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1 03:40:35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思想家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传内容介绍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
王夫之画照
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考中秀才。
但是在中举的道路上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虽然人们都佩服他的学问,但是他却没有考中举人,直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与他的兄长同时考中举人。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崇祯年间,当时的时局比较混乱,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清朝军队也在关外虎视眈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以后曾将招王夫之和他的兄长一起前往为谋士,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去,而是躲避了。
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以后,王夫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甚至到了好几天不吃饭的地步。之后清朝军队进入中原,王夫之投身到了抗击清朝军队的事业中,但是最终还是被清朝军队消灭了。
之后王夫之回到家乡隐居,在这里他发誓不剃发,终其一生也没有剃发。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著述,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进行总结,写出了诸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巨作,他的思想从此影响社会,最终在七十九岁那年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部著作之后去世,时年七十九岁。
王夫之和王守仁谁更有成就 王夫之和王守仁都是明代的著名人物,王守仁是明朝后期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极大。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极大的影响力,是知名的大儒。
王夫之画照
王夫之的影响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想进行纠正和批判。他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也让人们对于传统思想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提出的很多开创性的观点是现在人还在研究的重点。
而王守仁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他的成就非常高,甚至可以说到了开宗立派的地步。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红药的思想流派,甚至足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变化,因为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党,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多知名的人物或者朝中大臣都是他的信徒。
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更加成熟和系统,他开创的心学对后世的影响更为巨大。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曾经自己组织过义军打败了叛乱的藩王,在剿匪作战中也十分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甚至到了土匪听到他的名声就自动出来投降的地步。
两个人都是成就非凡,但是如果相比较的话,还是王守仁先生的成就更大,因为王守仁是位全才,并且还是开宗立派的圣人,可以后古代先贤媲美的人物,相比之下王夫之先生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王夫之古诗评选简析 王夫之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述流传于世的有很多,其中就有一部《古诗评选》。这部作品对百余位诗人的八百多首古诗进行了点评,是一部研究古诗不可多得的著作,也是现在人研究古诗经常会研究的一部重要资料。
王夫之画照
王夫之先生在这部著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但能选择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还对这些古诗进行了点评。王夫之先生的点评非常有特色,他打破常规,从不借鉴古人的意思,而是对这些古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见解十分独到,每句点评都是出自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能够比较全面的表达他的思想。
而在对古诗的评论中,他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进行详细评述,有的只是进行简单的评论。但是不管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评论,都能切中要害,进行深思熟虑,保证了自己点评的质量,给后人留下的是他思想的结晶。
在这部作品中,王夫之先生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观点,王夫之先生认为,诗词必须是表达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根据这点出发,他对这些诗词进行了评析或者赞赏,或者贬斥的态度,但是不管是哪种,必然是言之有物。
这部作品为我们研究古诗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是现在研究古诗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王夫之先生思想的重要资料。
王夫之传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的思想,直到现在还有很深的研究价值。萧父、许苏民两位学者编著的《王夫之评传》是研究王夫之的重要史学资料。
王夫之画照
在这本评传中,主要研究了王夫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他的哲学思想,其次是他的史学思想,然后是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经济思想,最后研究的是王夫之的宗教思想、文艺美学思想,这都是王夫之的思想精华。
对于王夫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哲学成就,他在哲学上的观点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反对禁欲主义,提出了天理就在人欲之中的观点。
在我国古代由于儒家学说的影响,对于欲采取压制的态度,优势是程朱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点从开始提出以后,就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对于整个社会的思想禁锢极为严重,整个社会的人都生活在这样的思想统治之下。
而王夫之的观点机具开创性,可以说是继承了王守仁的很多重要观点,王夫之强调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对于被程朱理学禁锢的人们的思想试一次重大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思想的又一次有利打击。
王夫之虽然接受了封建教育,但是他在成长和学习中找到了真我,并将自己的理论大胆阐述,对于后来的思想启蒙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一位思想巨人。
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禅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强调直接美感,这是因为他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王夫之出身于儒家,但是对于儒家的思想有些是不认同的,于是他吸收百家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王夫之画照
王夫之出生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那时候连年征战,清朝入关以后,王夫之一直认为明朝才是正统,所以组织了抗清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薄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也因此他一生不问世事,专注著述。
而在抗清失败后,王夫之交往很多人都是佛教中人,他经常和这些佛教中人参禅论道,对他的思想起到了极大的补充。后来王夫之自称“南岳王夫之”,这就是把佛教圣地南岳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他的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的论述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王夫之认为先天之性是眼、耳、鼻、舌,这些都是在佛教经典中有论述的。
王夫之强调的美感的直接性,是因为他认为人的情感是最为真实和重要的,美感是通过人的眼、耳、鼻接收到的,文章和诗词只是人的情感载体。这些思想都是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佛教表示人的眼、耳、鼻是感受世界的重要媒介,内心的情感表达必须是直接的,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王夫之正是受到了这些的影响才形成了自己的论断。
王夫之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学习中,借鉴了百家的思想,才形成了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而佛教思想正是这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简介

