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玄之乱,桓玄之乱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31 15:59:46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桓玄之乱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桓玄之乱——大胖子桓玄一屁股将东晋王朝的江山坐塌,成全了一世英雄刘裕战争概述:元兴元年二月,东晋权臣桓玄发动叛乱,率部攻占了建康,并于元兴二年逼迫晋安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楚。元兴三年,庶族出身的北府兵旧将刘裕联合中下级军官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等二十七人起事,通过平定恒玄之乱,迅速发展并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一举打破了士族垄断东晋政局的格局,并最终代晋,拉开南朝的大序幕。将帅星数:★★刘裕刘牢之刘毅精彩星数:★★政治影响星数:综合星数:3.5☆战争类型:势战——刘裕能以二十七人起事最终击败桓玄,充分利用了当时天下视桓玄为乱臣贼子的有利形势。战争深度解析:提到发动叛乱、还当过几天皇帝并最终失利的胖子,人们总是会想到的那个胡人安禄山。事实上,安禄山比起东晋权臣桓玄来,吨位上还是差了很多。桓玄有多胖,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却记载了他的两件奇事。一是由于太胖不能骑马,桓玄发明了一种可以旋转方向、方便自动出入的机关椅以方便出入。二是桓玄的大楚国举行登基仪式那天,大楚皇帝在百官的注视下,美滋滋地一屁股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黄金龙椅当然没什么问题,可桓胖子这一坐,把椅子下面的地板给坐塌了。登基第一天就遇到这种倒霉事,桓胖子当然很不高兴。不过拍马屁的很快反应过来,大臣殷仲文说皇上你真是真龙天子啊,大地都载不动你,吉兆吉兆!桓玄有了台阶下,转怒为喜。其实桓玄压塌的不仅是地板,还有东晋王朝的江山,对于本已是风雨飘摇中的东晋王朝来说,桓玄这个胖子实在太重了!东晋王朝的半壁江山,并不全是属于司马氏的。在以琅邪王氏为首的南渡北方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司马氏在南方站稳了脚根。但之后东晋一百年的历史,则是一部司马皇族与王、谢、桓、庾四大名门的斗争史。最初全掌东晋军政大权的是琅邪王氏的王敦、王导兄弟,王导掌握朝政、王敦掌握兵权,这就是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后来,东晋的政权趋于稳定,晋元帝司马睿开始想限制琅邪王氏兄弟的权力,于是任用杨尹、刘槐、习协等人,大力发展非王氏所控制武装,力图削弱王氏。王导倒还忠心于司马氏,而王敦兵权在握,不干了,直接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乱。王敦带着大军打到石头城下,有人劝晋元帝尽诛王氏,元帝慌忙摇手否决了这个他认为是毫无可行性的建议,每日王导依然来上班,并有点假惺惺地替兄弟为王氏家族请罪。王敦的军队在石头城下取得大胜,晋元帝无奈,只得重封王敦为丞相。王敦并不买账,入石头城后并不去见晋元帝,而是叫百官去朝见自己,并作了一系列人事安排后,才率领军队回到武昌,遥控朝政。晋元帝司马睿丢不起这个人,当年十二月就气死了。后来王敦病重,继任的晋明帝才趁机除掉了这颗眼中钉。王敦之后,兴风作浪者换成颖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亮。庾亮是晋明帝皇后之兄,晋明帝死后,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登基。庾太后临朝称制,庾亮作为外戚专权,并恣意剪除司马皇族成员,排除异已,引发了掌握兵权的历阳内史苏峻的内乱。庾亮死后,掌领东政的是谯国桓氏的代表桓温,桓温的名言是不能流芳千古,便要遗臭万年,两方面他都很努力。为了前者,他先后三次发动北伐战争,意图统一中原;为了后者,他蠢蠢欲动,准备取司马氏而代之。可惜的是,桓大将军既没能流芳千古,也没能遗臭万年,就病逝了。之后,在东晋政治舞台独领风骚的是在淝水一战中化腐朽为神奇、挽救东晋王朝的陈郡谢氏代表、谢玄叔侄。桓玄是桓温之子,五岁时其父桓温去世,桓玄袭爵南郡公。桓温把持东晋朝政三十余年,几乎篡位,对桓温的儿子,朝廷自然不敢重用。桓玄直到二十三岁时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不久出任义兴太守。对于朝廷赏赐的官,桓玄并没有看上眼,很快弃官,回到自己的封郡。桓玄游山玩水,边养肉蓄膘边等待机遇。他的姓氏就是他等待的资本。机会很快来临了,淝水之战后不久,谢安遇到排挤,朝政大权落到了会稽王司马道子手中。晋孝武帝为了制约司马道子,重新扶持王皇后之兄王恭等人,用来抑制司马道子的势力。晋孝武帝死后,他的白痴儿子司马德宗即位,东晋开始了司马道子与王恭的新一轮权力争夺战。作为东晋四大家族之一的桓氏掌门人,桓玄是双方都想拉拢的势力。司马道子任命桓玄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却没有去赴任,很明显,他站到了王恭的阵营。晋安帝隆安二年,桓玄、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相杨期响应王恭,推王恭为盟主,讨伐司马道子。没多久,王恭部下大将刘牢之背叛了他,并将其杀害。对附合王恭起事的桓、殷、杨等人,朝廷却只能加以安抚。桓玄因祸得福,被任命为江州刺史。殷仲堪、杨期害怕朝廷讨伐,遂与桓玄达成联盟,推桓玄为盟主。公元399年,东晋爆发了五斗米道人孙恩率领的大起义,全国一片混乱。桓玄浑水摸鱼,消灭掉自己的两个盟友——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期,尽占长江中游一带。公元400年,朝廷被逼任命桓玄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荆、江二州刺史、假节。从此,东晋的政权斗争转为司马元显与桓玄的斗争。元兴元年正月,司马元显被朝廷任命为征讨大都督,大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为后部,发兵讨伐桓玄。本来此时东晋的最大危机应是孙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司马元显却对桓玄挑起战事。桓玄在谋士卞范的建议下,针尖对麦芒,率大军从江陵至寻阳,直逼建康。司马元显本无多大底气对抗桓玄,桓玄敢于主动迎战出乎他的意料,一时没了主张。桓玄一路,未遇到任何抵抗,军心大振,随后在历城大败司马尚之、司马休。