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作家与作品搭配有误的是( )。
- 2、张岱《柳敬亭说书》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3、文言文 木雕神技 柳敬亭说书 原文 翻译
- 4、军中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的意思
- 5、柳敬亭传的作者
- 6、柳敬亭说书行是什么朝代的
- 7、本文第三段写柳敬亭的从政简历,这对柳敬亭说书有何作用
- 8、柳敬亭传 原文 翻译
- 9、柳敬亭的特长说书 柳敬亭的作品道箴
作家与作品搭配有误的是( )。
【答案】:D
《柳敬亭说书》作者为张岱。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嬝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岱《柳敬亭说书》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张岱:柳敬亭说书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齰舌死也。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出身世家,少为纨袴子弟,好声色狗马之享,游历甚广,结交甚多。同时他又是个杰出的文艺家,精于鉴赏,勤于创作。本文描写一位他曾经接触过的说书艺人。或许是受柳敬亭说书的影响,张岱用简洁的笔墨,将柳敬亭的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在这篇短文中,张岱紧紧扣住柳敬亭卓越的表演才能和特异的精神气质展开描写,不枝不蔓。关于他的表演才能,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先介绍柳敬亭说书的行情,“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尽管定价颇高,却邀者甚众,不暇应接,从侧面烘托出柳敬亭表演出色,艺术精湛。接着以他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为正面描写,绘声绘色、生动细微地刻划柳敬亭的精采表演,特别是“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一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每至丙夜”以下几句,再补写柳敬亭从容优雅、抑扬顿挫、丝丝入扣的表演风格。至此,已将柳敬亭的表演艺术和盘托出。
对柳敬亭精神气质的刻划,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比陪衬的手法来进行的。一是丑陋的外貌与超群拔俗的风度作对比。他虽然长得“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却表现出“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的风度和气质,使人不觉其丑,反觉得“婉娈”无比。二是卑贱的艺人身份和郑重其事,严肃认真的态度及不可屈挠的人格作对比。他虽然卖艺为生,却严正地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听众稍稍流露出对他的不尊重,他就缄口不言,以示肃重。读到这里,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柳敬亭,名逢春,泰州(今江苏泰县)人,是明末江南著名的说书艺人。为人正直,通识大义,善恶分明。曾为马士英、阮大铖的幕客,因憎恨他们的奸邪,决然离去。著名作家吴伟业、黄宗羲都为他写过传记,孔尚任《桃花扇》传奇也写到他的事迹。张岱这篇散文虽然没有写他与马、阮之间的斗争,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他的由衷敬佩。文中提到的王月生,是当时南京的名妓,《陶庵梦忆》卷八《王月生》条就写她的故事,激赏她那“孤梅冷月;含冰傲霜”的品格,对她的不幸身世寄以深切同情。把这些被人歧视的优伶娼妓写入自己的作品,不是为了嘲弄或者炫耀,而是发之真情的关切和钦敬,这对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的确难能可贵。
文言文 木雕神技 柳敬亭说书 原文 翻译
柳 敬 亭 说 书 作者:张岱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南京柳麻子,面色黄黑,满脸长着疮疤、小疙瘩,行动随随便便,身体象木偶一样呆板。他善于说书,一天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请他的人在十天前送去请贴、定金,约好时间,他经常不得空。南京同时有两个走红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槃,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我听他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与《水浒》的描述大不相同。他描写刻画,细致入微,但又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并不唠唠叨叨。他的吆喝声有如巨钟,说到关键地方,大呼叫喊,声音震得房屋象要崩塌一样。他说武松到酒店买酒,店内没有人,武松猛然一吼,店中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在一般人不经意的情节细微的地方着力渲染,细致到这个地步。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稍微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听的人打哈欠伸懒腰、有疲倦的样子,他就不再说下去,所以要他说书不能勉强。每到半夜,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就慢慢地说起来,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把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摘下来,使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恐怕都会惊叹得咬舌死去呢!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齚舌死也。
柳麻子相貌十分丑陋,但是他口齿灵利,眼神流动,衣服雅静,简直与王月生一样地美好,所以他们的声价正好相等。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柳敬亭说书》 《柳敬亭说书》译文
军中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军中的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