清朝人物 本名:王夫之
别称:王船山
字号:字:而农;号:姜斋、一瓢道人、双髻外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等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湖广衡阳府城南回雁峰
出生时间: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1619年10月7日)
去世时间:壬申正月初二午时(1692年2月18日)
主要作品:《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主要成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
祖籍:扬州府高邮州打渔村
本经:《春秋》
王夫之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10月7日)子时
,王夫之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
天启二年(1622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
天启五年(1625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
天启六年(1626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
(历史lishixinzhi.com) 崇祯元年(1628年)王夫之跟随父亲王朝聘学习经义。
崇祯四年(1631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
崇祯五年(1632年)王夫之中秀才,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
崇祯六年(1633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武昌参加乡试,均落第。
崇祯七年(1634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王夫之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第一名。
崇祯八年(1635年)王夫之作诗《中秋里人张灯和牧石先生》与叔父王廷聘唱和。
崇祯九年(1636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王参之参加乡试,皆落榜。在归途,王夫之作《 *** 高楼月》,无限惆怅。
崇祯十年(1637年)王夫之娶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陶氏时年16岁。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行社”。(注:邝鹏升,字南乡)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乡试。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在武昌王夫之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十月,王夫之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匡社”。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王夫之作诗《送伯兄赴北雍》。
崇祯十四年(1641年)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列王夫之为一等。(注:高世泰,字汇旃,南直隶无锡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中举第40名,好友夏汝弼、郭凤跹、管嗣裘、李国相、包世美皆中举。(注:王夫之结识了分考官沔州知州章旷,字于野、长沙推官蔡道宪,字元白。王夫之后来参加章旷的抗清活动,失败后,章旷绝食自杀,王夫之抚养其子章载。)秋,王夫之与王源曾等百余人在黄鹤楼结盟,称为“须盟大集”。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自南昌而返。十月,张献忠所部攻克衡州,艾能奇招纳地方贤能,拘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为人质。王夫之刺伤自己的脸和腕,伪伤救出其父王朝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王夫之听闻崇祯皇帝自缢,作《悲愤诗》一百韵(已佚)。
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王夫之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秋,王夫之为避免镇将纵兵剽掠,与父兄逃到耒阳、兴宁、永兴。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朱聿键在汀州为清兵执杀,王夫之再续《悲愤诗》一百韵。王夫之只身赴汀阴找章旷,请章旷调和何腾蛟与堵胤锡的矛盾,协同作战和联合农民军一起抗清,并对军队后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未被章旷采纳。
顺治四年(1647年)春,孔有德率军攻陷湖广各地,王夫之往湘乡。四月,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投奔永历帝被困在湘乡西南的车架山,作《哀歌示叔直》。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夫之全家逃散,父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在战乱中死亡。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
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有志于《易》。十月,王夫之与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后战败。王夫之的《河田营中夜望》诗记其事。冬,王夫之至肇庆投奔永历。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别称:王船山。字号:字:而农号:姜斋、一瓢道人、双髻外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等。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湖广衡阳(今湖南衡阳)。出生时间:公元1619年10月7日(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去世时间:公元1692年2月18日(壬申正月初二午时)。主要作品:《初度口占·辛丑》《雨余小步》《摸鱼儿·东洲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更漏子·本意》《清平乐·咏雨》等。主要成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关于王夫之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一、王夫之的诗词《初度口占·辛丑》、《摸鱼儿·东洲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雨余小步》、《蝶恋花·湘水经东安县东》、《清平乐·咏雨》、《更漏子·本意》、《玉楼春·白莲》、《杂诗·悲风动中夜》、《摸鱼儿东洲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摸鱼儿·东洲桃浪》、《玉楼春白莲》、《清平乐咏雨》、《更漏子本意》。二、人物生平早年生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10月7日)子时,王夫之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天启二年(1622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天启五年(1625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天启六年(1626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崇祯元年(1628年)王夫之跟随父亲王朝聘学习经义。