伐桓大军的先锋是大将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刘牢之对司马元显也很不爽,并不愿用自己的北府兵与桓玄死磕,让司马元显渔翁得利,于是率军向桓玄投降。刘牢之投降,晋军随之溃散,桓玄军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很快成功的夺取了刘牢之的北府兵权,逼迫刘牢之自杀,以其弟桓修领北府兵权。桓玄从来没有忘记过父亲桓温的话,不能流芳千古,便当遗臭万年,前者他认为技术难度太大,后者则时机已到。元兴二年,桓玄逼迫晋安帝禅让,自称大楚皇帝,篡位登基。桓玄完成了自己的遗臭万年,也成全了另一个人的流芳千古。刘裕!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据说为汉高祖的弟弟楚王刘交之后,其父刘翘当过小功曹,但在刘裕很小的时候就逝世了。在东晋,出身在这样卑微的寒门,又没读过什么书,家境贫寒的刘裕的一生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一度刘裕不得不以卖草鞋为生,不过后来他成为一名小吏,多少总算脱离了贱民的生涯。直到快四十岁的时候,在基层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刘裕才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东晋末年的孙恩起义给了刘裕机会,他被朝廷派去镇压孙恩起义的大将刘牢之相中,被调到刘牢之麾下做了军事参谋。在平乱的过程中,刘裕开始屡立战功,升任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很快成了刘牢之北府兵中的重要将领。他的好运还没结束。东晋很快陷入了司马元显与桓玄的内乱中,而刘牢之的北府兵则是双方都需要争取和忌惮的力量,刘牢之准备投向桓玄,刘裕、何无忌等几位部将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桓玄不是什么好主,何况名不正言不顺,并不得人心。刘牢之没有听他们的建议,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向桓玄投降,于是渐渐在北府部属中失去了人心。当桓玄把矛头指向他时,刘牢之发现自己已,最终被迫自杀。桓玄为了接管北府兵,对它进行了一番清洗,司马休之、刘敬宣、高雅之等北府重要将领均被桓玄逼走,但对当初反对投降他的刘裕,桓玄反而加以重用,除了原来的职务不变,还加任为中兵参军,希望他为其接管和领导这支重要的部队。桓玄或许认为,以刘裕低微的出身,是闹不出多大动静的。但他错了。他不知道这个卖草鞋的将军想的是流芳千古。刘裕很快以镇压孙恩、卢循为由,到了京口,摆脱了桓玄的控制。当桓玄篡位代晋成为大楚皇帝时,刘裕作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公元404年三月,在京口,刘裕纠集了北府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等二十七位中下级将领扯起了讨伐桓玄的旗帜,并杀死督徐、兖二州的桓修。刘裕的旗帜一举,各地纷纷响应,诸葛长民杀习逵据历阳,孟昶、刘毅在广陵杀桓玄的另一个弟弟桓弘。众人聚集京口,推刘裕为盟主,组成伐桓军。刘裕手下的兵马并不多,仅有一千多人,可全都是北府精锐,而他们的领袖是一位有勇有谋、能和士卒出生入死的将军,在江乘,刘裕手持大刀,如关公再生,出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大败桓玄军,斩其大将关甫之;随后又在罗落桥与数千桓军激战,大将檀凭之战死,部众士气大衰纷纷败退,此时又是刘裕挺身而出,挥刀斩杀敌将皇甫敷,力挽狂澜。刘裕军的神奇表演震惊了桓玄,他派桓谦、卞范之二万余人驻军东陵,屯覆舟山阻击刘裕。在覆舟山,刘裕用火攻击溃了桓谦的部队。刘裕不仅能打仗,更会发动心理攻势。从讨伐桓玄那天起,就发动宣传攻势,让桓玄感觉到东晋全国上下都在响应刘裕的讨桓行动。强大的宣传攻势,加之连连的败仗,让桓玄肥胖的屁股再也坐不踏实。覆舟山一败后,桓玄率数千人逃wqmttx.com离了建康。刘裕一千人的部队完成了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收复建康。随后刘裕派刘毅、刘道规继续追赶桓玄,在峥嵘州大败桓玄。桓玄逃至蜀地,被益州刺史毛琚率部所杀。桓玄之乱平息,而东晋迎来了第一位出身寒族的权臣——刘裕。当然,他也是东晋的最后一位权臣。十六年后,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了,拉开宋、齐、梁、陈走马观花的南朝统治大幕。战争人物命运走向刘牢之:刘牢之是往往被后人所忽略的东晋名将。当初谢玄建北府兵,刘牢之因骁勇出众而应选,并被谢玄任为参军,在与前秦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秦晋淝水之战,刘牢之率五千精兵,面对符坚的百万大军,强渡洛涧,在淝水大败符坚,完成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战。谢玄死后,北府兵归属于王恭,但王恭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并不尊敬,礼遇很薄。刘牢之于是在王恭与司马元显相斗的时候投靠了司马元显。王恭死后,刘牢之代其督兖、青、冀等六州军事,成为了北府兵的实际掌握者。而当桓玄与司马元显开始内斗时,刘牢之又倒戈了,投降了桓玄。北府众部将都为自己的大将军屡次毫无骨气的变节而感到羞辱,所以当桓玄取其兵权,刘牢之再想组织部将据守江北抵拒桓玄时,没有一个部将再跟随他了。绝望的刘牢之选择了自杀,这个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将军,在政治场上的表现是白痴级的。但是他把一个偌大的遗产——北府兵,留给了自己的爱将刘裕。刘裕起事功成后,并没有忘记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上级,为其正名,复其官爵。而其子刘敬宣,后来则成为刘裕手下的大将。刘毅:他是跟随刘裕起事的二十七将之一,桓玄之乱中立功最大者当属刘毅。平乱结束后,刘毅被封为抚军将军,官仅比刘裕小一级,任兖州刺史,掌握了一定兵权,同时开始对总被刘裕压制感到不满。一山不容二虎,昔日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渐渐变成了前进路上的挡路虎。刘裕并没有留情。公元412年,刘裕发兵袭击时任荆州刺史的刘毅,将其杀害。刘毅一死,刘裕在东晋内部再无拦路虎。战争猜想:从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的百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北方是五胡乱华,战乱纷纠,杀戮横行,南方是门阀高立,精英群体逃避现实,醉生梦死。那是一个民族的阵痛期。当胖子桓玄将遗臭万年的使命坚定地执行到底时,他是否想到,这将是王、谢、桓、庾四大家族在政治上最后的挥霍。桓玄肥胖的身躯倒下时,门阀是他最丰厚的殉葬品。

