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新疆坎儿井
- 2、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
- 3、坎儿井是什么
- 4、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 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 5、坎儿井的历史@>@
- 6、坎儿井是什么?
- 7、坎儿井的拼音
- 8、坎儿井的意思坎儿井的意思是什么
- 9、怎么理解坎儿井的价值和意义?
新疆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位于干旱的吐鲁番境内,这里常年缺水,所以当地人想了各种办法来引水,其中坎儿井在当地名气非常大,是很多当地居民比较熟悉的地方,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坎儿井的详细历史和现在发展近况。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zui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地下“万里长城”。
它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利用紧缺水源实践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它在我国水利史、人文历史和科技史研究中都有巨大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对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在世界上亦具有一定影响。
科学、准确的认识坎儿井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之中发展农业生产,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设法将北部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引来滋润这些戈壁沙漠中的绿洲 ,同时又避免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将明渠、暗渠与竖井和涝坝相结合的坎儿井。
而且据考证,新疆坎儿井工程zui早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时期,各类暗渠总长度曾经一度达到5000公里。因此坎儿井又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坎儿井旅游区
坎儿井的概况
1、坎儿井的形成坎儿井是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一项特有而古老的水利工程。
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们国家的坎儿井则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
除此以外,在北疆的木垒、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于田、库车等地均有分布,共约1800道。但是现在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皆已干涸废弃,目前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因此仅有的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无法形成地表径流。但是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荒滩之后,却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天山积雪一角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便因地制宜,借助天然的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潜流进行引流,输水至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高温蒸发带来的水资源损耗,对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孕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坎儿井的组成坎儿井主要由暗渠、明渠、竖井、涝坝四部分组成。暗渠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而且按照一定的纵坡比降可以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
其中前部分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位置,主要起到截引地下水的作用;后部分输水段在当地地下水位以上与地面明渠连接。明渠即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或直接浇灌田地。
竖井主要用于开挖暗渠时定位、进人、出土、通风以及完成以后的检查维修。涝坝是坎儿井的储水工程,主要是为了储存多余井水以提高灌溉用水能力,并可调节各时段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3、坎儿井的现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的需水量逐年增大,zui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许多坎儿井无法正常运行,趋于干涸。
1957年,吐鲁番坎儿井数量达到zui高峰,共计1237道坎儿井。
1966年,坎儿井工程的年输水量达到zui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尚存406道坎儿井能够正常工作,年输水量共计2.32亿立方米,输水量依然占到了全地区总输水量的30%,依然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
而到了2017年,当地仅有214道坎儿井能够正常运行工作,每年的输水量也降低到了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
坎儿井
坎儿井的起源
关于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的起源,历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存在三种起源说法。
其一,关中井渠说;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工程的灵感起源于汉代时期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而传入西域等高温干旱的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便直接点出 :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工程这种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时期便已经出现,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根据《史记·河渠书》中记载,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武帝时曾用这种方法引洛水到商洛。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
吐鲁番位于丝绸之路沿线
其二,中亚起源说 ; 但是也有一部分历史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坎儿井工程可能zui先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地区。
其三,本土起源说 ;而更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则认为,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于吐鲁番地区,这种巧妙设计就是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巧妙设计,并且不断地丰富完善,zui终建成了浩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而且近些年,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坎儿井工程的进一步研究,认同并支持“本土起源说”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吐鲁番地区古代工具
不论是哪种起源原因,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全部都是当地老百姓一点一点挖凿修建而成,滋养孕育吐鲁番绿洲,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