崇祯四年(1631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崇祯五年(1632年)王夫之中秀才,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崇祯六年(1633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武昌参加乡试,均落第。崇祯七年(1634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王夫之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第一名。崇祯八年(1635年)王夫之作诗《中秋里人张灯和牧石先生》与叔父王廷聘唱和。崇祯九年(1636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王参之参加乡试,皆落榜。在归途,王夫之作《荡妇高楼月》,无限惆怅。崇祯十年(1637年)王夫之娶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陶氏时年16岁。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行社”。(注:邝鹏升,字南乡)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乡试。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在武昌王夫之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十月,王夫之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匡社”。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王夫之作诗《送伯兄赴北雍》。崇祯十四年(1641年)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列王夫之为一等。(注:高世泰,字汇旃,南直隶无锡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中举第40名,好友夏汝弼、郭凤跹、管嗣裘、李国相、包世美皆中举。(注:王夫之结识了分考官沔州知州章旷,字于野、长沙推官蔡道宪,字元白。王夫之后来参加章旷的抗清活动,失败后,章旷绝食自杀,王夫之抚养其子章载。)秋,王夫之与王源曾等百余人在黄鹤楼结盟,称为“须盟大集”。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自南昌而返。十月,张献忠所部攻克衡州,艾能奇招纳地方贤能,拘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为人质。王夫之刺伤自己的脸和腕,伪伤救出其父王朝聘。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王夫之听闻崇祯皇帝自缢,作《悲愤诗》一百韵(已佚)。抗击清军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王夫之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秋,王夫之为避免镇将纵兵剽掠,与父兄逃到耒阳、兴宁、永兴。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朱聿键在汀州为清兵执杀,王夫之再续《悲愤诗》一百韵。王夫之只身赴汀阴找章旷,请章旷调和何腾蛟与堵胤锡的矛盾,协同作战和联合农民军一起抗清,并对军队后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未被章旷采纳。顺治四年(1647年)春,孔有德率军攻陷湖广各地,王夫之往湘乡。四月,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投奔永历帝被困在湘乡西南的车架山,作《哀歌示叔直》。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夫之全家逃散,父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在战乱中死亡。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有志于《易》。十月,王夫之与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后战败。王夫之的《河田营中夜望》诗记其事。冬,王夫之至肇庆投奔永历。顺治六年(1649年)王夫之结识了瞿式耜、严起恒、金堡、方以智等。秋,在德庆,者胤锡授所作《军谣》十首。顺治七年(1650年)春,王夫之继娶襄阳郑仪珂之女郑氏。王夫之至梧州伤永历朝行人司行人介子。四月,王夫之为营救被诬陷下狱的金堡,三次上书弹劾王化澄,王化澄欲杀王夫之,被义军将领高一功所救,逃桂林投瞿式耜。八月,清兵至桂林,王夫之夫妇逃到永福,困于水砦,断食四天。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王夫之与妻郑氏,侄王敉回到衡州,避居双髻峰续梦庵,誓不剃发。顺治九年(1652年)春,李定国大败清军,收复广西。八月,李定国进军湖南,收复衡阳,派人请王夫之。王夫之有鉴于孙可望把持永历朝政,犹豫不决,没有成行。顺治十年(1653年)李定国抗清功绩昭著,被孙可望忌嫌,李定国率部从湖广退回广西,清兵再占湖广,王夫之避居耶姜山。顺治十一年(1654年)王夫之被清廷侦缉,被迫离开耶姜山,变姓名为瑶人,流亡常宁,为常宁文士讲授《周易》、《春秋》。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夫之流亡至兴宁,寓荒山僧寺,为学者讲授《春秋》。八月,王夫之完成《老子衍》,这是王夫之第一部理论著作。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王夫之完成《黄书》。冬,王夫之从常宁返回衡阳,有诗《重登双髻峰》。顺治十四年(1657年)王夫之常访友人刘近鲁,刘近鲁藏书六千余卷,向其借阅研究。顺治十五年(1658年)王夫之完成《家世节录》。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下永昌,王夫之深痛山河易主,作诗《山居杂体县名》。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夫之由续梦庵徙居湘西金兰乡高节里“败叶庐”。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王夫之的妻子郑氏病卒。九月,王夫之作《初度日占》。王夫之把《续落花诗》、《广落花诗》、《补落花诗》等六十九首与《正落花诗》合编为《落花诗集》。终老林泉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王夫之惊闻永历帝在昆明亡,李定国、李来亨先后殉国,悲愤至极,续作《悲愤诗》一百韵。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王夫之作《遣兴诗》七十六首、《广遣兴诗》五十八首,号一瓠道人,修《尚书引义》六卷成。康熙三年(1665年)新年,王夫之写《和梅花百咏诗》。中秋,王夫之作《王百谷梅花绝句》。王夫之重定《读四书大全说》。康熙四年(1666年)衡阳唐端笏拜在王夫之门下,直至殁,前后二十六年。康熙六年(1668年)七月,王夫之修成《春秋家说》三卷,《春秋世论》五卷。王夫之自二十八岁受父命编写《春秋家说》,先后用时二十二年。康熙七年(1669年)王夫之娶张氏。王夫之写成《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二卷、《洞庭秋诗》三十首、《雁字诗》十九首。辑三十岁以来所作诗编成《五十自定稿》一卷。冬,王夫之筑“观生居”于石船山下。康熙十一年(1672年)春,王夫之修定《老子衍》,定本被学生唐端笏携归家遇火灾烧毁,今存本为三十七岁时的初稿。八月,王夫之听闻方以智逝世,作“哭方诗”二章。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夫之的《礼记章句》初稿成。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吴三桂兵至衡州,王夫之避至湘乡。秋,王夫之与唐端笏渡洞庭。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王夫之去长沙水陆洲,刘思肯为王夫之绘画像。六月,王夫之与李缓山、章有谟登衡阳回雁峰。