晋朝时期桓玄为什么叛乱?桓玄之乱的结局是什么?

晋朝时期桓玄为什么叛乱?桓玄之乱的结局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晋朝时期,虽然也算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其实实质上是非常乱的,各种势力纷纷出现,依然是动乱不堪,其中就有一次很有名的桓玄之乱。桓玄乃是桓温的儿子,桓玄作为东晋将领,结果却起兵叛变。不过,每一次的叛乱必然是有原因的,不知道桓玄为什么要叛变呢?桓玄之乱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桓玄又是什么结局?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
形貌瑰奇,风神疏朗,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权。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博综艺术,善属文,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桓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5岁时他就承袭了父亲的南郡公爵位,之后带兵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一大片的土地,等到他杀死司马道子等人就夺去了朝廷的大权。

桓玄当时已经命令朝廷下旨封自己为大将军和相国,另外还划给自己总共十个郡,封自己为楚王。虽然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东晋朝廷的真正掌控者,但是桓玄的野心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就开始图谋篡位。
公元403年的十一月时,桓玄先自己准备好称帝的冠冕和车马仪仗,还把自己王妃封为王后,世子封为太子。不久,他就命人写好禅让的诏书逼迫当时东晋名义上的皇帝晋安帝抄写。然后,桓玄在百官的配合下装模作样地推辞了一下后,正式登基为帝,并且改元“永始”。后世把这次篡位称之为“桓玄之乱”,他建立的政权被称为“桓楚”。
桓玄即位后不顾朝政,荒淫无道,所以第二年以刘裕为首的不少将领前来攻打。桓玄战败,不久去世。之后桓氏家族作为余党仍然不断反抗,直到410年才被彻底消灭,桓楚政权灭亡。
桓玄无底的野心以及之后的叛乱行为,大概都是应该是继承了他父亲桓温遗传的基因。桓温晚年也是权势滔天,不仅废立过皇帝,谋害诛杀过有威胁的大臣,还多次拒绝朝廷的入朝诏命,颇有谋朝篡位的迹象。
桓温与桓玄什么关系
桓温是桓玄的父亲,两人都是东晋著名的将领和权臣,也都颇有野心,不过区别是桓温有篡位之心但到死没有实施,而桓玄却“青出于蓝”地成功谋朝篡位,建立了桓楚政权。就这一点来说,桓玄的野心应该是受父亲的影响和遗传。
桓玄斗鹅
“桓玄斗鹅”是关于东晋权臣桓玄小时候的一个轶事典故,出自南北朝创作《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的故事集,记录了许多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通过这一个个故事可以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甚至了解那个时代。
书中对“桓玄斗鹅”的故事描写,只有短短七八十个字。桓玄小时候,喜欢和自己的兄弟养鹅来斗。但是因为自己养的鹅不如别人,总是斗输所以内心不忿。于是,桓玄大晚上偷偷跑到了养鹅的围栏里,杀掉了他们养的所有的鹅。天亮后,家人们看到鹅惨死的场景,都惊吓地以为是有妖怪作祟,就去向当时是车骑将军的桓冲汇报。桓冲知道后,说:“没有什么妖怪,肯定是桓玄在开玩笑。”于是家人前去追问桓玄,果然如此。
这个故事从小处来说,桓玄小时候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童;当如果结合他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往大了说,则可以认为桓玄是一个心胸狭窄报复很强的人。所谓“三岁看到大”,只是因为斗鹅输了就把自己堂兄弟的鹅都杀了,还是大半夜偷偷摸摸地做事,这可以看出一些桓玄后来夺取政权谋朝篡位的苗头。
此外,《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个桓玄下笔成章的故事。桓玄擅长写文,一次为人写悼词,吟啸了良久一坐下就写好了,还有一次他接受他人的道贺,贺书一到他就回复,写下得文采非常又毫不相同。

晋朝时期桓玄为什么叛乱?桓玄之乱的结局是什么?

