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本逐末的意思和故事,舍本逐末是什么意思,课外你还读过的成语故事有什么,什么,什么。其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故事是什么,你受到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6 02:30:18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舍本逐末出自哪个古代书籍?就六下语文课本上的那个。

出处 :
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2、《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
3、《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4.文言文《赵威后问齐使》:“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舍本逐末”这条成语,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中国古代以耕读为国家之本,工商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弃耕读,从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为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中的原句为: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农民舍弃耕种的农活而去从事商业,之后没有命令就不会守卫,不能够开战)
“舍本逐末”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扩展资料:
“舍本逐末”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舍本逐末是什么意思?舍本逐末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舍本逐末 shě běn zhú mò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舍本逐末】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舍本逐末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舍本逐末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 末;不能写作“未”。

[近义] 舍近求远 贪小失大
[反义] 追本求源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办事处理问题抓次要的;不抓主要的。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偏重在“做的内容不当”。而“舍近求远”偏重在“方式不当”。
[例句] 学习中只热衷于猎奇;不想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不是~是什么呢?

[英译] 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f
[成语故事]   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以为很贤德的往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
这个使者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丽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以礼拜见之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

  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的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归。他觉得,赵威后的那有关“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百科解释如下: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目录 ? 简介
? 成语资料
? 成语辨析
? 成语示例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简介[回目录]
  舍本逐末 ( shě běn zhú mò )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成语资料[回目录]
  【汉语文字】舍本逐末
  【汉语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门顾细枝末节。 
  【字词解释】
  舍:舍弃
  逐:追求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 舍本而事末 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2、《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 弃本逐末 ,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
  3、《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后汉书·臧宫传》:“ 舍近谋远 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舍本逐末”这条成语,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中国古代以耕读为本,工商为末,所以“舍本逐末”也有舍弃耕读,从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为舍本逐末。
成语辨析[回目录]
  【课本上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1、不可读成shě běn zhuó mò。
  2、“逐”不可写为“琢”。
  3、与“舍近求远”的区别在于,舍近求远更重于“近”和“远”,而舍本逐末在于“本”和“末”。
  4、与“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区别在于,贪小失大是写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写把事物颠倒了,而舍本逐末写的是舍去根本的,追求末节的。成语故事
典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没有忧患吧?百姓还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还没有忧患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成语示例[回目录]
  1、清·张春帆《宦海》第一回:“不先去考察他们的程度,却只嫌着百姓们的程度不合,岂不是 舍本逐末 幺?”
  2、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可见咱们天天是 舍本逐末 。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3、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十分开明的君主,他并不是 舍本逐末 ,而是十分关照农民与农业,并不顾及自己。
  4、一个人如果想有成就,不能 舍本逐末 、舍近求远,而是要追根寻源。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37226.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舍本逐末的故事梗概

【课本上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1、不可读成shě běn zhuó mò。   2、“逐”不可写为“琢”。   3、与“舍近求远”的区别在于,舍近求远更重于“近”和“远”,而舍本逐末在于“本”和“末”。   4、与“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区别在于,贪小失大是写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写把事物颠倒了,而舍本逐末写的是舍去根本的,追求末节的。[1]成语故事
典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课本上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1、不可读成shě běn zhuó mò。   2、“逐”不可写为“琢”。   3、与“舍近求远”的区别在于,舍近求远更重于“近”和“远”,而舍本逐末在于“本”和“末”。   4、与“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区别在于,贪小失大是写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写把事物颠倒了,而舍本逐末写的是舍去根本的,追求末节的。[1]成语故事
典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周朝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派使者,相互访问。齐国齐襄王派遣使者到赵国拜见赵威后。赵威后是赵国赵惠文王的妻子、赵成王的母亲,此时她在赵国临朝听政。
宾主双方见过面后,赵威后问齐国使者:“你们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吗?你们的国君也安然无恙吧!”
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尊敬的太后,我奉我们国君的命令来向您问好,您不先问候我们的国君,却先打听齐国收成和百姓的状况,哪里有首先问候卑贱者再问候尊贵者的道理呢?”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要是收成不好,百姓们靠什么生活?要是没有百姓们的拥护,你们的国君怎么能够坐稳江山?难道要我舍弃了根本,先去关心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吗?”齐国使者听了非常惭愧。
扩展资料
1、词语解释
舍:舍弃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2、成语性质:贬义词
3、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4、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南辕北辙
5、反义词: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6、另外写法:弃本逐末、舍近谋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是什么意思,课外你还读过的成语故事有什么,什么,什么。其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故事是什么,你受到