坎儿井的习俗和用水制度
1.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古代社会时期,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地区的唯一水源途径,深受当地百姓珍惜和爱护,并且围绕着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文化和用水崇拜仪式。每逢新建和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的百姓都要先到“井王庙”和“水王庙”等地方举行祭拜仪式;借此祈祷由当地老百姓抽选出来的工人们都能够平安健康,能够顺利的完成工程的修建工作。等到坎儿井工程修建完成通水后,则要宰杀牛羊等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此感谢上苍和神灵的庇佑。
在吐鲁番地区,当地的百姓把水资源看得十分珍贵,当地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习俗和谚语,比如说:“做梦水中游,幸福在后头”、“水滚七次会洁净”、“活水可饮,积水不喝”、“往水中大小便是zui大的罪过”等习俗。因此当地的百姓在放牧时都会尽可能的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以免牲畜排泄物会污染到珍贵的水源。而需要洗衣洗菜时,则会选择从水渠中取水出来,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进行清洗。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年轻恋人之间必须在坎儿井水畔赠送定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庇佑。
吐鲁番葡萄沟村
2.科学的用水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百姓为了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生产大队制定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的清明至秋分之间是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用水的时期。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拥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那么制定的灌溉用水制度则会相对简单。如艾丁湖乡的花园大队辖3个生产队,3个生产队各有一条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每个生产队便各自使用自己的坎儿井。而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有坎儿井时,灌溉取水制度则会相对复杂。(注释:一般以村庄为一个生产大队,村庄内部根据生产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
葡萄乡的霍依大队辖3个生产小队、5条坎儿井。其中阿扎提坎儿井属于生产大队管理,这条坎儿井出水量zui大,农业作物生产关键时期需水量大,这条坎儿井便会承担起供应3个生产小队的任务;琼坎儿井也由生产大队管理,供应第2、3生产小队;而霍依拉、马依增、克其克坎儿井则分别属于第1、2、3生产队管理运维,因此只负责为自己的生产队供水。
吐鲁番各族人民喜获丰收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因在虎门销烟而成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而受到贬谪,被发配新疆地区。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四次来到吐鲁番地区。
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俗称:坑坑)到吐鲁番地区。当地主要官员出城相迎,礼仪十分隆重。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对南疆进行实地踏勘之后,出发前往哈密等候旨意的途中在此途径吐鲁番。除此以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勘验11万亩田地的时候,又先后两次前往吐鲁番。因此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先后四次到过吐鲁番。
林则徐塑像
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使得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首次抵达吐鲁番时便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他在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
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由此可见林则徐初见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所表露出来的惊讶之情。林则徐作为水利方面的专家,曾经在多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新疆地区自然也不例外。《新疆图志》中记载:
“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林则徐抵达新疆地区之后的三十年里,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修建了3000多道坎儿井。
《鄯善乡土志》这部地方文献中明确记载,“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目前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大多数都是林则徐到访吐鲁番之后开挖修建。而且在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和倡导坎儿井的功劳,又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借此表达对于林则徐的推崇感恩之情。
吐鲁番的风光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具有创造性发明修建的伟大的工程奇迹。
新疆地区古代的劳动人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搭建起了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脉体系,孕育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
可以这样说:没有坎儿井,就不可能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其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扩展资料:
坎儿井起源于前1千纪的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中国新疆(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西至摩洛哥。坎儿井在阿曼被称为法拉吉。
坎儿井是什么
坎儿井
中国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干旱地区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是应用井渠法于新疆地理条件创造的灌溉方法。其起源有3种说法 :①由西汉时关中的井渠演变而成 。②当地各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创造。③导源于波斯,由中亚传入。坎儿井由地面渠道(明渠)、地下渠道(暗渠 )和涝坝3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求水源,每隔一定间隔打一深十几米至几十米深的竖井,将地下水汇集,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至平原入明渠,用以灌溉。一般长约 3千米,有的可达20~30千米。一条坎儿井灌田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据20世纪50年代估计,新疆坎儿井在1600条以上 ,总长度约5000千米。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 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新疆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地方,新疆的每一个地区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新疆的吐鲁番以葡萄干闻名,来到吐鲁番旅游的话,建议大家不要错过这个坎儿井。下面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个坎儿井景区吧!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