桓玄叛乱其实就是自己私欲的扩大所致,在当时,桓玄凭借字的家族势力,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铲除了当时了的司马一族.后来自己不仅掌握了兵权,同时也还让当时的朝廷,下令让自己成为宰相。而对于桓玄来说,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自己在拥有权力之后,还想着获得更多的权利,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桓玄的私欲。
在当时,晋朝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朝代,但是对于的晋朝来说,虽然国家是完整的,但是国内的反动势力,却一直没有消停。而导致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政局的不稳固。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势力也都开始蠢蠢欲动,而其中最大的影响的,就是桓玄的势力。当时的桓玄在外带兵打仗,在政局不稳定的朝代,谁掌握了兵权,谁就会拥有说话权。所很快桓玄就掌控了当时的朝局,被私欲膨胀的桓玄,还在不断压缩当时的朝政。使一切权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此时晋朝已经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
桓玄掌握所有权利之后,没过多久,就当上了皇帝。成为皇帝之后,桓玄开始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也开始不理朝政,同时还荒淫无道,导致本来就民声愤怒的晋朝,一下子再一次变得动荡起来。而这时候的桓玄还整日奢靡无度,很快就在国内出现了动荡,在位的第二年,桓玄就被刘裕为首的将领推翻了政权。
桓玄的叛乱主要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就是自己对权欲的无底洞所致,这样也直接将自己推向了深渊。同时,桓玄也是一个十分有野心的人,不仅权欲心重,同时还是一个能征善战的人,经历过生死的桓玄,对名利看得也比较重。其次就是当时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不叛乱别人也会,所以对于桓玄来说,他自己叛乱也是历史背景下所导致。
资料图
桓玄是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温曾带着东晋大军北伐,可谓是战功累累,是东晋朝堂中最有威望的武将,也是朝中举足轻重的权臣。桓温辅佐的第三个晋朝皇帝是晋哀帝司马丕,这个皇帝没有什么爱好,最爱好的就是长生不老之术,还喜欢吃金丹妙药。东晋时期很多名人大多有这个爱好,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吃金丹的人大多癫狂,或者短命。这样的人当皇帝,实在不是这个国家的幸事。
桓温作为权臣,更是无所顾忌,基本上可以说除了那些世家大族,很少有能牵制桓温的人物。上面说的这位晋哀帝的确也活得不久,没有当几年皇帝就驾鹤西去,把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司马奕。这位司马奕也没有办法控制桓温,甚至还被桓温直接废掉。桓温基本上就是东晋王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越是到了桓温的晚年,这种情况越加明显。
资料图
晚年的桓温曾逼迫朝廷加其九锡,这是什么行为呢?已经是相当明显了,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所以在桓温而后,桓玄要发动叛乱,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后来有个晋孝武帝,在一段时间内复兴过东晋王朝,但是隐藏在桓氏家族内心深处的那种权力欲望,终究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有趣的是,晋孝武帝即位的那段时间,恰好正是桓温晚年,而且因第三次北伐的失败,实力有所削弱。最具野心的桓玄又尚且年幼,因此晋孝武帝在位的二十四年,恰好给了桓玄成长的时间。
桓玄很小,父亲就去世了,但是桓氏依然掌握着高官爵位,比如桓温的弟弟桓冲就接管了桓温的军队,但是桓冲跟桓温不同的是,桓冲没有野心,甚至还一心爱护自己的侄子桓玄,曾经专门把桓温的老部下们介绍给桓玄。这就让桓玄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东西。这些老部下们或也常常给桓玄讲述桓温当年的霸气,而且正好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武力时代,常年都有战争发生。这些战争即培养出桓玄信奉强权的性格,但桓温毕竟已去世,桓玄尚又处于年少时期,在朝堂之中还不能过于招摇。而且高层也是有意削弱桓氏力量,因此桓玄多年间都没有进到权力的中枢圈层。这即为桓玄所不满。
当时朝堂大权掌握在东晋皇室家族司马道子手中,这位司马道子又是个目空一切的人物,曾有“痛打落水狗”的态度来对待桓玄,一度削弱桓玄力量。在司马道子看来,当年无法无天的桓温已经不在了,桓玄这个黄口小儿根本不是自己司马氏的对手,可以无情的打击。这也成为桓玄后来发动叛乱的原因之一。桓玄攻破建康城的时候,就专门杀掉了司马道子父子俩。此后桓玄即成为东晋丞相,掌控东晋绝对权力。后来,桓玄彻底掌控朝政,最终干脆直接满足了父亲桓温的愿望,篡位称帝,建立桓楚。
资料图
本来,作为一代开国皇帝,桓玄还是有些本事的,至少当年他的父亲桓温留下来的遗产,那些强将依然还在。可是桓玄自从篡位而后,就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享乐无度,成天花天酒地的,搞的朝政混乱、民不聊生,而且本身又是处于乱世。东晋王朝的旧兵和贵族们,没有完全臣服桓氏,桓玄如果一鼓作气的带着大军继续攻打东晋流亡之军,或桓楚之寿命要长得多。毕竟桓玄就是到后来死的时候,也都才三十几岁,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奋斗。
东晋旧部刘裕带兵与桓氏展开对战,就在皇位还没有坐稳的桓玄还在大吹大擂,还在兴修宫殿,准备享受的时候,刘裕便带着大军攻破建康城了,刚刚建立不久的桓楚政权就此灭亡,而桓玄也在乱战中被杀。桓玄即为开国皇帝,也是末代皇帝,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连王朝都还没有稳固建立的皇帝。
桓玄的父亲是桓温,他的父亲曾经废除皇帝,杀害朝中大臣。当时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桓温也有自立的想法,但是没有实际进行。桓温的儿子桓玄继承了他父亲的基因,在他长大后,篡夺了东晋的朝政,建立了桓楚政权。登基之后,他开始不务正业,荒淫无道。直到刘裕等将领讨伐桓楚政权,最终桓温被刘裕所杀,恢复了东晋的正统。
桓氏家族在东晋时期,是一个世家大族。在东晋的朝政上,皇帝的权力被架空。此时的桓温用自己的能力,铲除了成汉,并且平定了许多反叛势力。最终成为了朝廷的大将军。此时的桓温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权势滔天,但是桓温却没有做出造反的事情。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死在了家乡。桓玄,桓温的嫡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桓氏家族还是东晋第一家族。
同样的父子两,在初期平定国内各种叛乱,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桓玄处理。他的威望不输他的父亲,在权力膨胀后,他开始想要篡夺东晋的江山,桓玄遗产了他父亲的基因一样,从小便嫉妒成性,好胜心特别大,因为自己的鹅没有打得过弟弟的,就把他弟弟的鹅杀害了。桓玄的性格为他篡夺东晋江山埋下了铺垫。
在桓玄建立桓楚政权后,他开始贪图玩乐,不处理朝政,之后刘裕为首的北府军开始讨伐桓楚政权,没过几年后,桓氏家族被灭,桓玄也被刘裕杀害,从此桓氏家族一落千丈,成为阶下囚。桓玄之乱最终以桓玄被杀害为结果,反观刘裕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因为他的父亲本来就有谋权的野心,但是一直没有实现,而到了桓玄这里,他虽然有心为国家出一份力,却苦于没有机会,最后发起叛乱,后来虽然篡位成功,却因奢靡而死。
桓玄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受其父桓温影响,空有一身抱负而无处施展,所以才会篡位。而篡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不久就兵败身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讨下历史上所有叛乱发生的公共原因,有个词应该大家都听说过就是官逼民反,所以才有了揭竿起义,才有了叛乱;当然,还需反叛者有野心有抱负,否则庸者也干不了这么惊天地的事情,所以发生叛乱无外乎被逼无奈加上野心抱负,如此我们来详细分析下桓玄叛乱。
桓玄为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深受其父亲喜爱,加上其确实天赋异禀,养成了颇为自负的毛病,其父桓温说过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既然不能流芳百世,不如就遗臭万年!”父亲篡权某位的野心直接影响了桓玄,也因为其父桓温在世时就有想要反叛之意,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到二十三岁,桓玄才被拜为太子洗马。
他虽上疏讼冤,但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因父朝廷只让他们作些无权的闲散官,桓玄向来不甘屈居人下,他为自己出身元勋之门却负谤于世而愤愤不平,反叛的种子自小就种在了他的心中。
之后桓玄凭借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后响应王恭过程中又与殷仲堪据势相结,殷仲堪与杨佺期因着其家世声望,共推桓玄为盟主,皆不受朝命,此时桓玄已手握兵权参与了实际的军事行动,此次的推崇直接增加了桓玄的野心,之后桓玄如得天助,夺据荆州、夺取朝权、图谋篡位后建立桓楚,桓玄篡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不久就兵败身死。
都说时事造就英雄,其实桓玄叛乱除其自身的因素外,正式当时晋朝动荡的的时局所致,也不过是是历史上的一笔而已。