舍本逐末这条成语,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中国古代以耕读为国家之本,工商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弃耕读,从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为舍本逐末。
典故: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1),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2)也。” 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当今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上文主要讲了: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 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舍本逐末文言文和译文

1. 翻译文言文《舍本逐末》,带注释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
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
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2. 舍本逐末原文翻译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注释】 舍:舍弃;逐: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 《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例子】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有一个人向酿酒的人家询问酿酒的方法。酒家说:“用一斗米,一两酒曲,再加二斗水,把这些掺和在一起,酿造七天,就成了酒。”
这个人很健忘,回家后用二斗水、一两酒曲掺和在一起,七天之后取出来尝,(味道)仍然像水一样。于是他去责问酒家,说酒家不传授给他真正的酿酒方法。
酒家说:“你只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罢了。”那人说:“我按照你说的,用二斗水、一两曲。”
酒家问:“可有米么?”那个人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的原料都忘了,还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别人教他的不对。
世上求学的人,忘记根本而去追求枝节,导致学业难成,跟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
3. 文言文 舍本逐末的原文 一、原文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二、译文
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肯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直接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了,不跟这个人是一样的吗?
4. 舍本逐末原文翻译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注释】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 《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例子】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有一个人向酿酒的人家询问酿酒的方法。酒家说:“用一斗米,一两酒曲,再加二斗水,把这些掺和在一起,酿造七天,就成了酒。”这个人很健忘,回家后用二斗水、一两酒曲掺和在一起,七天之后取出来尝,(味道)仍然像水一样。于是他去责问酒家,说酒家不传授给他真正的酿酒方法。酒家说:“你只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罢了。”那人说:“我按照你说的,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问:“可有米么?”那个人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的原料都忘了,还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别人教他的不对。世上求学的人,忘记根本而去追求枝节,导致学业难成,跟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
谢谢被采纳!!!!!
5. 文言文买椟还珠的几个问题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译文: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玫瑰点饰,(“辑以羽翠”这句不是很明白不过应该也是和点缀盒子装饰有关)用羽状的翠玉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1.不好.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2.启发: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这个故事用来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6. 造酒忘米翻译等 简介 《造酒忘米》 拼音:zào jiǔ wàng mǐ 选自明 江盈科《江盈科集》编辑本段原文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编辑本段译文 一个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对他说:“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酿酒所用的)发酵剂,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 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发酵剂,相互掺和,七天后尝一尝,还是与水差不多,于是就去责备酒家,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因为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这个人说:“我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发酵剂.”酒家问他:“有米吗?”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有什么不一样呢?编辑本段注释 于:向,从 曲: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归:回家之后 尝:品尝. 诮(qiao第四声):责备,讽刺. 尔:你 第:只是 循:按照,遵循 第:只是,一定. 下:状语做动词,放下,放进 及:到了……的时候 于:在. 犹:还是. 并:连. 欲:想要. 于:相比. 往:前去 何异于是:跟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是:这,这件事. 寓意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做事要细心,要多自我反思,少埋怨别人. 不管学什么都要打好基础 ,认真学 , 不可一步登天.编辑本段隐含成语 舍本逐末(或 本末倒置) 成语含义: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形容轻重倒置.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释“第” 上文“尔第不循我法耳”中的“第”,相当于“只是”,句意为你只是因为没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又,“第一莽汉耳,何惧之”,意为只不过是一个鲁莽的汉子罢了,有什么可怕他的!又,“吾买之,第十钱”,意为我买了它,仅仅十个铜钱.“第”又指“名次”,如“落第”,意为不在名次之内,即落榜.。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1   【成语】:
  舍本逐末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解释】:
  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举例造句】: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成语故事】: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使者带来的)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对使者说:“今年的收成还好吧?百姓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身体还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2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典故】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汉书·食货志》
  【释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相近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其它使用】
  ◎ 可是,从当前的一些影片(包括文学剧本)看,恰恰未在这一中心环节上下功夫,相反,舍本逐末,热衷于编排一些热闹有余,趣味不高的离奇情节。
舍本逐末成语故事3   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派使者到赵国,他心里原本想着赵国一定是辉煌大气的,说不定还会得到赏赐。可是见到赵威后,只是被简单的问了几句话,却让齐国使者哑口无言了。你们猜猜赵威后说了什么呢?
  1 舍本逐末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齐王使者以礼拜见之后,便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对齐王使者说:“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老百姓们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感觉很异样。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更是一脸迷茫,问:“您有什么道理?可否详述?”
  赵威后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那“舍本逐末”的话语,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2 舍本逐末的材料
  【注音】shě běn zhú mò
  【出处】《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南辕北辙
  【反义词】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年代】古代
  【例句】学习中只热衷于猎奇,不想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不是~是什么呢?
   3 舍本逐末的点评
  孟子曾说过人民是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在古代社会,赵威后抱有“民贵君轻”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无愧于贤德的美誉。

