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
- 2、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寓意 关于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寓意
- 3、掩耳盗铃的寓意
- 4、掩耳盗铃故事寓意是什么
- 5、掩耳盗铃比喻什么意思
- 6、掩耳盗铃的解释,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 7、掩耳盗铃的意思5字?
- 8、掩耳盗铃的意思?
- 9、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成语造句和典故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
掩耳盗铃的寓意:就是告诉人们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一、掩耳盗铃的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掩:遮盖;盗:偷。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二、出处: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三、造句: 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方面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以上内容参考:赣州市纪委监委-让“掩耳盗铃”者无处遁形 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释义是: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瞒不住的事情还要想办法掩盖
掩耳盗铃的寓意: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瞒不住的事情还要想法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近义词
弄巧成拙
读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解释: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译文: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却坏了事。
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
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寓意 关于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寓意
1、《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便想出来一个办法。
小偷取来一个铁锤,想将钟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锤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捂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于是小偷找了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可是当他敲钟的时候,钟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人们听见之后蜂拥而至,便把小偷捉住了。
2、《掩耳盗铃》的意思和寓意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寓意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其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基本释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多用以讽刺那些做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却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掩耳盗铃。”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盗钟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造句
1、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大吼一声跳起,把虫子捉住了。
2、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盗铃”这个典故,主题就更突出了。
3、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4、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5、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6、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7、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8、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9、我手托弯月,头顶繁星,眼含秋波,口衔玫瑰,脚踏祥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到你的面前,只是为了给你送上圣诞礼物,祝你圣诞快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故事寓意是什么
『壹』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故事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1)掩耳盗铃故事寓意是什么扩展阅读: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吕氏春秋》之后,掩耳盗钟成为一个成语,唐朝人刘知己在《史通·书志》中写道:“掩耳盗钟,自云无觉。”宋代以后掩耳盗钟逐渐演变为掩耳盗铃。 在《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中都有“掩耳盗铃”的说法。
『贰』 掩耳盗铃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道理来:大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自无论你是否捂住耳朵,该听到自然还是会听到,不会因为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不想承认现实,只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对待问题,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成语:掩耳盗铃
读音:yǎn ěr dào líng
意思: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近义词:自欺欺人[ zì qī qī rén ]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
(2)掩耳盗铃故事寓意是什么扩展阅读 成语典故:
《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释文:
春秋时侯范氏被灭族,有个人趁机去他的家里偷东西,相中了一口钟。他本来想要背着钟逃跑,无奈这口钟形态巨大他背不动,于是这个人想到用槌子把钟砸碎。但是砸钟的响声很大,他担心别人听到钟声后会赶过来把钟夺走,就先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再去砸钟,以为这样做后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实在是太荒谬了。
『叁』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生活中弄虚作假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掩耳盗铃,读音为yǎn ěr dào líng。
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3)掩耳盗铃故事寓意是什么扩展阅读
掩耳盗铃的近义词:弄巧成拙、自欺欺人
1、弄巧成拙
读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释义: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出处:宋朝·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译文:想耍小聪明为蛇添上脚,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
例句:他本来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没想到却弄巧成拙了。
2、自欺欺人
读音:zì qī qī rén
释义: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现指“就是明明知道真相,却骗自己也骗别人,一般指不肯面对事实。”
出处:近代鲁迅《两地书·二九》:“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自欺欺人之谈。”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例句:事到如今,我们得坦然接受事实,不能继续自欺欺人下去。
『肆』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 小 荷 作文网 zww.cn 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掩耳盗铃的寓意:掩耳盗铃是说,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掩耳盗铃造句:他总是做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总被人取笑。
『伍』 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比喻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释义: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解释,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的文言文及解释 一、原文:
出自 秦吕不伟编订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二、译文: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扩展资料
一、掩耳盗铃的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二、作品简介:《吕氏春秋》
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 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掩耳盗铃》 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出自 秦吕不伟编订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二、译文: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扩展资料
一、掩耳盗铃的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二、相关成语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秦吕不伟《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百姓有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能直接拿走。想要毁了再搬走,钟是有声音的器具。所以偷铃铛怕别人听见声音,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掩耳盗铃的掩是什么意思 掩的意思:
1.遮蔽,遮盖。 2.关,合。 3.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 4.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
掩耳盗铃的掩的意思:遮蔽,遮盖。
一、掩
读音:[yǎn]
部首:扌
五笔:RDJN
笔 画:11
释义:
1.遮蔽,遮盖:~护。~体。~饰。~映。~盖。~蔽。~埋。~人耳目。瑕不~瑜。藏瑕~疵。
2.关,合:~闭。~门。~卷。
3.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了手。
4.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杀。~击。~袭。
组词:
掩映遮掩掩埋掩护掩盖掩饰掩藏掩隐掩鼻掩杀
二、掩耳盗铃
【成语】: 掩耳盗铃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贬义词。
【结构】:连动式
【辨析】: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掩耳盗铃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小偷发现人家家门口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他想偷但一个人搬不动,想把他敲碎卖碎铜,担心敲钟时别人听到声音而偷不成,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听不到声音,结果偷窃时被当场逮住。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的解释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词语解释 【词语】掩耳盗铃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示例】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掩耳盗铃?”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盗铃掩耳 【反义词】开诚布公 【灯谜 】聆 编辑本段典故来源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掩耳盗铃解释三个数字 掩耳盗铃解释三个数字——答案:120。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辨析】~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掩耳盗铃(21)
掩耳盗铃的意思5字?