晋朝时期桓玄为什么叛乱,桓玄之乱的结局是什么?

桓玄的父亲是桓温,他的父亲曾经废除皇帝,杀害朝中大臣。当时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桓温也有自立的想法,但是没有实际进行。桓温的儿子桓玄继承了他父亲的基因,在他长大后,篡夺了东晋的朝政,建立了桓楚政权。登基之后,他开始不务正业,荒淫无道。直到刘裕等将领讨伐桓楚政权,最终桓温被刘裕所杀,恢复了东晋的正统。
桓氏家族在东晋时期,是一个世家大族。在东晋的朝政上,皇帝的权力被架空。此时的桓温用自己的能力,铲除了成汉,并且平定了许多反叛势力。最终成为了朝廷的大将军。此时的桓温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权势滔天,但是桓温却没有做出造反的事情。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死在了家乡。桓玄,桓温的嫡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桓氏家族还是东晋第一家族。
同样的父子两,在初期平定国内各种叛乱,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桓玄处理。他的威望不输他的父亲,在权力膨胀后,他开始想要篡夺东晋的江山,桓玄遗产了他父亲的基因一样,从小便嫉妒成性,好胜心特别大,因为自己的鹅没有打得过弟弟的,就把他弟弟的鹅杀害了。桓玄的性格为他篡夺东晋江山埋下了铺垫。
在桓玄建立桓楚政权后,他开始贪图玩乐,不处理朝政,之后刘裕为首的北府军开始讨伐桓楚政权,没过几年后,桓氏家族被灭,桓玄也被刘裕杀害,从此桓氏家族一落千丈,成为阶下囚。桓玄之乱最终以桓玄被杀害为结果,反观刘裕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桓玄之乱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东晋末年,会稽王司马道予父子专权。公元398年。桓温之子桓玄等人相继起兵反抗。桓玄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自称占有三分之二的东晋领土。402年,桓玄打败了司马氏的军队,控制了朝政大权。403年,桓玄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没过多久,北府兵将领刘裕将桓玄赶走,恢复了晋安帝的皇位,乱事遂平。

刘裕如何平定了桓氏之乱?

公元403年,桓玄正式即皇帝位。刘裕遂于次年与何无忌、檀凭之等人在京口起兵。桓玄闻知刘裕等举兵反,非常害怕。有人很不理解,问他说:"刘裕等人乃乌合之众,势力微弱,必然不会成功,陛下为何如此忧虑?"桓玄摇摇头,叹道:"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斗粮之储,而郁蒲却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这些人共举大事,怎敢说他不会成功。"
刘裕率军击败桓玄手下的骁将吴甫之,并将吴甫之斩杀。随后乘胜进击,遇到了右卫将军皇甫敷的阻击。檀凭之战败阵亡,只剩刘裕孤军作战,被敌兵层层包围,被皇甫敷差点杀死。正在危急时刻,刘裕的援军赶到,将皇甫敷杀死,刘裕方才得救。桓玄听到两将战死的消息后大惊,一面继续派将出战,一面悄悄预备舟船,准备形势紧急就溜之大吉。
刘裕率军又击败桓谦部队,吓得桓玄率亲信数千人,诈称出战,坐船逃走。刘裕遂进入建康城,派刘毅、何无忌追击桓玄,自己坐镇京师。
刘裕进入建康后,经过一番整顿,使建康民心安定下来。之后,桓玄被刘裕追兵杀死,桓氏之乱遂平。公元405年,刘裕将白痴皇帝司马德宗迎回建康,重登皇帝宝座。公元408年,由于朝臣拥护,刘裕入京辅政,掌握朝廷大权。

桓玄之乱的介绍

指403年十一月,东晋将领桓玄叛变篡晋的事件。桓玄,字敬道,又名灵宝,据说其生母马氏半夜见有流星下坠于铜盆中,变成二寸左右的火珠,就以水瓢接取吞服,过后就怀孕,生下桓玄。

晋朝时期,将领桓玄为什么会叛乱?最后桓玄为何会败给刘裕?

