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齐纨鲁缟的典故
- 2、齐纨鲁缟
- 3、鲁缟齐纨典故出处
- 4、十车齐纨是什么东西
- 5、“齐纨鲁缟车班班”的典故或故事由来
- 6、管仲的贸易战争
- 7、古人的那些经商智慧(上篇)-气大伤财
- 8、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 9、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齐纨鲁缟的典故
齐纨鲁缟的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鲁庄公一直不服齐桓公,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桓公与管仲商议对付鲁国的办法,管仲想了一条奇计。他请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于是齐国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缟服遍及齐国。
管仲下令齐国百姓不准织缟。于是缟的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放弃农事织起缟来。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管仲又派人贴出告示: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金三千金。
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的织缟热加了温。鲁侯高兴了,认为织缟可发财,于是下令全国织缟。鲁国百姓忙于织缟,田地都荒芜了。
转眼就是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封闭关卡,不让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桓公和大臣们改穿齐纨做的服装。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大流行,无人再穿缟衣了。这一下,可苦了鲁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两季庄稼收成没了,堆积成山的缟卖不出去,百姓们顿时陷入了饥饿之中。鲁庄公发现中了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是为时已晚。他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
管仲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得内外交困。迫不得已,鲁庄公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决不再找齐国的麻烦了。管仲建议桓公接受鲁庄公的请求,开仓向鲁国放粮
齐纨鲁缟
齐纨鲁缟是春秋时期齐国为了征服路过而采取的一种经济上的侵略,在春秋时期,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粮食的存量是一个国家采取各种行动最为重要的基础物资。
纨,是一种细致光洁的白绢,主要生产于齐国临淄,因此有"齐纨"之称;缟,则是一种细白的生绢,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鲁国曲阜,"鲁缟"之名由此而来。齐、鲁两国由于比邻,所以两国的特产经常贸易往来。
齐纨鲁缟的历史结局
一方面,管仲在齐国禁止本国民生产鲁缟,并大力宣传提倡穿鲁缟为时尚,一时间鲁缟风靡齐国,鲁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管仲派商人到鲁国以高于市场均价大量收购鲁缟,鲁国老百姓眼见织鲁缟比种农田收益好太多,纷纷弃田织布,外汇收入增加,纺织产业规模又继续扩张,一派繁荣景象,鲁国乐见其成。
管仲看时机成熟,下令齐国上下不得再穿鲁缟,关闭边境,禁止一粒粮食运往鲁国。在鲁国的商人做空鲁缟,鲁缟价格顺势暴跌,纺织产业一片哀嚎衰败,经营纺织所需的高昂的成本,成为老百姓不可承受的代价,随着物价飞涨,余粮不足,整个鲁国陷入了粮食危机,破产无产者纷纷逃离鲁国,鲁国最后被迫向齐国请降。
鲁缟齐纨典故出处
出自杜甫《忆昔》:“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的衣服由齐国纨布改为的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却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缟布钱,但是鲁国因此全国全织缟布而放弃农业生产,一年后,齐国拒绝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已经没有粮食了,不得不被迫签下尊从齐国的条约。“齐纨鲁缟”原指古代最著名的两种丝织品:齐地的纨和鲁地的缟。比喻以经济为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征服敌国的高明智慧。
十车齐纨是什么东西
十车白细绢。齐纨,指齐地出产的白细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十车齐纨就是十车白细绢。齐纨鲁缟,指古代最著名的两种丝织品。齐纨是齐地生产的一种细致光洁的白绢。鲁缟是鲁地生产的一种细白的生绢。
“十车齐纨”是一个古代文学中的典故,出自《古乐府》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汉代乐师莫愁女,因为丈夫采药失踪,她便卖掉家中的传世古曲《箜篌谣》,用卖得的钱买了一驾车,车上装载着美玉和水晶,驾车寻找失踪的丈夫。但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化为了一棵草,长在王屋山的侧峰,她为了纪念这段感情,折断了心爱的箜篌,烧掉了丈夫的遗物,最后选择了殉情。
“十车齐纨”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感情忠贞不渝,直至牺牲自己。
“齐纨鲁缟车班班”的典故或故事由来
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了开元盛世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从诗歌中可以一窥开元时期的富足和兴盛景象.