掩耳盗铃就是自欺欺人的意思
比喻只做自几的是,不管别人
只在自己的角度看,却不用别人的角度看而被发现。
掩耳盗铃
[读音][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掩耳盗铃的意思?
掩耳盗铃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为一中国古代成语,本义为盗钟的人怕别人发现自己,就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钟声。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是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赞能》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 满意请采纳
掩耳盗铃的意思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掩耳盗铃?”
【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
开诚布公
【灯谜 】
聆
【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
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藉著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著,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亥,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提示】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掩耳盗铃】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掩耳盗铃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正音] 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 铃;不能写作“玲”。
[近义] 自欺欺人 弄巧成拙
[反义] 开诚布公
[用法] 含贬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例句]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英译] play the ostrich
[成语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百科解释如下: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成语资料 习题 1解释下列词语
范氏之亡也:逃亡
。
欲负而走:背
。
以锤毁之:代词,指“钟”
。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代词,“指钟发出的声音”
。
基本信息
【汉字简体】掩耳盗铃
【汉字繁体】掩耳盗铃
【汉语注音】yǎn ěr dào líng
掩耳盗铃典故漫画
掩耳盗铃典故漫画
【成语释义】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
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状语谓语的偏正式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押韵词】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
【谜语】聆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成语辨析 【辨音】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辨义】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掩耳盗铃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成语示例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 掩耳盗铃 的笨拙的把戏。(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那件事情才过去了,今天把人民的代表都打了,这不是 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不是蒋介石打的是谁打的?赶快去认错,赶快去陪礼才对。
◎你女朋友站在背后吃吃地笑,说你这叫 掩耳盗铃 。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 掩耳盗铃 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目录 ? 成语寓言
? 成语故事
? 文言文
? 成语寓意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成语寓言[回目录]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负:用背驮东西。
(4)锤(chuí):槌子或棒子。
(5)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掩耳盗铃图片
掩耳盗铃图片
(6)遽(jù):急速。
(7)悖(bèi):荒谬。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成语故事[回目录]
中文版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英文版 原文
Plug One' 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very foolish thief. Do you know what he did one day? well, he wanted to steal the bell on his neighbor' s door. He walked up to the door, took hold of the bell and pulled hard. The bell made a very loud noise. The thief was frightened and ran home. Then he sat down to think. "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e noise, " he said. He thought and thought. At last he had an idea. "Ah, I' ll put some cotton in my ears. Then I won't be able to hear the noise. " The next day he went to the door of his neighbor' s house and took hold of the bell. This time he pulled even harder. The bell rang loudly but the thief did not hear anything. With another hard pull he got the bell out. Just then the neighbor came running out.
"Steal my bell? I' ll teach you a lesson, " the angry man shouted, and he hit the thief on the nose.
The foolish thief did not know how the neighbor found out he was stealing the bell. "Why did he come out just then? " he wondered.
来自《学生周报》英语八年级(北京教育)2010~2011学年度第33期。
翻译
古时候有一个非常愚蠢的小偷。你知道有一天他做了什么吗? 那天,他想要去偷邻居家门上的铃铛。他走到邻居家门口,抓住铃铛,然后用力拉。可是铃铛发出了很大的声响。这个小偷被吓坏了,赶紧跑回家。他坐着想办法。“我必须得让这声音消失。”他说。于是他想啊想啊。最后,他终于有了一个主意,“啊哈,我可以在我的耳朵里放一些棉花,这样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第二天,他再次走到邻居家门口,去拉铃铛。这一次比上一次拉得还要用力。铃铛很大声地响起来了,但是这个小偷并没有听见。他又使了使力,把铃铛拉下来了。可就在这时,邻居跑出来了。
“想偷我的铃铛?看我不教训教训你。”他的邻居大声地说道,并给了小偷的鼻子一拳。
这个愚蠢的小偷却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邻居是怎么发现他在偷铃铛的。“为什么他那时候会出来?” 他想。
(个人翻译,如有错误请修改)
文言文[回目录] 《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成语寓意[回目录]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96130.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