因为他非常的有实力,加上天赋异禀非常的自负,并且他受他父亲的影响,一直有反叛的心思,所以到了最后他就选择了叛乱;因为在篡位以后,他每天荒淫无道,通宵的玩乐,不顾政权,最终败给了刘裕。
当时权倾朝野,他的野心很大,没有满足,所以他想要篡位,后来正式登基,继位之后荒淫无道;他的野心和他的叛变行为导致很多大臣以及老百姓对他非常不满,所以在位期间没有受到老百姓的支持。
晋朝真的是很乱,东晋更是这样。北方已经被五胡入侵,国内还动荡不安。东晋的将领桓玄,作为这个时代的权臣,此时天子也没有能力,难道桓玄不会造反吗?桓玄可是掌控着兵权的,权力二字有谁能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呢?有机会当然要夺权,于是桓玄率领大军攻打建康。晋安帝让位给桓玄,后建立了桓楚。虽然桓玄当上了皇帝,但是在位不到半年,最后被杀,掌握国家大权,这没落的也太快了吧,而且还是被杀。
说起刘裕的成功上位,最重要的人物绝对不应该是桓玄,而是刘牢之。刘牢之是东晋大将,当初谢安、谢玄组建北府兵,刘牢之只不过是将领之一。随着淝水之战的胜利,北府兵开始成为东晋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不管是对抗江北还是平定内乱,北府兵都有上佳的表现。
不过很无奈的是,谢安这个人太过小心谨慎,在站到权力巅峰的时候激流勇退。而且他不但自己退,还要侄子谢玄一起退。于是谢玄交出了北府兵的兵权,由宗室司马恬和士族王恭先后执掌。但是不管谁是最高领导,刘牢之都是北府军的绝对二把手。
于是桓玄就贿赂支妙音,让没有才华的殷仲堪做了荆州刺史,因为此时桓玄也在荆州,这样桓玄就可以借殷仲堪的军队,重振旗鼓。桓玄借用其父辈的余威在荆州站住了脚。
桓温的父亲和叔叔曾经在荆州长期治理,颇有威望,这使得荆州的军民对桓温都有些敬畏。由于殷仲堪也是在桓玄的帮助下才成为荆州刺史,因此也与桓玄有来往,两人的结合,使得桓玄掌握了荆州军队,也有了篡权的基础。
到了建康,桓玄也没有那么傻直接当皇帝。毕竟他算是篡位,名声也不好听。需要循环渐进的来,最开始是掌权。既然掌权,做点好事吧,于是开始重用人才,引领风气,打击奸臣。可毕竟桓玄是要登基当皇帝,他能一时掌权,也不想一世这样。想要名正言顺的掌权,当皇帝多少,有权利不当皇帝,谁能甘心。

