而引起的一些疾病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对抗,比如说慢性湿疹、荨麻疹等等,只要将白鲜皮搭配防风、乌鞘蛇等等加水煎煮,喝上两三天左右时间,这样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第二,它能有效对抗行走不便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引起的行走不便,将白鲜皮搭配着银花藤、威灵仙等煎水服用,大概两三天之后也会得到明显缓解。需要提醒的是,在每一次内服煎水的用量得以3~9克为宜。通过上面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大家也都明白了,白鲜皮的作用与功效体现在哪一些具体的方面。就是因为它的作用的确挺多,而且功效也比较显著,所以建议大家在平时可以备一些,有需要的时候将它跟不同中药材搭配在一起,能看到很不错的对抗湿气效果。

中药图谱大全:白鲜皮图谱

  「药 名」:白鲜皮

  「拼 音」:baixianpi

  「英文名」: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功 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 治」: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

  「性味归经」:苦咸,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咸,无毒。”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

  入脾、胃经。①《纲目》:“入足太阴、阳明经,兼入手太阴、阳明。”②《本草原始》: “入肺、小肠经。”③《本草从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虚寒证忌服。①《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②《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别 名」:北鲜皮(《药材资料汇编》)。原植物白鲜(《本经》)又名:白藓(《本草经集注》),白膻、白羊鲜(陶弘景),金雀儿椒(《日华子本草》),地羊膻(《本草图经》),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处方名」:白鲜皮,白藓皮。

  「商品名」:白鲜皮,北鲜皮,古藓皮或骨藓皮(为白鲜不去木心的根)。以条长、肉厚、干燥、色灰白、断面分层、无木心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主产辽宁、河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拉丁名」:药材cortex dictamni原植物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切片,晒干。《得配本草》:“酒拌炒。”

  「考 证」:出自《药性论》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7~12厘米,直径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时有纵皱和侧根痕。内表面淡黄色,光滑而具侧根形成的圆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呈层状。在日光或灯光下,可见闪烁的白色细小结晶物。气膻,味微苦。以卷筒状、无木心、皮厚、块大者佳。新疆地区尚以同属植物狭叶白鲜 dictamnus angustifo-lius g. don 的根皮作白鲜入药。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白鲜内酯(dictam-nolactone, obaculactone, limonin)、谷甾醇(sitosterol)、黄柏酮酸(obacunonic acid)、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胆碱(choline)、?皮酮(fraxinellone)。尚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茵芋碱(skimmianin)、 r一崖椒碱(r一fagarin)、白鲜明碱(dasycarpamin)。地上部分含有补骨脂素(psoralen)和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茵芋碱(skimmianine)、崖椒碱(γ-fagarine)、前茵芋碱(preskimmianine)、异斑沸林草碱(isomaculosindine)、柠檬苦素(limonin, dictamnolactone)、黄柏酮(obakunone)、梣酮(fraxinellone),以及谷甾醇、酸性物质和皂甙等。全株尚含葡萄柚内酯(aurapten)、香柠檬内酯(bergapten)。地上部分还含补骨脂内酯(psoral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及挥发油。根皮尚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

中药白鲜皮

1药用部位

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2别名


鲜皮、北鲜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3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全株具特异气味。根数条丛生,长圆柱形,具较强烈的羊膻样气味,外皮灰白色或近灰黄色,内面白色,木心坚硬,新鲜时易与皮部分离。茎直立,下部呈灌木状,外皮略带革质,常被白色细柔毛和腺体。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片,小叶片卵形至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略带楔状或左右稍不对称,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沿脉有细柔毛,叶柄及叶轴两侧有狭翼,狭翼密布明亮的油点。总状花序顶生,花轴、花梗、苞片及萼片均密被细柔毛和腺体,花瓣5。蒴果。

4产地分布


生于山阳坡疏林或灌木丛中,以及开阔的多石山坡、平原草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5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但以春季采挖者为佳。将根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及外面粗皮,纵向割开,抽去木心,晒干。