齐纨鲁缟车班班,齐纨鲁缟是山东所特产的丝绸,车班班是说车多,说明当时丝织业发达.
管仲的贸易战争
管仲的贸易战争
公元前684年秋正月,齐桓公伐罪鲁庄公。鲁国由曹刿论争,正在少勺(古山东直阜北)取齐师开展阵足。鲁国军队正在曹刿的批示下,“一气呵成”,出乎意料天将齐国军队击溃,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称强横路上的第一块绊足石。
秋春时代,齐鲁两国交界。彼时的齐国刚由令郎小黑登基没有暂,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励粗图治,使齐国敏捷由治转治,由强变强。伴着没有断的变革深入、壮大的齐国入手下手展示出秋春霸主的苗头。
可是齐国正在称霸的讲路上也非一路平安,邻国鲁国便是第一个易挨倒的对于脚。事先鲁国收展较快,真力没有容小觑,齐桓公忧虑去自邻国的威逼和为成霸业没有患上没有已雨缱绻,便背身旁的管仲问计。
事先齐国以及鲁国各自皆死产丝绸,齐国死产的喊做齐纨,鲁国死产进去的则喊做鲁缟,那两种丝绸正在事先皆是出名遐遐的商品,列国贵族们也皆喜好脱。
为减弱鲁国真力,管仲给出的举措十分复杂:他命令齐国高低把之前用齐纨为里料造做的衣服皆支起去,没有再脱了,只脱用鲁国布料造做的衣服。云云一讲奇异的政令,让没有明以是的鲁国瞧到了伟大商机,鲁国商贾们入手下手年夜量支购鲁缟,鲁国公民也有不少人保持种粮,主动减进纺织止业中。了局,那一年,鲁国食粮产量钝加。
一年后,管仲再出偶招,下令齐国公民没有患上再背鲁国购置布料造做衣服,而后又年夜幅度举高粮价。那下鲁国慌了,先前很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入手下手畅销,而国际食粮又堕入充足的窘境,只患上拿出年夜量钱款背齐国下价购粮。经由云云一番合腾,鲁国经济远乎溃散,今后不再是齐国的对于脚。
那便是汗青上出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齐相管仲请求齐国民员、公民的衣服由脱齐国的纨布改成脱鲁国的缟布,招致缟布跌价;同时克制齐国公民织缟布,却对于鲁国凋谢,名义上鲁国年夜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高低果此构成了齐平易近织缟而保持农业死产的跟流行动。
一年后,齐国回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那时鲁国堕入食粮充足,平易近以食为天,为了死计鲁国没有患上没有下价背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招致国力也消退了,终极签定了伸从齐国的公约。
厥后,正在对于付更加壮大的楚国时,管仲故技重施,以下价购鹿为钓饵,让楚国人荒于农时却闲于捉鹿——虽有鲁国的前车可鉴,但楚国仍前车之鉴,管仲再次年夜获齐胜。《管子·沉重戊第八十四》载:齐桓公欲伐楚又可怕楚国壮大而没有能取得乐成,便背管仲就教举措。
管仲让桓公以下价支购楚国的活鹿,幷且告知楚国贩子,贩鹿到齐国能够收年夜财。因而楚国的男女多少乎齐国总发动,齐皆为捉拿死鹿而奔波,保持了食粮死产;而齐国却早已经“躲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公民无粮可食时,管仲又闭闭了版图,末行活鹿以及食粮买卖。了局,楚人落齐者,特别之四。楚国元气年夜伤,三年后背齐国伸服。
而管仲正在对于付真力稍逊的小国时,也出故意慈脚硬。秋春时代的代国事南方的一个小国,它取齐国的闭系时好时坏。齐桓公时,代国匆匆富强,入手下手取齐国对于抗。齐桓公十分念减弱代国,让它臣服本人,但一向出寻到好的计谋。问及取管仲以后,管仲念了念道:代国有必定的权力,如今借没有能对于它动武,只能用计减弱它。因而管仲又入手下手了翻脚为云、覆脚为雨的战略,沉易天击垮了一个国度的经济防地。
“购狐落代”——《管子·沉重戊第八十四》载:代国生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使人到代国往下价支购之,制成代人保持农业死产,整天正在山林当中往捉狐狸,但狐却少患上不幸,“二十四月而没有患上一”。
了局是狐皮出有弄到,农业死产也延误了,出有食粮吃,招致南方的离枝国乘实扰乱。正在此情形下,代国国王只好屈膝投降齐国。齐国一兵已动而制服代国。那即是食粮和平的能力。
管仲堪称是秋春战国时代利用“商业战”的创始者。正在管仲的计谋指引下,齐国巧用一只“瞧没有睹的脚”,没有战而伸人之兵,前后落服鲁、楚、代、衡山等国,均因此沉重之策催垮对于脚的经济。
即以下价诱使敌国保持本业,逃供某种家产的畸形利润,使其变为繁多经济,家产布局畸形,而后俄然扭转国内商业划定规矩,制成敌国经济瘫痪,终极迫使其完整臣服。管仲用战略把持了别国的经济,终极也把持了别国的政治,齐国渐渐变患上壮大起去。
当时借出有甚么经济教实践可行,管仲之以是能将“经济兵器”利用患上云云患上心应脚,回根结底,借是瞧透了贩子逐利的实质取人道的贪心。时至古日,只重长远好处者仍年夜有人正在,他们便像被钓登陆的鱼,只瞧睹鱼饵,而基本瞧没有到钩——即便那钓钩充足分明。
正在任什么时候代,一种商品代价暴跌皆会带去巨额利润。下利润会吸收相称一批人冲出来,领先进进的一批人常常借会被称为商界的粗英。而比及一个国度多少乎齐平易近干一件事件的时分,暴利便要末结了,而离喜剧演出也便没有近了。
古人的那些经商智慧(上篇)-气大伤财
?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看商业史,忍不住就想写点东西,一是做个笔记留给自己,二是跟朋友分享交流。