桓玄之乱的相关事迹

继位之后,当然要改元。桓玄喜欢吉利文字,就改元“建始”,诏下,右丞王悠之忙进言说“建始”是“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篡位用过的年号;桓玄马上下令更改,改为“永始”,但这个年号又是当年大奸王莽当权时的西汉不祥年号。冥冥之中,似乎已经预示桓玄政权的崩溃结局。接着,桓玄下诏封安帝为平固王,迁于寻阳软禁。此举还算厚道,桓玄对司马宗室及安帝兄弟均未加屠害。改朝换代已毕,桓玄的大队仪征从姑孰出发,向建康皇宫进发。当日大风异常,所有的仪仗旗皆被吹折刮散。桓玄临登御座,大龙椅子忽然散垮,朝臣们皆仓惶错愕。幸亏殷仲文有捷思,忙在一边说:“陛下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知识分子拍马屁,就是有板有眼,恰到好处。桓玄大悦。晚上宴请群臣,桓玄内殿中坐帐以黄金为檐饰,四张雕木金龙,羽盖流苏,极尽奢华。但群臣私下相语:“此帐颇似王莽篡位时所造的‘仙盖’,金龙者,亢龙有悔也,皆不祥之兆!”桓玄为了宣示他的仁主形象,以皇帝之尊,亲坐殿中面审罪人,罪无轻重,都一律释放,以示其“宽仁”;百姓中不少有当街拦乘舆呼冤叫贫的,桓玄时时散金银与之,行此小惠,以惑人心。同时,他本性苛细,喜欢炫耀自己的学问大,臣下奏事,连笔画之间稍有细误,都会被这位皇帝以御笔朱点而出,“必加纠挞,以示聪明”。由此,天子似吏,其臣下苦不堪言,桓玄凡事都“亲力亲为”,东插一腿,西伸一脚,自任官员,手书条令,最终导致纪纲不治,案牍山积,法令不行。桓玄好排场,大开建康诸殿大门,重修宽广的驰道,兴造可容三千人坐的大辇,以两百人牵曳(可入吉尼斯大全);他还爱好出外畋猎,令人制作了极其精巧的“徘徊舆”,机关众多,转动灵活,近乎现代汽车的古代版。同时,桓玄日夜笙歌,游宴无度,即使在为其兄服丧期间,也“不废音乐”。由于土木频兴,徭役繁重,督迫严促,致使百性愁苦,纷纷思乱。说来也怪,桓玄篡位后,东晋各地守将立时起兵的人很少,只有益州刺史毛璩(东晋名将毛宝之孙)拒不受命,传檄周遭,进屯白帝,准备进军讨伐桓玄。为了拉拢朝臣镇将,桓玄对刘裕分外看重,提拔他为徐兖二州刺史,并在朝会后的盛大酒会上向他亲自敬酒。桓玄皇后刘氏有鉴人智略,对老公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终不为人下,不如早除之!”桓玄不从,表示:“我正要平定中原,只有刘裕这样的人才英武可用。等到关、洛平定,我再想除他的办法。”刘裕还京口,正所谓放虎归山。他马上与何无忌等人密谋兴复晋室,讨伐桓玄。同时参与密谋的,还有竟陵太守刘迈的弟弟刘毅。主意已定,刘裕遣人入京联系,又招兵买马,以刘穆之为主薄。公元404年春,何天忌诈称诏使,率人骗开京口城门,直冲府门,立斩桓修,占领了京口重城。刘毅之兄刘迈怯懦,在京城接到刘裕等人密信后,惊吓过度,手持密信向桓玄“自首”。桓玄大惊,立封刘迈为重安候,斩杀与刘裕有联系的王元德、童厚之等人。第二天,桓玄想想不妥,又杀掉了刘迈。刘迈这个侯爷当得冤枉,不过十二个时辰。眼见天下乱起,桓玄只得硬头皮加以应付。他以堂兄桓谦为征讨都督,以姐夫殷仲文代领桓修军职,派手下悍将吴甫之、皇甫敷率兵抵挡刘裕。桓谦等人要求马上齐集大军先发制人,桓玄以持重为由,不从。其左右就劝解:“刘裕乌合之众,势必无成,陛下何必如此忧虑。”桓玄此时倒有见地。“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余储,樗蒲(一种博戏)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刘牢之)。此三人共举大事,何谓无成!”果然桓玄乌鸦嘴很灵。皇甫敷、吴甫之二将与刘裕苦战江乘(今江苏句容),均被斩首,全军覆没。而此时的刘裕,其实手下总共只有将士不满两千人。听闻二将死讯,桓玄惊惧。他命桓谦、卡范之等人合军二万,坚守覆舟山(今南京太平门附近)。不进退守,桓玄败象已定。刘裕军人早晨进食一饱,悉弃余粮,以示必死之心。进至覆舟山下,刘裕先派羸弱之兵多带旗帜登山,以为疑兵吓唬敌军。接着,又把军队分成无数小队,数道并进,布满山谷。桓玄得报,以为刘裕“军士四塞,人多无数”。桓谦所统军士,大多是北府兵旧人,以前大多受过刘裕指挥。进攻开始,刘裕、刘毅身先士卒,手下将士皆死战前冲,无不以一当百,呼声震天动地。桓谦军队一时大溃,许多先前的北府兵也不战而降。桓玄方面,在派遣桓谦等人出战的同时已经作好逃跑的准备,让殷仲文在石头城附近预留数艘大舟。接到桓谦败讯,桓玄率亲兵数千人,带着儿子桓升和侄子桓浚两个小孩,以赴战为名,从南掖门往外逃奔。途中,桓玄昔日的下属胡藩扣马进谏,劝他率余军与刘裕决战。桓玄以手指天(大意是“天亡我也”),鞭马而走,跑至石头,他坐上船就跑。由于逃亡仓猝,众人一天都没进食。夜间,左右进献粗米饭一晚,桓玄惊惧交加,竟不能下咽。其子桓升才六岁,“抱其胸而抚之”,安慰这位悲伤的“父皇”。桓玄“悲不自胜”。刘裕入据建康,焚桓温神主,尽诛桓氏未及逃跑的宗族。桓玄逃至寻阳,带上废帝晋安帝等人,“迁都”江陵。一月之间,倒也威势复振,有众二万,“楼船器械甚盛”。至此,如果总结失败教训,养兵休整,桓玄还有翻盘的可能。但他却埋怨诸将无能,轻怒妄杀,使属下之人纷纷离怨。桓玄接连接到败报。桓振(桓玄堂侄)、郭铨、何澹之、郭旭等人数道皆败归。不愤之下,桓玄自率战舰二百艘,以苻宏、羊僧寿为先锋,前往峥嵘洲(今湖北鄂州江上)与刘裕军决战。当时,桓玄兵多船坚,刘裕兵仅有几千人。但桓玄心怯,大战前即在指挥舰旁停靠了两艘便于逃跑的小船。属众知之,皆无斗志。双方交战。刘裕军士乘风纵火,尽锐争先,不要命地冲杀而来。桓玄军大溃,烧辎重连夜逃遁。桓玄将郭铨、殷仲文相继投降。桓玄逃返江陵,其将冯该劝他出城复战。桓玄破胆,不从,欲出汉川,投奔梁州刺史桓希。混乱之间,桓玄乘马出城门时,在城门洞被左右兵卫袭击,卫士们混战一团,前后相杀,交横于道,桓玄勉强得命,逃到座船。当时,益州刺史毛璩的弟弟毛璠病亡,其孙毛佑之与毛璩参军费悦送丧回江陵,一行有二百多人。桓玄身边的屯骑校尉毛修之是毛璩侄子,眼见大势已去,很想拿桓玄当作头功的筹码,便劝诱桓玄入蜀。桓玄从之。这桓玄也是找死。自他称帝后,首倡义旗讨伐他的就是毛璩,危急之时,竟然听信毛氏族人,自己前去送死。毛修之早已和毛佑之等人打好招呼。桓玄一行人傻乎乎大张布帆,向益州军船驶来。眼看距离不远,毛佑之令手下人放箭,迎击桓玄。毛修之趁机跳水而逃。矢下如雨,桓玄身边两太监真的很忠勇,以身蔽桓玄,皆被射得刺猬一样,登时身死。就这样,桓玄仍身中数箭,血流不止。他六岁的小儿子桓升一面哭,一面用小手拔去父亲身的羽箭。益州护葬军士中一个叫冯迁的小头目很勇悍,第一个跳到桓玄船头,提刀直前。桓玄忍住巨痛,拔出头上价值连城的玉导,递向冯迁,喝问:“你是何人,敢杀天子!”冯迁大叫:“我来杀天子之贼耳!”一刀挥至,桓玄头落,时年三十六。同船的桓石康、桓浚均被冯迁杀死。桓升虽是小孩,气度酷肖其父其祖,眼见周围父亲、叔叔、堂兄的人头滚滚,敌人纷纷登船,仍镇静不凡,说:“我是豫章王,诸军勿见杀”。益州兵将虽暴横,见这么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如此举止,均没敢动手。小孩子后来送至江陵后,也被刘裕下令斩首于市。桓谦、桓振方面,仍有安帝兄弟掌握手中。听闻桓玄死讯,桓振提剑,闯入晋安帝的住处,怒向安帝高叫:“臣一门何负国家,而屠灭若是!”白痴皇帝晋安帝呆望桓振,口不能发一言。倒是其弟司马德文连忙向桓振施礼,说:“此事岂是我兄弟之意!”桓振稍稍怒解。不久,听闻玉孩儿桓升又被杀于闹市,桓振怒极,又要杀安帝兄弟,为桓谦苦苦谏阻。桓振是桓温亲侄桓石虔之子。桓石虔小名镇恶,少年时诸将射虎,开玩笑让桓石虔拔箭,小英雄真的从受伤怒跳的猛虎身上亲手拔出数箭。桓温入关伐苻健,桓石虔竟以单骑冲入前秦万人军中,救出被围的叔父桓冲,“三军叹息,威振敌人”。桓振有其父风,果锐敢斗,但暴横无行。眼见桓玄、桓升已死,桓振只得与叔父桓谦重推安帝为主,自为荆州刺史。由于桓振勇武,刘裕派去的大将鲁宗之被打得大败。不久,刘毅等人击败桓玄将领冯该,桓谦逃走,众人迎安帝反正。桓振收拾溃军,复袭江陵,败中取胜,竟能大败东晋宗室司马休之(谯王司马尚之弟)。最后,桓振身边仅剩数十人,仍与晋将索邈大战于沙桥。“(桓)振虽兵少,左右皆力战,每一合,(桓)振辄瞋目奋击,众莫敢当。”估计是内心深知日暮途穷,桓振数战之后,以酒当水,痛饮完毕,又乘醉突阵。晋军齐放箭矢,桓振身中数创,仍前冲不畏。最后,这位桓家勇将也战死于沙场。桓谦闻桓振败亡,奔于后秦。后来,他又入蜀,与谯纵等人反晋,为晋将所杀。桓氏亲族中,只有桓冲之孙桓胤被特赦,徙于新安软禁。但殷仲文等人日后“谋反”,想推立桓胤为桓玄之嗣。事发,桓胤也为晋廷所杀。桓氏一家,烟消云散。经历桓玄之乱,东晋的国祚,也马上要走到尽头了。