八月,王夫之在萍乡度中秋。九月,王夫之去观生居二里许石船山下里人旧址茅屋,名“湘西草堂”。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王夫之居湘西草堂完成《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定稿。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称帝衡州,求王夫之的劝进表,被王夫之拒绝。王夫之遁入深山作《祓禊赋》以明志。《祓禊赋》今失传,《姜斋公行述》保留有一段。康熙十八年(1679年)王夫之著《庄子通》一卷。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夫之辑五十岁以后未收入《柳岸吟》之诗章为《六十自定稿》一卷。王夫之修成《宋论》初稿。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夫之完成《庄子解》三十三卷、《相宗络索》一卷、《广哀诗》十九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王夫之完成《说文广义》两卷。十月,完成《噩梦》一卷。十一月,王夫之生重病。湖南巡抚与衡州知州拜会,王夫之拒不见,礼物全数退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王夫之完成《经义》一卷,重定《诗广传》五卷。七月,郑克_投降清廷。十一月,王夫之撰《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和《显妣谭太孺人行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王夫之大病垂危。秋,王夫之病见起色,王夫之在病中完成《俟解》一卷。十月,王夫之旧病复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王夫之完成《张子正蒙注》九卷。八月,完成《楚辞通释》十四卷。为学生们撰《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夫之大病,险些病亡。五月,王夫之跋《耐园家训》。六月,王夫之书《传家十四戒》。夏,王夫之回忆二十九岁前十余年诗作成《忆得》一卷。八月,王夫之重新修定《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秋,王夫之撰《石崖先生传略》。冬,王夫之奔赴长乐乡治丧,归来作《孤鸿赋》。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王夫子病情加重,完成《读通鉴论》初稿。九月,王夫子抱病送兄柩入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王夫子完成《南窗漫记》一卷。秋,完成《霜赋》,撰写《武夷先生暨谭太孺人合葬墓志》。冬,王夫子辑六十岁后诗作《七十自定稿》一卷。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王夫之病中著《识小录》一卷。四月,重定《尚书引义》。九月,刘思肯来为王夫之画像,王夫之为自己的画像题词《鹧鸪天》。王夫之为自己的墓碑书《自题墓石》。撰《自巳九月书_》。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王夫之完成《夕堂永日绪论》二卷。夏,王夫之重定《张子正蒙注》。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王夫之咳喘中定稿《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午时(2月18日),王夫之卒于湘西草堂,终身没有剃发。十月,王夫之葬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墓碑镌“遗命墓铭”如下:“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_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三、晚节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分析: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这样的人啊!他们的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王夫之1672年得闻方以智殉难的消息,作《闻极丸翁凶讯,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摘录两句“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春浮梦里半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他投奔南明永历而不得时有一首诗“天涯天涯,吾将何之?颈血如泉欲迸出,红潮涌上光陆离。涟水东流资水北,精卫欲填填不得。”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题墓石中特别告诫儿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_”墓志铭中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王夫之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但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其心迹可见。纪念王夫之出生地纪念馆位于回雁峰景区西侧半山腰,为纪念出生于回雁峰下王衙坪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夫之修建的。纪念馆主体占地面积101平方米,檐高4.42米,为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为衡阳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夫之故居——湘西草堂,座落于衡阳市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有茅屋三间,左为住房,右为书房。王船山后半生在此潜修十七年,遗著800余万字。1981年湖南省文化局拨款重修草堂,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草堂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正厅面首横挂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湘西草堂》匾额,厅堂内正面墙上挂着船山画像,像下分别挂放“岳衡仰止”等称道船山先生的横幅金匾,厅堂内两侧墙上挂着清代著名人物题写的楹联。正厅的左边正房为住室,陈列有船山的床铺、被席、书桌、七弦琴等复制品;右边的正房是书房,陈列有船山的部分著作,还有当代全国著名书画家撰写的条屏、楹联。四、生平王夫之(1619-1692),汉族,字而农,号姜斋,生于衡州(今衡阳市雁峰区),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兼美学家。他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晚年隐居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石船山附近,故世称船山先生。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父亲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事,凡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14岁,中秀才。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广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顺治五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顺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发,不容于清朝当局,辗转流徒,四处隐藏,最后定居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病逝,享年74岁。