坎儿井是位于这个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这个坎儿井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另外两个就是万里长城和这个京杭大运河。坎儿井这里的坎儿井有1000多条,非常之多。这个坎儿井就是利用地下水开放出来的一种水平集水建筑物,主要就是用于居民用水和这个农田的灌溉的。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这个灌溉市的取水工程,坎儿井的设计是非常巧妙的,这里的水量是不会蒸发的。
坎儿井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坎儿井是在西汉的时候修建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坎儿井最佳的旅游时间是在8月份到11月份,主要是因为这个气候比较的适宜。坎儿井的门票价格是在40元左右的,建议大家用半天的时间去游玩这个坎儿井,也就是4个小时左右。另外在游玩的途中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个坎儿井的路是顺着的,不可以往回走的哦!喜欢拍照的也要即时的拍照,错失了就拍不到了。
坎儿井这里吐鲁番的市区是比较近的,只有6公里这样的距离,可以直接在市区里面乘坐1、101、102路公交车直接前往,也是可以自驾还有包车前往的。在这个坎儿井景区里面还修建了一个坎儿井民俗园,这个民俗园里面种植了很多的葡萄园,还有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名宿可以供大家入住哦!坎儿井景区也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旅游景点了。
坎儿井的历史@>@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
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
(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
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
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
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
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
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
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成因,是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
吐鲁番干旱酷热,水蒸发量大,风季时风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大量的农田、水渠被黄沙淹没。
而坎儿井却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
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
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
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
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
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1300多条。
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米。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
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
竖井口长1米,宽0.7米。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
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 *** 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是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的好地方。
坎儿井
作者:师巧梅转贴自:新疆日报点击数:1
坎儿井的起源
入夏,进入吐鲁番盆地,浩瀚的戈壁滩上,看得见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锥形土堆,形似坟莹;冬季,一
股股热气从地中徐徐喷出,那就是坎儿井的井口。
坎儿井是吐鲁番古代各民族群众的伟大创造。
坎儿井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
一
是关中井渠说:认为坎儿井起源于关中井渠,随丝绸
之路向西传入中亚一带。
清代著名学王国维《西域
井渠考》指出:新疆坎儿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经
出现,它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二是中亚说;认为
坎儿井先诞生于中亚,之后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
三
是本土说:认为坎儿井产生于吐鲁番,是古代吐鲁番
各族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
地地形的特点,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近年来,持“本上说”观点的人日趋增多。
吐鲁番
人创造了坎儿井,功不可没。
坎儿井名称的由来
坎儿井,伊朗称之为Qanat,伊拉克称作
Madazcha,而吐鲁番则称作kariz,三者读音显然不
一样。
在我国,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
《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
乎”之句。
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
明
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
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
到了清朝乾隆年
间则称之为卡井。
由此可知,坎儿井名称源自中国。
它演变的过程
可归纳为井(周)→坎井(战国至汉)→井渠(唐、元)
→卡井(清)→坎儿井(现代)。
坎儿井一—绿洲生命之源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
高温少雨,水贵如
油,可是吐鲁番绿洲却逐年扩大,城乡经济日趋繁
荣。
论功行赏,坎儿井当推首功。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 1100多道。
其中吐鲁
番市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逊180道。
这些坎
儿井,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占吐鲁番总灌溉
面积的30%以上。
坎儿井,是绿洲生命之源。
没有坎儿井,就不可
能有吐鲁番那么多的绿洲。
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
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
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因地理环境实际利用不同
而不同。
长的可达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
右。
按每条4公里计算,总长度将超过4400公里,
比摇篮之河黄河还长。
坎儿井之最
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
吐尔, *** 尔
语,烽火台之意。
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
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1520年挖成,
至今已 473岁了。
最长的坎儿井是鄯善县红土坎儿孜。
该坎儿井
在鄯善葡萄开发公司东1.5公里处,全长25公里,
日浇地 58亩。
最短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其克村的
阿山尼牙孜坎儿孜,全长仅150米,日水量浇地1
亩。
竖井最深的坎儿井是鄯善吐峪沟乡苏贝希坎村
东部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孜,全长20.7公里,井深
98米,日浇地25亩,开凿于1900年。