? ? 自商祖王亥开创贸易以来,古代就不乏经商治世的奇才,据传,王亥成为商族首领之后,驯牛马,并发明牛车作为运输工具,壮大了畜牧业,同时为了要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就决定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各取所需,从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出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中,居中那位指的即是王亥。
????既然是说古人的经商智慧,自然要从古人说起,这里我们先从管仲说起,先讲个典故:
? ? 管仲不单是治国能手,也是赚钱的能手,辅佐齐桓公时,为了让鲁国臣服,要求全国官员的衣服由齐国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却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缟布钱,但是鲁国因此全国全织缟布而放弃农业生产,一年后,齐国拒绝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已经没有粮食了,不得不被迫签下尊从齐国的条约。这就是齐纨鲁缟的典故。不仅如此,管仲还是妓院的祖师爷,开设女闾。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下管子策划的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从中能领悟到许多经营之道。推荐书籍:《管子》
? ? 陶朱公范蠡,范蠡大家都知道,官做得好,能安稳的功成身退,生意也做得好,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还娶了沉鱼落雁的西施,能做到这个地步,古往今来怕是没几人能做到。说范蠡曾操计然之术,没几年就成为巨富, 这里的计然是指他的师父,计然老师提出了贱取贵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观点,对范蠡影响甚大。计然也曾告诫范蠡:“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范蠡本人的经商理论也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比如农末俱利,平粜(tiào)齐物;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再比如后面要提到的白圭,也是受范蠡“薄利多销”的影响,从实践中总结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验。推荐书籍:《陶朱公商训》《计然策》
? ? 端木子贡,很多人对他比较陌生,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儒商始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子贡非常善于把握抓住机会,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时,很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为后来经商打下基础,所以说要找生财之道,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待在家里是肯定没有机会的。他经商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儒外商,为富当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他本身出生于富商贵族,属于学而优则商,经商有先天优势。
? ? 白圭,提出了著名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理念,通过实践总结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验,他在谷类成熟的时候收购粮食,出售丝织品、漆类;在蚕茧收获的季节,收购帛絮,出售粮食。他认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消费弹性小,成交量大,薄利多销。他本人不讲究吃喝,控制嗜好,节省穿戴,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与囤积居奇的奸商不同,他主张在商品积压滞销时,用高于市场价格来收购。当市场商品匮乏时,用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他的思想对徽商影响非常大。