王夫之简介

  1、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阳(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2、王夫之先世为中古士族太原王氏,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船山是号,原名是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 “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1642年),赴武昌乡试,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赶走李自成,攻占京城。
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写成《悲愤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挺身战斗。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之间,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无果,退回到故乡衡阳,与“匡社”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
永历元年(1647年),投桂王,抗清未果。返衡阳,隐姓埋名。清康熙三年(1664年),写成《永历实录》。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居石船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大乐山高节里。
王夫之文学成就
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多有偏颇之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
“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情,《诗》亦不能代彼也。
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诗评选》中尤为可见。
以上内容参考

王夫之名言名句


王夫之
王夫之名言名句精选
1、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2、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3、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4、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5、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6、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
7、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8、学愈博则思愈远。
9、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0、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11、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12、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3、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14、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15、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17、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18、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19、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20、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21、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22、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23、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24、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25、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26、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27、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28、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29、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30、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31、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2、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33、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34、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35、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36、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37、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38、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39、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40、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41、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42、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43、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44、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简介

别称:王船山字号:字:农;号:姜斋,道士一漂,外氏碧姬,船山病老,南岳遗民等。年代:明末清初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广衡阳市南部颜回峰出生日期:万历四十七年九月长子死亡时间:任申正月初二中午主要作品:《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主要成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产地:扬州府高邮府大禹村本经:《春秋》王夫之的一生他的早期生涯是四十七年,出生于九月初一。王夫之出生在衡阳南部的颜回峰。父亲50岁,母亲谭47岁。天启二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天启五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天启六年,王夫之父王超聘国子监毕业。他拒绝贿赂官员,所以他被解雇了,回家了。崇祯元年,王夫之受其父王朝之聘,研究经学。崇祯四年,王夫之的父亲王超被聘在京城,拒绝文体仁党羽的贿赂。他一怒之下,撕毁奖状,发誓不能“以腿辱祖”。崇祯五年,王夫之进士,王志坚赏识王夫之的才能,推荐他到衡阳县。崇祯六年,王夫之、大哥、二哥王赴武昌参加乡试,均落榜。崇祯七年,王夫之随叔父王廷品学诗。王夫之被湖广前后的水家寅、王承传两位学者列为一等年考第一名。崇祯八年,王夫之作诗《中秋里人张灯和牧石老师》首,与叔父王廷品同唱。崇祯九年,王夫之和他的兄弟、王参加了乡试,但都失败了。回家的路上,王夫之的作品《荡妇高楼月》,无限惆怅。崇祯十年,王夫之娶同里首富陶宛武之女陶氏为妻。道当时16岁。崇祯十一年,王夫之入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与老友匡成亲。崇祯十二年,王夫之、长兄王介之、二弟王诜参加乡试。只有大哥王杰在副榜上。在武昌,王夫之遇到了来自黄冈的熊和来自汉阳的。10月,王夫之与好友郭凤岐、关、文智勇组成“匡社”。崇祯十三年春,王夫之作诗《送伯兄赴北雍》。崇祯十四年,胡光升学,高士泰于1641岁试衡州,列王夫之为一等。崇祯十五年,王夫之和两个哥哥到武昌乡试。王夫之《春秋》第一,中湖广第五农村考。王夫之的大哥也获得了第40名,他的朋友夏、郭凤岐、关、和包世美都获得了第40名。秋天,王夫之、王在黄鹤楼与百余人结盟,称为“联盟大集”。崇祯十六年春,王夫之与其弟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起,北上参加考试。因为李自成的军队成功地征服了天空,张的军队c顺治三年八月,朱在汀州杀兵,王夫之续韵《悲愤诗》。王夫之只身前往尹霆找到张狂,要求张狂调和何腾蛟与封锁银田的矛盾,与农民军共同抗击清朝,并提出了自己顺治四年春,孔有德率军攻占湖广各地,王夫之前往湘乡。四月,王夫之与好友夏投奔,被困湘乡西南,任《悲愤诗》。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夫之全家逃亡。他的父亲被聘,他的叔叔王廷品,他的二哥王和他的姑姑都死于战争。王夫之的父亲王朝雇佣他的孩子战斗到底。顺治五年,王夫之意旨《哀歌示叔直》。10月,王夫之、夏、关、兴汉和尚在南岳方广寺举行反清武装起义,被打败。王夫之《易》首诗记载了他的事迹。冬天,王夫之去肇庆去李咏。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简介如下: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赴武昌乡试,中举。
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
主要功绩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夫之