舍本逐末意思出处故事

舍本逐末意思出处故事

  【原文】

  三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1)本而事(2)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3);其产约而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4)。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5);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6),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 士容论.上农》(7)
  【注解】
  (1)舍:此处读音「舍」,通「舍」,舍弃。
  (2)事:从事。
  (3)产约:农作物生产量减少。
  (4)居心:安居乡土之心。
  (5)好智:喜爱耍小聪明。好,音「号」。
  (6)巧法令:擅于玩弄法令。
  (7)典故另见于《战国策 齐策四》。
  【故事阐述】
  《吕氏春秋 士容论.上农》一文,写的是以农立国的治国方针。当时以农业为治国的根本大业,认为工、商为末业。所以文中「民舍本而事末」是指人民不务农而从事工商业,如此国家难以治理。作者认为人民因务农而生产富足,就不会轻易迁移。反之,人民不从事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则农作物减少,就会轻易迁移,这时如果碰上国家有祸难,人民将无心长住乡土。而且人民从事工商业,会耍弄小聪明,因而狡猾多诈,玩弄法令,颠倒是非。
  后来「舍本事末」逐渐演变成「舍本逐末」,用来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视枝微末节,不知轻重之意。
  【讨论】
  (1)你曾经做过哪些舍本逐末、不知轻重的事?其结果如何?请与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我发现她数理成绩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舍本逐末」,也就是一味地死背公式,但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由与道理。这样一来,只要命题灵活了一些,马上就不知所措,还容易发生张冠李戴的误用情形。
  例:现今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必须从道德层面切入,否则一切作为不过是扬汤止沸、舍本逐末。
  【相似成语】
  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课后时间】
  甲:舍本逐末这一句成语在《战国策.齐策四》另有记载,话说齐国使者对于赵孝威太后见面先问齐国岁收与百姓安好,才问候齐王这件事,感到不悦。但是赵孝威太后从容地回答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没有岁收,怎么会有良民?没有良民,怎么会有国君?哪有舍去根本而问旁枝末节的道理呢?」赵孝威太后说的齐国使者无言以对。
  乙:请在括弧内填入与舍本逐末相反的成语。
  1、按( )就班。
  2、循序渐( )。
  3、( )图索骥。
  4、照章行( )。
  参考答案: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按图索骥;照章行事。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故事图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富于动性。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语... 头条搜索更多舍本逐末意思出处故事
  2、意思:意思是一款社交类软件,软件大小为91MIt’s是一个全新的国际资讯交流平台,中文谐音为意思/译思,其核心技术是独有的翻译优化技术,高度精准的翻译能让语言交流和内容分享更加方便快捷,为跨语言即时交流和跨语言同步资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木柿(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发的APP——意思It’s,意思为的It’s的中文谐音顾名思义,其核心技术是独有的翻译优化技术,无论是与外国人交流还是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点资讯,高准确性的同步翻译能让语言交流和内容分享更加方便快捷,为跨语言即时交流和跨语言同步资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每天随机介绍2个来自世界各国的城市,从景点到美食、从文化到名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异域风情。意思是一个定位全球用户使用的新型社交工具,他的目标是全球市场,因此意思最先解决的便是其他社交软件普遍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至于其效果,全球各地的意思用户基本不会产生任何语言障碍,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同时也给全球交流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360搜索更多舍本逐末意思出处故事
  3、农作物:农作物是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人以食为天",表达了人与食物的关系,合理的膳食搭配才能给人类带来健康。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科学的科技生产技术,以及新型工业制造出来的能辅助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2020年3月17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在国务院第8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可食用的农作物是人类基本的食物来源之一。能大批长成或大面积收获,供盈利或口粮用的植物(例如谷物、蔬菜、棉花、亚麻等)。【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油料作物】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为主;【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香菜等;【果类】有梨、青梅、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 神马搜索更多舍本逐末意思出处故事
  4、出处:出处,古指出仕及退隐,现指出自某处。这时“出处”读chūchǔ。出仕及退隐◎出处chūchù(1)∶典故、成语、资料、引语或说法的原始作品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陆游《老学庵笔记》画卷的年代和出处(2)∶指文学作品素材的来源谓出仕和隐退。汉蔡邕《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唐韩愈《与崔群书》:“无入而不自得,乐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以御外物者也。况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辈,岂以出处近远累其灵台邪!”明·宋濂《看松庵记》:“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明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此其(袁可立)於出处间,眞不愧古人矣。”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公(袁可立)出处之际,其道尤龙海内。想闻风节,望其乘时大展,应圣主求(贤)之意。”《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萧何治狱为秦吏,韩信曾官执戟郎。蠖屈龙腾皆运会,男儿出处又何常。”行进和静止。宋梅尧臣《翠羽辞》:“秦女乘... 知道搜索更多舍本逐末意思出处故事