? ? 吕不韦, 这位大家都熟悉,编纂了《吕氏春秋》,成语“奇货可居”就是出自跟他相关的典故,话说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异人后大喜,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物以稀为贵,吕不韦于是归家与父亲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无数。”;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道:“我能光大您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顺势回复:“我的门庭要等待您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 ? 寡妇清,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事迹同样也载入《史记-货殖列传》, 寡妇清丧夫后为了继承庞大家业没有再嫁,守节从一而终。始皇帝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家族从事的是丹穴业,也就是采炼丹砂,掌握了独特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掌握了核心技术,还得到了始皇帝的支持(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是非常难得的)。主营业务丹砂在当时用途非常大,炼水银可防腐,还可做中药;因为是红色,又可用作染色,? 寡妇清又相当于是垄断经营,所以利润非常大。
? ? 桑弘羊,此人是个政客,为什么会提到他呢,首先此人是汉武帝的财政大臣,出生富商家庭,13岁就以超常人的心算能力被召入宫中,要了解此人得从《盐铁论》这本书,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实施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榷等一系列新的财经政策,为武帝推行文治武功事业打下了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他的思想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 ? 上篇人物就介绍到此。在《陶朱公商训》人谋里面讲到“待人忌躁,暴躁则交易少。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我本人用白话理解一下这个智慧就是:气大伤财。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要完全做到克制住脾气心性非常不易。
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盛世的大唐,曾两度出现过明治的王朝,继唐初的贞观之治后,在中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关于唐朝的开元盛世图景,平民诗人杜甫曾经写下诗作忆昔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诗中说的是,即使一个小城镇,人口也达万家之多。开元盛世时期,海内富实,此时国家粮仓充满,陈腐不可较量;私仓亦是如此,人家良储,皆及数月。唐开元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5000万之多,国家势力十分强盛,四海咸服,八方来仪。全国安定太平,盗匪几无踪迹。朝廷上下吏治清明,官场严_。文教事业十分发达,新唐书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此外,政府提倡教育,广设公私学堂,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唐玄宗李隆基是在武韦之祸的背景下继位的。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来说,他的王朝有太多需要他事必躬亲的事务去处理。事实看来,李隆基是一个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即决心改革王朝目前的困境,效仿曾祖李世民以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期冀在自己的皇帝生涯中也能够有一番作为唐玄宗继位之后,飞扬跋扈的太平公主仍旧幻想自己能够和她的母亲一样成为一代女皇,并为了这个梦想上下打点,誓不罢休。因此,唐玄宗上台伊始,首先要解决的便是他姑姑的篡位阴谋。开元元年唐玄宗先发制,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谋反团体,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后宫乱政局面。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一心想要图强的唐玄宗开始了他的治世过程武则天以周代唐,使李氏大唐的皇位继承陷入一片混乱。而且在武则天直到逝世之前,对于由谁继任皇帝她还在犹豫之中。女皇的犹豫,加大了每一个有机会继任皇位的竞争者的紧张和谋划,史料记载,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宫廷政变竟达六次之多,可见皇室的混乱局面。得来不易的皇位使得李隆基上台伊始便着手开始了巩固皇权的行动。他首先将威胁自己的几位较有威严的皇兄弟们下放到各地去任官,从而瓦解了他们在京城中的势力。同时禁止外来人员与皇室来往,有违反的一律革职拿问。待到他皇权真正稳固下来之后,唐玄宗又改变了一次策略,他决定将之前下放的诸王又招了回来,而是给了他们一个闲职,此后将他们永久地圈在了京城中的宅院里,规定不许于外来人交往。