刘裕击桓玄之战经过


刘裕击桓玄之战经过
桓玄是晋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后为义兴太守。后来他发动叛乱,刘裕以少胜多,仅花三月就拿下桓玄。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随徐、兖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桓玄以为用这种怀柔政策可以打消刘裕的不满情绪,但刘裕却暗中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加紧了起兵的步伐。
不久,刘裕以旧伤复发为由,与何无忌同船而回,密谋兴复晋室。于是刘裕与其弟刘道规、何无忌、沛郡人刘毅、平昌人孟昶、任城人魏咏之、高平人檀凭之、琅邪人诸葛长民、太原人王元德、陇西人辛扈兴、东莞人童厚之等共同谋划起兵。时桓修弟桓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镇守广陵,刘道规为桓弘中兵参军,孟昶为主簿。
刘裕暗中派刘毅至江北,起兵后与二人共杀桓弘;诸葛长民为豫州刺史刁逵左军府参军,刘裕令其杀刁逵,占据历阳;王元德、辛扈兴和童厚之则在京城活动,以为内应。
是月,刘裕以游猎为由,与何无忌等人相聚,共有百余人。第二天清晨,京口(今江苏镇江)城开,刘裕与何无忌等袭杀桓修。
刘裕以孟昶镇守京口,自率部众1700余人,进驻竹里(今江苏句容北)。刘裕部初克建康时,桓修司马刁弘率文武佐吏前来救援。刁弘被刘裕唬住,只好收众而退。不久刘毅率部众赶到,刘裕急命他杀了刁弘。刘毅的兄弟刘迈原来也在建康。
刘裕起兵讨桓玄后,曾派遣同谋周安穆前去通报刘迈,要他为内应。刘迈为人胆小怕事,他表面敷衍周安穆,内心却不敢应允。
周安穆看破了他的心事,心中懊悔,害怕事情会因此泄露,于是急忙赶回报告刘裕。这时,桓玄任命刘迈为竟陵太守。刘迈不知如何是好,准备船只走马赴任。
刘迈阅信后惊恐万分,以为桓玄已经知道刘裕的阴谋了。第二天一早就把事情全盘托出。桓玄大惊,封刘迈为重安侯,既而一想,刘迈不抓住周安穆,使周安穆得以逃出,于是又把刘迈给杀死。桓玄以扬州刺史桓谦为征讨大都督(参见覆舟山之战)。桓谦等主张迎击刘裕,桓玄则认为不然。
三月,刘裕与吴甫之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遭遇。吴甫之是桓玄骁将,其兵甚锐。刘裕手执长刀,大呼而冲,所向披靡,斩吴甫之。
刘裕追至罗落桥(今南京东北)。皇甫敷率数千人迎战刘裕,宁远将军檀凭之与刘裕各率一部,檀凭之战死,其众溃退。而刘裕则进战弥厉,奋勇无比,斩皇甫敷。
桓玄闻二将战死,大惧,再遣桓谦及游击将军何澹之屯兵东陵(覆舟山东北),侍中、后将军卞范之驻军覆舟山以西,合计兵力二万人。
刘裕令部队饱食后,弃余粮,轻装进至覆舟山以东,派老弱登山,张旗帜为疑兵,迷惑桓玄。桓玄急调武卫将军庾赜之率精兵出援各军。
桓玄已无意再战,率其子侄乘船沿江南下。刘裕率军进入建康(今南京),并遣诸将追击桓玄。刘裕入建康后,屯石头城,立留台官,焚桓温神主于宣阳门外,重立晋新主在太庙中,以示自己是东晋的救世主,并诛杀桓氏宗族。桓玄司徒王谧与众人推刘裕领扬州,刘裕心不在此,辞不肯受。
五月,与桓玄遭遇于峥嵘洲(今湖北黄冈西北),刘毅等以少击众,又因风纵火,击败桓玄主力,其余部溃不成军,夜烧辎重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