舍本逐末的主要内容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自】:《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示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
【反义词】:追本求源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齐王派出了一个使者,要他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礼仪过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问候赵威后的亲笔信,递给了赵威后。赵威后却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反而问齐王使者年景和百姓,使者问他为何不先问齐王近况,她说:“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同样,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
汉语文字】舍本逐末
【汉语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形容轻重倒置。 【字词解释】 舍:舍弃 逐:追求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本末倒置 舍本求末
【反义词】 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另外写法】弃本逐末、舍近谋远
【造句】: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舍本逐末成语出处故事内容: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扩展资料:
关于“舍本逐末”的典故故事。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舍本逐末啥意思?

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的意思是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舍:舍弃。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逐:追求。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出自《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
译文:“采铜铸钱,一年十万人不耕种……弃本逐末,耕田的人不能有半数,邪恶不可能禁止,起源于钱。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贪小失大(tān xiǎo shī dà)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出自北齐的刘昼《贪受》: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卒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译文:蜀国国君生性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通往蜀国。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许多贵重的东西放在牛的后面,号称为“牛粪”。用来送给蜀国。蜀国国君贪图宝物,就劈开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用来迎接石牛。秦惠王率领军队紧随其后,从而导致蜀国毁灭蜀国国君死了,因小利失去国家而被天下的人耻笑。
2、反义词
溯本求源(sù běn qiú yuán),追寻根本,探求起源,溯:追寻;本:事物的根本;求:探索,寻求;源:源头。
出自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二:“一辆汽车碰在一株老树上,并没伤人……谁能刨根问 底的要证据。”
中华成语大词典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示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英文】: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
【日文】:根本を舍てて,末节を求(もと)める
【法文】:négliger l'essentiel pour s'attacher à l'accessoire
【德文】:das Pferd beim Schwanz aufzǎume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舍本逐末[shěběn-zhúmò]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放弃事物的根本和主要方面,追求细枝末节。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例句]赵匡胤是一个十分开明的君主,不舍本逐末,关照农民与农业,很少顾及自己。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示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英文】: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
【日文】:根本を舍てて,末节を求(もと)める
【法文】:négliger l'essentiel pour s'attacher à l'accessoire
【德文】:das Pferd beim Schwanz aufzǎume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中华成语大词典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示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英文】: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
【日文】:根本を舍てて,末节を求(もと)める
【法文】:négliger l'essentiel pour s'attacher à l'accessoire
【德文】:das Pferd beim Schwanz aufzǎume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一、基本解释
舍本逐末:原指弃农而事工商。后泛指放弃根本、主要的部分,而追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情不抓根本,只在枝节上下功夫。
二、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三、同义词
轻重倒置、损本逐末、本末倒置。
四、成语举例
1.你的做法有点舍本逐末,结果是得不偿失。
2.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