至此,李隆基才真正将这块心病去了唐玄宗的依贞观故事,还表现在他任用了相当大一批的军师,主要以姚崇、宋_为代表的择贤模式,形成了推陈出新的辅佐班子。开元五年唐玄宗下令恢复贞观时期谏官参加皇帝议会的制度,让其专门监督皇帝的行为,有失则匡正,美恶则记之。唐玄宗依赖这一系列强大的官员力量力争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诸托不行,纲纪修举,自上而下开始着力整顿朝纲,拨乱反正,严_吏治,收到了显著效果其第一步便是先将武后时期的残局收拾干净,毁天枢,改明堂。在官员制度方面,唐玄宗强劲地看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把武周、中宗以来所置的外官、斜封官均一律撤销不用。开元十年他又果断将20万军队改归农事。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减轻了朝廷负担,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一个新兴的有生命力的新朝政局开始了他茁壮的成长之路食而为天,富而后教,这是唐玄宗贯彻其君主生涯的经济思想。他认为国家致富最重要的方式还是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唐玄宗一直将劝农课税放到了他发展经济的首要位置。开元二年,他即督_地方官员一定要劝课农桑;开元二十二年他又对地方官员说到:农桑之时,不可妨夺。州县长官,随时劝课唐玄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维护了小农的利益。他非常重视农田水利的修建,在他当政期间,全国共修建了56项水利工程开元年间,每逢民间发生水旱灾害,唐玄宗都将亲自命宰相去大力赈济灾民,减免当年赋税。开元三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接连3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唐玄宗即命宰相宋_前去处理赈济事宜,并着令给予当地百姓十分丰厚的优恤。开元年间,四川等地虎患严重,当时大虫杀人,村野百姓,颇废生业,行路之人,常遭死失,为此唐玄宗曾委派专人到淮南开办学习班,传授捕虎方法,并令地方州县长官学习捕虎方法,组织百姓同除其害。此事记载在全唐文命李全确往淮南授捕虎法诏里。唐玄宗的忧民爱民思想完全可与其祖辈曾祖李世民的民本思想相媲美唐玄宗还大力提倡节俭,要求自皇室到普通百姓人家,均不得骄奢淫逸。开元二十五年,朝廷减少杂物开支达400万两之多在对外关系上,唐玄宗继续禀称贞观年间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广泛加强和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礼节交往。开元二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机构安南市舶司设立了,这是我国与国外交往被纳入国策的一个重要体现。此后,大量外国货物输入我国,如香料、琉璃、棉布等,进一步坚强了我国与国外的交流往来在唐玄宗积极上进的治国热情下,在身边智谋过人的宰相辅佐下,再加之一系列的保农政策和进取的外交政策下,自贞观之治之后,大唐帝国第二个新兴的王朝以雄劲的姿态再一次出现了盛世的繁华景象。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指运输齐纨鲁缟(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的车辆络绎不绝,务农的男女们分工协作、井井有条。反应了当时国家自然经济的一片繁荣景象。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意思是: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一、原文
忆昔二首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二、译文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
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
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
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根据《杜臆》:“此是既为工部郎后,追论往事也。故以《忆昔》为题,乃广德二年严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可知这两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
广德元年,杜甫被召为京兆功曹参军,未去赴任。到了广德二年春,杜甫便寄居阆州。杜甫感于今昔变化,借忆昔表示对现实的忧虑和哀叹。
二、作品赏析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
“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
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