6药材性状


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1~2厘米,厚0.2~0.5厘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纵皱纹和侧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性小点,内表面淡黄色或类白色,有细纵纹,有时具小圆形侧根穿孑L。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乳白色,略呈层片状,迎光可见闪亮的小结晶状物。有羊膻样气,味微苦。

7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

8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9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内服煎汤,治疗湿热疮毒、黄水疮、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痹、黄疸尿赤等症。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10使用禁忌


虚寒证禁服。

11配伍药方


1、治皮肤湿疹、皮肤瘙痒:白鲜皮、苦参各90克,为水丸。每服6克,日2次,温开水送服。并可单用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每日1~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鹅掌风:用白鲜皮入口嚼烂,手搓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3、治急性肝炎:白鲜皮9克,茵陈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4、治产后风虚:白鲜皮、独活各90克。为粗末,酒、水各二盏,煎取二盏。分三服。或单用白鲜皮亦妙。(《卫生易简方》)


5、治外伤出血:白鲜皮研细末,外敷。(《宁夏中草药手册》)

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1、白鲜皮的功效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对于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湿热黄疸、风湿热痹具有治疗作用。2、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本品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祛风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疮毒、肌肤溃烂、湿疹、风疹、疥癣等证;清热燥湿的同时对于湿热黄疸、尿赤有治疗作用,祛风通痹,可用于治疗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因本品苦寒之性明显,故脾胃虚寒者慎用。所以在使用时应遵从医嘱。3、现代研究发现,白鲜皮中含有白鲜碱、葫芦巴碱、白鲜脑交酯、白鲜内酯、胆碱、谷甾醇、黄柏酮等多种化学成分,使其对各种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的同时还具有解热作用;此外还具有收缩子宫平滑肌、收缩血管、抗癌等药理作用。

白鲜皮几年可以收获

白鲜皮在种植后的2-3年就可以收获。白鲜皮最好在秋季进行采收,一般秋季的时候白鲜皮就停止生长了,这时候采收的白鲜皮质量最为上乘。根据种植时间不同收获时间也会不同。白鲜皮通常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种植,春季种植的白鲜皮收获时间会早于秋季种植的白鲜皮。在种植一年以后需要进行移苗,这样白鲜皮才能更好地存活。
一、白鲜皮几年可以收获
白鲜皮通常在播种之后的2-3年后可以收获,白鲜皮的播种可以分为春播和秋播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春播的白鲜皮收获时间会早于秋播的白鲜皮。同样的根据播种的温度不同,收获的年限也会不同。播种时温度如果达到16℃-20℃之间,那么就可以在2到3年收获。如果播种的温度低于16℃的话,那么白鲜皮收获的时间就会延迟半个月左右。
二、白鲜皮怎么管理
白鲜皮育苗之后需要移栽,所以白鲜皮的田间管理分为育苗田和移栽田。
1、育苗田:白鲜皮苗田床面的覆盖物要一个一个的去掉。生长期要勤除草,勤松土,雨季要做好田间排水。生长2年的幼苗应在生长高峰期施肥料,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将剩余的茎叶除去,床面覆土,助于幼苗越冬。
2、移栽田:白鲜皮移栽田经常疏松土壤和杂草,每次除草后要将土壤抬高,7-8月高温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造成根腐,同时要追加肥料。秋季萎凋后,及时切断茎叶,上面覆盖土,有利于第二年越冬和生长。
综述,通过以上关于白鲜皮几年可以收获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白鲜皮几年可以收获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白鲜皮的功效是什么?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
白鲜为茎基部木质化的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100厘米。根斜生,肉质粗长,淡黄白色。茎直立,幼嫩部分密被长毛及水泡状凸起的油点。叶有小叶9-13片,小叶对生,无柄,位于顶端的一片则具长柄。
椭圆至长圆形,长3-12厘米,宽1-5厘米,生于叶轴上部的较大,叶缘有细锯齿,叶脉不甚明显,中脉被毛,成长叶的毛逐渐脱落;叶轴有甚狭窄的冀叶。
扩展资料白鲜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对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根皮横切面:白鲜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有横长大型裂隙。韧皮部宽广,细胞排列疏松,有裂隙;韧皮射线宽1-3列细胞。皮层、韧皮部散有单个纤维,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极厚,木化。
野生白鲜多生长在向阳山坡、林缘及低矮灌丛间,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照,耐严寒,耐干旱,不耐水涝。种子圆球形,亮黑色,千粒重20~21g,适宜发芽温度16℃~20℃。条件适宜时,播种后15~18d出苗,当年生株高20cm以上,主根长15~20cm;3年生苗开始开花结实。栽培白鲜生长期150d左右,4月下旬返青出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鲜皮