这句话出自《柳敬亭传》,作者是黄宗羲,该文章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讲述了柳敬亭的一生。文章第一段只要讲了柳敬亭说书技艺之高超;第二段主要讲了柳敬亭从事说书职业的前因后果以及过程;第三段主要讲了柳敬亭被左良玉赏识,从此倾动朝野;最后一段主要讲了明朝灭亡之后,刘敬亭再次从事说书职业,并且其说书记忆愈来愈精湛。
古文翻译应该注意一些词类活用的词,如该句翻译中“目”就是一个例子,“目”在句中名词作动词,意思是“看待,对待”。此外,翻译古文句子时应通读句子,并联系其上下句,从而大概推断出所翻译句子的意思。同时,还应注意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字词。
柳敬亭传的作者
黄宗羲(1610— 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余姚(现在浙江省余姚 市)人,浙东学派的创始人,万斯同的老师。17世纪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大 量的著作。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
柳敬亭
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柳敬亭说书行是什么朝代的
作者:汪懋麟诗名:柳敬亭说书行朝代:清全文:田巴既没蒯通死,陆贾郦生呼不起。后人口喫舌复僵,雄辨谁能矜爪觜。吴陵有老年八十,白发数茎而已矣。两眼未暗耳未聋,犹见摇唇利牙齿。小时抵掌公相前,谭玄说鬼皆虚尔。开端抵死要惊人,听者如痴杂悲喜。盛名一时走南北,敬亭其字柳其氏。英雄盗贼传最神,形模出处真奇诡。耳边恍闻金铁声,舞槊横戈疾如矢。击节据案时一呼,霹雳迸裂空山里。激昂慷慨更周致,文章仿佛龙门史。老去流落江左间,后来谭者皆糠秕。朱门十过九为墟,开元清泪如铅水。长安客舍忽相见,龙钟一老胡来此。剪镫为我说《齐谐》,壮如击筑歌燕市。君不见原尝春陵不可作,当日纷纷夸养士。鸡鸣狗盗称上客,玳瑁为簪珠作履。此老若生战国时,游谭任侠差堪比。如今五族亦豪侈,黄金如山罗锦绮。尔有此舌足致之,况复世人皆用耳。但得饱食归故乡,柳乎柳乎谭可止。
本文第三段写柳敬亭的从政简历,这对柳敬亭说书有何作用
《柳敬亭说书》与《口技》的比较:
都是用很简单的工具来表现口技的,都用表演时用简单的工具衬托出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口技》的叙事风格:从前而后点点续来,高潮迭起,错落有致,引人入胜.凌厉笔触显现惊愕,作者对口技艺人的敬佩,口技的妙绝.从正面描述,从人物声音上来更多的反映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柳敬亭说书》的叙事风格:悬念重重,声音曼妙,注重观众反应,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点滴之间细微全观,口技大师的技艺瞬息间千变万化,跌宕起伏.
《柳敬亭说书》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人,是明代末年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张岱年青时游山玩水,读书品艺,不求仕进。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在浙江剡溪附近的山村,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就是他隐居期间追忆往昔繁盛写下的小品散文集。这篇《柳敬亭说书》忆写了明亡前他在南京亲自见闻的柳敬亭说书的情况,写得生动传神,从外貌、动作、语态、神情等多方面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说书艺人的形象,对柳敬亭的说书艺术作出了精当的分析评价。
《口技》,清朝初年散文,出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柳敬亭传 原文 翻译
原文: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一、原文: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haī)嗢(wà)噱(jué)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二、译文:出自 明末清初黄宗羲《柳敬亭传》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
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
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
(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
(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柳敬亭(1587一1670),原名曹永昌,后易名敬亭,号逢春,因“面多麻”,外号“柳麻子”,南通州余西场人,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祖、父皆在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在泰州-余西间往来经商。永昌之父奉永昌之祖命,或之泰州,助永昌之叔一臂。
柳敬亭曾主张改良政治,以挽救明王朝的危机。他与名将左良玉结为知己,曾深入军营劝其竭力抗清,并以说书鼓励士气,后左良玉病死九江舟中。柳怀念旧友,回到江南,酒酣之时,向人痛说左良玉遗事,闻者无不泪下。
柳敬亭常说的书目,据有关资料的零星记载,多为长篇中的选段。所据选取之长篇,大致有《水浒》、《隋唐》、《西汉》。另外,传说柳敬亭还留下《柳下说书》百篇。柳敬亭的遗作,有说书底本《柳下说书》8 册100 篇。关于柳的说书技艺,黄宗羲《柳敬亭传》有生动描绘:“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二、作者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其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柳敬亭的特长说书 柳敬亭的作品道箴
柳敬亭说书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他的评书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争相效仿。下面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他的说书艺术。
柳敬亭说书图片
柳敬亭早年本是大户人家,曹氏一脉为躲避战乱,迁居至余西场,一家人靠祖父、父亲经商过活。后在祖父的命令下,柳敬亭随父迁居泰州,帮助其叔父打理家业。少时的柳敬亭好动易惹事,在15岁时犯下死罪,得府尹开脱流落异乡,并开始其说书生涯。一开始柳敬亭只是觉得说书有趣,便抱着试试的态度,在市井讲些野史,却没想到很受欢迎,后来他渡江南下,想到自己还是逃犯,改名易姓,自此柳敬亭说书的大名,流传百世。