水量最大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吾力托
尔坎村欧吐拉坎儿孜,日水量浇地70亩!
水量最小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牙儿乡伊里木村
西面的克其尔坎儿孜,全长300米,日水量浇地0.6
亩。
坎儿井的命名方式
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
其命名
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
如“杨西成坎儿孜”、
“何元坎儿孜”、“艾提巴克坎儿孜”,艾提巴克是维
吾
尔族人名。
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
滚,维语,红柳之意;“提开坎儿孜”,提开,维语,
公山
羊之意。
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
如“吐尔坎儿孜”,吐尔,
维语,烽火台,因井旁有烽火台,故名。
“边西坎儿
孜”,边西,维语,地名。
以水的味道命名。
如“西喀力克坎儿孜”,西喀力
克,维语,甘甜;“阿其克坎儿孜”,阿其克,维语,苦
味。
以职务职业命名。
如“吉力力团长坎儿孜”,“木
匠坎儿孜”、“醋房坎儿孜”、“大毛拉坎尔孜”,大毛
拉,维语, *** 教的一种职称。
以其它方式命名的。
如“博斯坦坎儿孜”,博斯
坦, *** 尔语,绿洲之意。
“霍日古力坎儿孜”,霍日古
力,维语,“办事不彻底之意”。
“阿扎提坎儿孜”,
阿扎提,维语,解放之意。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约1.7
米,宽约1.2米,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竖井是出运井
下泥沙石砾的通道,也是通风送气口。
井深因地势和
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
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90米以上。
竖井与竖井
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
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
越是水源上头,间距越
短,反之,间距则越长。
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
个,多则上百个。
竖井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
0.7米。
暗渠的出水口叫“龙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联
接。
坎儿井水注入涝坝,然后引入渠道灌溉农田。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位于吐鲁
番市区西北7.5公里处,1993年5月16日正式成
立。
公司下辖吐鲁番坎儿井研究中心、坎儿井开发
公司、坎儿井生活服务公司、坎儿井乐园和坎儿井沙
疗医院五个单位。
公司占地百亩,拥有固定资产2O0万元,职工
坎儿井乐园
坎儿井乐园
1993年5月16日,一座为中外旅客提供吃、
住、游、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旅游定点单位—一吐
鲁番坎儿井乐园正式向国内外游人开放。
坎儿井乐园位于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占地
面积7亩。
这里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
悠
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
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使
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
具有 *** 建筑风格的二层坎儿井展厅里,陈
列着丰富生动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 *** 、王
震、赛福鼎·艾则孜、于恩茂、司马义·艾买提、铁木
尔·达瓦买提等 *** 同志参观坎儿井的图片、
题词特别引人瞩目。
举世闻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就在这里。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
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名气最大的首推米衣
木阿吉坎儿井。
凡来吐鲁番的中外游客,无一不来此
一瞻它的丰采。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
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
在吐鲁
番坎儿井中很有代表性。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位于亚尔乡亚尔村,是吐鲁
番坎儿井乐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尔人米衣木
阿吉首次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这道坎儿外经过修整加工更具风采。
置身拱拜
孜型的坎儿井亭,凭栏四顾,米衣木阿吉坎儿井景观
尽收眼底。
顺曲径回廊拾级而下,或临渠啜饮一杯坎
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坎儿井水冲泡的名茶,
荡气回肠,妙不可言。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
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
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
《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
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林则徐与吐鲁番林则徐,字少穆,号竢村退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
19岁中举,26岁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任江西、云南乡试正、副考官,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
在任期间,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人称“林青天。”1840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招募水勇,督造战船,组织兵勇操练,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
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负罪遣戌伊犁。
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
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
1850年病故。
《荷戈纪程》是林则徐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
林则徐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
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
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
这次到吐鲁番,林则徐共住了6天。
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 8月 1日,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
这是第二次。
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
林则徐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林则徐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林则徐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
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
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
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
那天正是惊蛰节。
林则徐垦荒伊拉里克 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
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