白鲜皮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白鲜皮,中药名。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切片,干燥。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白鲜皮的美容功效及方法
  【药材简介】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dasycarpusTurcz.的干燥根皮。均为野生。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春、秋季采挖,去掉须根和外部粗皮,抽出木心,切片、晒干。生用。
  【美容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美容方法】
  1、用于湿疹、皮肤瘙痒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可治疗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治疗湿热疮毒,常与苍术、苦参、银花等燥湿解毒之品同用。治疗湿疹、疥癣,皮肤瘙痒,常与苦参、防风、地肤子等同用,内服、外洗均可。
  2、用于扁平疣、面斑治疗扁平疣,可与白矾同用,煎汤外洗。治疗面斑,常与生地、熟地、当归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胃虚寒患者慎用。
  【按语】本品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历来为皮肤湿痒诸证所常用,可谓是传统治疗皮肤损容性疾病的常用之品。本品治疗湿痒诸证,无论内服、外用皆可。现今有以本品配入膏霜剂,作为除痒润肤、燥湿清热之品,外用治疗湿痒皮肤诸证的应用。
  【配方】
  白鲜皮散:白鲜皮、防风、人参、知母(焙)、沙参各一两,黄芩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服。治皮肤瘙痒。(《圣济总录》)
  【本草文献】
  (1)《本草经疏》:“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湿热。”
  (2)《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是太阴、阳明经去湿热药也。”
  (3)《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疹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
  白鲜皮[bái xiān pí]
  ?
  【原名】白鲜皮【别名】白鲜;白羊鲜;地羊鲜;北鲜皮;白藓皮;臭根皮;白先皮;白癣皮;白羶;白膻
  【药性】寒性
  【药味】苦;咸
  【归经】脾经;肺经;小肠经;胃经;膀胱经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禁忌】虚寒证忌服。
  【现代药理研究】
  1.白鲜皮有抗菌、驱虫作用。
  2.白鲜皮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兴奋心脏。白鲜碱可兴奋离体蛙心,使心肌张力、心脏输出量及搏出量增加,还可使兔离体耳部血管收缩。②抗心律失常,其有效成分是花椒碱。③升血压。所含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能使麻醉猫血压上升,并能扩张冠脉,增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3.白鲜皮有抗炎作用。
  4.白鲜皮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5.白鲜皮对子宫和肠平滑肌有影响。
  6.白鲜皮有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7.白鲜皮有升白细胞作用。
   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
  一、清热解毒功效
  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白癣皮的性味寒,具有可以很好的清热解毒,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对于一些热性疾病来说有很好的调理的作用。
  二、祛风燥湿作用
  白鲜皮具有祛风燥湿作用。白鲜皮入肠经,也能入肺经,身体有风湿火是燥热等不适可以用白癣皮来祛风燥湿。白鲜皮可以有祛风湿的作用,对于出现的风湿疾病,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也可以有调理体质的作用。
  三、清热利湿作用
  白鲜皮具有清热利湿作用。我们都知道,想要养生就得排湿,白癣皮的性味寒,身体的湿热可以用白鲜皮来调理,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的效果。
  四、清肺止咳之功
  白鲜皮具有清肺止咳之功效。对于内热感冒引起的痰多咳嗽,鼻子干燥,干渴等情况,白鲜皮可以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可以起到清肺止咳的效果。
  五、解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