王夫之为什么有争议

王夫之有争议的原因是: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历史地位的评价、哲学思想的定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争议。
1、思想观念的复杂性:王夫之的思想观念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既有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又有近代民主启蒙的思想。这使得后人对于他的思想归属产生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有人则认为他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2、历史地位的评价:在历史学界,关于王夫之的历史地位评价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明清之际的儒家大师,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高的造诣。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代表,对于近现代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哲学思想的定位: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兼具传统儒家和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然而,在哲学研究领域,关于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定位,学界存在分歧。有人认为他的哲学思想属于儒家范畴,有人则认为他有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倾向。
4、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争议:王夫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主张儒家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然而,这部分观点受到了后世学者的质疑和争论。有人认为王夫之的文化观念过于保守,未能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
人物评价:
1、博学多才:王夫之精通经学、史学、子集、天文、历法、舆地、方志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2、思想深刻:王夫之的思想深刻而独特,他提出了理气合1、性日生日成、行先知后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批判精神:王夫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点。
4、爱国情怀:王夫之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思想家,他对明朝的灭亡感到悲痛,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5、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夫之

王船山简介

王船山即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船山本名王夫之,生于1619年10月7日,死于1692年2月18日至儿浓。又好西堂,湖广很扬州府衡阳县今湖南县,杨任它雨分炎舞皇宋熙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起著有非洲意外撞皇叔。上疏影义勇历史路春秋试论噩梦。《读通鉴论》宋润的书。
王船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扩展资料
王船山史学成就: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夫之

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人,请参考!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明末清初
   哲学成就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岂蓦然有闻,瞥然有见,心不待思,洞洞辉辉,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果尔,则天下之生知,无若禽兽。”(《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认为,真知识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是认识论上的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共同之处都在于认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达到与本体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他说:“生之初,人未有权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文学成就
  王夫之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
  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多有偏颇之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评高适《自酮北归》)。“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情,《诗》亦不能代彼也。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诗评选》中尤为可见。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沪”(评杜甫《野望》)。
  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对于诗歌情景关系,王夫之认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情与景之间不能“彼疆此界“(评丁仙芝《渡扬子江》)般生硬相连,只有坚守“即景含情”(评柳宗元《杨白花》)。“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评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薄》),“意志而言随”,方能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_上上之境。对于情与声,王夫之强调音乐带给诗歌的美感作用,希望感情与声律呼应相生,诗歌声律与诗人内心情感律动有机协调。《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卷二有云:“《乐记》云:‘凡音之起,从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王夫之对李白《苏武》一诗评价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对于那些脱离诗情而株守声律、徒有声腔空架的作品,则甚为排斥,“诗固不可以律度拘”,认为“声律拘忌,摆脱殆尽,才是诗人举止”。
   史学成就
  王夫之的史学观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