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
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
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
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
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坎儿井是什么?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的拼音
坎儿井的读音是:kǎnérjǐng。
坎儿井的拼音是:kǎnérjǐng。注音是:ㄎㄢˇㄦ_ㄐ一ㄥˇ。结构是:坎(左右结构)儿(独体结构)井(独体结构)。词性是:名词。新疆利用地下水的一种灌溉工程,古时候叫“井渠”。山坡到田地里挖一连串的井,井底相通,把山上的溶雪和地下水引来灌溉。
坎儿井介绍:
坎儿井通常是在屋内或庭院中挖成井状,土质坚实、排水良好,井径约1.5-2米,深2-3米甚至更深。每年冬季,当冰雪天气到来时,积雪用梯子或铁丝网络填满坎儿井,或用泥土覆盖,使冷空气无法进入井内。
在春天到来时,坎儿井里的冰块融化,井底冷空气流向井外,形成相对较低的温度,令坎儿井内的食品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保质期。
坎儿井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冷藏方法,相传起源于清代,当时北方地区未有现代化的冷藏设备,坎儿井技术能够有效地延长食品的储存时间,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坎儿井技术逐渐被现代化的冷藏设备所取代,但在一些偏远、人烟稀少的地区,坎儿井技术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坎儿井的用途:
1、保存食品: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冷藏方法,主要作用是利用坎儿井内不受阳光直射、相对湿度较低的特点,来实现食品的长期储藏。
2、修建压轴:在古代的庄园、庙宇、城堡等建筑物中,通常将坎儿井修建在宫殿前庭等场所,起到了美化环境、装饰场所的作用。
3、民俗文化:坎儿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曾被歌咏、描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4、艺术品:有时也有人将坎儿井作为园林、庭院的景观,将其装扮成漂亮的艺术品形式。
坎儿井的意思坎儿井的意思是什么
坎儿井的词语解释是:坎儿井kǎnrjǐng。(1)新疆利用地下水的一种灌溉工程,古时候叫“井渠”。山坡到田地里挖一连串的井,井底相通,把山上的溶雪和地下水引来灌溉。坎儿井的词语解释是:坎儿井kǎnrjǐng。(1)新疆利用地下水的一种灌溉工程,古时候叫“井渠”。山坡到田地里挖一连串的井,井底相通,把山上的溶雪和地下水引来灌溉。拼音是:kǎnérjǐng。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ㄎㄢˇㄦ_ㄐ一ㄥˇ。结构是:坎(左右结构)儿(独体结构)井(独体结构)。坎儿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维吾尔语kariz(源于波斯语karez)的音译。新疆一带的一种灌溉工程。从山坡上直到田地每隔二、三十米挖一竖井,再把井底挖通,连成暗沟,把山上溶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来浇灌田地。引茅盾《风景谈》:“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郭小川《西出阳关》诗:“坎儿井哟,如颗颗银针,把荒野缝成了暖人的被衾。”二、国语词典新疆一带因气候干旱而采行的一种灌溉工程。从山坡到田地挖成一连串的暗沟,将雪水渗透到地下水通向农田中,以供灌溉。三、网络解释坎儿井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关于坎儿井的诗词《坎儿井·海溢蒲类见陆沉》关于坎儿井的诗句处处坎儿井林公泽惠坎儿井关于坎儿井的成语坎坷不平坎井之_井井有方坎止流行流行坎止坎井之蛙关于坎儿井的词语避井入坎坎井之_流行坎止宁馨儿坎井之蛙坎止流行坎坷不平关于坎儿井的造句1、坎儿井是由一组暗渠连接的竖井构成。2、新疆的坎儿井,是古代维吾尔人根据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3、戈壁看似缺水,然而分布较多的却是坎儿井,这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将盐碱地变成肥沃的良田与果园。4、于是外人称这里为蓝色绿洲,那里原有一个小淖尔,自有人居住以来,这个小淖尔越来越大,像一个坎儿井,水位不断升高,小淖尔已经向外流淌,5、坎儿井作为一项地下水利工程,具有高的人文价值。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坎儿井的详细信息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巧妙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水利工程,它的主体深埋地下,一般看不到它的全貌,实际上它是改变自然水坡度,使地下水提前出露的水利工程,归纳起来坎儿井有以下优点:
⑴坎儿井节约能源消耗,能自流灌溉
古代没有电动机、柴油机及水泵之类的机械,无法从地层深处提取地下水,坎儿井把地下水源不断送往农田和果园,灌溉农作物,现今使用坎儿井也不用消耗油电等能源,没有机器的费用,它的运行费用很低。
⑵坎儿井能减少水量蒸发损失
吐鲁番地势低洼,夏日经常气温在摄氏度以上,蒸发强烈,而坎儿井水全在暗洞里流淌,避免阳光照射,蒸发损失也就减少。
⑶避免风砂掩埋输水建筑物
吐鲁番等地一旦风起,会夹带大量风砂,将沟渠埋没,坎儿井在地下,只要将竖井口及时封盖,风沙不能侵入,可以保证灌溉水正常流动。
⑷坎儿井水量稳定水质好
坎儿井水来自地下水,水量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少,没有发洪水或因天冷无融雪水而断流的情况,可以按水量大小组织轮灌,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坎儿井一般在戈壁滩深处开挖,受到人类活动污染少,又在地下经过砂石土壤净化,所以质好适宜饮用和灌溉。
⑸坎儿井施工技术要求不高
坎儿井施工技术是有一个匠人带上几个普工用简单的工具就可开挖的地下水利工程。所使用的工具如刨锤、撅头、砍土曼、红柳筐等,均可就地打造,不涉及电动气动等装置,工艺过程简单,只需通过艰苦劳动即可以获得成功。
怎么理解坎儿井的价值和意义?
一、很书面化的“解说词”原文:坎儿井
坎儿井(Karez)是新疆干旱地区的一-种水利系统,由地下渠道将水井连接而成。该系统将春夏季节渗入(seep into)地下的大量雨水及积雪融水收集起来,通过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到地面,用于灌溉农田和满足人们的日常用水需求。坎儿井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蒸发(evaporation),对地表破坏很小,因而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坎儿井体现了我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二、“口语化”“花式”汉译英:
Karez is a system of wells widely used/popular in Xinjiang for its dry soil/land.The wells are connected/joined/linked together by underground channels.The wells collect water from rainfalls or melt snow seeping into the ground in spring and summer.The water is then introduced up to the ground surface through the natural slops of hills.The wells supply water for farming and for local people' daily use/consumption.
Karez slows water on ground surface from going up in the air.It also does little harm to the surface.Both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are therefore under good protection.Karez is a good example that shows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n addition to a great/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the civilization of man/man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