柳敬亭在云间(今上海市)得到莫后光的指导,说书的技艺大大提高。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柳敬亭说的书目,虽取之于现成的小说话本,但并不照本宣科,阎尔梅《柳麻子小说行》记:“科头抵掌说英雄,段落不与稗官同”;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记载他说《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称他听柳敬亭说武松打虎时,觉得与本传相差很多。说明他在表演时,对原文有很大的改动,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他说书表演都很细腻,还会对原作进行修改加入自己的见解、爱恨,以增加趣味。他的这些说书特点,一直为后来的说书艺人争相模仿。
柳敬亭 道箴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他的评书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争相效仿。《道箴》被收录在一本抄本中,用于评话艺术的研究。
柳敬亭画像
在这本书中,描绘了柳敬亭的神态“不卑不亢”,很符合柳敬亭本人的形象。柳敬亭说书遍及大江南北,很多达官贵人不吝金钱只为请他说书,所以面对这些显贵早已习惯,甚至还在军队中做起了幕僚,留下世人流传的“长刀遮客”的故事,只有见过这些大场面,才能把“不卑不亢”发挥到极致,赢得声誉;柳敬亭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在明末他最盛的时候,帮助弱小,辞不就官;在清初最落魄的时候,面对新朝新物,他没有攀附奉承,虽然日子清贫,但仍是以说书游走天下,保持气节,这份“不卑不亢”有几人能做到。
在这本书中,还有柳敬亭关于评弹艺术方面的表演技巧、作品内容、从艺品德等的论述,语句鞭辟入里,通俗易懂,引人深思,只有真正对评书热爱并投身进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振聋发聩的文字,柳敬亭就是这样的人之一。《道箴》是柳敬亭唯一留下的能给后人以警示作用的作品,在评话史上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应当给予重视。
柳敬亭者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他的评书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争相效仿。下面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他的一生。
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在南宋建炎年时,金人南下入侵,曹氏一脉流落至常熟。元朝至元年间,族人各自西东,曹氏为避乱,落户通州余西场。以后多年一直在通州余西场讨生活,祖父、父亲在余西镇上经商供一家人吃穿用度,叔父则在泰州和余西间来往经商,一大家子都以经商为主。后来遵循祖父的遗命,随父迁居泰州帮助叔父经商,并说书成名,所以后人皆以为他是泰州人,其实不然。
柳敬亭年少时颇为调皮,与无赖无异,15岁时犯下杀头的罪过,因泰州府尹为期开脱才免去死刑,一直流落在外。逃亡过程中听艺人说书觉得很是有趣,自己也在集市上根据一些街谈巷说的言论说起了书,却没想到很受市民欢迎。在万历三十七年时,他渡江南下,在一颗柳树下歇息时,想到自己还是逃犯,说书又太容易暴露姓名,不禁泪湿眼眶,当即决定以后变姓柳,改名为逢春,号敬亭,因他的脸上麻子很多,世人也叫他柳麻子,从此历史上便多了一位鼎鼎大名的评论艺术家柳敬亭。
柳敬亭公园 位于泰州市的柳敬亭公园坐落于泰州市海陵区的柳敬亭故居地。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说艺术家,这座公园,从1985年初开始筹备建造,占地共50亩,其中水田大约占15亩。跟着我,带你感受它的美好。
柳敬亭公园图片
这座公园在城河的南岸,周围有许多垂柳芦花,到了季节,柳絮纷飞,芦花漫天,好不美丽。公园里树木成林,是散步纳凉的好去处,试想夏日的午后,依靠着在成荫的大树下,耳边沙沙树声,伴随着蝉鸣,于纷繁吵杂的城市中一片不被打扰的圣地,怎不喜欢。由内到外环绕的柳树,到柳絮盛开的季节,微风吹过,只当是大雪纷飞不自知。越往公园深处走,越觉静谧,什么时候疲了、乏了,想要休息一下、放纵一下,这座公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好去处。
饿了来一笼皮薄馅多、口味鲜美的蟹黄汤包,美食美景夫复何求啊!累了,曾多次接待外来游客的泰州宾馆,受到一致好评。干净整洁、舒适典雅,更有各类中西餐厅20多个,蟹黄汤包不够,那么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美食盛宴。晚上饭后,就着月光,走在林荫小道上,放眼望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不过如此。等到走时,再带上两袋当地有名的小吃双鱼牌猪肉脯,便于携带和贮存,片薄,味道香而口味鲜美,远销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一些地区,无论是送人还是自己吃,都是不二之选。
柳敬亭者 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号逢春,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很多人却认为他是泰州人,那么他到底是哪里的人呢?
柳敬亭画像
据一本曹邦庆撰写的书中记载:柳敬亭,本名曹永昌,号敬亭。他的祖先是一位开国元勋,还被封为武惠王,世世代代定居在河北的真定府录寿县。南宋时期,金人南下入侵,族人们各自奔走,到处避难,曹氏最终逃到余西场,并定居下来。由此曹家便在余西场落户安家,祖父、父亲在余西镇上经商。因此柳敬亭确确实实是通州人,说他是泰州人又从何说起呢?
说柳敬亭是泰州人有三大原因,一是因为他幼时即遵从祖父的遗命随父亲迁居泰州帮助他叔父打理家业。二是因他年少猖狂,犯下死罪,逃难之时又要于市井之中说书度日,想想当年的柳敬亭,一个在逃的罪犯,只能变名异姓,流落他乡,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实姓名、老家昭告天下,那不是自寻死路嘛!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受与文人吴伟业的“误导”影响,吴伟业在一本书中对柳氏的籍贯是这样说的:”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姓曹。”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黄宗羲的一篇文章中也说柳敬亭是泰州人,这种说法更加深了“误导”,在当时乃至以后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后人多以为柳敬亭是扬之泰州人,却不想一直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